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08-09-22 10:53 信
息来源:邵荣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晋元高级中学施丽鹃
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

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

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大地山川的钟灵秀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是园林的渊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1)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

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统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广。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a.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b.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皇家园林(古籍称之为苑、宫苑、御苑、御
园等)、私家园林(古籍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寺观园林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a.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

殷、州、秦、汉时期,奴隶
主贵族的公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后儒家逐渐获得
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的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

b.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c.全盛期:隋、唐时期。

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盛年期。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d.成熟期:两宋到清初时期。

继隋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业经济稳步成长。

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市民文化也被输入了新鲜血液。

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富裕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e.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社会经济亦十分繁荣,然而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

西方势力的侵入,封建社会趋于解体。

而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

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

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唯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忽闪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

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相应地,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筑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而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

山与水的关系密切。

山嵌水抱一向被认为是最佳的成景态势,且反映了阴阳相比的辩证哲理,这些情况都体现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上,一般说来有山必有水。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哪怕在小的水面亦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

稍大些的水面,则必堆筑岛、堤,架设桥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放些天然水量的全貌。

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之立意。

园林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林木最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丰富繁茂的生态。

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起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总之,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是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它是感性的。

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

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的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面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
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的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把消极的方面转化为积极的因素,以求得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从根本上来说当然应该追溯其造园的哲学、美学乃至思维方式的主导。

但中国传统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此提供了优越条件。

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

园林里面的建筑物充分利用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创造了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外观形象,获致与自然环境的山、水、花木密切嵌合的多样性。

中国园林建筑不仅它的形象之丰富在世界范围内算得上首屈一指,而且还把传统建筑化整为零,由个体组合为建筑群体的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

它一反宫廷、坛庙、衙署、邸宅的严整、对称、均齐的格局,完全自由随意,因山就水,高低错落,以这种千变万化的面上的铺陈更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嵌合关系。

同时,还利用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大自然的大空间沟通起来,正如《园治》所谓:“轩楹搞爽,窗户虚邻,纳于倾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

”对此,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始终重要为题的初步探索》疑问中有精辟的论述:
“……这里表现这美感的民族特点,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浊外面的大自然界。

”“宿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这样的诗句夺得很,像“凿翠开户”(杜甫),“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李白),“山翠万重当槛初,水光于里抱城来”(许浑)。

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了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讲师们为了进一步把建筑谐调融糅于自然环境之中,还发展、创造了许多别致的建筑形象和细节处理。

譬如,亭这种最简单的建筑物在园林中随处可见,不仅具有电境的作用和观景的功能,而且通过其特殊的形象还体现了以园法天、以方象地,纳宇庙宇芥粒的哲理。

所以戴醇士说:“群
山郁苍,群木蔚,空亭冀然,吐纳云气。

”苏东坡《涵虚亭》诗云:“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亭得天全。

”在如,临水之“舫”和路的上的“船厅”即模仿舟船以突出园林的水乡风貌。

郎本来是联系建筑物、划分空间的手段,园林里面的那些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婉转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

蟠蜒山际。

随势起伏的“爬山廊”等各式各样的廊子,好像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贯穿结合起来,常见山石包镶着房屋的一角,堆叠在平桥的两端,甚至代替台阶、楼梯、柱墩等建筑构件,则是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随墙的空廊在一定的距离上故意拐一个弯而留出小天井,随意点缀少许山石花木,顿成绝妙小景。

那白粉墙上锁开的种种漏窗,阳光透过,图案倍觉玲珑明澈。

而在诸般样式的窗洞后面衬以山石数峰,花木而本,犹如小品风景,处处动人。

总之,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这种谐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持,筑而不宰”的态度。

封建时代的中国传统的建筑环境,大至都城,小至住宅的院落单元,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大部分“一正两厢”的对成军棋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封建礼制的产物、儒家伦理观念的物化,而园林作为这样一个严整的建筑环境的对立面,却长期与之并行不地发展着,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理。

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我国文化领域的交融,也足见中国园林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期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崇敬返朴归真的意愿。

3、诗画的情趣
文学史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

故园林是时一门综合的技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

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

运用个门艺术门类之间得触类旁通,融诪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

使得园林从总体道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的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静坐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段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累死文学艺术的结构。

正如钱泳所说:“造园如做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
堆砌,最忌错亲,方称佳构。

”园内的动观游览路线决非平铺直叙的简单道路,而是运用各种构景要素于于回去这种形成渐进的空间序列,也就是懂见的划分和组合。

划分,不流于支离破碎;组合,务求起开合起承,变化有序,层次清楚。

这个层次的安排一般必有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内容丰富多彩。

整体和谐统一的连续的流动空间,表现了诗一般的严谨,精炼的章法,在这个序列之中往往还转差一些对比的手法,悬念的手法,欲抑得手发或欲扬现抑的手法,呵呵情理之中歌有出乎人意料之外。

