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
A组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狡黠.()诘.难()咬文嚼.字()
滞.碍()阐.证()统chóu()
làn()加吹毛求cī()huò()然贯通
2.下面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傅采纶理欣然忘食咬文嚼字
B.滞碍怡情狂妄自大因小失大
C.死抠澡饰寻章摘句孜孜不倦
D.统畴文彩娇揉造作高谈阔论
3.下面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
....,首先就要选择读好的书。

B.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

C.刚刚参观了城市远景规划展览的代表和委员们,在座谈会上高谈阔论
....,表现出对参政议政的极大热情。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
....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是否具有节俭创新意识,是民族兴旺的决定性因素。

B.新时代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C.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D.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5.下面一段话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6.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

(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③____________________: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汉朝人孙敬,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样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战国人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成语__A__,用以激励人发奋读书学习。

其实,还有许多成语高度概括了古代那些勤奋读书的人和事,如__B__、__C__、__D__……
(1)请结合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写出A、B、C、D处的成语。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如果你有一位同学成绩特差,还特怕吃苦,特怕困难,请你至少用一个上面所填的成语写几句鼓励的话,让他能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请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巷空屋
韩海林
①光阴真是弹指间,自己已是将近半百的人了。

青丝添进了白发,不觉已不再年轻。

童年的小巷已成了老巷,那个曾三世同堂的老屋亦成了萧寂无人的一座空院落。

老巷空屋中的人家搬走的搬走,离开的离开,像散了场的戏,在四月春里,余下一座空台,独自品味着戏散的荒凉。

②小的时候,西巷口的马三奶奶也就是四十几岁的模样。

而现在,这条小巷里,和爷爷奶奶同辈的那些老人,几乎都没了。

只剩下九十来岁的她还守着那份残旧、简单的家业。

寸草枯荣,岁岁春秋,几十年,几代人,添了减、减了添,续衍生息着。

只,老屋不变。

③小巷的黄昏,曾经是最热闹的。

在那个家家都三四个孩子的年代,小巷就是孩子们的天下。

那声声熟悉的吆喝,和着黄昏里的那丝凉。

暮色里,氤氲着童趣不肯散去。

④经过老屋,丝丝的风吹得墙头上几蓬衰草在摇动。

爷爷奶奶都离开快三十年了,人去屋空,也很少有人来光顾。

只留下一抹孤荒的色调晕染着残檐断瓦。

似乎,没落的不只是残颓欲倒的老屋和悲悲喜喜的那些旧日月。

我还怕这生养自己的地方,无人再想起了。

⑤轻推开老院斑驳的大门,岁月的封尘,丝丝拂散开去。

往事一点一点,从没过记忆的荒草里挤出来。

扶一把矮了的土墙,可情思却从这里悄悄滋长,越来越高,像儿时漫过水岸的青蒲草,疯了似的招摇。

有血一样热的东西,穿透掌心,震颤心房。

⑥在那个少吃少穿少用的年代,家里能吃饱,能穿暖就不错了。

也就是那么苦的年月,总有几分永远也不能压到箱底的甜馨,会时不时地泛在胸口。

似乎这个世上,再没有什么能抵了那滋味。

从小就和奶奶生活在一个院,哭哭笑笑,打打闹闹,都是在她温暖眼神的呵护下过来的。

奶奶总会省出几分钱给我去买零食,过年过节亲戚们送的点心糖果,她从不舍得吃,总会留给我。

可以说,在老屋,有奶奶宽仁的庇佑,我的童年是享了福的。

⑦少不识愁,那个时候更读不懂她们眼底的艰辛和无奈。

却总感觉,那些个浆洗缝补的苦日子,总是被奶奶一头银白的发丝漂得如雪一样静谧。

素麻纸的窗户,似乎也被映得很白。

有梦初醒,炕上佝偻的背影总在灯影下晃着……那个瘦小精干的老人,慈爱宽厚,从不言苦,从不与人争执。

