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5

教科版水结冰了优秀教案5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过程与方法: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它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重点难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准备保温杯、碎冰块、盐、纯净水、温度计、试管架、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动图,询问小动物为什么爬不上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2、学生回答,引入课题(水结冰了)二、讨论冰与水的异同1、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见过冰?冰是什么样的?学生交流2、老师提供冰,指导学生观察冰。

看一看,冰是什么颜色?隔着冰能不能看到其他的物体?冰块有固定的形状吗?生回答: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 ②摸一摸,用手触摸冰块,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比较硬,很光滑,冷,温度低…… ③想一想,冰还有其他特点么?生回答:冰是固体,遇热会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冰和水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特征?完成维恩图。

三、探究水结冰时的温度1、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学生交流回答。

2、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学生交流回答3、实验探究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的实验。

a 、约取一小半试管的水,并测出它的温度、做好记录。

b 、向保温杯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继续测量试管里的水温、做好记录。

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冰 水 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无色无味透明C、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温度),保持几分钟,记录和观察试管里水温变化。

d、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记下温度。

4、完成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水的温度(℃)初始试管内的水温在碎冰中试管内水的温度试管内的水开始结冰时的水温在记录本上记下你们组实验过程中的发现…5、教师出示注意事项:正确使用温度计,注意轻拿轻放。

温度计的刻度不再变化时再记录,及时做好实验记录,特别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实验时轻声交流。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水结冰了》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水结冰了》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鄂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水结冰了》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在恒温下达到冰点时会结冰。

2.掌握冰的形成条件和冰的特性。

3.了解冰的用途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水在恒温下达到冰点时会结冰的原理,掌握冰的形成条件和冰的特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冰的用途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谈论冰的特征和用途,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冰。

2. 导入新知识通过PPT展示水结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看看图片中有哪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在恒温下达到冰点时会结冰的原理。

3. 实验环节1.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每个小组分别拿一个玻璃杯,注入相同的水量,放在室外,让学生记录每小时的水的状态变化。

2.实验结果观察:当温度下降到0度以下时,水会逐渐冻结成冰。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监测水的结冰时间,观察冰的形态和质地。

3.实验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冰在什么情况下会融化?当温度降低时水会发生什么变化?4. 练习部分教师在PPT上设置几道小分题,让学生掌握冰的形成条件和特性。

5. 知识升华通过讲解冰的用途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冰的重要性。

比如冰可以应用在生活中,如制作冰淇淋、制作冰水、制作冰袋等等。

6. 课后小结对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梳理,让学生再次回顾和掌握课堂上的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实验结果表格的评价:学生能够记录每小时水的状态,了解在不同的温度下存在的状态,观察到最终水变成了冰。

评价表格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2.练习题的评价:学生根据PPT上的问题完成了题目,理解能力得到了加强。

3.总结的评价: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掌握了水在恒温下达到冰点时会结冰等知识点。

五、板书设计水在恒温下达到冰点时会结冰冰的形成条件和特性冰的用途和作用六、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来探究水在恒温下达到冰点时会结冰的知识点,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到学科实验的重要性。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2.确定实验材料——低温浓盐水
3.复习巩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为方便观察,确定使用加装泡沫的数字温度计。
4.出示实验相关材料(图片:万向夹、透明的保温杯、滴管、水、试管、数字温度计、计时器、记录单、烧杯、低温浓盐水、泡沫)
5.出示实验步骤,明确操作规范及记录方法。
(1)用胶头滴管滴水至试管的水位线
(2)将试管夹入透明保温杯上的万向夹
②水温下降速度不同
(2)观察结冰前后的变化
冰柱高度高于原来的液面。
8.分析证据,得出规律
(1)一般情况下,水在0℃时开始结冰;
(2)结冰过程中,水温下降速度察冰块
1.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冰块,发现冰的特点。
2.借用网络视频,解疑:冰是否为透明。
三、研讨:思考交流
态度责任:通过水结冰的实验活动,能对物质形态变化产生兴趣,在观察水的不同形态转化的过程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并分析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能记录水结冰时的各种变化。
教学准备
万向夹、透明的保温杯、滴管、水、试管、数字温度计、计时器、记录单、烧杯、低温浓盐水、泡沫
教学过程
(3)将低温水倒入透明保温杯
(4)使用数字温度计,读出并记录此时初始温度
(5)边观察边记录,每隔30秒,读取并记录试管中水的温度
6.学生合作实验,观察结冰现象,记录水温变化。
7.根据学生实际测得的实验数据制成统计图,引导观察,汇报交流。
(1)观察统计图:
①水温下降到了0℃左右时,持续停留了一段时间。
一、聚焦:揭示课题
1.提问:如果给水持续地降温,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水结冰了。
3.任务求证:水在多少℃的时候才会结冰,结冰时会出现哪些现象?

