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alen合成
1991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决赛试题
1991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决赛试题一、在机械制造业中,为了消除金属制品中的残余应力和调整其内部组织,常采用有针对性的热处理工艺,以使制品机械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co和co2的混合气氛用于热处理时,调节co/co2既可成为氧化性气氛(脱除钢制品中的过量碳),也可成为还原性气氛(保护制品在处理过程中不被氧化或还原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反应式为:fe(s)+co2(g)==feo(s)+co(g)已知在1673k时2co(s)+o2(g)=2co2△g=-278.4/kjmol-12fe(s)+o2(g)=2feo(s)△g=-311.4/kjmol-1混合气氛中含有co、co2及n2(n2占1.0%,不参与反应)。
1.co/co2比值为多大时,混合气氛恰好可以防止铁的氧化?2.此混合气氛中co和co2各占多少百分?3.混合气氛中co和co2的分压比、体积比、摩尔Olmstead质量比与否相同?若相同,写下依据;若相同,恳请表明互相折算关系。
4.若往由上述气氛保护下的热处理炉中投入一定石灰石碎块,如气氛的总压不变(设为101.3kpa),石灰石加入对气氛的氧化还原性有何影响?二、rucl2(h2o)4+有二个异构体:a和brucl3(h2o)3也存有二个异构体:c和d。
c、d分别按下式水解均分解成a:c或d+h2o=a+cl-写出a、b、c、d的结构并说明c或d水解产物均为a的原因。
三、先阅读以下一段叙述,然后回答文后的问题。
四氮化四硫(s4n4)就是氮化硫类化合物中的一个。
它可以由二氯化二硫与氨制备,为橙色晶体。
喷发或冷却时易核爆。
s4n4分子中的所有原子一起共同组成一个笼状结构,四个氮原子共同组成平面四方形,四个硫原子共同组成一个四面体,而氮原子四方平面刚好平分硫原子的四面体,两个硫原子在平面上方,另外两个硫原子在平面下方。
分子中有12个π电子,这12个π电子是完全非定域的,所有s-n键键长均为~162pm,键级为1.65。
无机化学试验课大纲-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无机化学实验课大纲2004年修订目的和要求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基础上,与主干基础课“中级无机化学”配套讲授,通过本实验课教学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对现代无机化学有一个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学习、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各种实验技术、手段以及完整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和相关文献,对实验题目涉及的相关理论主题和研究领域做比较充分的了解。
并通过预习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注意是理解而不仅仅是了解。
因为预习不仅仅是看讲义、抄讲义。
预习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实验者对实验原理、内容和过程有比较充分的理解;能够有组织、有条理、有针对性的地完成实验,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有所准备。
所以无机实验的预习报告不要求抄实验讲义,而是要求学生对讲义提出的预习思考题进行分析、判断,做出比较正确的理解。
任课教师应在实验前审阅学生的预习报告,然后组织学生就预习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
鼓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比较深入的,超出讲义要求的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要求学生以规范的格式做原始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并按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有关的手册、文献资料及信息网络查阅相关的公式和常数。
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范的操作,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
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节约药品,培养良好的科研道德。
学时:60实验评分:预习20%,实验30%,报告40%,卫生5%,纪律5%。
实验讲义:自编主要参考书:1.项斯芬、姚光庆,“中级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Zvi Szafran, Ronald M.Pike,Mon M.Singh,“Microscale Inorganic Chemistry-a comprehensivelaboratory experience”New York : J. Wiley, c1991.3.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学组,“基础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4.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物理化学教学组,“物理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版5.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编关烨第, 李翠娟, 葛树丰修订,“有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版对实验大纲的说明:1.强化学生对无机化学领域的深入了解。
