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问题回应与困难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合式课例研究的问题回应与困难分析
因为技术的融入,教师研修的系统性、技术性、预见性、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协调性、反馈性都大大加强,各方面关系结构和活动结构都要发生改变。存在于混合式课例研究中的这些改变,与教师研修已有的理念、方式、管理、组织形式和行为习惯会有反差。在认识上比较多的反映是认为混合式课例研究复杂麻烦、费时难做。其实做这个项目,理解了就不难、能整合就不难;不理解不整合就难。
首先,混合式课例研究是为老师工作减负增效而设计的,其具体体现是:
第一,让老师做份内的事。混合式课例研究尽力向老师日常工作靠拢。让老师做工作之内的事,不让老师做工作之外的事,做与本职工作无关、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研究的课例是老师要上的课,研究的问题是老师自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老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应做之事。
第二,让老师做熟悉的事。抛开对混合式课例研究系统设计的分析,从操作层面看,一个周期的课例研究,其实就是老师一次集体备课和一次听评课活动的优化组合。磨一节课,与教研组认真对一节课做一次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相类似。要说有什么变化,只是对老师习惯了的教研活动,从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和优化,将老师日常的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结构化、规范化了。老师只要愿意和认可,做起来并不困难。但结构的改变却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像金刚石与石墨,同是由碳(C)元素组成,但C元素排列结构不同,就成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一个非常硬、可揽瓷器活;一个非常软,可做铅笔芯。课例研究同样是集体备课、听评课,与日常集体备课、听评课的不同,也只是结构的改变。通过对磨课活动的设计(制订磨课计划),将集体备课、听评课组合成一个跟进教学过程,相互关联的系列活动。正是这个完整的研究过程赋予看似差不多的活动以新的价值内涵:吻合问题解决一般过程,能
一以贯之追踪研究问题;将学习研究有效地嵌入老师教学,有效支持老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虽然在磨课环节上,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备课研讨、分工观课等提出了一些规范要求,但这些要求,老师做起来,不陌生、不复杂。
第三,让老师做适量的事。一个磨课周期从时间上计算,在活动量上也可承担。一个完整周期的基本式磨课,一位普通老师要做哪些事情?有多大的工作量?教师群组线下研讨4次:计划研讨、备课研讨、观课准备会、评课研讨。每次以1.5至2小时计算,4次共6至8小时。此外,个人自主研修活动有:看教案、修改教案、听课、做记录,其中一位老师整理出观课报告。前前后后在问题研讨区和其它想发帖的地方,发帖5、6个或7、8个。大约总时间在3—4小时。一共12小时左右。磨课全程,如果安排在四至五周完成。这样,每周活动2个多小时。其中,线下四次研讨都可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个人活动四小时,一周一小时,都在正常负担范围。教师个人负担不会很重。
今后,课例研究做熟了,常态化了,还可选择简化式,时间会更短。常态化磨课,一学期做一二节课,做几位老师,可对各类研讨做些分解分工,而不对每位老师提出做每一种活动的要求,老师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当然,用同课异构,行动导向式,磨课时间会长些,但这相当于做了两个三个基本式,其效果会大大超过多化的时间。
第四,让老师做有创造性的事。混合式课例研究强调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发现和自我调整,尽可能少的人云亦云、简单模仿和现成套用。课例研究e流程的“积木化”设计,预置的多种磨课模板和提供的各类区
间与工具,充分尊重老师在教学研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保障课例研究从头到尾,由群组老师自主设计、自主计划、自主实施。磨课计划中的研究的目标任务、研究问题、研究措施、流程配置、分工安排等,均由研修组自主确定,教师研究课例从内容到方式没有任何限制,都可以从各自的现实起点和现实需求,做自己需要的研究。有人问到,教育不发达区域能否做混合式课例研究?我的回答是,不但能做,而且越有做的价值。所谓能做,因为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常态课研究,是基于教师现实基础、现实起点的研究。教师缺什么、可以学习什么、研究什么。课例研究可以从教学ABC做起,从帮助上课能够“讲清楚、教正确”做起,也可以做有深度的问题研究。所谓越值得做。第一,越落后的区域,越要给老师提供好的学习研修。第二,混合式课例研究,资源成本低(时间资源、经费资源、管理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师教育的均衡化。第三,混合式课例研究做结对帮扶、联片教研更容易更方便,可充分放大骨干老师的作用,让当地骨干教师稀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第五,让老师做有当前效果和长远价值的事。通过技术连接和国培项目聚合,多个省域老师同一平台的混合式课例研究,不仅有益于当下开放式研修对话,而且能在国培期间提供数千课时课例研究案例资源共享。从大数据挖掘、利用角度,当课例研究有了相当的规模普及,磨课的问题研究和分工观课等数据经进一步细分存储和分析挖掘,就能揭示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老师能够基于大样本数据,对某一教学措施的适用范围、问题与解决问题措施的相关性的揭示,能够更好地做出教学预测,对教学措施的做出更恰当的选择。
减负就其根本,要与增效相联系。评价研修活动,也应从时间与效果两个维度衡量。低效和无效的活动,再少再简单也嫌多。如果硬要从活动的时间量上比较。过程完整、环节到位的研修活动,让老师进步快,二年进步抵得平素三五年的进步。人生苦短、生命无价,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做什么样的研修活动?
当然,助推网络研修常态化的混合式课例研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主要不是难在操作,而是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难在理解认同。项目理解认同本质上是对网络研修向校本化、常态化转型的理解认同。转型初期,教师研修规范化、信息化、精致化的新要求与原有观念、经验和思维方式、研修习惯会有反差。比如,教师这些年,习惯了临渊羡鱼的学习,这一转型,意味着要从习惯于以前临渊羡鱼的学习到学会退而结网,自然没那么轻松。无痛改变老师改变固有研修习惯,学会新的研修方式、规避研修、沟通、合作方式改变的各种不适反应,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既需要加强领导和制度的外部力量,更需要教师有内生性成长愿望,这是今年国培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自主自觉。今年国培是走向校本的研修项目。走向校本的研修,是教师自己研究和研究自己。老师的专业自主和专业自觉,是做好项目的前提条件。曾有领导问我,老师做了这么多培训,为什么自己的教学问题仍然不能解决。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找出路:一方面,要反思和找到现有培训研修不能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供很好帮助的
原因,从而努力创造出受教师欢迎、能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研修项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