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天人观_的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 enHuaYanJiu
☆文化研究☆
中国“天人观”的现代意义
刘秋香,米正华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长沙 41 01 28)
摘 要:我国天人观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不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的过程,对“天人观”的分析研究对当代实
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
析[J ].贵州大学学报,1 994,(2):6-7.
(责任编辑 / 姚 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 (201 1) 1 3-01 59-02
引言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提出了批判与继承的观点;有人 从中西文化比较出发,借用传统体用模式,提出了“中体西 用”和“西体中用”的观点;有人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出发,提出了“古为今用”和“创造性转化”的观点;还有 人从民族主义和文化本位出发,提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自己发展的观点;有人甚至从世界文明“三个路向”出发, 提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观点。“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 道德、审美意识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相当丰富。春秋战 国、唐宋元明清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不断繁衍和日益昌盛。关 注天人关系既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人类生存、农业生产 实践的需要。“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后被汉代思想家、儒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一、各个学派的天人观分析 (一)道家的天人观 道家的“天”是“自然之天”,是与“人为”相对而言的事 物的自然状态。道家认为人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一个自然的 过程,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1]。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 先表达了这一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老子的思想将天和地作了分际, 但是也没能完全看到人的积极主动性这一因素。相对来说 更加注重客观必然性和自然规律性。而“天人合一”的思想 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庄子·齐物论》 曰:“天地与我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和地球母亲 有着千丝万缕的全息联系,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 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庄 子非常重视自然,反对人为,他要求人们“无以人灭天,无 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不要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有 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
(三)孟子的天人观 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论,孟子的天人合一乃个 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他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 德规范,把人的道德义理外化为“天”的性质。尔后又自 “天”反观人,把“天”作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即“四端”, 这“四端”为人心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也”,而人心却是“天之所予我者”《( 告子上》)[4]。所以, 人的一切道德观念最终来自于“天”。在这里,孟子对“天” 作出了两种阐释,但是并不矛盾。因为孟子作为儒家学派 的代表,强调仁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作为最高主宰的 “天”,在道德上也必然会是十全十美的。 (四)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受到了先前各派的影响,同时道家的天 人观对他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荀子主张 天人相分,荀子的天人相分为全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 离。天人因道德而相分。荀子的天人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荀 子《天论》是荀子天人思想的集中表达。荀子在《天论》里面 讲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本而节用,则天 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 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 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不可以怨天,其道 然也。” (五)《易传》中天人观 《易传》发展了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再与老子的自然 主义思想综合,成为独特的天人观。《易传》认为: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意思是说:日月的变化、寒暑的交替等等自然现 象,都是由阴阳两方面构成的,都必须遵循阴阳变易的法 则;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表明:变化的产生,乃刚柔相推的 结果;天道的特性是没有欲望,没有意志,自然而然。天道 没有意识,却有规律。《易传》中关于人道,认为人道的特点 是:首先要有忧患意识;其次,圣人的忧患,目的是要人趋 吉避凶,而趋吉避凶的途径则是“迁善改过”;要与时偕行, 动静不失其时。总之就是安身立命。《易传》最大的特点则 在于,在天人关系方面有机地结合二者,综合创新,形成了 一套较为系统而健全的天人理论体系。即:天、地、人—— — 自然、社会与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但作为一 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则是同本同根,遵循着共同的变易法 则的。 (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观 董仲舒的“天人观”是汉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 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政治思想的发展状况。董 仲舒天人学说的出现顺应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汉武帝继 位后,提出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问策董仲 舒,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作答,贯通天与人,天道与政治, 阐述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在《春秋繁露》中对该思想 加以阐述。董仲舒利用自然现象与人相对比,认为人与 “天”相通相感,天人合一于道德。董仲舒讲述“天人合一的 目的”是想让人们的思想牢固地树立起封建伦理道德观 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的道德 观,要求统治者遵循上天的旨意,在治国中摈弃严刑峻法, 要求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重德教轻刑罚,实行德治[5]。董