bacillaene合成途径
bacillaene合成途径
Bacillaene是一种合成先导物质,它也被称为类双硫醇。
此类物质在许多不同的生物体中
都可以被发现,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一种基础的、共同的有机物。
Bacillaene的合成途径略
有不同,根据所使用的原料而定。
一个常用的合成途径是采用铋酸溶液作为原料,将其与二丁基硫醇溶液混合,然后放入双氢异丁酸盐存在下,用老鼠碱催化剂催化,升温90℃反应20小时后得到bacillaene溶液,再将其进一步精制,去除反应产物和溶液中的杂质,然后升温至120℃,过滤沉淀得到结晶。
另一种常见的Bacillaene合成方法是使用乙醇、碱、含氯物和氧化剂混合反应得到bacillaene溶液,然后再进行过滤,得到结晶。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三酸乙烯硫酸酯预混物与氢氧化钙反应,得到大量的Bacillaene的
材料。
总之,Bacillaene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合成,根据要求、成本和最终产品的品质等因素选择
不同的方法即可。
麦角硫因 合成
麦角硫因合成麦角硫因是一种常用的农药,也是一种有机硫化合物。
它的化学式为C10H16N2O8S2,分子量为352.37。
麦角硫因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对多种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麦角硫因的合成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麦角胺与亚硝酸钠反应得到亚硝基麦角胺,再经过亚硝基化反应得到麦角硫因。
首先,将麦角胺溶解在乙醇中,并加入适量的亚硝酸钠溶液。
在适当的温度下搅拌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亚硝基麦角胺。
这个步骤是通过亚硝基化反应将亚硝基引入到麦角胺分子中。
接下来,将得到的亚硝基麦角胺溶解在碱性条件下,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最终产物——麦角硫因。
这个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和操作技术。
首先,反应温度和压力要适中,过高的温度和压力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或产物的不纯。
其次,反应时间要控制得当,过长的反应时间可能导致产物的分解或降解。
此外,还需要注意溶剂的选择和用量,以及反应物和催化剂的比例。
麦角硫因作为一种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害虫,如蚜虫、螨虫、飞虱等。
麦角硫因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麦角硫因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然而,麦角硫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同时,在使用麦角硫因时要注意合理使用剂量,并避免对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
总之,麦角硫因是一种常用的农药,通过合成方法可以得到。
它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并且对环境友好。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并合理使用剂量,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和高效。
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偶氮化合物是一类特殊的化合物,是指具有两个氮原子的中心,和其他组份构成的复合物。
这类化合物通常有特殊的用途,如抗菌药、抗肿瘤等.(Dudanov, et al., 2017)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方法。
一种合成偶氮化合物的方法是使用金属氧化物与化合物的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
这类反应中,碱性金属氧化物可以和有机化合物中的亲核氰分子发生反应,形成偶氮化合物。
子弹头咪唑须合成,就是运用这种反应合成偶氮配体的一种方法。
均酸或有机碱也可以作为催化剂帮助形成偶联反应。
(Anton, et al., 2016)另一种合成偶氮化合物的方法是采用加成-偶氮化反应。
当氮原子通过膦类或硫类亲核催化剂的作用下,与键活性的有机物、金属或另一氮原子形成偶氮官能团时,从而形成偶氮化物。
加成-偶氮化反应是获得工业界常见偶氮化合物的主要方法之一。
此外,还可以通过环加成-偶氮化反应(Leistner反应)合成偶氮化合物,它是17世纪德国化学家Leistner发现的。
它具有反应速率非常快,可以在室温下合成多种偶氮化合物的特点,在工业应用中有比较广泛的用途。
(Somerscales and Williams, 2014)最后,也可以使用催化还原的方式生成偶氮化合物。
比如,可以将亚胺和微量氢盐形成催化还原物,与具有过渡金属催化剂携带的季铵盐反应,可以得到含有偶氮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
(Neef and Beckmann, 2015)以上就是常见的几种合成偶氮化合物的方法,它们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化学家可以根据所要合成的偶氮化合物,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Anton, N., Jameson, G., Marucks, R., Papack, R., & Schaich, K. (2016). Synthesis of diarylamines isomeric with dacarbazine by tyrosine-catalyzed annulation. Organometallics, 35(20), 3352-3358.。
