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诗词曲五首 优秀教案

24.诗词曲五首 优秀教案
24.诗词曲五首 优秀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课文导入】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五首诗词曲,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学会珍惜和平生活。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1)岑参(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

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现存词 600 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3)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4)张养浩(1270—1329),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透视:(1)《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 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事务的文官 ),住在轮台幕府 , 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在 1203 年(宋宁宗嘉泰三年)6 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4)《过零丁洋》当作于 1279 年(宋祥兴二年)。1278 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被俘,第二年正月,囚禁文天祥的船队经过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5)《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历二年 (1329),陕西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他赴陕途中,目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救灾,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这首散曲是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所作。

3.文体知识:唐代的边塞诗派

唐初边塞战事连年,文人除应举入仕外,多从军入幕,谋取功名。虞世南、初唐四杰 (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等都曾写过一些边塞诗,虽然在他们的作品中边塞诗并不占主要地位,也未形成风格流派,但在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为边塞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开元期间 ,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大多有较长的戎幕经历,擅长用七言歌行和绝句表现边塞生活和战争,风格雄浑豪放,史称“边塞诗派”。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

1.十五从军征

(1)①原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②注释: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③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里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2)①原文: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②注释: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野兔出入其中,暗示家园早已荒废。

雉:野鸡。

③译文:“远看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3)①原文: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②注释: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即野菜。葵,一种蔬菜。

舂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

③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杵臼捣去野谷的皮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做菜羮。

(4)①原文: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②注释:

羹: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③译文:菜羮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①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注释:

白草:一种牧草,干熟时变为白色。

胡天:这里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③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一带的天空八月就纷纷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2)①原文: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注释:

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与下面的“罗幕(丝绸制作的帐幕)”一样,是美化的说法。

锦衾薄: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角弓:一种以兽角作装饰的弓。

控:拉开(弓弦)。

都护:唐朝镇守边疆的长官。

着:穿。

③译文: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着不暖,织锦被也显得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3)①原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注释:

瀚海:指沙漠。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惨淡:暗淡。

中军:指主将。

饮:宴请。

胡琴:泛指西域的琴。

③译文:沙漠结冰百丈纵横交错,万里长空凝聚着阴暗的愁云。主帅的营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4)①原文: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②注释:

辕门:领兵将帅的营门。

掣:拉,扯。

翻:飘动。

③译文: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风拉扯着红旗,红旗冻僵了无法飘动。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离开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5)①原文: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②译文: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①原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注释:

神州:中原地区。

③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2)①原文: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译文: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3)①原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②注释:

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坐断:占据。

③译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4)①原文: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②注释: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权》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③译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4.过零丁洋

(1)①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②注释:

遭逢:指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名。

干戈: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稀少。指宋朝抗元战争逐渐消歇。

四周星:四周年。从德祐元年(1275)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③译文: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2)①原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注释:

风飘絮: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③译文:祖国破碎的山河,就像被狂风吹卷着的柳絮,自己一生动荡不安,就像被雨击打的浮萍。

(3)①原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②注释: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③译文: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惊慌不安,在零丁洋叹息自己孤苦无依。

(4)①原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注释: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③译文:自古以来谁能不死?留下赤诚的心来照耀史册。

5.山坡羊·潼关怀古

(1)①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②注释:

山:指华山。

河:指黄河。

③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汇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要。

(2)①原文:望西都,意踌躇。

②注释:

西都:指长安。

踌躇: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③译文:遥望长安,心头感慨万千。

(3)①原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②注释:

秦汉经行处: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秦朝都城咸阳和西汉都城长安都在潼关西面。经行处,行程中经过的地方。

③译文: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五、精读品味

(一)品析《十五从军征》

1.怎么理解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八十”相对照,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突出兵役的繁重。一个“始”字,也表明盼家之心已久。

2.“家中有阿谁?”主人公为什么这样追问呢?

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3.老兵回家时看到了什么景象,这一景象揭示了什么?

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满眼凄楚荒凉的景象,揭示了封建社会残酷的战祸和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

(二)品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开头两句描写了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

描写了边塞风狂雪早的气候特征,“卷”“折”形容风势之猛,“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北风看成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图,营造出一个情趣盎然、壮美浪漫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四句诗描写了边塞战士怎样的生活状态?

