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PPT讲稿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4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列, 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15
表 23-4 IS 的结构和功能 DR(bp) IR(bp) 中心区 靶的选择
域(bp)
IS 1 9
23
768
随机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 品系 (P♂×P♀) 雌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M♀ 雌性染色体
P 细胞型 66KD 阻遏物
66K
阻遏物
抑制所 有P因 子转 座
P 细胞型
P因子 合成转 座酶
87K
雄性染色体 无 P 因子
M♂×P♀ 雌性染色体
相近。但方向相反,称为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IS)。含有IS的质粒变性,单链复性。出现颈— 环结构(哑铃状结构)。 (5)IS插入“靶”DNA后,在IS两端出现一小段顺向重复的靶 DNA序列 5-11bp 。
17
18
转座子( transposon)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 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性状 的基因。
9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McClintock发现色斑表型不稳定,根据她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 果,提出“花斑”表型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而是由于一种控 制因子存在所致:
细胞学证据:
Ds可导致所在位置的染色体断裂。Ds存在的玉米地9号染色体的 一个染色体臂上,带有结节(knob),在Ds处容易断裂,可检查。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保守 型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4 种 反 转 录 转 座 因 子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 1 )插入序列( IS )
它们是一类最小的转座因子; IS 本身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只携带和它转 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即转座酶基因; 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 ,或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这种改变位 置的行为称为转座( transposition ) 。
( 1 )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 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 编
( 3 )调节基因表达
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 Ty1 转座子: Ty1 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 RNA 中间产物进行的, 是一种反转录转座子; 两端含有两个称为 δ 的正向长末端重复序列 ( LTR ); Ty1 插入后酵母染色体后, δ 为正向重复序列, 所以也有可能发生类似于细菌中复制重组过程, 形成小环,丢失一个 δ ,而留在酵母中的 δ 称为 Soloδ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DNA 转座机制( 1 ):复制型转 座
基因 组在 转座 子插 入位 置出 现正 向重 复的 机制
Tn3 复制型转座模型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细菌转座子的发现和转座因子被公认
1951年McClintock提出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因子学说,但未被当时持基因在 染色体上具有固定位置的主流观点同行接受 20世纪60年代继P. A. Jacob 和L. Monod之后J. Shapiro ①发现由转导噬菌体λdgal_引起的基因突变可恢复,但不能被核酸置换所回复, 因此不是一般的点突变和缺失造成的 ②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比较λdgal_和λdgal+, λdgal_比λdgal+密度大,并将两种 DNA变性和复性处理后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双链分子中出现多余DNA环 由此证明λdgal_突变是因一段称为转座因子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造成的
ATGGGATCTTT TACCCTAGAAA
IR
AAAGATCCCAT TTTCTAGGGTA
IR
转座子两侧DR形成机制(Tn3)
转座子及其特点
①自主转座 ②除转座相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性及其他基因 ③分子较大,2~25 kb,一般两端有相同的IR
某些Tn的IR便是已知的IS,带有IS的Tn称为复合转 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如Tn5、Tn10和 Tn903 不含IS称为简单转座子,如Tn3 有些没有IS的体积庞大转座子称为TnA家族
例如TnA转座子家族,其结构中两端有38 bp的 反向重复序列(IS),中间有三个基因:编码β-内 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抗性基因(ampr)、 转座酶基因(tnpA)和编码一种阻遏蛋白调节基因 (tnpR),tnpR的产物抑制tnpA和其自身基因的 表达
res为内部解离位点(resolvation site)
有转座和复制相关的A、B基因,gin编 码转化酶(invertase),催化IR DNA链 的反向弯曲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有4个编码区(0、1、2、3)和3个内含子(1、 2、3)
P因子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mRNA加工剪切存在差异,产生 不同的蛋白(转座阻遏蛋白和转座酶)
M雌× P雄杂交F1出现杂交劣育的机制:
M品系雌性细胞质内缺失转座阻遏蛋白,P品系雄性细胞核存
在P因子,F1代生殖细胞P因子自由转座,F1劣育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不含宿主基 因,但都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
一个细菌常有多个IS,都可以自主转座,因为自身带有转 座酶
已 知 IS 有 10 余
种 , 长 7685700 之 间 , 两 端有反向重复 序列
图11-7
2.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较大,一般2000-25000bp 除含转座有关基因外,还带抗药基因和其它基因 复合转座子:两端带有IS 简单转座子:两端没有IS而有简单重复序列IR
被切离而缺失,DR只留下一个 如重组发生在IR之间,结果IR之间的DNA发生倒

