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水结冰的原因。
2.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自来水。
2. 冰箱。
3.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自来水,提问:你们知道水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二、实验观察(10分钟)1. 准备实验材料:每个学生一杯室温下的自来水。
2. 让学生将自来水放入冰箱中冷冻层,冷冻时间为10分钟。
3. 冷冻结束后,让学生观察水是否结冰,并记录实验结果。
三、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水会结冰?2. 引导学生分析水结冰的原因:温度降低,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形成冰晶体。
四、生活应用(10分钟)1.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水结冰的现象?2. 学生分享生活中水结冰的现象,如冬季结冰的河流、道路上的冰块等。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水在低温下结冰,因为温度低于水的冰点。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水结冰的原因。
2. 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了解水结冰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水结冰的原因有了深入的理解。
但在生活应用环节,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拓展探究(10分钟)1. 提问:水结冰还有哪些影响因素?2. 学生思考后,回答:水的纯度、容器的大小和形状等。
3.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实验:将不同纯度的水放入不同容器中,观察结冰现象。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水结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低温下会结冰。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水的凝固现象。
2. 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水结冰的原因。
2. 观察并描述水结冰的过程。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清水。
2. 冰箱。
教学过程:1.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引导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2. 教师将这杯水放入冰箱中,让学生观察水在低温下的变化。
3. 学生观察到水在冰箱中逐渐凝固,形成冰块。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结冰?水结冰的过程是怎样的?5.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水结冰过程,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水结冰的原因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水的三态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表现为液态、固态和气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水的三态变化。
2. 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
2. 观察并描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点。
教学准备:1. 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清水。
2. 冰箱、热水、冰块。
教学过程:1.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引导学生观察水的状态。
2. 教师将这杯水放入冰箱中,让学生观察水在低温下的变化。
3. 学生观察到水在冰箱中逐渐凝固,形成冰块。
4. 教师取出冰块,让学生感受冰的冷度和硬度。
5. 教师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冰块逐渐融化,变成水。
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为什么会表现为不同的状态?水的三态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转化?7.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水三态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本章通过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5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它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重点难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准备保温杯、碎冰块、盐、纯净水、温度计、试管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动图,询问小动物为什么爬不上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2、学生回答,引入课题(水结冰了)二、讨论冰与水的异同1、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冰?冰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2、老师提供冰,指导学生观察冰。
看一看,冰是什么颜色?隔着冰能不能看到其他的物体?冰块有固定的形状吗?生回答: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 ②摸一摸,用手触摸冰块,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比较硬,很光滑,冷,温度低…… ③想一想,冰还有其他特点么?生回答:冰是固体,遇热会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冰和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特征?完成维恩图。
三、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1、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学生交流回答。
2、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学生交流回答3、实验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实验。
a 、约取一小半试管的水,并测出它的温度、做好记录。
b 、向保温杯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继续测量试管里的水温、做好记录。
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冰 水 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无色无味透明C、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温度),保持几分钟,记录和观察试管里水温变化。
d、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记下温度。
4、完成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水的温度(℃)初始试管内的水温在碎冰中试管内水的温度试管内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水温在记录本上记下你们组实验过程中的发现…5、教师出示注意事项: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
温度计的刻度不再变化时再记录,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实验时轻声交流。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范例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3课《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物质的变化》中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水从液态到固态的结冰过程。
详细内容如下:1.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
2.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 分析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水结冰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结冰条件的探究,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计时器、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冰块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冰块,引导学生思考:冰从哪里来?冰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水的三态变化(5分钟)指导学生回顾水的三态,介绍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3.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水倒入冰格,放入冰箱,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生活中常见的结冰现象为例,讲解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6. 分析讨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结冰的条件3. 水结冰的原理和过程4. 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水的三态变化。
(2)分析水结冰的条件。
(3)举例说明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水的三态变化:液态、固态、气态。
(2)水结冰的条件:温度低于0℃,持续一段时间。
(3)水结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冰箱冰格、冰袋、冬季道路除冰等。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水结冰了》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0℃时会结冰。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结冰的过程。
(2)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实验器材(水、杯子、冰箱等)。
(2)实验指导书。
2. 学生准备:(1)提前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2)准备实验记录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PPT展示水的凝固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为什么会结冰。
(2)学生分享提前了解的水结冰的知识。
2. 实验探究(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 交流分享(1)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4. 知识拓展(1)教师讲解水结冰的原理。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 教师批改实验报告,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同学的互动。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实验报告评价:检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以及对水结冰现象的理解。
