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前复习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考前指导
整体阅读要求:
1、史传类:阅读时要标示出文章中重要信息。

边阅读,边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标注事件的始末,把握内容提要。

关注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人物个性特征。

对传记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要字斟句酌,充分理解文句的含义,把握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观点、情感、态度等。

人物的基本类型:刚烈、忠贞、勇猛、爱国、诚信、孝悌、古直、谨慎、勤勉、博闻、聪慧……
2、游记类:首先,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理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

其次,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看到的景物想到了什么,即作者通过写景状物要抒发的感情。

注意读懂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3、论述类:
(1)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阅读一篇论说文,首要的任务是把握作者的在某人、某事上的观点、态度,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以下几种:
①把握文章的关键句。

这些语句作者往往将其放在文章的开头,如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便是全文的中心;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段首、段末等处。

②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等,把握作者观点。

如,理解贾谊为汉文帝王提供改革政治借鉴之目的,就有利于把握他在《过秦论》中观点、态度。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有的文章先提出问然后分析证论;有的文章先阐述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3)分析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及论证方法。

温馨提醒:如果有内容理解题,可以借助这道题的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

各种题型解题指导:
(一)文言实词题(南通三次模拟两次以直接表述的考查方式呈现,一次以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出现)
实词推断方法①字形推断法②通假推断法③句式推断法④语法推断法⑤课内迁移法⑥成语对应法⑦邻字帮助法⑧语境推断法
注意:“⑧语境推断法”是最重要的前提方法,一切推断均需代入语境,看通顺与否。

“⑤课内迁移法”需要学生积累好课文中常用常见的实词义项,因为考题中涉及考查的实词大都源自课本,需见机知识迁移。

另外,“④语法推断法”可有效地帮助检验推断正确与否。

其他方法灵活运用。

1、主观题题例:《寄答京友》第6题: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举春秋之天下举:全,整个(2)直叹息才者之难也直:仅,只是
3)可藉手以荐之矣藉:借助(4)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施:施展
解析:(1)“举”①知识迁移:语出《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②结合语境,后有“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解释为“整个”符合语境逻辑。

(2)“直”①知识迁移:语出《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②结合语境,“直”解释为“只是”符合语境。

注意: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3)“藉”①联系积累的词义:枕着、借助、假使②回归语境,原句句意因为“登上第,有凭据”,因此可以“藉手以荐之”,再结合语法推断法,“手”是名词,“藉”必须作动词,据只能解释为“借助”。

(4)“施”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前面是“才能”,那解释为“施展”符合语境。

可以积累“施施而行”中“施施”解释为缓慢行走。

2、客观题题例:文言文综合训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第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
B 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
C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
D 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
答案:B
分析:B从前文看严是要拜柳为师做柳弟子的,因此对柳应该是很尊重的,且由前文“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推知“吾子无以韩责我”的“责”字解释为“指责”不合情理,应由“责成”意引申为“要求”,要求柳向韩愈学习。

同时可以回忆课内知识“其责己也详”中的意思,也可结合成语“求全责备”,理解为“要求”。

其它选项:运用代入法进行验证,符合语境。

(二)文言虚词题(选择)
方法指导: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动用积累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充分运用比较、推断的能力加以判断。

题例1:文言文综合训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第2题
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2.答案 B
解析:“其”是《考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主要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二、三人称,还可用作指示代词)、副词(表推测、反问、商量和祈使语气)、连词(表假设和选择关系)、助词(用在句中,无实意)。

根据句式结构和语法分析,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祈使语气;其它选项中的“其”均为指示代词。

题例2:《独乐园记》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曲肱而枕之吾尝跂而望矣
B.皆以蔓药覆之愿以十五城易璧
C.吾病者,学之未至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A“而”都是连词,表修饰B“以”都是介词,用 C “之”都是助词,取独
D前一个“则”解释为“于是,就”,连词,表顺承;后一个“则”解释为“就是”副词,表判断。

解析:1、认真审题,选“不同”。

2、调动知识储备,判定所给课本中原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别代入选文选项,比较判定是否相同。

(三)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
方法:1、回归语境,结合上下文确定句意。

2、找准得分点,确定得分关键。

(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特殊语气)
3、按原则翻译:字字落实,语句通顺,译准语气。

一些提醒: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方法:对、调、换、增、留、补。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尤其是人名,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一定要判别准确。

切记!切记!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一般为特殊句式)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典型题例:文言文综合训练《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3分,“皇皇”“何以”“存济”各1分)
(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4分,“忧勤”“逸豫”“修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

(3分,“窃”“效”“妖妄”各1分)
(四)主观题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可当作现代文做,但要注意概括语言的简练,有时题目中甚至可能限制字数,除题目明确要求用原文的话加以表述,其他都要结合原文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1、人物性格类
1、主观题一般考查:表现人物言行举止的信息,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能力才智的信息,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方法:1.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

2.精确锁定:根据题干要求,快速准确地锁定原文的相应信息区间,充分寻找文章中作者或文中其他人物对他评价的句子。

3.压缩概括:有时仅凭借评价不能找全所有得分点,应再根据文中人物涉及的主要事件,抽取出人物在具体事件中表现的特点,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