图11-31
5.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往往导致基因失活:
转座子插入所在基因转录方向相同,转录终止在转座子的 多聚A信号位点,形成半截mRNA 有时也能正常表达—渗漏突变 转座子插入与所在基因的方向相反,前体RNA中的转座子 序列在转录后加工切除,编码正常
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
麦克林托克的伟大发现
1940-1950,McClintock研究玉米胚乳紫色、白色 以及白色背景上带紫色的遗传
1951, McClintock提出了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 因子学说(就是Ac-Ds系统 )(下图)
这些转座因子可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不同染色 体跳跃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遗传重组方式和转座子的遗传分析课件(PPT 56页)

遗传重组方式和转座子的遗传分析课件(PPT 56页)
2、同源性重组的两个特点:
(1)、DNA联会和重组无严格的碱基序列特异性,两条 DNA只要有足够长的同源区(序列相同或接近),重 组就可在同源联会区的任何一点发生。
基因组内的重复序列→不对称联会→重复、缺失等; 远缘杂交子代→同源联会→交换重组→代换系; 基因抢、微注射等引入的外源DNA→同源重组→整合。
2008年8月
四川师大生科院张光祥
4、发生同源重组的三个基本条件
➢两个DNA分子的同源区必须进行同源联会(synapsis)。 ➢同源区越长越有利,同源区太短,越难于发生重组。
大肠杆菌:活体重组至少要有20-40bp同源区;与l噬 菌体或质粒重组要求313bp同源区。枯草杆菌基因组与质粒 重组需要的370bp同源区。哺乳动物:150bp以上同源区。
第十三章
遗传重组方式和转座子的遗传分析
教师:张光祥 Email:zhgx-163@
生物的遗传重组概述 同源性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 转座因子及其遗传效应 拷贝选择的重组方式简介
第一节、生物的遗传重组概述
一、遗传重组的定义、类型
1、定义:遗传重组就是已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或洗牌,其 本质就是DNA分子的重新组合、DNA序列的替换和拼接。
B侵A
B连A

b
a

b
a
b接a
Holliday A 中间体
A
拆分
B
旋转
方式2
变构
a
b
b
a
a
分支
B 交叉 A 桥
b 结构 a
a 连 接B
A a
拆分 方式1
A
B
b
拆 结分 果 A
B
b
a

转座因子遗传分析.pptx

转座因子遗传分析.pptx
DNA的插入(突变)和切离(回复突变)
第10页/共59页
第11页/共59页
第二节、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一) 插入序列(IS) (二) 类插入序列(IS-like elements) (三) 复合转座子。 (四) TnA家族
第12页/共59页
•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第8页/共59页
• Ac-Ds系统中二者的关系 Ac的作用是自主的,而Ds行为却依赖于Ac,
Ds和Ac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核苷酸序列的同源, 特别是两端的序列是相同的。
Ac 具有转座因子的全序列,即具有自主转 座的功能,Ds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中间序列,丧失 了自主转座的功能。
第9页/共59页
原核细胞中转座因子的发现
•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 至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 性状的基因。
• 转座子中的转位酶常称为转座酶,其功能是介导 转座子插入到DNA的其它部位。
• 复合型Tn:由一个基因序列及两侧臂组成。两侧臂为IS 序列。
• TnA族T n:两端是正向或反向重复序列,中间有与Tn功 能相关的基因(编码转座酶)及抗生素抗性基因。总是作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现和检出:
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

(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 纵子(gal K,T,E )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 它有以下的特点:
(1) 能回复突变;
(2) 用诱变剂对其处理并不能提高回复突变 率;
他 们 想 到 galE- 的 突 变 可 能 也 是 部 分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 列,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和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转座和染色体外遗传因子