七、安全与环保1. 安全提示: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小心使用实验器材,避免热水溅伤。
三年级科学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
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的观察,教材首先明确观察对象与观察要求“取一些冰仔细观察,”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身感觉器官对冰展开观察。
第二部分是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水结冰的温度,这个实验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
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接认识。
【教学背景】: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节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
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的冰,对冰有一定的程度上的感性认识。
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也知道冰在“温暖”的情况下变成水。
因此,学生理解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于冰与水之间转化的温度还不是很确定的,通过本课的科学探究,将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必须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在什么温度结成冰。
2024年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范例
2024年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6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第二章第五节“物态变化”,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及性质。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水结冰的物理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的凝固点及冰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凝固点、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
难点:水的三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冰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温度计、烧杯、实验用电子秤。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的外观,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怎么形成的?”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水的三态变化,强调水的凝固点及冰的形成过程。
解释冰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3. 随堂练习(15分钟)出示习题:冰的密度是多少?为什么冰能浮在水面上?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4. 实验演示(15分钟)演示冰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课堂小结(10分钟)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六、板书设计1. 水的三态变化2. 水的凝固点3. 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4. 课堂习题七、作业设计冬天的河面为什么会结冰?为什么冰块在水中浮起来?2. 答案:冬天的气温低于水的凝固点,河水开始凝固形成冰。
冰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冰块能在水中浮起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水结冰的物理过程掌握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冰的性质为生活带来便利,如冰袋、冰雕等。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物质的凝固过程及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2. 教学目标的学以致用能力培养3. 教学难点的水的三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及实验演示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课堂小结6. 板书设计对知识点的梳理7. 作业设计的生活现象解释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思考与引导一、冰的形成过程及性质冰的形成过程包括水分子在低温下减缓运动,逐渐排列成规则的晶体结构。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课时安排本次教学设计为一节科学课,时长40分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了解水结冰的原理。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识别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科学,善于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一定的环境下水会结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1.温故知新: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
2.学习新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水结冰了”,并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水结冰的原理。
3.实验探究:带领学生进行水结冰的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结论。
4.小结巩固: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刚才学到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答、讲解、实验等。
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教师利用“回忆日”等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科学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已知的好奇。
2.学习新内容教师通过展示PPT、演示实验、观看视频,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带领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水结冰的原理,并且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体会科学实验的乐趣。
3.实验探究教师把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组完成后,交流总结,最后由全班进行统一总结。
4.小结巩固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积极探究科学道路。
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充分:教师在教学前对实验设备、教学材料、学生分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准备,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学生参与度高: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互动情况良好: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结冰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认识冰的物理性质。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态,并能简单比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水结冰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认识冰的物理性质。
(2)难点:学生能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态,并能简单比较。
4. 教学方法:讲授、观察、讨论、实验。
5.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们在冬天有没有看过河面或者水塘上出现过冰?为什么水会结成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
(2)讲授:①. 给学生普及水结冰的基本知识,即水结冰的温度,熟悉冰的形态、物理性质;②.介绍普通的冰和可爱的雪花冰;③.对比普通的冰和雪花冰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们发现冰状态和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实验:①. 实验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冷水和热水冷却的时间差异,让学生理解冰的温度,了解冷水冷却较快的原因。
②.实验过程:a.学生分组制作冰棒;b.教师分组分发橡胶管,让学生们分别用手/暖气/吹风机等多种方法融化冰块;c.学生们利用冰块来对比不同状态时的形状,绘制图表,摄影并记录比较结果。
(4)总结与评价:根据不同冰块的形态、冰的物理性质和实验结果,学生们总结研究发现;评价探究结果,以及通过实验发现感受和吸收新的知识。
二、反思本次科学公开课教学从引入开始,教师贴近实际生活,线性讲述的科学知识穿插着小组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学科理论与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合理操作艺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交流合作以及图形比较等方面,能更加深入体验并理解本次教学的内容。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本次公开课还有以下需要完善的地方:1. 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不足。
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对自由探究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探究的过程更加自我激发和内心驱动。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水结冰的过程。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2. 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和探究现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2. 能够独立设计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材料:水、杯子、冰箱、温度计等。
2. 提前为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或视频,引入水结冰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低温。
3. 实验观察水结冰:教师为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材料。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水放入杯子中,放入冰箱冷冻层,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4. 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用温度计记录不间水的温度,观察水结冰的温度变化。