第3课 《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  《水结冰了》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通过前面2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

学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

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

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

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

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

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第3课水结冰了(教材P7~9)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试管、清水、碎冰、食盐、温度计。

)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水的温度变得越来越低吗?(预设:在试管里加入适量清水,在碎冰里加入食盐,把装有清水的试管插入碎冰中,持续测量水温,直到水结冰。

)3.布置任务: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帮助卡。

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学生1:水在温度下降到0 ℃时会结冰。

主持人: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学生2: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5.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会向周围放出热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 ℃。

结冰之后冰所占据的空间比水的大。

探索二: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冰是固体,水是液体,它们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冰还是水吗?(预设:冰还是水,只是状态不同。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从外观、味道等方面观察、比较水与冰。

小组讨论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的发现。

小组1:从外观上看,水和冰都是无色、透明的。

用味觉器官来感受,可知两者都是无味的。

两者的形态有区别,水是液体,能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冰是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需要补充的吗?小组2:我们有补充。

我们组发现从触觉上感受,水很柔软,而冰是坚硬的,还很凉。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一、下面是成成所在的实验小组探究水结冰的实验记录。

2.实验时,在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A.让碎冰结成块B.获取更低的温度C.消毒3.第10分钟时,试管中为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在0 ℃不变,要想让水完全结冰,此时()。

A.不需要吸收热量B.需要吸收热量C.需要放出热量4.第14分钟时,水已经完全结冰了,此时会发现冰柱的高度()原来水面的高度。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教学课时安排本次教学设计为一节科学课,时长40分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了解水结冰的原理。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识别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科学,善于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原理。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一定的环境下水会结冰,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1.温故知新: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

2.学习新内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水结冰了”,并通过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水结冰的原理。

3.实验探究:带领学生进行水结冰的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结论。

4.小结巩固: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刚才学到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答、讲解、实验等。

教学过程1.温故知新教师利用“回忆日”等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小学科学课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已知的好奇。

2.学习新内容教师通过展示PPT、演示实验、观看视频,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带领学生认识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水结冰的原理,并且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体会科学实验的乐趣。

3.实验探究教师把学生分为小组,让小组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每个组完成后,交流总结,最后由全班进行统一总结。

4.小结巩固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积极探究科学道路。

教学反思1.教学准备充分:教师在教学前对实验设备、教学材料、学生分组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准备,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学生参与度高: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互动情况良好: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1500字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结冰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认识冰的物理性质。

(2)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态,并能简单比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观察能力。

3.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水结冰的温度和形态变化,认识冰的物理性质。

(2)难点:学生能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形态,并能简单比较。

4. 教学方法:讲授、观察、讨论、实验。

5.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与学生互动,问学生们在冬天有没有看过河面或者水塘上出现过冰?为什么水会结成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结冰了》。

(2)讲授:①. 给学生普及水结冰的基本知识,即水结冰的温度,熟悉冰的形态、物理性质;②.介绍普通的冰和可爱的雪花冰;③.对比普通的冰和雪花冰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们发现冰状态和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实验:①. 实验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冷水和热水冷却的时间差异,让学生理解冰的温度,了解冷水冷却较快的原因。

②.实验过程:a.学生分组制作冰棒;b.教师分组分发橡胶管,让学生们分别用手/暖气/吹风机等多种方法融化冰块;c.学生们利用冰块来对比不同状态时的形状,绘制图表,摄影并记录比较结果。

(4)总结与评价:根据不同冰块的形态、冰的物理性质和实验结果,学生们总结研究发现;评价探究结果,以及通过实验发现感受和吸收新的知识。

二、反思本次科学公开课教学从引入开始,教师贴近实际生活,线性讲述的科学知识穿插着小组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学科理论与操作实验相结合的合理操作艺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交流合作以及图形比较等方面,能更加深入体验并理解本次教学的内容。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本次公开课还有以下需要完善的地方:1. 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不足。

