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新能源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能源应用技术
课程性质:职业技术课
学分:2
计划学时:32
1 前言
《新能源应用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选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这几种新型能源的发电原理、应用等知识。人类进入21世纪,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在悄悄进行。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呼唤建立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取代以污染严重、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课程包含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几部分,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新能源发电的技术进步成果。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1.1 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地专业学习条件和职业发展空间。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就业前景广阔。学习该课程应具有《高等数学》、《电路及磁路》、《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等相关的知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
生源情况,将该课程分为若干个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各项目训练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1.2 设计思路
1.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1)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
(2)走访大量从事新能源发电相关企业,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
(3)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
(4)与在企业一线从事电力系统运行、检修、试验及电气设备安装毕业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帮助我们审视以往“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2.课程体系重构
我们按照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等流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
3.工作岗位调研、分析
经过调研,确定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电厂及电力、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及技术管理,各类电厂发电系统的项目规划和技术服务,发电系统(电站)的工程项目施工和系统维护与管理,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检测、营销及市场开拓等工作
4.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经针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
5.专业学习领域确定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架构,分解各类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与该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经过调研归纳《新能源应用技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6.确定课程标准,设计任务载体
分析整合后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该课程包含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这几种新型能源的发电原理、应用等知识。
2 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学习并掌握关于《新能源应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实例,启迪思维模式,联系实际应用,建立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掌握解决有关继电保护方面问题的分析方法,给予学生有益的启发,拓展学生的眼界。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新能源发电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适应新能源发电技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从事各类新能源发电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运行操作等工作,并具备对新能源发电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环保意识。
1.3 课程内容与要求
4 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综合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制订出以各单元模块训练项目、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阶段性考核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允许学生提前完成实训项目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实训内容,由授课教师认定同意后,该部分学生可在正常授课时间完成后续
实训内容或扩展实训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进行适当指导。教师可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必备的知识点、基本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再依据考核标准进行测试,教师签字认可学生已完成的实训项目。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讨论、作业、考试、自弃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学习调整策略。(2)成绩评定
形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提问、作业、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