描写了边塞战士苦寒的生活状态,“散入”一句承上文的野外雪景,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塞外极寒雪天里军中的生活情景,后两句互文见义,从侧面衬托出边塞的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过渡句,将视线又转向了“外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愁云惨淡”为送别酝酿了“愁”的气氛,这里把边塞战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中,给人以奇异壮伟的感受,同时由咏雪过渡到送别,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现的画面。

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俨然一位守边将士。

6.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描绘古诗词画面(中考占3-4 )

答题思路:反复朗读有关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画面的内容,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的意境;根据诗词内容在大脑里构建图画,画面要生动、鲜活;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形象地把画面内容描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画面不等于把有关的句子翻译出来,要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及其修饰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些景物连缀为画面。【古诗词画面描绘法】

7.品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感情。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思绪绵绵,余味无穷。

(三)品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无答?词人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应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词人之所以自问无答,是为了表达此时的悲愤心情。想到大好中原已沦陷金人之手,触景生情故而发问。

2.分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表达效果。

词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出发,具有深沉的历史感。“悠悠”“滚滚”两个叠词,加重感情色彩,增强韵味。同时,“悠悠”一词既指时间漫长久远,也指词人的思绪无穷。

3.下片中涉及了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典故: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独据一方。第二个典故:《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第三个典故: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借用三个典故,赞扬孙权为天下之英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四)品析《过零丁洋》

1.首联写了文天祥的一生所经历的两件大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

来。

前句写诗人因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后句写诗人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将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连结起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忧心国事的心情,下句写不幸被俘的处境,运用对偶和双关,巧用地名,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前的伶仃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急。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前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后一句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精神收束全篇,表现了诗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5.阅读方法解密

考点:分析诗人情感(中考占2-3 )

答题思路:把握诗人情感:①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②看作者,通过作者确定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和创作风格;③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修辞或表现手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把握作者的情感;④看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殊的含义。⑤看小序、注释,小序常常交代了创作年代、创作缘由、经过或背景,注释能帮助理解内容;⑥看关键词、句,注意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抒情性议论性句子。【诗人情感“六看”法】

(五)品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赏析“聚”“怒”二字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古诗词炼字品析法。“聚”字从视觉的角度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怒”字将黄河拟人化,既写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边的险要位置。

2.“山河表里潼关路”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山河表里潼关路”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概括,也照应了题目。

3.作者为什么“意踌躇”?“宫阙万间”是实写还是虚写?

“意踌躇”因为长安已破败凋敝,破败的长安凝聚着劳动人民大量的血汗。“宫阙万间”看似实写,实则虚写,概括了秦汉两代的兴亡,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内涵?

此处为全曲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封建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作者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对以往历史兴替所做的概括和评判,表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六、研读探究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巧于炼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点拨:用词准确、生动,使本诗多彩多姿。巧用动词“卷”“飞”,写出了塞外的狂风悍雪;“散”,写出了雪花的轻盈;“掣”,写出了风的力量。巧用数量词“一夜”“千树万树”,写出了塞外天气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的壮美景观;“百丈”“万里”,用夸张的手法写景,勾画

出壮阔的塞外雪景。巧用副词“即”,显示了塞外早雪的特征,暗示了诗人的惊讶之情;“忽”,表明秀丽风光竟是一夜而成的,出人意料,给人以突兀、奇特的感受;“不见”二字隐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和人去迹留、徒增悲伤的情态;一个“空”字,体现了诗人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心情。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的侵略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3.《过零丁洋》的四联在内容上是怎样联系的?

点拨:首联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颔联先写国家后写个人。由于“干戈寥落”,抗元的义军少,导致“山河破碎”的悲惨局面,于是自己这个亡国孤臣顿生“身世浮沉雨打萍”之感。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作者巧借“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抒发自己忧苦的心情。以上三联极力渲染悲愤危苦的气氛,尾联则笔锋一转,道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志向。

4.《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怎样将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开头从写景入手,大处落笔,展现潼关地势的险要、气象的雄浑。即便在写景之中,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那攒聚的山峰,似乎在为人民的苦难充当历史见证;那咆哮的黄河,也像是在控诉历代统治者的罪恶。“望西都”以下几句,咏史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结尾的议论,评议历代兴亡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议论之中蕴蓄着深沉的慨叹、悲

愤之情。全曲将雄浑苍劲的景观、沉郁悲愤的感情和精深警策的议论完美地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赞美,以及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对离别的惆怅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 , 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诗人忧国之痛以及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通过描写潼关险要的地势,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十五从军征》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情景交融,充满奇思妙想。本诗紧扣“雪”字生发奇思妙想。诗中虽只有四处写到“雪”字,但诗句中处处含“雪”。雪是写景的中心,雪景衬托送别 , 送别的场面又描绘了雪景 , 情景交融,匠心独具。诗人笔下的雪景 , 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笔描绘。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营造了优美壮观的意境。全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崛,想象丰富。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活用典故,毫无斧凿痕迹。

