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均以一定量存在于地表空间。土地资 源的数量分析,首先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园 地、林地、牧划、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 通用地、水域等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数量及其占 规划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其次,掌握各种地
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坡度等自然状况下的土
地资源的数量。
2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例:耕地
(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趋势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其特点
(4)土地利用的效果及其评价
(5)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内容:(1)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2)土地资源利用的数量和质量分析 (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分析
(4)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2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第四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供给预测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不同用地利用的潜力分析
第一节 土地供给预测
土地供给分为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系指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土地资源总 量,具有固定不变和无弹性的特点,如全球土地自然供给 量为1.49亿平方公里(陆地为土地)或5.1亿平方公里(全 球表面为土地); 我国土地自然供给量为960万平方公里 大卫· 李嘉图指出,土地面积是土地的最基本和永恒的财富。 土地经济供系指土地自然供给中的人类实际利用部分,随着 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有所扩张,具有弹性的特点。
(8)人均水域
(公顷/人)
(9)有效灌溉面积率(%) (10)单位产值占地 率 (公顷/万元)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所选用的评价指标对
于各省区土地利用最终结果的影响作用程度各异,应当为
各项评价指标赋权(Wij),权数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
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 常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
(1)土地自然供给量 各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占土地经济供给的基 础和前提; (2)知识和技能 人类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原来不能利 用的土地变为可以利用; (3)交通运输条件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原来不便利用的土 地可以利用,降低了成本; (4)土地利用集约度 随土地利用集约度提高,土地经济供给随之 增加; (5)现代科技发展 化纤业发展代替了部分棉布,直接影响棉田的 经济供给。
1.50
34.14 +15.3 9
39.92
3.64
0.82
38.14 -9.09
0
+4.84
+1.34
-18.87
+2.90
+0.52
3、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土地资源结构是在一定地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
质量和类型给合的空间格局,或者说,在一定地 域内土地资源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地域组合
即土地资源在空间上的组分结构。
单位土地产值率(万元/公顷):
总产值 土地总面积 总产值 已利用土地面积 农业产值 农用地总面积
单位利用土地产值率:
单位土地农业产值:
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量 耕地总面积
单位市地产值:
工业产值 城市用地面积
(二)评价指标无量纲化 由于评价指标实际值均具有不同 量纲,为了进行省区间土地利用差异比较,应当将各省区 指标加以标准化处理并换算成评价指数,即将相异量纲指
福建
江西 山东
4.09
3.24 4.34
2.728
2.288 2.449
6.866
6.489 6.304
2.991
1.584 2.116
16.675
13.601 15.209
青海
宁夏 新疆
3.24
3.30 3.27
1.735
2.054 1.677
1.734
3.434 2.107
0.176
0.396 0.320
着重分析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耕地内部水田与旱地的比例关系,人均耕地占有 量,耕地生产力水平结构,耕地的地域分布,利 用差异,制约耕地利用的主要因素等
1949-1996全国土地资源数量变化
1949 年 面积 土地 总面积 1、耕地 2、园地 3、林地 4、牧草地 5 、城乡居 民点及工 矿用地 6、交通 用地 7、水域 8、未利 用地 1996 年 面积 (+) (-)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乡居 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 水 域 未利 用地
Amax—所有省区中j项指标的实际值的最大值; Amin—所有省区中j项指标的实际值的最小值。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1.土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2.人地关系条件
(1)人均土地 (公顷/人) (2)人均耕地 (公顷/人) (3)人均园地 (公顷/人) (4)人均林地 (公顷/人) (5)人均牧草地 (公顷/人) (6)人均市地 (公顷/人)
(四)综合指数的计算
评价指数的计算采 用加权平均方法即式中Pi—第i省综合评价指 数,Sij—第i省j项指标评价系数值,Wj—j项 指标的权重,n—指标数(n=33)。
省(市区) A B C D 合计 省(市区) A B
pi
S
j 1
n
ij
W j
中国各省区土地利用现状综合评价指数
