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齐物论
1大知闲闲(这里的“闲闲”是指拒绝接受意见的样子),小知间间(“间间”指的是细加分别的样子)。大言炎炎(火猛气盛的样子),小言詹詹(啰啰嗦嗦)。翻译:大知过于广博,小知过于精细。大言盛气凌人,小言喋喋不休。 2其寐也魂交(心神烦乱),其觉也形开(四体不安)。与接为抅(jū)(交合,引申为周旋),日以心斗。翻译:他们睡时也心神交错烦乱,他们醒时也形体不得安宁。与社会接触构合纠葛,整天勾心斗角。3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者、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者、密(隐秘、谨严)者。小恐惴(zhùi)惴(恐惧不安的样子),大恐缦缦(沮丧落魄的样子)。其发若机(弩上发射的机关)栝(kuò)(箭末叩弦的部位),其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是非之谓也;翻译:有的显得漫不经心,有的却冥思苦想,有的则小心谨慎。对小的恐惧提心吊胆,对大的恐惧垂头丧气。他们的心计就像箭在弦上,伺机而弄是非。 4其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如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肃杀,严酷摧残)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翻译:他们闭口犹如盟誓过,为了以守取胜。他们衰败好似秋风寒冬的景象,这是说他们一天天在消弱5其溺之(溺:沉湎。“之”疑讲作“于”)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闭藏)也如缄(封闭),以言其老洫(xù)(本指田沟或城池,有自封自守的意思)也;翻译:
他们沉溺在所作所为的活动之中,再无法使他们恢复原状,他们隐藏心灵不言不语,说明他们老而枯竭败坏。6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悊(通“蜇”,蛰伏不动,这里指心神不动,犹今说无动于衷),姚佚启态(这四个词分别是浮躁,放纵,张狂,作态的意思)翻译:接近死亡的心灵,再也不能使它恢复生机。7乐(乐声)出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翻译:像乐声从空虚的乐器中产生出来,又像菌类从地上的蒸汽中产生出来一样。交互更替在眼前,而不知道它们是怎样萌发出来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了这些情态发生的道理,也就懂得了它们所以发生的根由了!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翻译:没有客体的彼,就没有主体的我:没有主体的我,客体的彼也就无法体现。这样主体与客体也就近似统一了,然而不知道他受谁知配。好似有个真我,但是却看不见它的迹象。可以从它的行为中得到信息,却看不到它的形体,它是真实可信的,却没有具体的形象。
百骸(骨节)、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六藏(心、杆、脾、肺、肾、命门)、赅(齐备)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
治乎?其递相(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指百骸,九窍,六藏的主宰者)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天然的本性)。翻译:众多骨节,九个孔穴,六个内脏,都兼备地存在我的身上,我和哪个最亲近呢,还是有所偏爱呢?如此不是都把他们当臣妾了吗?它们是臣妾就不能相互支配吗?还是让他们轮流做君臣呢?难道果然另有真君存在吗?即使求得真君的真实情况与否,那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什么增益和损坏。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刃:互相伤害)相靡(相靡:互相摩擦),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困顿、精神不振的样子)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形体变化,即幼年变为青年、壮年、老年、以至死亡),其心与之然(与之然:和形体一齐变化),可不谓大哀(非常可悲,大通“太”)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愚昧)者乎?翻译:人一旦享受而形成形体,就认为躯体是常驻不变的而等待最后的耗尽。和外物相接触,有相互矛盾之时,也有切中事理之时,他的心追逐外物像奔驰一样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精神不振,疲于劳逸。而不知道他的归宿,这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虽然说他不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他的形体在不断衰老,他的思想又随着形体变化而消失,这能不叫做最大的悲
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如此的愚昧吗?难道只是我愚昧无知而别人也有不愚昧无知的吗?
浅析庄子的《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庄子的重要论辩思想,宏观看来,齐物论包括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其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看起来虽是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是齐一,有其相似性;而人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其内在没有所谓的是非同异,这种相似性决定了庄子齐物论断的主旨。“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用对比的方式引出第二个论断,进一步描述出社会的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形态,并且明确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用朴素的辩证法论证了虚无和存在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方式引出人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用这种方式教导人们不要在乎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更重要的应该注重自己的修养。接下来大段地描述了庄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现实社会中的是非之争并没有意义,因为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非对错并没有完全正确的标准,因为万物都会向它对立的那一面转化,是对立统一的,这也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万物的齐一性,既然是齐一的,那么是非对错就没有区别的必要,因为是非都是无穷尽的,不能用具体形态来断定事物的真假,而应该追本溯源,直至事物的本源。正是是与非没有其判定的标准,也就没有追求所谓的是非对错了,才智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大智若愚才是真正达到了一种境界。通过逐渐深入,进一步指出没有区分
大道的根本评判标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是非无别,才是人之境界的升华。庄子认为,只有达到物我两忘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区别是非曲直的必要。道德修养高的人已经达到了对事物的超然态度,利害已然在身外,根本没有区分的必要,这样也让自己更加超脱,这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整个论述生动形象,在中国文学思想上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整篇文章都强烈地透视出早期朴素辩证思想的观点,但其中也有不少诡辩的内容,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