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用人铁则大揭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台铭用人铁则大揭秘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几十位!”这是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鸿海三十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十年前营业额才突破一百亿元(新台币,下同),鸿海集团2006年已上看一兆的营业额,成长整整一百倍,从计算机、通讯、消费性电子等3C产业挥师长驱、开疆辟土,继续布局汽车、通路、数字内容等6C产业领域,鸿海集团内一位副总不只掌管百亿的事业,已经能够掌管千亿的事业,也成就了鸿海在台湾电子业史上的霸业。
□敢用——鸿海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做得起来吗?”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营收大约两千亿的超级大饼,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从0到90分很容易,而从90到100分很难,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每一位鸿海大将扩张版图、尽情发挥,却让鸿海可以从90分继续成长到200分、400分、800分,让外界不敢怀疑郭台铭达到“两兆营收”的目标。
“相较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浸淫台湾IT界二十多年,一语道破鸿海对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也难怪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一千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进军新产业,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三百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之后,经理级的主管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三百万新台币的水准,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逼近千万新台币,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也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鸿海土城、深圳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强调,“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但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如何,鸿海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奇美通讯总经理池育阳等具研发及行销专才的人才,史无前例以发行富士康国际控股(FIH)“折价增资股”方式,礼遇奇美通讯的经营团队。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
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成为惜才、留才的另一种方式;对外而言,也排除市场对员工认股可能会稀释公司获利的担心。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四千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品质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排第一位。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鸿海连续11年每年30%的成长,并非凭空而来。“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也同时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的另一句用人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郭台铭强调。
□会用——让人才掏心掏肺效忠
如果说科技业中,“人才”和“技术”是一体两面,鸿海集团在台湾、美国、日本至今共取得超过1100项专利权,是鸿海可以稳做全球最大计算机连接器供货商的关键,也说明了鸿海霸业背后人才之扎实。
为了实践全球化的布局和野心,郭台铭不惜重金买人,但却不迷信专家,是郭台铭用人最特别之处。“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郭台铭强调,一个能够适应创新与变革环
境的人才,也必须具备“负责任、肯学习、勤动手、不怕错、守纪律、重团结”的六大条件。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重要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也是因为有执行力,所以鸿海敢长期规划。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所谓的“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除此之外,方国健认为,郭台铭除了能提供傲视业界的工作奖励外,让员工适才适任,也是许多人才不畏其“霸气”而投效的重要关键。
曾在鸿海任职二十年、替鸿海打过无数场专利官司的鸿海法务长周延鹏就回忆,他会选择进入当时经常挨告的鸿海工作,就是因为应征时,郭台铭对他说:“你只要把IP(智财权)跟投资搞好,以后路就广了。”周延鹏说:“当时我就知道,只要熬过来,我就会不一样了。”
不过,像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除了“赏罚分明”是郭台铭刻意树立分辨是非对错的企业价值观之外,“以身作则”也是郭台铭带领员工重要的方法之一,郭台铭强调,“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更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去办公室一下子,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边吃边谈他的计划。
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就这样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对媒体提出他的观察,“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的声音传进大家的耳里:“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长达二十年以上的干部就指出,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很值得跟,”这名干部说。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