物,以转座子链为模板进行复
制产生共合体。
最后在解离酶的作
用下,2个拷贝的转
座子发生同源重组
编辑ppt
并释放出2个复制1子3 。
三、转座效应(了解)
1、转座的遗传效应:
转座最典型的作用是引起不稳定的突变等位基因。
导致受体DNA基因突变,插入导致基因失活是转 座
最直接的效应。 干扰宿主基因与调控元件之间的关系,或改变 DNA
转座子是基因组突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编辑ppt
3
一、转座子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一)原核生物转座子的类型: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最简单的转座子。 ① 二个分离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 ITR) ② 一个转座酶(transposase)编码基因
供体
受体
靶位点
+
编辑ppt
10
3、保守转座
宿主的修复系统能识别此处双链断裂并进行修复
❖保守型转座是另一 供体
种非复制型的转座
过 程,该过程中转 受体 座元件从供体部位
被切除并通过一系
列的过程插入到靶
部位,在该过程中
每个核苷键皆被保
留。
编辑ppt
靶位点
+
11
转座过程:
非复制型转座(插入序列) 的转座过程:
19
2.逆转录病毒与转座
① 逆转录产生原病毒像溶源性噬 菌体DNA一样,成为宿主基因组 的一部分;② 细胞DNA序列可能 与病毒序列重组,并经过转座作 用插入新位点,改变细胞的性质。
逆转录产生的线形病毒DNA, 由整合酶催化插入宿主靶位点DNA, 这一整合过程与转座子一样。

《遗传学转座》课件

《遗传学转座》课件

转座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基因转移
发现如何利用转座技术实现基因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与定位。
遗传改良
揭示转座技术如何为农业和养殖业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手段与策略。
基因治疗
了解转座技术在基因治疗领域中的应用,并探索其未来发展潜力。
感谢大家的聆听!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大家对遗传学转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转座作为一项 重要的遗传现象,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期待在将来与 大家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探讨!
《遗传学转座》PPT课件
感谢大家的到来!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遗传学转座的定义与原理,以及转座 元件与转座体的结构与功能。让我们一同探索转座在真核生物中的应用与意 义,以及转座体的识别与控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
转座体的插入与剔除机制
插入机制
了解转座体如何插入宿主基因组,破坏正常基因功 能,并导致突变。
基因剔除
揭示转座体在基因敲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控制转 座体插入来实现针对性的基因剔除。
转座体的稳定性与优化
1
表型稳定
探究如何通过调控转座体在宿主基因组中的稳定性,确保持久的表型表达。
2
遗传适应
了解转座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优化,以提高其适应性和功能性。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遗传变异
揭示转座体如何参与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和适应性的产生提供驱动力。

《遗传学转座》PPT课件

《遗传学转座》PPT课件
• 不编码有转座功能的蛋白质 • 可能源于细胞转录的RNA
6.2.1 酵母Ty (Yeast Ty elements )
• 2 classes: Ty1 & Ty917 • Structure: ~ 6.3kb; 330bp direct repeats at each end • mRNA of Ty: >5% of total mRNA in yeast • Open reading frames: 2 • Sequences: TyA: DNA binding protein; TyB: RTase,
《遗传学转座》PPT课件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本PPT课件仅供学习用
学完请删除!
主要内容
• 转座因子的发现 • 转座因子的概念 • 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特征 • 转座机制 • 真核生物转座子 • 逆转录病毒和反座子 •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因子的发现
美国女遗传学家 Barbura McClintock
反座子(retroposons):指通过RNA为中介,反转录成DNA
后进行RN转A座的in可te动rm元件ed。i又at称e 反tr转an录s转p座os子ition
(retrotransposon)
逆转录病毒整合入宿主DNA中的分子机制,其本质是转座
逆转录病毒和反座子的循环
(Retroviruses)
Visible manifesta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 maize
二、转座因子的概念
转座子(transposon),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存 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位移的基本单位。
Transposition(转座) :由可移位因子介导的遗传 物质重排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玉米带有野生型C基因,则胚乳呈紫色;C基因的突
变阻断了色素的合成,胚乳呈白色;在胚乳发育过 程中,突变发生回复导致斑点的产生。
• 有色基因C可使籽粒呈现颜色,但在C旁由一个“可移 动的遗传因子”,即Dissociator (Ds),Ds可以移动并
插入到C基因中;
• 当Ds从C上移走后,C作用恢复,出现颜色;花斑的大 小是Ds从C上移走的早晚引起的,移走的早,花斑就大,
A1,a1的不稳定性
• a1a1Dt_中,发生回复突变,即a1→A1; • 对a1a1Dt_(花斑)进行测交,后代完全有色(理论上
应为部分有色),表明在亲本a1是一种回复突变率 很高的基因, 其不稳定性与Dt基因密切相关。
• Rhoades已发现了某些基因的不稳定性,而且这种不 稳定性是由另一个独立的因子所控制。但仍未揭示 这种不稳定性的遗传学机制。
(3) 乳糖操纵子的发现
•1967年,Shapiro在E.coli中发现半乳糖操纵子(gal)
发现半乳糖操纵子(gal)
λ dgal-的密度> λ dgal+的密