这样的性格特点词一般不会太生僻,实在想不到,写一个最接近的(因为阅卷时答案接近就行),切不可空着。

典型题例:2016年《考试说明》中《史弼传》p12页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

答案:刚正不阿(刚烈正直)
解析:①首先要审清题干中的答题要素:“传主史弼”“主要品质”“一个”“四字短语”。

②根据题干要求,比照原文信息,先锁定能找出的信息区间。

③文章一二两段中写了史弼两件事情:一是反驳从事,不谀上司,不诬良善,实事求是,不惜以死来维护原则;二是不给侯览面子,不阿权贵,正直无私。

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对考生的辨析和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两个典型事例中,史弼的言行中所表现的共同点是因了无私心而刚正不阿、正直刚烈。

评分量表:此题分值3分
准确概括主要品质。

(1)刚正不阿或刚烈正直3分
概括主要品质,但不够准确。

(1)为人刚烈(2)为人正直(3)刚烈忠诚1分
从具体事件中概括品质,但非主要品质。

(1)体恤百姓(2)宁死不折(3)嫉恶如仇
(4)不畏权势(5)对国忠诚(3)任人唯贤0分
未就此内容应答;或应答错误。

(1)刚愎自用(2)疾恶党人(3)任劳任怨。

0分
2、内容概括类
典型题例1:文言文综合训练《欧阳伯和墓志铭》
9.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和概括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做好两点:一是要理解文意,分析概括时需要以理解文言句子为基础;二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

谈欧阳发治学的主要在一、二节,要筛选相关的关键词,如“刻苦于学”、“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即可。

典型题例2:《寄答京友》
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

(4分)
答案:(1)爱惜人才之难,真正爱惜人才的人之少;(2)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当(2分)。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温馨提醒:不管回答哪种类型的内容概括题,首先要仔细审请题干的要求,“是概括原因,还是概括特点”。

其次找到文本中的答案区间并圈画出来。

接着,先翻译语句然后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或有时可以抓取文章中的关键词。

最后,依据据分值,分点作答。

★补充一些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其句式特点:①…人(物)+ (之)+ ……者②名词+ 之+ 形容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四海之大
诸侯敢救赵者(石之铿然有声者)蚓无爪牙之利
●介词结构后置——尤其是“于”,记住,“于+ 宾语”这样的介词结构一般翻译时要前置如:师不必贤于弟子求救于魏以勇气闻于诸侯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①见:徒见欺②见…于:臣诚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为…所:如姬父为人所杀④于: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⑤无标志被动句:拜为上卿
●宾语前置——尤其是“何以”形式:君何以知之
●省略句——考试时常常从文中摘取句子,所选的句子往往没有主语,属于省略句,我们要补出。

另外,代词“之”出现在中间,常常被省略,翻译时应该补出。

如“欲以(之)击柱”。

●判断句——“……者,……也”“乃----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等。

★补充一些固定句式:
●宁……乎?独……哉?——-这是反问句。

●“其”在句首出现,后面有问号。

注意: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大概……吧)②其孰能讥之乎?(谁……呢?难道……吗)●【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孰与】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得无......乎?】该不是......吧?
●【相与】互相,相互,彼此。

★补充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
●名词作动词——左右欲刃相如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名词做状语——人皆得以隶使之
●使动用法——生之存之活之走之归之
●意动用法——奇之异之
★补充重要实虚词:披(翻阅、拨开)、捐(舍弃)、孽(灾难)、折(反驳、斥责、指责)、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夺(强行改变)伐(名词,功业;动词,夸耀)干(求、求取;冒犯、冲犯;河岸)贼(毁害、伤害)购(重赏征求)简(选拔)掠(拷打)寝(息,止)速(招致)望(埋怨、责怪、怨恨)恚(怨恨)衔(怀恨)徇(悬头示众)厌(满足)虞(欺骗;忧患;料想)赞(辅佐)脱(假如,如果)诚(如果;实在)使(假使;让)课(督促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如、之(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有时也指命令)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贷、宥、赦(宽容、宽免)敕(命令)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亲附结交)多(赞扬)少(轻视)易(改变;轻视)遽(急速;就;)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树(种植)给(食用丰足)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按/案(追究、考察、调查、巡行)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执、收(捉拿)延、要(邀请)省(察看、减免)雅(平时、很、正确)谢(道歉;推辞;告诉)第(仅仅;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竟(结束、完、最后)坐(因……而犯罪、因为)方(比作)用(财用、因为)绐(欺骗)报(回复)病(担心、忧虑;疲倦、劳累;损害)卒(死;通“猝”突然、仓促)存(问候)俭、凶(年成不好)穷(困厄、不得志)权、假、摄、署(暂代官职)服阕、服除(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黔首(指百姓),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哀毁(父母去世,由于过分悲伤,身体消瘦)故事(旧例)丁忧(遭父母之丧)遭艰(遭遇父母的丧事)矜伐(夸耀)明公(对位尊者的敬称,出现在对话中,相当于“大人”)践祚(帝王即位)屏居(隐居)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代指郎将、郡守、知府等官职)所部(所管辖、治理的地方或者指属下)决狱、为狱(处理案件)吾子(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我的先生您”)微服(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