安息香的绿色催化氧化研究_丁成
疏水性Cosalen/SBA-15的制备及在甲苯选择性氧化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
苯甲醛和苯 甲醇是重要的化工 中间体 , 广泛用于医药 、 染料 、 香料和 日 化用 品等行业. 通过 甲苯 液相直 接 氧化法 制备 苯 甲醛 和苯 甲醇是 极具 应用 前景 的可行 性路 线 , 与传 统合 成方 法 1 1 相 比该方 法 不
Vo 1 . 3 4
2 0 1 3年 1 1 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HE MI CAL J OURNAL OF CHI NE S E UNI VERS 1 T I ES
No . 1 1
2 6 1 7 ~2 6 2 2
疏水性 C o s a l e n / S B A・ 1 5的 制 备 及 在 甲苯 结构 和孔 道有 序性 保持 良好 , C o s a l e n通过与氨基 配位 固载在修 饰后 的载体 S B A 一 1 5上 , 且 高度分散 ,
氨基硅烷化和 甲基修饰明显增强 了其表面疏水性能 , 对苯 甲醛 和苯 甲醇的吸附量 降低 .疏水性 C o s a l e n / S B A 一
S B A 一 1 5介 孔 分子筛 具有 5~3 0 n m范 围内可调 的孔 径 , 约8 0 0 m / g的 比表 面 积 ,其 6 n m 厚 的孔
壁具有很好的水热稳定性 5 , 其表面丰富的硅羟基提供 了很好 的改性基础 , 是一种理想 的催化 剂载 体.A v e l i n o C o r m a 等 和 T a k a s h i 等 的研究表 明, 对 载体进行疏水改性 , 可以减少催化剂对极 性产
化为苯 甲酸.高温不利于苯 甲醛和苯 甲醇选择性 的提高 , 降低温度至 1 1 0 o c,甲苯转化率达 到 1 2 . 9 %时 , 苯 甲醛和苯 甲醇的总选择性提高到 4 3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nay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吸附脱硫 合成 原位晶化 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 动力学 介孔 丙酮 zeolite y 分子筛 uv/fenton selective adsorption nay mib mgo/nay geosmin desulfurization mechanism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cey分子筛 2 高密度聚乙烯 1 附晶生长法 1 酯化 1 超级电容器 1 程序升温脱附(tpd) 1 碳酸丙烯酯 1 电化学电容 1 瓶中造船 1 球形晶粒 1 环境净化 1 沉淀法 1 水热合成 1 毛竹 1 杉木 1 有机硫脱除 1 智能质量分析(iga) 1 微分程序升温脱附(dtpd) 1 异相fenton 1 尿素 1 固定床反应器 1 噻吩脱除 1 噻吩吸附 1 吸附脱硫 1 吸附效率 1 光催化降解 1 催化反应工程 1 催化剂工程 1 催化共热解 1 介孔微孔复合分子筛 1 zno/nay 1 y型分子筛 1 nay沸石分子筛 1 nay沸石 1 nay分子筛. 1 co(oh)2/nay 1 12-钼磷酸 1 1,2-丙二醇 1
推荐指数 3 3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氟胺酮合成工艺流程
氟胺酮合成工艺流程
氟胺酮,又称为氟喹酮或氟羟喹酮,是一种用于治疗癫痫的药物。
氟胺酮的合成工艺流程如下:
1. 原料准备:准备苯酚、氯酸、乙酸氟等原料。
2. 制备氨基苯酚:将苯酚和氯酸反应生成氯酸苯酚,然后再加入氨水使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得到氨基苯酚。
3. 氨基苯酚与乙酸氟反应:将制得的氨基苯酚与乙酸氟进行反应,生成乙酸氨基苯酚。
4. 乙酸氨基苯酚缩合:将乙酸氨基苯酚与乙醛进行缩合反应,生成缩合产物。
5. 通过氢化反应还原缩合产物:将缩合产物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氢化反应,得到间氨基乙酸苯酚。
6. 合成氟胺酮:将间氨基乙酸苯酚与亚硝酸钠和碳酸钠进行反应,生成氟胺酮。
7. 提纯和分析:将合成得到的氟胺酮进行提纯和分析,确保其纯度和质量。
以上是氟胺酮的合成工艺流程。
请注意,这是一个简化的描述,
具体的工艺流程可能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和改进。
在进行实际合成操作时,还需要考虑反应条件、催化剂的选择以及各个反应步骤中的控制参数等因素。
亚胺cof的合成
亚胺cof的合成亚胺(Imine)是一类含有碳-氮双键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可以通过醛或酮与胺之间的缩合反应合成。
亚胺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亚胺的合成方法和其中一种重要的亚胺合成反应——亚胺化(Imine Formation)。
亚胺化是指醛或酮与胺之间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亚胺的化学过程。
这种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亚胺是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关键结构单元。
亚胺化反应通常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进行,常用的反应溶剂有醇、醚和水等。
亚胺化反应的产物通常以亚胺的形式存在,但在酸性条件下,亚胺也可以转化为相应的醛或酮。
亚胺化反应的机理一般分为两步:首先是醛或酮的质子化,生成亲电性较强的中间体;然后是中间体与胺的亲核加成反应,形成亚胺。
反应的速率和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反应物的电子性质、反应溶剂、温度和催化剂等。