会科学版,2006(, 3):20-22. [5] 梁丽云.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9. [ 6] 张文英.试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D] .吉林:吉林大学,2005. [7]徐春根“.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27-28. [8] 张岱年,熊坤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之探
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这 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家认为“象 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 然本源。万物如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会宇 宙升平,世界大同矣。综上所述,道家天人观总的思想就是 要求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要和谐统一,平等 相处。
参考文献: [1 ]邢靖懿.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 ].成都大学
学报:社科版,2003,(4):29-31 . [2] 王爱侠.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 ].河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1 ,(1):4-6. [ 3] 黄小波.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 D] .苏州:苏州大学,2008. [4]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
收稿日期:201 1 -03-28 作者简介:刘秋香(1 97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59
Theory Researc h
学 ★★ 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160
他人,推及社会,推及天地万物,最终达到人与人的相亲相 爱,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内在和谐。孔子所向往的“仁”的境 界乃是一个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 这个境界中泯除了人我区别和物我对立,而实现了人与 人、人与天的和谐[3]。
(二)孔子的天人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 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子 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孔子的天人观矛盾而复杂,一方面,他在天人观中提 出仁爱思想及行仁之方,包含了对人尊严的肯定和对人价 值的认可;另一方面他尊天信命,认为天命具有神秘的主 宰力量;但总的来说,他的思想中重视人的作用超过了对 天神的崇拜。总之,“天人关系”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 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孔子的“天” 道:首先,一方面他把现象比喻成自然之天。孔子所说的 天,同时也指客观发展规律,把天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 东西。孔子还认为,凡是人自身无法掌握的,如个人的生死 寿夭,吉凶祸福,富贵贫贱,国家的兴亡盛衰等等,都是由 天主宰的。孔子讲的天还包括道德之天、命运之天。天被赋 予了完整的道德含义“,天命”是上帝的命令。第二,孔子的 “人”道。孔子重视人事人生,否定鬼神。他在尊天的同时强 调人事的作用,认为享天命以尽人事为准绳,他的关注重 点是人和社会,而不是鬼神。在生死问题上,反映出他只探 讨此岸实际的人生,避而不谈死后的彼岸世界。他少谈天 性和天道,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中,人才是最根本的。天地 也重要,其重要性恰恰在于为人提供服务。他把天看做是 一种人文关怀,并把它人文化、道德化、人性化[2]。第三,孔 子的“天人关系”。在孔子的思想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 天人合一思想。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由基于人类血缘关系基 础上的相亲相爱的孝悌之情出发,通过“忠恕”之道,推及
仲舒认为,天与人之间互相影响,但天人之间不是平等的 关系。天有目的、有意志地主宰着人间的一切,即天道对人 事具有绝对的决定作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不仅论 证了大一统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 国方略和“三纲五常”的人伦模式,并且意图通过“天”对君 主权力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6]。
(七)宋明理学家的天人观 张载、程颢、程颐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成为 宋元明清儒学的一个重要论点。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包蕴 了人类博大的关爱情愫,他所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 和谐基础上的和谐[7]。程颢强调“万物一体”,以为“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程颐以为“天道”与“人道”只是一个道,不 应分别为二[8],天道与人性统一说观点到宋代已趋于成熟。 二、 “天人观”的当代意义以及启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古 代,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民一年的收成和生活 状态的好坏,所以人们很关注自然条件。从某种角度来说, 人们是靠天吃饭,自然而然对上天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 情,对上天充满着感激。我国古代文人大多信奉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希望“学而优则 仕”“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这样成为了中国 五千年来的文化命题。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广 泛而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所以它才能成为优秀的历史 命题传承到现在而长盛不衰! 对于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趋于一 体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发展有许多积极 的启示。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人和自然的矛盾;人 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这三个问题和我 们建设“和谐社会”和当今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有着极 为重要的关系。人与自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 重要的思想资源。给了我们思想上的启示,给人类指明了 发展的大方向。经济发展,首要是以人为本,经济的发展必 须以不能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条件为前提。我们经济的发 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深层次考虑 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事实表 明,由于我们的知识积累不够,由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理论 举一反三的现实意义认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事件、极端 天气频繁出现等不利因素。
☆文化研究☆
中国“天人观”的现代意义
刘秋香,米正华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长沙 41 01 28)
摘 要:我国天人观思想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不断发扬光大,生生不息的过程,对“天人观”的分析研究对当代实
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传统文化;人与自然
析[J ].贵州大学学报,1 994,(2):6-7.