她儿女子孙一大片,勤俭持家,日子总是苦中有甜,融融洽洽。

人,是一条巷里出了名的好人;家,也是邻居眼里羡慕的好人家。

⑧爷爷倒是个不爱操心、不爱说话又颇有些心思的人。

生产队那会儿,他是个车把式,给队里饲喂牲口,开春犁地,秋后交粮,只管他的那些事。

爷爷一到冬天就常咳嗽,那咳声似能惊醒五更天的星月,使它们在冬夜的清寒里眨巴着眼睛。

我,便给他捣捣背,一通咳声过后,他就不再睡了。

我和星月却都瞌睡了,只剩下搁在炕沿边上的烟锅,“吧嗒、吧嗒”星点的火,欲点破黎明。

⑨这一切,似乎就那么清晰可见,却又缥缈无痕。

似乎就在眼前,却又总是触之不及。

⑩篱笆墙上的那些藤蔓,青了黄了,黄了又青。

几十年的岁月,也不知它记下了多少。

我想遍寻,顺着它的青花,顺着它的茎蔓或黄叶,去寻回这个地方晨暮里的炊烟,昏灯下的欢声笑语……
⑪小径上的砾石,如同老屋的年龄,它们是否会记得这小院的寒来暑往,雨雪风花?那些椭圆小石还深嵌着,丝纹未动,隐约硌着儿时脚板的痛。

木格子窗已是染满了岁月之痕,昔日的温度似乎还糊裱在发黄的麻纸上,未冷。

⑫堂门上的木门闩,锁着一屋空荡的埃尘。

人事尽散,不知道它苍老的心还能否载得动守候的寂寞?挂在墙角的刀镰,锈色掩盖了往日清明的眸光。

可在堂前低徊的花影月色,还能等得回那闩门的声响吗?还照得见所有的过往吗?那被风雨洗残的檐角,还在拼命用肩膀抵挡时间的消磨。

想守住老屋的每根骨头,每片血肉,甚至每寸呼吸。

⑬轻关上老院沧桑而坚固的大门,门上的铁铺首碰撞出驼铃般的声响,在这温暖的春日午后,声声叩击着我的思绪,久久不散。

⑭是梦,是记忆,还是藏在心里的一个念想?每当看到老屋,总有说不出的感触在叩动心弦。

我想记住它的年年岁岁,分分秒秒,和它给予我的万种思牵。

我想用四月春的平仄,婉约它眼角的沧桑,吟咏它眼梢间曾流转的那些温柔。

⑮转过巷口,惊起一丛觅食的麻雀,我也如梦初醒般循迹望去,天依旧那么蓝,同小时候一样。

(有删改)
8.第①段说老巷空屋“像散了场的戏”,阅读文章,请你说说老巷空屋曾经上演了哪些“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⑫段中,作者描写“空屋”时选取了许多“物”,请选择其中一个,说一说作者选择此物寄予了怎样的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来表达情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写出问题,说一说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或尝试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或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组
(一)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⑩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

⑧孙搴:人名。

⑨勒:此处译为编辑。

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2.下列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亲友离别,赠言规劝,属赠序,如【甲】文;陈述创作主旨、经过等,属书序,如【乙】文。

B.【甲】文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乙】文意在交代《精骑集》一书编辑及命名的由来。

C.【甲】文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表现读书之“苦”,与“同舍生”生活的富足做对比,表现自己从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

D.【乙】文写自己少时读书不勤奋,后来治学时用勤奋来惩戒自己,但是不能坚持太久,容易忘记自己的目标。

1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二)廉范敌虏①
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过五千,移文③旁郡。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爇火④,营中星列。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⑤,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虏:匈奴。

②故事:按旧例。

③移文:发文书。

④爇(ruò)火:点火。

⑤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匈奴大入塞()(2)故事虏人过.五千()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廉范起初寡不敌众;廉范最终取得胜利主要是用了两个妙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1.xiájiéjiáo zhìchǎn筹滥疵豁 2.B 3.A
4.D(点拨:A项应在“民族”后面加上“是否”;B项应将“水平”改为“能力”;C 项应将“使”字删去。