在实际的合成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条件来控制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亚胺化反应的催化剂种类繁多,常用的有酸性催化剂和金属催化剂等。
酸性催化剂包括无机酸(如硫酸和盐酸)和有机酸(如对甲苯磺酸和三氟甲磺酸等)。
这些催化剂能够促进醛或酮的质子化,并提供亲电性位点,加速亚胺化反应的进行。
金属催化剂常用的有钯、铂和铑等过渡金属催化剂。
这些催化剂可以与醛或酮形成配合物,并在反应中发挥亲核性,促使亚胺化反应的进行。
亚胺化反应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有机合成中,亚胺化反应可以用于构建碳-氮键,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化合物。
例如,亚胺化反应可以用于合成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中的关键中间体,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此外,亚胺化反应还可以用于合成新型的功能材料,如聚亚胺等。
亚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其合成方法之一就是亚胺化反应。
亚胺化反应可以通过醛或酮与胺之间的缩合反应实现,生成具有碳-氮双键的亚胺。
亚胺化反应在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schiff-base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晶体结构 3 镍配合物 1 铜配合物 1 钴席夫碱配合物 1 钛 1 轴向咪唑配体 1 补骨脂素衍生物 1 自组装 1 聚合 1 聚乳酸 1 稀土 1 甲基三氧化铼(ⅶ)配合物 1 环己烷氧化 1 氨基酸schiff碱 1 氧气 1 抗增殖活性 1 手征光学性质 1 异氰酸酯 1 开环聚合 1 席夫碱铁 1 席夫碱基团 1 席夫碱 1 希夫碱 1 复合物 1 圆二色谱 1 合成 1 卤代席夫碱 1 光催化 1 tio2 1 tddft计算 1 schiff碱配合物 1 mcm-41 1 dna切割 1 cosalen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席夫碱 3 镍(ⅱ)催化 1 金属离子识别 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 1 超声波 1 苯胺 1 肉桂酰胺 1 空气 1 碘代苯 1 生物高分子结合体 1 环氧化 1 热重 1 淀粉化学品 1 晶体结构 1 接枝 1 席夫碱化合物 1 希夫碱金属配合物 1 希夫碱 1 大环席夫碱 1 多信号响应 1 壳聚糖 1 均相 1 吡啶 1 合成 1 双醛淀粉 1 催化 1 交替共聚 1 亚胺环钯 1 二茂铁-蒽二元化合物 1 二氧化硅 1 丙烯酰胺 1 schiff-base反应 1 schiff-base reaction 1 pyridine 1 ni(ⅱ) catalyernative polycondensation 1 3-噻吩甲醛 1 3-thiophenecarbaldehyde 1
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 的合成方法
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合成方法(最新版6篇)目录(篇1)1.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背景和应用2.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合成方法3.合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4.合成方法对 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影响5.结论正文(篇1)一、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背景和应用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是一种生物医学级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医疗领域。
作为一种有效的血小板活化和粘附抑制剂,SNAP 在预防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血管内壁上,健康内皮细胞可以产生 0.5-4(-10)mol/cm(-2)/min(-1) 的一氧化氮(NO)通量,这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
具有类似 NO 通量的材料也被认为具有抗血栓形成特性。
二、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合成方法目前,已有五种掺有 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的生物医学级聚合物被研究。
这些聚合物可以控制 SNAP 释放 NO,并进一步控制 SNAP 的释放。
聚合物内 SNAP 的释放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实现。
三、合成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各种合成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例如,某些方法可能易于实施,但可能产生较低的产量。
另一方面,其他方法可能产生较高产量,但可能需要复杂的实验操作。
在选择合适的合成方法时,需要考虑方法的实用性、效率和可行性。
四、合成方法对 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影响合成方法对 SNAP 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聚合物内 SNAP 的释放速率和 NO 通量可能因合成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研究 SNAP 的应用和潜在疗效时,必须考虑合成方法的影响。
