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__秋瑾 上课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
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 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 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 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 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 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 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 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 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赤诚。 “因人而热”是指诗人十分热情,有一副 热心肠,为人排忧解难能竭尽全力而不辞, 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 “俗子”指凡夫俗子,市侩平庸之辈,这 样的人岂能了解忧国如焚的作者的内心世 界?“英雄”是指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之人, 作者用以自比。
苦将侬,强派作 蛾眉④,殊未屑!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 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 “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 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 视。
词作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 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 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 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 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 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 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 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 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 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
临死,秋瑾留下“秋风秋 雨愁煞人!”从这个角度 和意义来说,生在那样一 个黑暗而腐朽的年代,是 秋瑾的不幸!
按照灌输的对于黑暗社 会的了解和现实状况, 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 整个社会和舆论一定是 一片肃杀、彻底噤声。 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 社会舆论一派哗然。
在十余次的迁坟过程中, 秋瑾的好友吴芝瑛、徐 自华费劲了心思。
轩亭口秋瑾广场
秋瑾绝命诗
“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曾有遗 愿给她的好友徐自华:“埋骨
西泠,与岳武穆相邻。”然而 残暴清廷竟容不下三尺孤坟, 短短七年里,灵柩辗转于绍兴、 杭州、湘潭,迁移了七次,直 至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建立, 终于遂了“埋骨西泠”的遗愿。 不料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四 度搬迁。
秋瑾墓位于在杭州市区白
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 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 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 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 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 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 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 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 ,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 。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 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 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 句
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秋色明净。
景物描写,看到如此美景自然会引起人的 万千思绪。为下文的感慨做铺垫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独思浙。
刘邦用四面楚歌战胜了项羽,我 漂泊了八年还想着那个家作什么。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独思浙。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 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 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 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 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 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 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 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 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
中我感受到了作者

心情,我是从
一句话
体会到的。这句话
(按
照“心情-----句子------分析”
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十葬秋瑾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 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 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 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 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 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 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 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 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 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 绍兴轩亭口。被捕后没有 一句供词,只留下一纸, 上书“秋风秋雨愁煞人” 七个字。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 的述怀之作,反映了 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 旧礼教的束缚中,走 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 复杂心情。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 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 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 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 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 “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 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 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 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 路的决心。
前一句借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 楚的历史典故,来比喻我们的祖国在 帝国主义列强的进逼下,在清政府的 腐败统治下,如不奋起力救,将危在 旦夕;后一句说作者在浙江时过着貌 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 位。要吸取教训,奋起自救,挣脱这 封建婚姻的束缚。
苦将侬,强派作 蛾眉④,殊未屑!
既然我那么痛苦,何必还强颜欢笑 呢,离开也没有什么难的!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 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 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 “柔婉细腻”,又有男 儿的“豪迈劲爽”,刚 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 了一种“中和之美” 和独具魅力的“女性 情怀”。
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 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攻二 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 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满江红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

小住京华①, 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
为篱下,黄花开遍, 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秋容如拭。四面歌 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残终破楚②,八年 风味独思浙③。苦 将侬,强派作蛾眉 ④,殊未屑!
吕碧城故居
秋瑾到来当晚,吕碧城就与她在家中同榻 而寝。哪知次日一早吕碧城被秋瑾的一双 "解放脚"吓了一跳,秋瑾与比自己小7岁 的吕碧城也是一见如故,她们接触仅三四 天便情同姐妹,从此开始了莫逆之交,成 为当时著名的"女子双杰"。
秋瑾遇难后,吕碧城 后来南游杭州,又拜 谒了秋瑾墓,不禁感 慨万端,作一首《西 泠过秋女侠祠次寒山 韵》,追怀这位志同 道合的挚友。之后, 她又用英文写了一部 《革命女侠秋传》, 发表在美国纽约、芝 加哥等地的报纸上, 引起很大反响。
红尘,何处觅知音,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
Biblioteka Baidu
青衫湿⑦!
打湿了衣服。
小住京华①,早 又是,中秋佳节。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间和 作者的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 “早有是”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 者对时光飞逝、年华灰度的可郁全都 暗暗泄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拭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
秋瑾
(1877-1907)
生平简介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 璿xuán卿(璇卿),号 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 兴市),出生于福建厦 门。蔑视封建礼法,提 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 兰,秦良玉自喻。性豪 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 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 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 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 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 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 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 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 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 字子芳。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 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 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

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儿 烈⑤!算平生肝胆
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 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⑥,因人常热,俗 ⑤烈:刚烈。
夫胸襟谁识我?英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雄末路当磨折。莽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雨亭
终于在1981年9月,将 秋瑾遗骸葬于杭州西泠
古今中外名人迁墓屡有,然如秋 桥畔,修了墓地,同时
瑾那样迁移十次以上的,实属罕 建了一座纪念亭,命名
见,名副其实迭尽风雨沧桑。 为风雨亭。
秋瑾与吕碧城
吕碧城
吕碧城,一名兰 清,字遁夫,号 明因、宝莲居士。 安徽旌德县人, 生于清光绪九年 (1883年)。父亲 吕凤岐乃光绪三 年丁丑科进士及 第,曾任国史馆 协修、玉牒纂修, 后外放山西学政。
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
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
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
秋瑾墓
秋瑾墓依山面湖,松柏环 列,掩映在四季常青中。
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 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
秋瑾牺牲后反响
女性因为政治原因被杀,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 人。
秋瑾之后,因为政治被谋 杀、屠杀、虐杀的女性越 来越多,中国社会越来越 不知道羞耻。
莽红尘,何处觅 知音,青衫湿!
在这个迷茫的社会里,我要去 哪里寻觅知音?想到这些不禁 泪水浸湿了衣裳。
莽红尘,何处觅 知音,青衫湿!
全词的结尾句,从高昂及悲愤处突然下 来趋于极度冷静的心态,在这莽莽红尘, 茫茫人海中,哪里去寻找和我志同道合 的人?知音难觅,壮志谁诉。
词作赏析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 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 “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 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 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 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 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 男儿烈!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 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 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语言简略却如掷地金石, 令人心动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 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有志气的文人肝胆相照 的胸襟,常常是不被人 理解的。那些心胸狭窄 的俗人怎么能够明白我 的心意?
名号,时人都以为吕
碧城的诗出自秋瑾之
手,闹出了许多误会。
秋瑾尴尬之余拜读了
吕碧城的诗词和荡气 回肠的文章,深受感 触,很想见见这位誉 满华夏的奇女子,于 是她便赶到天津慕名 造访。
相见之间,秋瑾发现吕 碧城果然谈吐不凡,立 意高远。尤其是她们对 于女权及社会变革的看 法也颇相一致,于是秋 瑾"慨然取消其号",而" 碧城"从此为吕所专用。
前期:1891-1904 后期:1904-1907
前期主要是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之作。 后期主要是抒发立志改天换地的革命豪情,充满了对祖
国前途的深切忧虑。
写作背景
1903年王纳资捐得户部主事, 秋瑾随王去北京居往。时值八 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 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 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 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 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 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 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秋瑾
在上世纪初叶吕碧城的 知名度是非常高的。她 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 世凯的机要秘书,是当 时女子担此高职的第一 人;她曾任北洋女子师 范学堂校长,培养出邓 颖超、许广平等多名女 界精英,是中国近代最 早的女教育家;她曾呼 吁革命,是发动女权运 动的先驱者;她曾周游 欧美,雄踞讲坛。
秋瑾也曾用过"碧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