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对自由探究和自我表达能力的培养,让探究的过程更加自我激发和内心驱动。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小学上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小学上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当水由固态向液态转化时,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4、观察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注意观察试管中水结冰后体积发生的变化。

5、水完全结冰后,观察比较冰柱高度。

方案二:观察实验视频过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阐明无法完成《水结冰了》实验的因素。

(如室温、缺少感应式温度计等)。

板书课题:水结冰了观看《水结冰了》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水开始结冰,水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新知讲解凝固科学词汇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目前已知的液体几乎都可以在低温时凝固成为固体。

物质凝固需要放热。

板书掌握理解科学词汇:凝固帮助学生对概念性词汇形成科学的认识。

味道的。

水和冰最直观的区别是两者的形态,水是液态,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而冰是固态,有固定的形状。

通过触觉器官来感受,水很柔软,而冰是坚硬的,还很凉。

4、冰还是水吗?拓展延伸凝结与凝固出示露珠与水结冰图片凝结是指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的过程。

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区分凝结与凝固加深理解,形成正确认识。

课堂练习幻灯呈现应用所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板书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周围常见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在之前的科学课上也学习过一些简单的物质特性。

他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并且对温度有了基本的概念。

然而,对于水结冰这一复杂的物理变化过程,他们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比如知道冬天水会结冰,但不清楚其中具体的科学原理。

2、学习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对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与深入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但在自主设计实验和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科学规律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3、兴趣爱好孩子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水结冰这种常见又神奇的现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他们喜欢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识,尤其是像实验这种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式。

4、学习风格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的实验、实例来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操作、生活实例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水在零摄氏度以下会结冰。

能够描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体积变化。

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水结冰的条件和过程。

理解水结冰时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尤其是在接近零摄氏度时的细微变化。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掌握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能够简单阐述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1.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学生能够借助实验等方式探究和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2.2 教学难点•小学生初步认知能力有限,理解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也较为抽象。

3. 教学内容3.1 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液态水:水是流动的,可以装进杯子。

•气态水:热水能产生水蒸气。

•固态水:液态水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会结成固态水。

4. 教学方法4.1 情境教学法从生活经验与实际场景切入,让学生能够在模拟实验的环境中亲手触摸、感知水的三种状态,进而理解三种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4.2 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内组织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和理解能力。

5. 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10分钟)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出发,让学生发表一些关于水的话题,引出对于三种状态的初步认知。

5.2 体验探究(30分钟)教师根据教科书内容,利用水、冰块、水蒸气等物质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亲身体验,感知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5.3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对于前期学生的实验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实验结果与原理进行联系起来,深入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规律。

5.4 积极推广(5分钟)鼓励学生将水的三种状态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推广的效果,让知识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6. 设计步骤与时间步骤时间导入10分钟体验探究30分钟归纳总结10分钟积极推广5分钟二、教学反思本课堂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在使用实验等方式体验过程中,增强了学习的情境感与实践性,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更加具有参与性与探索性。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优质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水结冰了》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水的结冰过程,知道水在0。

C以下会结冰。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物质变化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水”单元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

通过实验观察水结冰的现象,探究水结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状态的变化与温度有关,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水这种常见的物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可能并不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认识。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可能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指导。

四、重难点重点:水在0° C以下会结冰。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何让学生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吗?学生:0o Co教师:回答正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这一课,看看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

(二)进行新课(约30分钟)1.实验准备教师: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实验材料。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册,上面有我们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

学生:水、烧杯、冰块、热水壶、计时器、食盐等。

教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材料。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实验观察与记录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把准备好的水倒入烧杯中,然后放入冰块。

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学生:水开始变冷。

教师:很好,水在变冷。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热水壶中的热水慢慢倒入烧杯中,同时用计时器计时。

观察一下水有什么变化?学生:水开始结冰了!教师:非常棒!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并记录下结冰的时间和过程。

3.实验结论与分析教师:好,实验做完了。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实验,认识到水在0℃时结冰了。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能描述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分析,能描述水结冰后的变化。

探究实践:在实验中,能用温度计测量出水结冰时的温度,并通过观察搜集到水结冰后变化的证据;能准确表达观点,交流水和冰的特点、水结冰后的变化。

态度责任:保持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好奇心,乐于探究、乐于合作、乐于分享。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了,观察并分析水结冰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冰的特点,认识到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描述出水结冰后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冰、水、温度计、保温杯、盐、试管架、试管塞、小毛巾、记录单、课件。