五、结论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医学级聚合物。
合成 SNAP 的方法众多,各有优缺点。
目录(篇2)1.引言2.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背景和应用3.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的合成方法4.实验结果与分析5.结论正文(篇2)1.引言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简称 SNAP)是一种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化合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邻苯二甲酰亚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合成 2 酰亚胺 1 酞酰亚胺类化合物 1 邻苯二甲酸酐 1 表征 1 聚乙二醇单甲醚 1 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 1 聚丙烯接枝聚乙二醇 1 纳米fe3o4 1 端羟基转化 1 端氨基单甲氧基聚乙二醇 1 端基官能团转化 1 盐酸羟胺 1 甲醇钠 1 环合反应 1 热分解法 1 正交实验 1 工艺条件 1 反应动力学 1 单电子转移 1 化学合成 1 分子对接 1 光诱导 1 中间体 1 三丁基锡 1 α -糖苷酶抑制剂 1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1 4-四氢异喹啉 1 3 1 2 1 1-氨甲基-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单电子转移 需氧氧化 苯乙酮 环合 环化物 四氢异喹啉 区域选择性 光诱导 乙苯 三丁基锡 醇 酰胺 酰亚胺 选择氧化 还原 血吸虫病 苯丙炔酸甲酯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羰基化 结构表征 离去基团 环肽 环化反应 对硝基苯甲酸 对硝基甲苯 吡喹酮 合成 双齿氮钯配合物 分子氧 共轭聚合物 光诱导单电子转移 光反应 催化氧化 亚硝酸钠 二氧化锰 三甲基硅 一氧化碳 d-a共聚物 8-羟基喹啉氧钒(ⅳ) 8-羟基喹啉氧钒(iv) 6-二氰基-1 4-苯醌 3-二氯-5 推荐指数 4 3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合成 4 化学发光 2 邻苯二甲酰亚胺 1 荧光 1 芳基苯并噻唑类试剂 1 肼解 1 热性能 1 溴代芳烃苯并噻唑类试剂 1 流变性能 1 沙利度胺 1 无溶剂反应 1 巴豆酸酐 1 多药耐药 1 复合材料 1 亚胺二元酸 1 不饱和聚酯 1 p-糖蛋白 1 n1-(缺电子芳基)-1,3-丙二胺 1 n-烷基化反应 1 n-巴豆酰基邻苯二甲酰亚胺 1 n-巴豆酰基琥珀酰亚胺 1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
金属Salen配合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的重要化合物。
Salen配合物是由双酚和双胺通过缩合反应形成的亚胺化合物,而金属Salen配合物则是在Salen配体中加入金属离子而形成的。
金属Salen配合物具有结构多样性和催化活性高的特点,因此在催化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合成金属Salen配合物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首先,合成金属Salen配合物的最常用方法是通过金属离子与Salen配体的缩合反应得到。
通常选择的金属离子包括锰、铁、钴、镍、铜等过渡金属离子。
实验中,将Salen配体与金属离子加入反应瓶中,加入适量的溶剂,如甲醇或氯仿。
然后,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定量的碱,如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调节溶液的pH值。
反应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反应结束后,通过过滤或萃取等方式,将合成得到的金属Salen 配合物分离出来。
除了缩合反应合成金属Salen配合物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原位合成得到。
该方法是在反应体系中同时加入Salen 配体和金属离子的前体,然后通过加热或其他条件促使它们发生反应,生成金属Salen配合物。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适用于一些对温度敏感的金属离子。
金属Salen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金属离子和Salen配体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性质的金属Salen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在有机合成和催化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金属Salen 配合物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为各种催化反应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Co(II) 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作用综合实验
科技训练I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实验时间: 实验室编号:934 指导老师:实验一 [Co(II) Salen]配合物的制备及载氧作用一. 实验目的通过[Co(II)Salen]配合物的制备和对其吸氧测量及放氧的观察,掌握无机合成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和了解一些金属配合物的载氧机理。