(4)《过零丁洋》

本诗情感上先抑郁忧愤后悲壮激昂,始终把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颔联巧用对偶、比喻 , 颈联地名与心境妙合,形成绝唱。

(5)《山坡羊·潼关怀古》

①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②情景交融,情由景生,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仿佛使人看到作者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

八、拓展延伸

有关战争的古诗词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九、课后作业布置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1)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65年后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词的意思,弄懂诗意的基础上,采用“画—读—想—议—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两个问题:问题一:诗人是如何描述老人返乡历程的?问题二:造成老人悲惨一生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最后通过一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对战争有个准确的理解,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成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的感知、感悟文本内容,才会有自己的发自内心的阅读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与文本的交流。我采用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读中表露自己阅读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

二、展开想象,营造意境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实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让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合作探究形成水平 我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名学生的学习伙伴姿态出现,每一个教学环节,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获得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去使用,形成水平,如: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或问同学解决古诗中不理解字词的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自觉应用。 四板书新颖凸现主题 本首诗的主题是为了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围绕老人的返乡经历描述了三个画面,即:回家前,归途中,回家后。在描述返乡历程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抓住了细节描写。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从这三个画面入手,对每个画面采用的描写方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当堂达标题

十五从军征当堂达标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冢.()窦.()雉.()舂.()羹.()饴.() 2.《十五从军征》节选自,由代所编。被称为“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的两篇是为与。 3.默写。 ,。,。 二、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问题。 4.对《十五从军征》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描写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惨遭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凉;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5.作者返乡的经历如何?情感有何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6.这首诗是如何通过景物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7.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参考答案: 1.zhǒnɡ dòu zhì chōnɡɡēnɡ yí 2.《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3.(1)兔从狗窦入(2)采葵持作羹(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4.C 5.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心茫然。 6.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饴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意近即可) 7.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交流联想时,预设用第一人称讲述,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删掉这一环节,有点可惜。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xx——xx(一、二) xx——xx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六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一、引入 1、师:今天我们将进入“战争”这个单元,说到战争你会想到谁? 师:说到战争,我们眼前总会出现一个个的英雄人物,或英勇善战,或神机妙算。我想,学完今天的课文会让你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战争,齐读课题 生:十五从军征 二、初读 1、交流部分重点字词读音、解释: 师:昨天孩子们已经按要求预习了课文,老师要考考大家了,有信心吗?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2、师:下面老师想听听大家读课文了,请翻开书。(生读) 3、了解乐府诗及叙事诗 师:这首诗选自汉乐府,能说说你对乐府诗的了解吗? 师:乐府诗有很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咱们这首十五从军征就是这样。还记得咱们以前学过的一首乐府诗吗?出示《江南》生读。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美景,恬静、

悠闲;可今天这首十五从军征呢?一样吗?对,不一样,它不是写景的,那是写......(生答)不同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很多诗,它是一首叙事诗。(板书) 4、理解诗意,理清线索: 师:那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为我们讲讲?(生讲全班读诗)师相机板书,理清线索:年老回家(准备)——回家路上(听到)——走进家门(看到、做)——走出家门(看、泪) 5、感知人物形象 师:孩子们读得很流畅,看来都赞同他的讲述。请孩子们结合诗意再读课文,告诉我,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兵?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首诗,这个人物带给你最大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悲” 1、师:大家的感受不约而同,都是凄惨悲凉,(板书悲惨)。那现在就跟随你的这种感受,跟随着这位老兵,和他一起踏上回乡之旅(出示自读提示:再次默读课文,细细品味文字想象画面,找出带给你悲惨凄凉感受的词句,做好批注。) 生:默读,批注。 2、汇报分享 第一句

古诗二首(第七单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十五从军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新课标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借其它表现战争苦难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十五从军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征”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战争的残酷。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冢累累”“家凄凉”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揣度他的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具准备:ppt课件教 一、激趣导入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十五从军征》,学生齐读诗题。)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会读(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1.师:在读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2、师:这是一个80岁的老兵的回家经历师范读(配乐)师: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是呀,悲呀,惨呀)你们也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心情。 同学们可以借用工具书给它注上拼音。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3、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以提出来。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5:贻是什么意思呢?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4、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意思?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1:我觉得他一