出现一个多余的 DNA 环(IS1)
转座因子被认可
2. DNA转座因子
• 转座(transposition):基因组内一段相对独立的、 可移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 以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这个 过程称为转座。 •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 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 如:TnA转座子家族
② 非复制型转座
• 概念:转座因子作为一个物理性实体,直 接由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 保守性强 • 需要转座酶
• 如:Tn10与Tn5
③ 保守型转座
• 概念:保守型转座是转座元件从供体部位被切 除并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插入到靶部位,在该过 程中每个核苷键皆被保留;
• 保守型转座是另一种非复制型的转座过程; • 与 λ 噬菌体整合机制非常相似,其转座酶与 λ
McClintock的实验
• 1940-1950年,McClintock
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 色以及白色背景上带有的紫 色斑点这些表型之间的相互 关系
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 推断“花斑”表型并 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 产生的,而是由一种 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 致的。
控制玉米糊粉的基因
• A(anthocyan) 花色素
2.反转录转座子具有类似ERV的顺序,没有编码外壳蛋 白的基因,不会包装形成具有蛋白质外壳的颗粒;
3.长散在核元件含有与反转座有关的类反转座基因; 4.短散在核元件本身无反转座酶基因,但可借用宿主中
的反转座酶实现转座。
与转座相关
第2节 原核生物中转座因子
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类型:
• 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 • 转座子(transposon,Tn) •转座噬菌体(Muphage,Mu)
转座子的转座特点
• 基因组内移动 • 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序列关系 • 一般仅移动转座子序列本身
转座因子分类
• DNA转座子 直接以DNA序列某些区段作为转座成分
• 反转录转座子 以RNA介导转座
1. DNA转座子
① 复制型转座 ② 非复制型转座 ③ 保守型转座
① 复制型转座
• 概念:转座过程中,转座子被复制,一个拷贝 保留在原位点,另一份拷贝插入到新的位点,转 座的DNA序列实际上是原转座子的一个拷贝 • 转座过程伴随着转座子拷贝数的增加 • 转座酶、解离酶
一多核苷酸链内下游存在着与上游某一段序列的互补 序列反向的序列。
ATGGGATCTTT TACCCTAGAAA
AAAGATCCCAT TTTCTAGGGTA
• C(color) 决定红色和紫色的发生
• R(red)
红色,以A、C为先决条件
• Pr(purple) 紫色,以A、C、R为先决条件
• I(inhibitor) 抑制C基因的作用
McClintock的解释
• McClintock认为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并推断“花 斑” 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由于 某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课件
第1节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
(1) 玉米花斑的发现
• 1914年,Emerson在 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 传过程中,发现一种 花斑果皮的突变类型。
有色:A1/a1 斑点:Dt/dt
符合孟德尔分离比 且基因不连锁
• 1938年,Rhoades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 首次报道一个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受到一个独立基因 的控制,但也未揭示其遗传机制
1. 插入序列
• 插入序列:原核生物中其中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 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位的 DNA 序列; •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的正常组成部分
• 一个细菌细胞常带有多个 IS 序列
• 携带有介导自身转座的转座酶
• IS元件是独立的结构单位,每个元件只编码为自身
转座所需要的蛋白质;
• IS元件的末端为短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R):在同
整合酶也相关。
2. 反转录转座子
• 概念:由RNA介导,通过反转录酶将转座子 RNA拷贝为cDNA后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形 成转座,称为反/逆转座子或反转录转座子
• 类型:反转录转座子和反转录病毒 • 只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发现
反转录转座子与反转录病毒基因组比较
1.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为RNA 分子,感染细胞时在反转 录酶的作用下将 RNA 拷贝为 DNA,然后整合到宿主基 因组中;反转录转座子是DNA→RNA →整合宿主中;
反之就小;
• Ds的移动还受另一个控制因子Activator (Ac)的控制, 当Ac存在时,Ds可移动;Ac丢失,则Ds不能移动。
显性 隐性
无色 Ds从 C 基因切离 后,出现有色斑点
显性基因丢失, 表象出隐性性状
(2)Mc Clintock的转座因子学 说
• McClintock于 1951年提出转座因子学说:生 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子,这些转座因子既可以 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 因此,转座因子又可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但未受到重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