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胃间质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段,高发年龄为50-70岁。无性 别差异; 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良恶性 等有关。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腹部饱 胀不适、腹痛、腹部包块等非特异性症状, 消化道梗阻较少见。
胃间质瘤
CT表现
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形态不一,可呈球 形,分叶状; 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和腔内外型; 大部分呈软组织密度,新鲜出血呈高密度, 坏死、囊变区呈低密度; 增强扫描病变常呈中度或中度以上渐进性强 化,出血、坏死、囊变区不强化,分隔状强 化的胃间质瘤多为恶性且预后较差。
病理
组织来源
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向胃肠道卡哈尔间 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分 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 GIST是胃肠道幼稚间充质细胞在分化演 变过程中经变异所形成的肿瘤; Cajal细胞是胃肠道细胞中唯一共同表达 CD-117和CD34( GIST 亦表达CD-117 、 CD34 ),同时具有与GIST相同的超微结 构的细胞,网膜上亦发现有Cajal细胞。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sarcoma)。 这些肿瘤表现出向某种间叶组织分化的特点。间 叶组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肌肉、血管和淋巴 管。骨、软骨组织等。未分化肉瘤是指形态或免 疫表型可以确定为肉瘤,但缺乏特定间叶组织分 化特征的肉瘤。
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遗传学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 (CD117 干细胞因子受体)、组织学上 富于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的消化道最常 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GIST一般单发,少数多发,多发性胃间 质瘤预后较差; 多发生于胃肠壁的固有肌层,肿瘤可向粘 膜和(或)浆膜生长。向粘膜生长的肿瘤 可致粘膜溃疡和(或)出血,并可突入腔 内。向浆膜生长的肿瘤可突出于浆膜外, 有时肿瘤主体在壁外,只有细蒂与胃肠壁 相连; 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质实,可见出血、坏 死或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 分 型
胃窦癌可致幽门梗阻 胃窦部,胃体小弯,贲门 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
胃间质瘤
胃 癌
鉴别诊断
胃间质瘤
膜面常正常; 肿块与邻近胃壁分界清 楚,邻近胃壁无增厚; 肿块多较大,内部常见 出血、坏死、囊变; 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 期强化高于动脉期
CT表现 胃壁局限性增厚为主要 以肿块为主要表现,粘
胃淋巴瘤(弥漫增厚)
胃淋巴瘤(肿块型)


GIST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蛋白、CD34蛋白最常见。 CT常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边界多清楚,与邻 近结构分界清,病变较大时伴出血、坏死囊变及推 挤邻近结构移位,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恶性间质瘤边界不清,常侵犯邻近结构。
胃间质瘤(腔内型)
胃间质瘤(腔内外型)
胃间质瘤(腔外型)
胃间质瘤

来 源
鉴别诊断
癌 胃间质瘤
胃壁肌层的间充质细胞
胃粘膜上皮细胞
发病率 恶性度
占胃原发肿瘤的95% 高
占胃原发肿瘤的2%
良性、交界性、恶性三种类型, 恶性度低 消化道出血常见,肠梗阻少见 胃体部大弯侧,胃底部 腔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
病例讨论
2017-5-20 李璠
患者男,59岁,已婚,农民,于20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每日一次, 柏油样便,伴头晕、心悸、乏力,活
动后加重。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冠 状 位
矢 状 位
胃镜
(胃)胃肠道间质瘤(GIST),部分区域为未分 化肉瘤,建议做c-kit基因检测,切缘(-)。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30%),SMA(-),S100(部分+), CD34(部分+),CD117(部分+),DOG1(部分+)。
病理
组织学形态
GIST的细胞形态多样,主要由梭形细胞 和上皮样细胞构成; 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栅栏状或漩涡状, 间质中可见无定型嗜酸性物沉积; 肿瘤中可以发生粘液变性。 返回病理图片
病理
良恶性标准
2000年WHO将GIST分为良性、不确定恶性潜能、 恶性三种类型。在确诊的GIST中绝大部分为不确 定恶性潜能型;目前多采用的GIST良、恶性判断 参考标准: 良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交界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恶性,肿瘤>5cm,肿瘤细胞病理核分裂象>5个 /50HPF。
病理
发生部位
GIST在消化道的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依 次为胃、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直肠、 结肠、食管,其中发生在胃、小肠和结直 肠的GIST约各占60%-70%、25%-30%和 5%,食管的发病率<5%。 也可发生于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或 腹膜后,胃肠道外间质瘤发病率低。
病理
大体形态
消化道出血常见
垂直于胃壁长轴生长,常呈单 发肿块
Baidu Nhomakorabea
胃间质瘤
胃淋巴瘤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胃间质瘤
胃体部大弯侧,胃底部,多仅累及 1个部位; 以肿块为主要表现; 肿块与邻近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 壁无增厚,常为单发; 密度常不均匀,较大者出血坏死囊 变多见; 中度至明显强化; 极少淋巴结肿大
CT表现
常累及胃窦、胃体、胃底,多 数侵犯2个以上部位; 典型表现:弥漫性胃壁增厚, 范围广、程度重,胃壁柔软; 部分表现为结节型、肿块型, 多在胃壁增厚的基础上形成, 常多发; 密度均匀,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强化程度不高; 可合并腹部尤其是腹膜后淋巴 结肿大和脾肿大
病理
基因表达
GIST在遗传学上存在c-kit基因以及血小板 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的突变; 在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蛋白、CD34蛋 白、Nestin巢蛋白、SMA(平滑肌动蛋白) 等,其中CD117蛋白、CD34蛋白最常见。 CD117蛋白、CD34蛋白表达于肿瘤细胞 的细胞膜上。
表现,首先侵犯粘膜; 癌肿与邻近胃壁分界不 清,邻近胃壁常增厚; 多呈软组织密度,较均 匀; 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 为主
胃窦癌(胃壁增厚)
胃癌(肿块型)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
胃淋巴瘤
来 源
鉴别诊断
胃间质瘤
胃壁肌层的间充质细胞
胃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 淋巴组织
发热、体重减轻、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通常症状较轻 沿胃壁长轴生长,使胃壁增 生长方式 厚,常呈多发、弥漫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