C D 合计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淅江 安徽 5.60 6.38 3.83 3.28 3.48 4.42 3.30 4.48 8.00 5.05 4.92 3.73 2.117 1.699 1.912 1.991 1.609 2.353 1.710 1.673 0.933 1.835 2.768 2.188 6.797 6.186 4.931 3.592 2.858 5.397 5.423 5.008 7.519 6.353 7.182 6.425 3.361 2.514 1.371 0.485 0.019 1.289 0.853 0.430 5.980 3.300 5.243 1.597 17.873 14.565 12.044 9.348 7.966 13.459 11.256 11.591 22.432 16.538 18.113 13.940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3.69 3.19 3.85 4.78 3.44 3.76 2.20 1.65 1.43 2.66 1.73 2.14 1.762 2.158 2.390 2.508 2.450 2.527 2.348 2.375 2.918 5.989 2.089 1.902 5.959 6.052 6.530 6.878 5.030 5.432 4.910 4.723 4.774 2.712 5.206 2.297 1.648 1.691 2.140 2.522 1.083 0.783 1.011 0.405 0.748 0.160 0.597 0.205 13.059 13.091 14.911 6.688 12.004 12.502 10.460 9.153 9.870 11.521 9.622 6.544
6.395
9.184 7.374

(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根据各省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综合
指数,同时考虑有关评价指标的差异和评价值的差别,以及
省区土地利用方向的一致性等因素,确定:综合指数>19为 Ⅰ等,16—19为Ⅱ等,13—16为Ⅲ等,11—13为Ⅳ等,8— 11为Ⅴ等,<8为Ⅵ等。
省区土地利用等别指数
(二)评价指标权无量纲化
(三)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四)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
(五)评价等别的划分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1)土地的自然ຫໍສະໝຸດ Baidu社会经济条件(8)
(2)人地关系条件(8) (3)土地利用程度(11) (4)土地利用效益(6) 考虑指标的科学性、目标性、简明性、易 得性等项原则,最终选4个方面33项指标
(1)土地利用率(%) (2)农地利用率(%) (3)土地垦殖率(%) (4)林地利用率(%) (5)森林复盖率(%) (6)建设用地率(%)
(7)人口平均增长率(%)
(7)人均交通用地 (公顷/人)
(7)公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8)铁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8)城市化水平(%)
提高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途径:
(1)开垦土地 (2)土地集约利用
(3)土地政策与制度
(4)调节消费需求
(5)发展新型工业
(6)土地生产能力的保持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 划后评价
1 目的和内容 2 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3 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4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编制规划 的重要依据。分析现状,为了警示未来 目的:(1)了解区域土地利用条件(自然、社会)
3、土地资源结构分析

对土地资源结构,或土地资源组合进行分析,
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土地资源系统内的组分结
构(子系统结构)分析,二是包括土地资源在内
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三大系统的组
分结构分析。前者可称之为土地资源单项分析,
后者可谓土地资源综合分析。
4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 评价步骤
(一)评价指标的选定
等别 Ⅰ Ⅱ Ⅲ 评价指数 19以上 16—19 13—16 11—13 8—11 8以下 省 区 上海 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天津、辽宁、安徽、江西、河南 湖北、湖南、山东 河北、吉林、黑龙江、广西、 海南、西藏 山西、四川、贵州、云南 陕西、宁夏 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 数量 1 5 8 6 6 4 地区 东北区 华北区 华东区 华中区 西南区 1 1 3 1 Ⅰ
(1)水蚀面积(平方公里) (2)15°—25°间耕地率 (%) (3)25°以上耕地率(%) (4)人均国民收入(元/人) (5)区位商 (6)工业化水平指数(%)
(1)土地利用率(%) (2)农地利用率(%) (3)土地垦殖率(%) (4)林地利用率(%) (5)森林复盖率(%) (6)建设用地率(%)
标实际值换算成为统一量纲或无量纲的指标评价值。
具体可按下列公式进行标准化即无量纲化: Sij=(Aij-Amin)/(Amax-Amin)(适用于正相关指标) Sij=(Aij-Amax)/(Amin-Amax)(适用于负相关指标) 式中,Sij—第i省j项指标的评价系数;
Aij—第i省j项指标的实际值;
(7)人口平均增长率(%)
(7)人均交通用地 (公顷/人)
(7)公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8)铁路密度 (公里/100平方公里)
(8)城市化水平(%)
(8)人均水域
(公顷/人)
(9)有效灌溉面积率(%) (10)单位产值占地 率 (公顷/万元)
区位商:
区域的GDP/全国的GDP
区域的人口数/全国的人口数
工业化水平指数:
区域工业人口/区域总人口 全国工业人口/全国总人口
林地利用率:
林地面积 土地总面积 ×100%
森林复盖率:
树冠投影面积之和 土地总面积 公路线总长
×100%
公路密度:
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 灌溉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率:
耕地总面积
×100%
单位产值占地率(公顷/万元):
已利用土地面积 总产值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
1.土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2.人地关系条件
(1)人均土地 (公顷/人) (2)人均耕地 (公顷/人) (3)人均园地 (公顷/人) (4)人均林地 (公顷/人) (5)人均牧草地 (公顷/人) (6)人均市地 (公顷/人)
3.土地利用程度
4.土地利用效益
(1)单位土地产值率(万元/公 顷) (2)单位利用土地产值率(万元 /公顷) (3)单位土地农业产值(万元/ 公顷) (4)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公斤/公顷) (5)耕地单位面积产值 (元/公顷) (6)单位市地产值 (万元/平方公里)
3.土地利用程度
4.土地利用效益
(1)单位土地产值率(万元/公 顷) (2)单位利用土地产值率(万元 /公顷) (3)单位土地农业产值(万元/ 公顷) (4)耕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公斤/公顷) (5)耕地单位面积产值 (元/公顷) (6)单位市地产值 (万元/平方公里)
(1)水蚀面积(平方公里) (2)15°—25°间耕地率 (%) (3)25°以上耕地率(%) (4)人均国民收入(元/人) (5)区位商 (6)工业化水平指数(%)
144.00 14.68 0.16 18.75 58.79 0.71 1.34 14.68 0.16 18.75 15.39 39.92 2.14 0.71
0.30
0.30 3.3 8 4.84 0.76 0.52 2.9 7 6.3 5 +2. 97 38.14
3.38
47.23
144.00
1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