2016年六年级语文上册6.1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 出塞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二首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我家门前的树林里种植了许多bǎi shù()。 2.kuíhuǎ()籽是一种可以榨 油的原料。 3.妈妈做的ròu gēng()特别好喝。 4.我们没有理由yíwù()这千 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判断正误。 1.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2.《十五从军征》和《出塞》都是描写边塞美景的。() 3.《十五从军征》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老兵命运的悲凉、凄惨。() 4.《出塞》一诗中写的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 三、选择填空。 1.八十始.得归() A.最初,开头 B.才 2.采葵持.作羹() A.主管,料理 B.控制,挟持 C.用来,拿着 3.“飞将”指的是()。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四、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五、填空。 1.《十五从军征》描写了 ,揭露了。 2.《出塞》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句子是:,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阅读提升 六、阅读理解。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 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3.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 田园的喜爱之情。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 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 词。 C.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 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 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D.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 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doc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_教学反思 篇一: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控诉及对和平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师生共同解决。 3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景象,感受整个村子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最大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借鉴都要与自己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才是最好。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意思;“窦”是“洞”意思;“贻”是“赠送”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意思,但对古代战争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

23 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

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明确生字的音和形。 冢(zhǒnɡ)窦(dòu)雉(zhì)舂(chōnɡ)羹(ɡēnɡ)饴(yí) 3.自由放声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4.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5.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小组讨论交流。 (1)冢,坟墓。 (2)“饴”同“贻”,送给。 6.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补充明确: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18古诗二首 《敕勒歌》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朗读指导: 1、播放示范朗读动画(听一遍)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问题,生答,然后归纳,利用课件出示答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四、重点分析: 1、请快速把诗朗读一遍,然后讨论一下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从诗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师:我们看见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呢?(生:苍苍及时板书) 师:还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样子的啊?(生:茫茫及时板书) 师: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 生:很大、望不到边等顺势总结板书:辽阔无边 还能看到什么?牛羊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 草怎么样?茂盛牛羊怎么样?肥壮板书:茂盛肥壮 回头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_教案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本文是关于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十五从军征(小学语文六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1.班级情况 我所在班级共有31名学生,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整体上学生学习风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呆板,个别学生学习不求上进,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学习本篇课文,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体会古代兵役制的残酷性。 三、教学内容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二首》其中之一。这首诗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诗词?(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叙述了战争故事,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3.交流资料,了解乐府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指名读诗歌) 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诗中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篇一: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十五从军征阅读答案 版本一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一个幼年从军的老兵晚年归乡时无亲可依,家园荒芜的悲剧。 2.老兵现在的家的环境的语句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版本二 1、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的两句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老兵回家时看到的荒凉景象: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3、诗中所运用的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这样写的好处是:(加强语气,使语言连贯)。 4、全是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这首乐府诗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老兵的悲惨遭遇,

以此揭露了“不义的战争给百姓家庭带来骨肉分离的罪恶”这一作品主题,表达了诗人同情百姓遭遇,反对不义之战的情感。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d?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孔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23 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研讨课教案_1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战争诗”群文阅读 教学内容:《十五从军征》《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学习目标: 1、通过抒情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多诵读,从意象角度鉴赏诗歌。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明确主题 战争诗是极具典范的诗歌类型之一。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战争有关的诗,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这些古诗大多表达不胜不还的征愿,但“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的战功是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换来的。“相对于战争来说,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战争本就没有爆发。”富兰克林这句名言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弃。古诗中关于战争对百姓带来的苦难也多有记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组战争诗:《十五从军征》《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1、读诗文。 提问朗读。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明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点拨: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

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3、悟诗情。 找出诗中抒情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明确:“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找意象。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5、析主题。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六十多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三、群文阅读 回顾《十五从军征》的学习方法:读诗文——悟诗情——找意象——析主题自主学习《春望》《梁甫行》《蒿里行》。 1、读诗文。 多媒体同步出示: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战争26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 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十五从军行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2021年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练习题及答案

2021年古诗二首十五从军征出塞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训练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我家门前的树林里种植了许多bǎi shù()。 2.kuíhuǎ()籽是一种能够榨油的原料。 3.妈妈做的ròu gēng()专门好喝。 4.我们没有理由yíwù()这千 载难逢的好机会。 二、判定正误。 1.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聚拢。() 2.《十五从军征》和《出塞》差不多上描 写边塞美景的。()3.《十五从军征》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老兵命运的悲凉、凄惨。()4.《出塞》一诗中写的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 三、选择填空。 1.八十始.得归() A.最初,开头 B.才 2.采葵持.作羹() A.主管,办理 B.操纵,挟持 C.用来,拿着 3.“飞将”指的是()。 A.李广 B.岳飞 C.文天祥 四、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五、填空。1.《十五从军征》描写了 ,揭露了。 2.《出塞》中融抒情和议论为一体的 句子是:,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阅读提升 六、阅读明白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如何样的一种 意境? 2.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3.你是如何明白得“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4.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 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 田园的喜爱之情。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 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照流两个动 词。 C.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 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 水画,具有鲜亮的画面感。 D.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 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如何样 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