(责任编辑 / 姚 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 (201 1) 1 3-01 59-02
引言 怎样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提出了批判与继承的观点;有人 从中西文化比较出发,借用传统体用模式,提出了“中体西 用”和“西体中用”的观点;有人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 用出发,提出了“古为今用”和“创造性转化”的观点;还有 人从民族主义和文化本位出发,提出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自己发展的观点;有人甚至从世界文明“三个路向”出发, 提出中国文化世界化的观点。“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 道德、审美意识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相当丰富。春秋战 国、唐宋元明清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下不断繁衍和日益昌盛。关 注天人关系既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也是人类生存、农业生产 实践的需要。“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 后被汉代思想家、儒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一、各个学派的天人观分析 (一)道家的天人观 道家的“天”是“自然之天”,是与“人为”相对而言的事 物的自然状态。道家认为人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一个自然的 过程,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1]。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 先表达了这一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老子的思想将天和地作了分际, 但是也没能完全看到人的积极主动性这一因素。相对来说 更加注重客观必然性和自然规律性。而“天人合一”的思想 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庄子·齐物论》 曰:“天地与我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为自然之子,人类和地球母亲 有着千丝万缕的全息联系,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 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庄 子非常重视自然,反对人为,他要求人们“无以人灭天,无 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不要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有 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
(三)孟子的天人观 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论,孟子的天人合一乃个 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他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 德规范,把人的道德义理外化为“天”的性质。尔后又自 “天”反观人,把“天”作为人的道德观念的萌芽,即“四端”, 这“四端”为人心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 有之也”,而人心却是“天之所予我者”《( 告子上》)[4]。所以, 人的一切道德观念最终来自于“天”。在这里,孟子对“天” 作出了两种阐释,但是并不矛盾。因为孟子作为儒家学派 的代表,强调仁义,所以,在他的思想中,作为最高主宰的 “天”,在道德上也必然会是十全十美的。 (四)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受到了先前各派的影响,同时道家的天 人观对他的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荀子主张 天人相分,荀子的天人相分为全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 离。天人因道德而相分。荀子的天人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荀 子《天论》是荀子天人思想的集中表达。荀子在《天论》里面 讲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本而节用,则天 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 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 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不可以怨天,其道 然也。” (五)《易传》中天人观 《易传》发展了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再与老子的自然 主义思想综合,成为独特的天人观。《易传》认为: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意思是说:日月的变化、寒暑的交替等等自然现 象,都是由阴阳两方面构成的,都必须遵循阴阳变易的法 则;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表明:变化的产生,乃刚柔相推的 结果;天道的特性是没有欲望,没有意志,自然而然。天道 没有意识,却有规律。《易传》中关于人道,认为人道的特点 是:首先要有忧患意识;其次,圣人的忧患,目的是要人趋 吉避凶,而趋吉避凶的途径则是“迁善改过”;要与时偕行, 动静不失其时。总之就是安身立命。《易传》最大的特点则 在于,在天人关系方面有机地结合二者,综合创新,形成了 一套较为系统而健全的天人理论体系。即:天、地、人—— — 自然、社会与人,作为各自独立的形态虽或有别,但作为一 个宇宙生命的整体,则是同本同根,遵循着共同的变易法 则的。 (六)汉代董仲舒的天人观 董仲舒的“天人观”是汉代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 的出现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政治思想的发展状况。董 仲舒天人学说的出现顺应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汉武帝继 位后,提出天道、人世、治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问策董仲 舒,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作答,贯通天与人,天道与政治, 阐述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又在《春秋繁露》中对该思想 加以阐述。董仲舒利用自然现象与人相对比,认为人与 “天”相通相感,天人合一于道德。董仲舒讲述“天人合一的 目的”是想让人们的思想牢固地树立起封建伦理道德观 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的道德 观,要求统治者遵循上天的旨意,在治国中摈弃严刑峻法, 要求以德教为主刑法为辅,重德教轻刑罚,实行德治[5]。董
会科学版,2006(, 3):20-22. [5] 梁丽云.论董仲舒天人合一的道德观[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2009. [ 6] 张文英.试论董仲舒的天人观[ D] .吉林:吉林大学,2005. [7]徐春根“. 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27-28. [8] 张岱年,熊坤新.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问题之探