四、教学过程。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理解水结冰是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会一直保持在 0℃,直到完全结冰。

2、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状态变化,能用图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水结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和状态变化。

理解水结冰的条件是温度下降到 0℃且继续放热。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水结冰的条件。

解释水结冰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保温杯、冰块、温度计、食盐、小勺、试管、记号笔、毛巾。

2、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演示用的温度计和烧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杯水,提问:“同学们,这是一杯水,如果把它放在冰箱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可能会说水会变冷、会结冰等。

教师接着提问:“那你们知道水在什么温度下会结冰吗?水结冰的过程中又会有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结冰的奥秘。

”2、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水结冰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温度要很低、要放在冰箱里一段时间等。

3、设计实验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完善。

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用记号笔在水面处做好标记,将温度计插入水中,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然后将试管放入装有冰块和食盐的保温杯(可以降低温度)中,每隔 1 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温度和水的状态变化,直到水完全结冰。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

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3课: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引言: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科学第3课的学习内容,主题为“水结冰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观察和理解水变成冰的过程,并了解冰的形态以及解释形成冰的原理。

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将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并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

一、活动目标:1.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水变成冰的过程。

2. 学生能够解释形成冰的原理。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科学术语,如融化、凝固等。

二、学习内容:1. 水的三态及转化过程。

2. 冰的形态和特性。

三、学习资源:1.教材:小学科学教材,第3课“水结冰了”。

2.实验材料:冰块、室温水、盛水容器、计时器、温度计、放大镜。

四、课堂活动安排: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述与水相关的事物和常见现象。

- 提问:你们有没有见过水变成冰的过程?你们对冰有什么了解?2. 实验操作(30分钟):- 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冰的特点。

- 班级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一份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1. 小组讨论冰的特点,提出猜想:水怎样才能变成冰?2. 每个小组用计时器计时,并记录下冰块的变化过程,例如,水变为冰块需要多长时间。

3. 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实验结果,共同做成一个实验报告。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为什么水会变为冰。

3. 知识讲授与探究(40分钟):- 通过展示课件、图片或者用黑板进行知识讲授,向学生介绍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

重点讲解水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化过程,并解释形成冰的原理。

-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提问:水变成冰的过程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冰会浮在水面上?4. 操练与巩固(3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出示一些科学术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其意思,如融化、凝固、升华等。

- 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共同解释和讨论新学词汇的意义。

- 教师进行适度纠正和引导,确保学生对这些词汇的理解正确。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

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温度低时,水会结冰”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观察活动。

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一定认识。

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过程。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

他们知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

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四、教学方法
1、电子白板ppt 实验探究
2、小组: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 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
(因为学生对水结冰有生活体验,所以很容易引入新课。)
(二)冰的观察
1、学生可能不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对冰的特征可能观察的不够全面。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见过的现象。
在学生观察冰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要对学生观察到的冰的特征给予适当的补充。
2、通过冰和水特征的比较,判断冰属于固态物质。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初步判断出水和冰形态上的不同。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水结冰后形态会发生改变的概念。
(这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回答。)
4、在举例的基础上理解“放热”现象,知道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放热”现象。
(通过举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现象理解“放热”,突破教学难点。)
(四)延伸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在什么地方还看到过水结冰这种现象?课件出示冰雕和大冬会的部分图片。
因为水结冰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所以学生应该能举出一些例子。
二、教学重难点
1、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水为什么会结冰。
三、学情分析
《水结冰了》一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探究的是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本课和后续几课将集中探究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和所有物质一样,墨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如果水温下降到0℃,水就变成了冰。当外界提供的热量达到熔点的温度时,冰开始变成水;水还能不断蒸发成为蒸汽……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吸收或放出足够的热量时,物体就会发生状态的变化。本节课内容分为“冰的观察”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两部分,学生将要观察水结冰后有什么特点,同时,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冰的。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了》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水结冰》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材第二单元《水世界》中,探索第6课《水结冰》。

