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狗洞进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上长着野生的葵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拿来做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饭,摘下葵叶拿来煮汤做菜羹。菜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羹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却不知送 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
二、解题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十五从军征》诗题是后人所加。“十五”点明从军时 间之早,暗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有点明 主题的作用。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 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 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 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 军征,八十始得归。”
谷物的皮壳 持: 拿 羹: gēng,蔬菜煮的汤 一时: 一会儿 饴: yí,同“贻”送给
四、理解诗句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到了八
十岁才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同乡人,
十五从军征
(我问他):“我家里还有什么 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远远看去(那边)是你家,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如今已是)长满松柏,里面有许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多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
诗词曲五首
1、十五从军征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过零丁洋 5、山坡羊·潼关怀古
01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词的音义,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它们的内容,把握诗歌大
意,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3、结合词人生平和词创作背景,揣摩诗歌寄寓的情感。 4、了解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
役和迫害,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 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代兵役制度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一、介绍作品: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 叫“乐府”。后来,人们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 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 集》中。 “乐府诗” 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 大类。后人模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返乡经历: 始得归 → 归途中 → 回家中 → “东向看”
情感变化: 急盼团聚 → 希望落空 → 彻底失望 → 悲哀茫然
中心意旨: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
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 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 役制度的怨恨,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的同情。
“兔”“雉”“旅谷”“旅葵”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 植物构成一幅悲凉的图画。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请, 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描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运用了动作、 神态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 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探究情感和主题:
三、朗读、释词: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始: 才 归: 回家 冢: zhǒng,坟墓 累累: 众多的样子 窦: dòu,洞 雉: zhì,野鸡 旅谷: 野生的谷子 旅葵: 野葵 舂: chōng,用杵臼捣去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 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 人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有的揭露 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 好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老泪纵横洒落在我的衣服上。
五、诗文理解: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 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 回家。“八十”是虚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兵役之繁 重,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松柏冢累累”暗示老兵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 只有家败人亡得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