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7——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一)
一:教学评价的理论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
教学评价有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和导向功能。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各类作不同的划分。例如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方法的不同,还可分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1: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劣。
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作“常模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测验成绩主要表明学生学业成绩或能力的相对等级。由于“常模”近似学
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往往形成正态分布。
利用相对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比较个体学习成绩的优劣,这是其优点,不足之处是,基准会随群体的不同而变化,评价标准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因而不能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绝对评价是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依据来制定这一基准),再把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与基准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其优劣。
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作“标准参照测验”。它的试题取样范围较窄——就是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因而可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缺点是不易分辨出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真实差异。2: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取得更佳的效果而不断进行的评价,它能用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因而可据此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频繁,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之后的小测验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从形成性评价采用的基准上看,它属于绝对评价,即用于判断前一段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件脚本开发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评价材料做“质”的分析,运用的是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演绎,归纳等逻辑分析方法,分析结果是一种没有量化的描述性资料。
定量评价则是对评价材料做“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教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由于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确定,所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两者必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不可偏废。
二:新课程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评价的功能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学业成就曾经是考查学生发展,老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爆炸,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于是全球都在进行关于“教育与人”的大讨论,学业成就作为评价单一指标的局限突显出来。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表现出合办经,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涡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
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受到欢迎,成为近30看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老师的发展状况。(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的现象,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老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课程评价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共同承担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职责。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未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