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地概念的理解: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貌岩石气候等全部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2、土地由哪些功能?生产性功能,承载性功能,提供原料功能,储蓄和增值功能,观赏性功能
3、土地的特性有哪些?是自然综合体,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社会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永属性
4、土地作为资源和作为资产分别由哪些特性?
5、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建筑密度:及建筑覆盖率,是指一定用的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
8、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反映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主要受水热条件制约
9、土地利用:在特定的自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成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10、土地利用分类: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共利用的方式、结构和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的划分或归并。根据分类结果,便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如下特点:①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产物。②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片。③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扑会经济技术条件进步而变化的。
11、土地覆被:是随着技术的运用而出现的,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覆被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性
12、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主要是研究利用是否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否改善了环境条件
1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步骤?调查的内容: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行政辖区范围界线;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汇总出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权属界线图;调查土地权属及土地利用经验教训,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
14、土地利用类型理论划分的基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
1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现

状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16、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FJL个方面:①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而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②土地利用类型可以作为评定土地对该利用是否合适的基础。③通过研究和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④土地利用类型是国土规划最基本的地域单元,通过划分和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可为国土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⑤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发展和完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及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了可能,也为土地利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⑥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与制图,可以避免对同一土地资源的面积重复统计。如林业上将林地郁闭度在o.1一o.3的土地统计为林地资源;畜牧业上则将其统计为草地;在农垦中又将其统计为可垦荒地。结果,同一土地资源类型就被统计了=次。⑦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与制图,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系统的基础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能如实和全面地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地籍管理中各类用地的向积统计,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基础。
17、土地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18、土地评价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限制性原理;系统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
19、土地评价的意义、目的、任务和要求?意义: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他通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他方面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合理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桥梁,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参透;土地评价具有明显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做出不同的利用,而评价的研究等必须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土地评价时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是土地资源利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的:预测土地变更后的结果,这种预测的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适宜性,所

需要的输入和管理实践、生产或其它效益以及这类变更对环境造成的后果;主要任务: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的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和经济价值;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那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为矿工、交通、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尤其是选址提出可信的建议;基本要求:通过评价提出的对土地利用的方式要准确明朗,能真正成为符合实际的科学资料及蓝图;通过土地评价提出土地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级差要数量化、标准化,真正成为土地纳税和经营交易等的权威性依据;通过土地评价提出的土地限制因素要准确,改良任务要具体可行,经济效益估算要分析透彻
20、土地利用的目标: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系统协调性;结构适宜性
21、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总结土地利用特点,解释土地利用的基础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是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核心;特点的概括: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分析: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2、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人均耕地少;土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近40年净减耕地2.5亿多亩;耕地后备资源太少;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强度大;盲目用地突出;城市土地存量潜力大;村镇用地超标
23、土地潜力评价:有成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
24、光合生产潜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佳状态时,具理想群体结构的高光效植物品种的最大干物质产量
25、土地生产潜力:应当是智障系统中的作物群体结构和其他管理因素处于最适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地气候资源即土地肥力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订正。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潜力级,潜力压级,潜力单元
26、土地潜力评价步骤: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土地类型单位、土壤分类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网格单元);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
27、土地潜力评价优缺点有哪些?优点:评价以定性为主;评价的概括程度较高;评价能够综合参考各项土地组成因素,据此归纳出潜力等

级,并明确指出与土地利用的潜力有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或主要限制因素类型及其强度),一位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缺点:再将土地划分为某一潜力等级是,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限制因子)划分标准,但因在指定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因素,因此评价仍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某一单枪土地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高低的影响不足鼓励其作用的,而是共同作用的;土地潜力评价只是告诉人们某地块可供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土地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28、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见的一种评价,它是以特定土地利用为目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指某块土地针对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价,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对植物成长以及建设等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以此反映入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强度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29、土地适宜性评价特点: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的实用性也较大;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为土地利用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
30、土地适宜性评价分为几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目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
31、土地评价系统分为纲、级、压级和单元
32、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和方法?规划土地评价:目标、约束条件、资料和假设、工作计划;确定土地利用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土地利用类型的查明和描述,经济和社会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土地单元的调查、查明和描述,土地要求,局土地利用类型的要求确定;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的收集资料、调查和专门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比较:要求的匹配、环境影响、经济分析、社会分析、土地适宜性分类;提交评价成果: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土地适宜性分类、土地单元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管理说明、环境影响、替代方案的经济分析、替代方案的社会分析、基础调查和专门研究资料
33、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的区别:土地潜力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土地潜在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时必须事先规定出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目前的土地潜力评价大多采用农-林-牧-其他这样的顺序;土地适宜

性评价则与此不同,他并不是先假定这种先假定这种利用的先后顺序,每一块土地均可针对农业林业牧业或其它方式做出适宜性或适宜程度的评定,这可谓是机会均等,这是两类评价的最本质区别;两者的联系: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之间尽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同一地区,可将两者的评价成果进行比较或协调实际上,有一些单项土地潜力评价也可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因为他们都是专门针对某一土地利用大类的土地潜力评价,不同的只是其分级数不是土地评价纲要的高中低三个适宜类,而分为七级
3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随着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3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五项评价标准具体为: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方式(生产性),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业的土地生产力以及环境美学方面的效益;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是土地产出稳定(安全性或稳定性);保护自然环境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即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质与量,以公平的给与下一代;经济上可行性(可行性)。如果魔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那么这种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否则,不能存在下去;社会可以接受(可接受性)。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那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失败。因此,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这样理解: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可概括为:生产的可持续性——未获得最大的可持续性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料和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性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技能是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36、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并说明?时间尺度:比较土利用的持续性和适宜性,可以认为持续性是在时间上的扩展;空间尺度:土地持续性不仅涉及实践因素,还设计空间尺度,在空间上,尽管土地利用都需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但不同尺度上侧重点不同;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特定性:土地可持续利用时针对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的;系统的开放性:特定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需要实

