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变革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1]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开拓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则须疑”[2],“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3]笔者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的开导。
例如在学习“秦帝国的兴亡”时,有位学生提问:“秦始皇实行暴政,民不聊生,为什么对秦始皇我们还是以肯定为主呢?”本人表扬其“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精神,同时也纠正其认识上的偏颇。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于他的功过应一分为二地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增强学生新颖、独创、大胆想象的意识,又要帮助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使他们在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
及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和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激发创新兴趣。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摩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性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错误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实现思维创新发展。例如,我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
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摒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适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创新教育路径,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加强创造教学的研究。笔者的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创设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发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性思维”[4]。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激发学生无意
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造精神。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西尔瓦诺·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2][3]张载.经学理窟.中华书局.
[4]e·p托兰斯.创造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