则更加强了犹如诗歌的韵律感。

因此,人们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所得的感受,往往仿佛朗读诗文一样的酣畅淋漓,这也是园林所包含的“诗情”。

而有求得园林作品,则无异于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凡属风景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绘画的原则。

英国园林追求所谓的“如画的景观”(picturesque scene),日本园临终的“枯山水平庭”的创作,也渊源于水墨山水画的构思。

但绘画艺术对于造园的影响之广,渗透之深,两者关系之密切则莫过于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

西方的画家临景写生;中国的画家便有名山大川,研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领会在心,归来后于几案之间挥洒而久。

这时候所表现的山水风景以不是个别的山水风景,而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的概括性。

就此而言,可以说中国园林是把作为大自然的概括和升华的山水画有以三度空间的形式复先导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去。

4、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说来,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这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国的传统哲学在对诗“言”、“象”、“意”的关系上。

从来都把“意”置于首要地位。

先哲们很早就已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命题,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和存意的象了。

再者,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注重综合和整体观照。

佛禅和道教的文字宣讲往往立象设教,追求一种“意在言
外”的美学趣味。

这些情况影响、浸润于艺术创作和鉴赏,从而产生意境的概念。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一文中提出“三境”之说来评论诗(主要是山水诗)。

他认为石油三种境界:只写山之形为“物境”,能籍景生情的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诗词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论怎样,都是诉诸主观,因此,都可以归属与通常所理解的“意境”的范畴。

中国的诗、画艺术十分强调意境。

他们将就得失抒情表意,将情和意不作止血日结晶抒情,情景结合,不仅诗、画如此,其他的艺术门类都把意境的有无、高下作为创作和品评的重要标准,园林艺术也不例外。

园林由于其与诗画的综合性,三维空间的形象性,其意境内涵的显现比之其他艺术门类就更为明晰,也更易于把握。

其实,园林之有意境不独中国为然,其他的园林体系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意境涵蕴。

但其涵蕴的广度和深度,则远不逮中国古典园林。

意境的涵蕴既深且广,其表达的方式必然丰富多样。

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a.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吧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

b.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

建筑所购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c.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在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运用文字信号来直接表述意境内涵,则表述手法就更为多样化:状写,比附,象征,寓意等,表述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情操,品德,哲理,生活。

理想,愿望,憧憬等。

游人在游园石锁领略得已不仅是眼睛能过看到的景象,而且还有不断在头脑中山显得“景外之景”;不仅贸足了感官(主要是视觉感官)上的美的享受,还能过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从而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合理念联想即“象外之官”。

匾额和对联即是诗文于造园艺术,最直接的结合而表象园林“诗情”的主要手段,也是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他们使
得园林内的大多数景象无往而非“寓景于景”,随处皆可“即景生情”。

因此,园林内的重要建筑物上一般都悬挂匾和联。

它们的文学点出了景观的精髓所在;同时,文字作者的借景抒情也感染游人从而激起它么的浮想联翩,苏州的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匾额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停留馆”。

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联的“香远益情”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物境随同而意境则不同。

北京颐和园内临湖的“西佳楼”坐东朝西,飞鸟相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重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语言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一层。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功能的的感受或者籍助于文字信号的感受,而且涵通过听觉、嗅觉的感觉。

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叮咚、浆声欸乃、乃至风动竹篁犹如遂于倾洒、流浪松涛之如天籁清音,都能意“味”入景,意“声”入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

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风味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籍了。

正由于园林内的意境蕴涵之如此深广,中国古典园林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也就远非其他的园林体系所能企及了。

综上所述,这四大美学特征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他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

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说感知,重综合推演的思维方式的主导有着直接关系。

[体会]
园林的艺术学与园林生活美、园林自然美、园林声音美有着和谐的统一。

它能将沙漠变绿洲,能将荒原变茂林!是所有美的集合!通过研究学习,让我深刻了解体会了其中艰辛的过程。

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尤其就我而言,地理建筑是我的兴趣之一,这次的研究不但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建筑与文学的联系。

[参考书目]
(1)参见E.A.Gutkind.our world from the air;沈洪:《论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载《中国园林》1985(4_
(2)参考文献《中国古典园林史》(3)《同济大学建筑系选集》
(4)《风景名胜与园林规划》
(5)《中国古园林》
(6)《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7)《建筑装饰设计概论》
版权所有-上海晋元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