)
5.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6.②读书重在运用,读者善愚有别③读书讲究方法
7.(1)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凿壁偷光(2)示例:同学,你一定听过“悬梁刺股”的故事吧。

只要不惧艰难险阻,学习上的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8.示例:①小时候,“我”和小伙伴在巷子里嬉戏打闹。

②傍晚时分,奶奶叫“我”回家吃饭,奶奶偶尔还会省出几分钱给“我”买零食。

③夜晚,就着昏黄的灯光,奶奶开始做针线活,“我”夜半醒来,奶奶的背影还在灯影下晃着。

④冬日的五更天,“我”总是被爷爷的咳嗽声惊醒,随后又如梦似幻地睡到天明。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9.示例一:木门闩。

门闩闩住的是门,也是一个家。

而如今的门闩则闩着老屋的尘埃和空寂。

作者写门闩是表达对老屋及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岁月逝去,老屋物是人非,被人们遗忘的感伤。

示例二:刀镰。

刀镰曾经被磨得明亮,见证了爷爷奶奶劳作的幸福时光,而今它长满铁锈,孤独地挂在墙角。

作者写刀镰是对过往人和事的追忆,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感伤,以及对老屋及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示例三:檐角。

檐角守护着老屋的椽梁不受风雨的摧残,时光荏苒,人已散尽,而檐角还在尽责守护着老屋的过往。

作者通过写檐角表达了对老屋及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岁月逝去的感伤,希望人们能永记老屋,永念故里。

10.示例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情思的滋长比喻成疯长的青蒲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思由“扶矮墙”生发,喷涌而出,迅猛滋长,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中人、事、物
的追忆与深切怀念。

示例二:这句话中“扶”“悄悄滋长”“越来越高”“疯了似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情思由“扶矮墙”生发,喷涌而出,迅猛滋长,表达了作者对老屋中人、事、物的追忆与深切怀念。

11.示例一:问题:为什么作者说“天依旧那么蓝,同小时候一样”?原因:作者经历世事变迁,还强调天跟小时候一样蓝,是否有什么深意?(或:解答:作者的童年时光虽然已远去,但承载童年记忆的老屋还在,而天又像小时候一样蓝,写出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童年记忆都定格在脑海里,成为永恒。

)
示例二:问题:为什么作者会“如梦初醒般循迹望去”?原因:一个沉思过去的人,是否真的如同沉浸梦中一般,需要鸟叫才能使他惊醒?(或:解答:作者此时正因看到老屋而陷入沉思,完全沉浸在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所以才会被麻雀惊醒,如梦初醒一般。

)
12.C
1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我)年纪大了以后容易忘记,或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14.D
15.同:都觉得勤奋很重要。

异: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
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时记忆力突出而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用勤奋来弥补。

【乙文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

一个月内,(我)没有几天在看书。

所以(我)虽然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

近几年来,(我)非常勤奋治学来惩戒自己,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

(我)每看一件事,必定反复推敲几遍,(才得到)最终结果,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记得了。

所以(我)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最近(我)读《齐史》,看到孙搴说:“我三千精锐骑兵,足以大败你瘦弱的三万士兵。

”(我)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我)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

(我)年纪大了以后容易忘记,或许可以用这个来弥补吧。

16.(1)适逢,正遇到(2)超过
17.从这以后,匈奴不敢再入侵云中郡了。

18.虏众盛而范兵不敌用星列般的火把吓退敌人在凌晨趁敌人没防备时突然袭击
【参考译文】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

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旧例,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文书。

官吏想传送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

(但)敌兵人数众多,廉范的军队打不过(敌兵)。

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

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

(敌人)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于是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

不一会儿,(廉范的军队)斩敌首级数百个,匈奴仓皇(逃窜),互相践踏,死者有上千人。

从这以后,匈奴不敢再入侵云中郡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