通过学习,我们将详细掌握水在低温下如何变成冰,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解水结冰条件,掌握冰特性,理解冰与水之间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特性,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水结冰条件,观察和分析冰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箱,冰格,冰块,热水,冷水,盐,色素,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温度计,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从冰箱中取出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外观,激发学生好奇心。

a. 让学生描述冰外观。

b. 提问:你们知道冰是怎形成?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水结冰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冰特性。

a. 讲解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水分子运动减缓,逐渐凝固成冰。

b. 讲解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等。

3. 随堂练习:进行冰实验,巩固学生对冰特性理解。

a. 实验一:冰融化。

让学生观察冰块在不同环境下融化速度,记录实验结果。

b. 实验二:冰颜色。

在冰块中加入色素,观察冰块颜色变化,理解冰透明性。

六、板书设计1. 水结冰2. 内容:a.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b. 冰特性:透明、有光泽、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c. 冰与水关系: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描述冰外观和特性。

b. 请解释水结冰条件。

c. 请举例说明冰与水之间相互转化。

2. 答案:a. 冰外观:透明,有光泽;特性:硬度大,密度小,易融化。

b. 水结冰条件:温度低于0℃。

c. 冰与水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是否掌握水结冰条件和冰特性,以及冰与水之间关系。

《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描述水的物理特性,理解水结冰的现象,并且能识别水结冰所需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并探究水结冰的过程,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水结冰的过程,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释和理解水的各种物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水槽、烧杯、温度计、冰块储存容器等实验器材;2. 多媒体教学资源(关于水的物理变化和结冰过程的视频);3. 每位同学实验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大家开动脑筋猜一猜:“铁打的冰块,漂浮在水上。

”这是什么呢?你们知道答案吗?(学生回答)2. 冰块是我们冬天最喜欢玩的,那你知道冰块是怎么形成的吗?对,当温度达到0°C以下时,水就会结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这一课。

(二)探究新知1. 观察冰块教师准备一块冰块,展示给学生看,并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又问:“它是什么状态的?”(学生回答)教师把冰块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冰块的变化过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冰块的变化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 探究水结冰的条件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杯热水,并问:“如果把这杯热水放在一个与室外相同的条件下,它会结冰吗?”学生会回答不会。

接着教师演示把这杯热水放在一个冰箱里,并让学生观察冰箱的温度控制面板,记录水的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水结冰的过程和条件,并总结出水结冰的条件。

3. 实验探究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热水、冰箱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进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

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冰的观察,教材首先明确观察对象与观察要求“取一些冰仔细观察,”然后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自身感觉器官对冰展开观察。

第二部分是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这一部分主要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水结冰的温度,这个实验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

因此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冰这一自然现象的直接认识。

【教学背景】: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水的固体和液体形态。

学生对固态和液态水非常熟悉,但对水与冰之间的变化条件并不十分清楚。

本节课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水来认识物体的存在形态。

以及使物体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的冰,对冰有一定的程度上的感性认
识。

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也知道冰在“温暖”的情况下变成水。

因此,学生理解冰的特点并不难,而且,学生渴望探究自然界中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现象,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对于冰与水之间转化的温度还不是很确定的,通过本课的科学探究,将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当环境温度必须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通过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变化,了解冰的特点,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3、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冰的特点和水结成冰的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
水在什么温度结成冰。

【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为每个小组准备:观察用冰块若干、盛放冰块的塑料杯1只、毛巾一块、试管1支、试管架一个,8毫升自来水、温度计1支。

【教学流程】
谈话引入----冰的观察----比较水和冰---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冰如何变成水的----实践运用----课堂练习----全课总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看老师拿的是什么呀?那么冰是怎么形成的?(出示课件水结冰了)今天老师和你们一同探究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结冰了》一课。

(板书课题:3、水结冰了)
二、冰的观察
1、师:同学们都见过冰,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学生预设冰的特点:无味、透明、坚硬、光滑、易融化、会浮在水面上……)
2、师:为了便于观察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冰,接下来我们就要认真观察冰有特点,小组观察冰时,并要做好记录。

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3、小组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观察到冰的特点与大家分享?(当学生说出冰的颜色是白色时,就出示课件我们为什么看到冰的颜色是白色的),(在出示课件冰的观察)。

4、比较水和冰的异同点:水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研究过,谁来说说水有什么特点?冰的特点我们刚刚观察过,现在大家自己独立完成P48维恩图。

5、交流汇报:(课件维恩图)
6 、师小结:水是液体,具有液体的特点。

冰是固体,具有固体的特点。

水结冰后它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液体变成了固体。

板书:水(液态)冰(固态)
三、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师:我们都知道把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内水会结冰,谁来猜一猜水在什么温度时结成冰?(课件猜一猜)现在我们一起探究吧。