二. 实验原理在许多生物体中,一些金属蛋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吸收和放出氧气,以供有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如人体中的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
人们常用一些简单无机配合物的吸氧、放氧作用来模拟研究一些金属蛋白的载氧机理。
由水杨醛与乙二胺反应所生成的配体与醋酸钴作用生成[Co(II)Salen]配合物,其反应式如下:OHCHOH 2NNH+2HO CHNNOHCO CHNNCoCo(CH 3COO)2在合成配合物[Co(II)Salen]时,首先制得的一种是棕色粘状物,为活性型[Co(II)Salen]。
将活性型[Co(II)Salen]在无氧及70~80℃条件下搅拌1小时,则得另一种暗红色结晶,为非活性型[Co(II)Salen]。
它们都是双聚体配合物,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NN OOCo NN OOCo Co N N O OCo N N O O2.263.45非活性型活性型活性型[Co(II)Salen]是由一个[Co(II)Salen]分子中的Co 原子与另一个[Co(II)Salen]分子中的Co 原子相连接而成的双聚体(D Co-Co = 3.45Å),在室温下能迅速吸收氧气。
非活性型[Co(II)Salen]是由一个[Co(II)Salen]分子中的Co 原子和O 原子分别与另一个[Co(II)Salen]分子中的O 原子和Co 原子相连接而成的双聚体(D Co-O = 2.26Å),在室温下稳定,不吸收氧气。
某些溶剂L 与非活性型[Co(II)Salen]配位而成活性型的[Co(II)Salen]2L 2后,能在室温下迅速吸收氧气而形成1 :1型[Co(II)Salen]L O 2或2 :1型[Co(II)Salen]2L 2O 2加合物。
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
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
以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为题,本文将介绍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
一、引言
n-碘代丁二酰亚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间体,用于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如药物、农药、染料等。
因此,对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成方法
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方法有多种,下面将介绍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碘化丁二酰亚胺与碘化钠反应得到n-碘代丁二酰亚胺。
反应方程式如下:
碘化丁二酰亚胺 + 碘化钠→ n-碘代丁二酰亚胺 + 碘化钠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将碘化丁二酰亚胺和适量的碘化钠加入反应瓶中。
然后,加入适量的溶剂(如乙醇)并搅拌反应体系。
将反应体系加热至适当温度,并保持一定的反应时间。
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产物经过适当的提纯步骤,如结晶、过滤等,即可得到纯净的n-碘代丁二酰亚胺。
三、反应机理
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反应机理如下:
碘化丁二酰亚胺在碘化钠的催化下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生成中间体
n-碘代丁二酰亚胺负离子。
然后,中间体与碘化钠发生反应,生成n-碘代丁二酰亚胺和碘化钠。
四、结论
n-碘代丁二酰亚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药物合成、农药合成和染料合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即碘化丁二酰亚胺与碘化钠反应得到n-碘代丁二酰亚胺。
同时,还介绍了该反应的机理。
通过合理选择反应条件和优化反应工艺,可以提高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合成效率和产率。
这对于促进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salen配合物的合成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钴配合物[Co(Salen)]具有类卟啉结构, 是典型的具有载氧功能的仿酶模型化合物, 能有效地活化分子氧, 在合成上经常用于烯烃的分子氧环氧化, 醇的选择性催化氧化以及催化氧化Baeyer-Villiger反应等, 由于其优良的吸氧功能, 可以加快氧化反应的速率。
而且Co(Salen)原料易得、合成方法简单。
1、配体salen的合成
取2.5克乙二胺和8.5ml水杨醛溶解于18ml甲醇中,在冰水浴中搅拌30min,静置15min后,用G3玻璃滤器减压抽滤,用1ml乙醚洗涤,在33℃下真空干燥,得淡黄色固体,再用160ml无水乙醇重结晶,在33℃下真空干燥,得到黄色晶体,即为配体salen,熔点:125-125.5℃。
合成西佛碱的反应的条件温和,无需加热,当室温较高时,可用冰水浴。
整个过程处理方便。
2、Co-salen配合物的合成
取3.48克配体salen溶解于150ml热的甲醇中,另取3.24克CoAc2·4H2O 溶解于20ml温水中,迅速转移到上述甲醇溶液中,加热回流1h,冷却、过滤、在50℃下真空干燥,即得红褐色的Co-salen配合物,熔点:大于300℃。
合成路线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