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这 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家认为“象 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 然本源。万物如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会宇 宙升平,世界大同矣。综上所述,道家天人观总的思想就是 要求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要和谐统一,平等 相处。
参考文献: [1 ]邢靖懿.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 ].成都大学
学报:社科版,2003,(4):29-31 . [2] 王爱侠.孔子的天人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 ].河北理工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1 ,(1):4-6. [ 3] 黄小波.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发展[ D] .苏州:苏州大学,2008. [4]李智会.孟子与庄子的天人观比较[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
收稿日期:201 1 -03-28 作者简介:刘秋香(1 97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159
Theory Researc h
学 ★★ 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160
他人,推及社会,推及天地万物,最终达到人与人的相亲相 爱,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内在和谐。孔子所向往的“仁”的境 界乃是一个主客交融,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在 这个境界中泯除了人我区别和物我对立,而实现了人与 人、人与天的和谐[3]。
(二)孔子的天人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之 一。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子 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孔子的天人观矛盾而复杂,一方面,他在天人观中提 出仁爱思想及行仁之方,包含了对人尊严的肯定和对人价 值的认可;另一方面他尊天信命,认为天命具有神秘的主 宰力量;但总的来说,他的思想中重视人的作用超过了对 天神的崇拜。总之,“天人关系”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 要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孔子的“天” 道:首先,一方面他把现象比喻成自然之天。孔子所说的 天,同时也指客观发展规律,把天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 东西。孔子还认为,凡是人自身无法掌握的,如个人的生死 寿夭,吉凶祸福,富贵贫贱,国家的兴亡盛衰等等,都是由 天主宰的。孔子讲的天还包括道德之天、命运之天。天被赋 予了完整的道德含义“,天命”是上帝的命令。第二,孔子的 “人”道。孔子重视人事人生,否定鬼神。他在尊天的同时强 调人事的作用,认为享天命以尽人事为准绳,他的关注重 点是人和社会,而不是鬼神。在生死问题上,反映出他只探 讨此岸实际的人生,避而不谈死后的彼岸世界。他少谈天 性和天道,认为在天、地、人三者中,人才是最根本的。天地 也重要,其重要性恰恰在于为人提供服务。他把天看做是 一种人文关怀,并把它人文化、道德化、人性化[2]。第三,孔 子的“天人关系”。在孔子的思想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 天人合一思想。孔子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由基于人类血缘关系基 础上的相亲相爱的孝悌之情出发,通过“忠恕”之道,推及
仲舒认为,天与人之间互相影响,但天人之间不是平等的 关系。天有目的、有意志地主宰着人间的一切,即天道对人 事具有绝对的决定作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不仅论 证了大一统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 国方略和“三纲五常”的人伦模式,并且意图通过“天”对君 主权力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6]。
(七)宋明理学家的天人观 张载、程颢、程颐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成为 宋元明清儒学的一个重要论点。张载的“天人合一”说包蕴 了人类博大的关爱情愫,他所指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 和谐基础上的和谐[7]。程颢强调“万物一体”,以为“仁者以天 地万物为一体”,程颐以为“天道”与“人道”只是一个道,不 应分别为二[8],天道与人性统一说观点到宋代已趋于成熟。 二、 “天人观”的当代意义以及启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古 代,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农民一年的收成和生活 状态的好坏,所以人们很关注自然条件。从某种角度来说, 人们是靠天吃饭,自然而然对上天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 情,对上天充满着感激。我国古代文人大多信奉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希望“学而优则 仕”“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这样成为了中国 五千年来的文化命题。可以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广 泛而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所以它才能成为优秀的历史 命题传承到现在而长盛不衰! 对于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趋于一 体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发展有许多积极 的启示。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人和自然的矛盾;人 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人自身的矛盾。这三个问题和我 们建设“和谐社会”和当今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有着极 为重要的关系。人与自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 重要的思想资源。给了我们思想上的启示,给人类指明了 发展的大方向。经济发展,首要是以人为本,经济的发展必 须以不能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条件为前提。我们经济的发 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深层次考虑 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事实表 明,由于我们的知识积累不够,由于我们对人与自然理论 举一反三的现实意义认识不够,导致环境污染事件、极端 天气频繁出现等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