2、指导学生阅读P49内容,了解实验步骤。

(课件实验步骤)探讨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课件温馨提示)为什么要把毛巾裹在装碎冰的杯子上?为什么要往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
3、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水的温度逐渐下降,水逐渐凝固,最后彻底凝固了。

)现在谁来说说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时,释放热量,水温降低。

)(出示课件汇报交流,和观察记录)
4、小结:(出示课件在标准大气压…)在标准的大气压下,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是0℃。

要想使水结冰,我们就要为水创造一个低于0℃的环境,水才开始凝结,从液态变成了固态。

(出示课件水变成冰的过程叫凝固)
5、欣赏水结冰形成美丽的图案。

(出示课件冰柱)
6、夏天有时下冰雹,那么冰雹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吗?谁来说说。

(出示课件冰雹的形成)
四、冰能不能再变成变成水
1、手上拿一块冰,过会儿你发现了什么?(冰没了成了水,由
于人手上的温度本来就高于零度,冰就能融化了,所以冰就成了水。

冰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叫融化。

它的条件是必须高于零度才能融化。


2、板书:
水(液态)冰(固态)
融化(0℃以上)
五、实践运用(出示课件实践运用)
1、你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成冰吗?(因为冰箱中低温使水向四周放热,温度降低,所以水就会结成冰了。


2、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面会结冰而河底不结冰?(冬天,气温大大低于零度,河面就会结冰,而河底受地壳的气温影响,地壳表面温度高,导致地壳表面水层是温的,所以河面结冰而河底不结冰。


3、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呢?(好处:可以看到美丽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不便。


六、课堂练习:(出示课件课堂练习)
七、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件你有什么收获)
八、作业: (出示课件课后作业)
附:板书设计 3 、水结冰了
凝固(0℃或0℃以下)
水(液态)冰(固态)
融化(0℃以上)
《水结冰了》教学反思
科学课的核心价值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一是“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的方法;二是“亲身经历”一个探究活动,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让思维积极地参与其中;三是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或科学概念,逐步积淀一定的科学理论;四是让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情感。

一、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是科学教学的第一法宝。

《水结冰了》一课主要由“冰的观察”和“水在什么温度下结冰”两块内容构成。

为此在“观察描述冰的特点”,我采用出示直观的冰块,抛出问题冰是怎么形成的?导出课题,初步让学生描述冰的特点,然后将冰块提供给每个小组,让学生用各种方法观察冰的特点,并为每个小组提供记录单,让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冰和水这样简单的事物,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足以能激发他们的爱好。

我利用维恩图对冰和水进行比较性观察。

如此的情景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直接指向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比较冰与水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

二、“用教材”是科学教学的永恒主题。

“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内容,核心话题应该是“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呢?”。

在实际操作中,我让学生先“测水的常温,再测水在碎冰中的温度变化,然后测在碎冰中加上食盐后的温度变化,观察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

首先,“测水的常温”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常温下的水的温度是多少。

再让学生猜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水肯定在“低温”下才能结冰。

那么在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低温”,让水结冰?如
果教师无法把握这个话题,本节课很难展开,至少让学生展开这个活动是十分困难。

其次,在实验活动之前,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然后温馨提示学生做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从而使学生顺利地把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价值去向。

三、教师亲身经历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前提。

“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的观察实在是很困难的事情。

研究发现,不断地用温度计轻轻搅拌试管里的水既可让水均匀受冷,还可以及时感知到水在什么时候开始结冰。

如果教师本人没有这种亲身经历,想让学生仅凭课堂获得这类经验,几乎不可能,所以我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活动。

教学证明,教师的经验与提示,既是发挥主导作用的表现,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为了能在课堂内让水结冰,也考虑到了冰越碎,效果可能更好的因素。

上课时,因担心天气原因,我选择了稍大的冰块,但造成了试管不能与冰充分的接触情况出现,使水结冰的现象出现得较晚。

但是学生最终还是从实验中获得了水结冰的温度,是在零度。

为了让学生明白水与冰可以互相转化,我又设计了一个小实验活动,让学生用手拿上一小块碎冰,仔细观察冰如何变成水的,因为手的温度本身就高于零度,所以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冰变成水时,温度必须在零度以上。

本节课无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指导思想正确,给学生创设了“自由,平等”的研究环境,能紧紧地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施教;二是钻研教材较深,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三是我能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反复做了实验,找到了许多有价值的方法。

附:实验观察记录表
“冰的观察”实验记录表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