现区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外,还要考虑外部的经济性,因为任一土尺度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其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同时也是下一级的母系统
37、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38、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基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39、生态包袱:人类为获得有用的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图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质
40、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和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4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分类: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的价值
4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
43、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活力:能量或活动性;恢复力:系统在外界压力小时的情况下逐步恢复的能力;组织结构: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功能,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指标;管理的选择:健康的生态系统支持许多潜在的服务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不再有这些;减少投入:健康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另外的投入来维持自身系统的发展;对相邻系统的危害:有许多生态系统是以别的生态系统为代价来维持自身系统的发展;人类健康影响:生态系统的改变能够影响人类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有能力维持
44、生态健康: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在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和表现,即生态系统健康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涵:满足人类社会合理要求的能力和生态系统本身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
45、生态足迹:或成生态空间占用,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 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非无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46、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即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
47、土地经济评价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关系?土地经济评价强调从土地经济属性角度,通过一些列经济指标和经济度量,比较不同土地类型对一种确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或比较不同利用方式多一种土地类型的适宜性。通过土地经济评价,分析

了土地改良的经济有利性、社会得益性和生态和理性,比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区域内进行投资的经济后果,比较土地改良与维持此土地现状两种不同情况的经济后果,所以土地经济评价即从经济效益方面确定了土地的适宜性,又为土地改良提供了依据;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最大差别是:前者不仅要考虑土地固有的自然属性的差异,而且要着重研究在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下,土地的产生效果,后者则侧重研究土地诸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
48、中国土地市场的结构?目前,中国城市土地的流转仍然是双轨制,即市场机制和行政划拨的非市场机制并存,现在出于两种机制的转换交替过程中;(国家)一级市场:具有垄断经营性质,由国家以上土地所有人的身份,把土地的使用权投入市场运行,变现为政府与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交易行为;二级市场:具有经营性质吗,之土地使用全在图同经济成分的用地单位或个人之间进行横行转让的市场,表现为土地开发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易的市场;三级市场:具有消费性质,之土地使用权的再次横行转让的市场,时土地使用者将取得一定年限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去的市场,变现为使用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市场的主体是使用者,它属于调剂和重新调配的市场
49、联合国的土地评价系统与我国土地评价系统的关系?土地评价系统在土地评 价工作中评定土地质量的等级序列系统。制订土地评价系统 是土地评价和制图的重要基础工作。在土地评价系统中,每一 等级均按一定的指标对土地质量分等划级,低一级的等级单位 更详细地反映高一级的等级单位在土地质量方面的差异性。 不同的评价系统,对评价内容反映的详略程度不尽相同。评价 系统中等级序列的数目和每一等级中的等级数目亦不相同,主 要取决于评价目的和制图比例尺。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土地评 价系统中,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类”的评价系统是由潜力 级(分8级)、潜力亚级(一般为4个)、潜力单元组成的三级序 列系统。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土地评价系统是《中国1:100万 土地资源图》的分类系统,它是由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组成的五级序列系统。
50、土地生态影响能量循环的环境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51、土地作为资源和作为资产分别由哪些特征?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来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

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而土地资产是人不低不仅是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一笔巨大的财产。土地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是土地经营垄断成为可能,从而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定期从土地使用者中获取地租(绝对地租)
52、农业生态区法研究区域土地资源资源承载力?原理,即AEE法,根据比例尺将土地划分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等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起作物种类和种植密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取决于灌输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方法:分层模拟方法:模拟作物的混合过程;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53.土地的用途?土地用途
土地评价要考虑土地作为何用,即土地用途。土地用途可以是概括性的,也可以详细的。分为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类型也叫土地利用大类,指根据土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土地的利用分为农业用地、牧业用地、林业用地、建设用地等的土地利用方向,叫土地利用大类。如通常所说的八大地类: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或规定得更为详细的土地利用种类,它由一系列在既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说明所构成。土地利用方式一般包括劳动力、工具、土地规模、资金、技术、市场、制度等方面。 土地利用方式分为: ①单一用途的的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土地,同一时间只有一种产品的输出。 ②多用途的土地利用方式:同一时间,同一地块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地利用,但每种土地利用均有自身的产品输出。如间作,套作。 ③复式土地利用方式:同一地块上,在同一时间周期内的不同时段,土地的利用不同。如我国的多熟制农业。
土地评价的原则和依据,主要有三条:①为发展生产和合理的利用服务。从发展生产和合理利用的条件和潜力,既考虑当前发展生产的需要,又要考虑进一步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论证土地合理利用的优化方案和方向。②实行全面综合评价。综合反映自然、技术、社会、经济诸因素的作用,既考虑自然的适宜性,又考虑技术可能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依据自然生态规律,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对土地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③发挥地区优势。突出生态特征和

主导因素,为因地制宜地利用和改善土地条件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