6. 生活中的水结冰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明水结冰的现象,如冬天河面结冰、饮料冷却后结冰等。
8.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水管在冬天是否会结冰,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9. 板书设计:水结冰了条件:低温过程:水→冷水→冰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水结冰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家庭实验:学生回家后,可以尝试不同的水温结冰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的结冰速度和结冰情况。
2. 科普活动:邀请科普工作者或专家,进行水结冰相关的科普讲座,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思维能力。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实验的难度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有所收获。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一: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3.讨论与总结:与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认识到水在低温下可以结冰。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结冰的温度是多少。
提醒他们水的冰点是零度摄氏度。
4.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将两杯水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如一个放置在冰箱里,另一个放置在室温下。
学生预测并记录水结冰的时间。
5.结论和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确认低温可以加速水的结冰过程。
提醒学生结冰是物质由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并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
6.拓展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更多的探究,如尝试不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结冰时间、用盐或糖对水结冰的影响等。
7.总结回顾: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强调水的冰点和结冰是物质状态转变的过程。
教学延伸:1.学生可尝试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如冰水、常温水和热水。
2.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的冰点和熔点,例如金属、蜡等。
三年级水结冰了科学教案二:课题:水结冰了学习目标:1.了解水在何种条件下能够结冰。
2.观察和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3.探究温度对水结冰的影响。
教学准备:1.实验用水杯、水、冰块。
2.温度计。
3.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导他们回忆起水的不同形态,如液体、固体和气体,并询问他们水可以变成固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观察:将一杯水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记录当前室温。
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状态。
然后,将冰块放入水杯中,继续观察并记录变化。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会结冰的特性。
2. 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水的结冰过程。
2. 实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科学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水、杯子、冰箱、温度计、观察记录表。
2. 教学工具:PPT、教学视频、实验操作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水在低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二、探究水结冰的过程(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实验材料。
2.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将水倒入杯子,放入冰箱冷冻层,等待水结冰。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观察水结冰的过程。
4. 教师引导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结冰前的温度和结冰后的温度。
5.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观察水结冰的现象(5分钟)1.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四、分析水结冰的原因(5分钟)1. 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会在低温下结冰呢?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类似的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水的结冰情况。
2.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物质进行结冰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结冰特性。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水结冰的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实验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实验任务:在不同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水,放入冰箱冷冻层,观察结冰速度和结冰量。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填写观察记录表。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结冰速度和结冰量的因素。
七、知识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应用任务:根据水结冰的知识,设计一个防止水管冻裂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掌握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能够简单阐述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1.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学生能够借助实验等方式探究和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2.2 教学难点•小学生初步认知能力有限,理解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也较为抽象。
3. 教学内容3.1 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液态水:水是流动的,可以装进杯子。
•气态水:热水能产生水蒸气。
•固态水:液态水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会结成固态水。
4. 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从生活经验与实际场景切入,让学生能够在模拟实验的环境中亲手触摸、感知水的三种状态,进而理解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4.2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内组织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能力。
5. 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10分钟)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出发,让学生发表一些关于水的话题,引出对于三种状态的初步认知。
5.2 体验探究(30分钟)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利用水、冰块、水蒸气等物质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亲身体验,感知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5.3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于前期学生的实验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实验结果与原理进行联系起来,深入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5.4 积极推广(5分钟)鼓励学生将水的三种状态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推广的效果,让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6. 设计步骤与时间步骤时间导入10分钟体验探究30分钟归纳总结10分钟积极推广5分钟二、教学反思本课堂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在使用实验等方式体验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情境感与实践性,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加具有参与性与探索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究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及凝固点。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水的凝固现象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和总结水的凝固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知道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
2.难点:让学生探究并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块、温度计、容器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水的凝固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的凝固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凝固点,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水凝固的规律。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凝固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冻食品、冰雕等。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和观察,撰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水的凝固现象和水凝固的规律。
水结冰了-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水结冰了-教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水的凝固过程,知道水凝固是由于水的温度降低造成的。
2.能够掌握水的凝固温度,并通过实验探究水冰的形成过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防止水管冻裂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水冰的形成过程,掌握水的凝固温度,理解水凝固的原理。
2.教学难点:从水的分子运动出发,理解水分子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如何用温度来控制水的凝固。
三、教学内容1.水的凝固过程2.水的凝固温度3.用温度来控制水的凝固4.如何防止水管冻裂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发问:“大家知道水能否结冰吗?”2.学生或回答存在误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导入,例如:“你们觉得什么条件下,水会结冰?”或者“我们都知道冬天的时候,有很多湖泊都会结冰,这是为什么呢?”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水结冰的原理。
实验探究1.准备实验用具:–水杯、冰块、温度计2.操作步骤:1.将水倒入水杯中,并在水中插入温度计。
2.将冰块放入水杯中,并观察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变化。
3.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温度计显示水的温度为0℃时停止加冰块。
4.观察水的表面会逐渐出现一层冰。
3.学生逐一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
引申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水为什么在0℃时就会结冰。
2.学生探究水分子的运动状态。
通过讨论、画图等形式呈现。
3.教师解释水的分子在低温下会失去一定的热能,分子之间会逐渐变得不活跃,最终凝结成冰。
拓展应用1.学生在生活中如何通过知识学科学地防止水管冻裂?教师给出具体指导。
2.学生可以了解冰的应用,如在饮料中的使用、制作冰激凌等。
总结回顾1.总结水凝固的条件是什么?2.总结水的凝固过程。
3.从分子运动的变化出发,总结水的凝固原理。
五、教学评估1.实验记录及分析报告。
2.讨论记录及总结报告。
3.讲解、演示、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六、教学反思1.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充分准备,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3课《水结冰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物体的状态变化》中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水的凝固现象,探讨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及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过程,理解凝固现象及其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体状态变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凝固过程及特点。
教学重点:观察水结冰的实验现象,探讨凝固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箱、冰块、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滴管等)、投影仪。
学具:实验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观,触摸冰块,感受冰的冷。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冰是怎么形成的吗?冰和水的状态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1)讲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凝固现象。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分析凝固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结冰的过程。
(2)讨论:水结冰时,温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2)强调凝固是物体状态变化的一种,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凝固有关。
5. 板书设计(1)板书课题:水结冰了(2)板书内容:① 水的凝固过程② 凝固的特点③ 水结冰的实验现象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凝固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原因。
2. 答案:(1)现象:冰块融化成水。
(2)原因:温度升高,冰的固态变为水的液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温度变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凝固现象。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凝固现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2)探讨其他物体状态变化(如熔化、汽化、升华等)的原理和特点。
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
这节课,学生们将要观察水结成冰后有什么特点,例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确定体积的。
学生还可能会注意到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大了,在冰块托盘中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在什么温度时结成冰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亲身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1、电子白板ppt 实验探究
2、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对水结冰有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引入新课。)
(二)冰的观察
1、学生可能不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对冰的特征可能观察的不够全面。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见过的现象。
在学生观察冰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要对学生观察到的冰的特征给予适当的补充。
2、通过冰和水特征的比较,判断冰属于固态物质。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初步判断出水和冰形态上的不同。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水结冰后形态会发生改变的概念。
(这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4、在举例的基础上理解“放热”现象,知道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放热”现象。
(通过举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理解“放热”,突破教学难点。)
(四)延伸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水结冰这种现象?课件出示冰雕和大冬会的部分图片。
因为水结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二、教学重难点
1、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水为什么会结冰。
三、学情分析
《水结冰了》一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探究的是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本课和后续几课将集中探究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和所有物质一样,墨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如果水温下降到0℃,水就变成了冰。当外界提供的热量达到熔点的温度时,冰开始变成水;水还能不断蒸发成为蒸汽……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或放出足够的热量时,物体就会发生状态的变化。本节课内容分为“冰的观察”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两部分,学生将要观察水结冰后有什么特点,同时,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冰的。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3.3《水结冰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结冰了》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主题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水在低温下结冰的现象,以及结冰过程中的水的性质变化。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冰的生成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水的性质的基础知识,如水的颜色、透明度、流动性和溶解能力等。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过接触冰雪的经验,对水结冰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并能够描述结冰过程中水的性质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水结冰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兴趣,愿意主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并能够描述结冰过程中水的性质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用科学语言描述水结冰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探索水结冰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水结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杯水和一个冰箱,教师准备一些冰块和记录表格。
2.环境准备:教室内温度适中,避免学生感到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水结冰的现象?水结冰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水结冰的现象,并展示一些水结冰的图片,让学生对水结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
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师: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水结冰了
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48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
7.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
)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
(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预设:(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
3.师: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师: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
发生了变化?
(预设:水在0℃时会结冰。
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师: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预设: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
)
三、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凝固
板书:水(液态)冰(固态)
2.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