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几代领导人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掌握“九二共识”及“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了解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证明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领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的朗读音频。
师: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对,表达了诗人渴盼回归祖国怀抱的情感。
教师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提示:一是说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可是,作为中国的领土,两岸的人民却不能自由往,甚至处于长期的隔绝、长期骨肉分离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的隔绝状态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一)台湾——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展示台湾地图:2.教师:我们常说台湾自古以就是中国的领土,那么,我们有哪些史料可以证明?提示:三国时期,就有万人大船队从大陆到达台湾(当时叫作夷洲);元朝时,中央政府正式对台湾实行管辖;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教版历史⼋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省优质课⼀等奖教案《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标对本课内容的要求:了解祖国⼤陆与台湾经济⽂化交往⽇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单元共三课,其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为主。
前两课主要讲述通过民族区域⾃治制度解决了民族问题,通过“⼀国两制”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本课则重点介绍⼤陆和台湾关系的变化。
本课共分推进祖国统⼀⼤业和⽇益密切的交往两部分内容,通过学习使学⽣明确台湾是中国的⼀部分,统⼀台湾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势,激发学⽣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台湾⾃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这⼀点作为⼋年级的学⽣已经了解,但是很少有学⽣能准确概括出中华⼈民共和国成⽴后⼤陆对台政策的发展、演变。
本课知识点多,时间跨度⼤,⽼师在上课时应该考虑到⼋年级学⽣的接受能⼒,可以按时间为序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进⾏概括,培养学⽣分析概括能⼒。
通过分组讨论来培养学⽣语⾔表达能⼒,通过材料使学⽣认识到两岸关系发展是主流,国家统⼀是中华民族最⾼利益之⼀,维护国家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台湾岛内“台独”势⼒和国际反华势⼒。
三、教学⽬标1.了解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对台⽅针,其中包括和平统⼀祖国的⼤政⽅针、“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江泽民的⼋项主张等;2.通过研读史料,认识到台湾⾃古就是中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
通过阅读课⽂,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台的⽅针政策,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增强爱党情感,树⽴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的分裂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党和政府确⽴的和平统⼀祖国的⼤政⽅针。
难点:“和平统⼀、⼀国两制”的对台基本⽅针。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主要介绍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从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始,到2008年两岸达成ECFA,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细节把握不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梳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和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件和政策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
4.练习题:准备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历史交往和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特别熟悉。
学生可能对台湾的地理和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政治和历史背景的知识可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供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叙述,提供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收集与台湾与大陆交往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章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密切关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台湾地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细节仍需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政治问题敏感度较高,需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过程,认识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海峡两岸交往的过程,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2.课件:制作课件,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3.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事件、新闻报道等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拓展环节。
4.视频:准备与课题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情感教育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引出本课主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和交往,包括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迁。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渊源关系,认识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祖国大陆的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认识,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历程,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的地理、历史背景,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历程。
2.教学难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理由,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峡两岸的交往。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剖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台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台湾与大陆有什么联系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台湾的历史背景,如台湾的地理位置、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等。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4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并且能够了解到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重要程度和影响。
同时,本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之间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情况。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之间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情况。
2.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重要程度和影响,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发掘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内容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1.香港、澳门回归: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台湾问题:介绍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3.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至今,介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4.两岸交流:介绍两岸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交流情况。
历史意义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重要程度和影响,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学习方法和技巧1.发掘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发掘历史资料的能力。
2.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和分析,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重要程度和影响。
3.听讲讲义:认真听讲讲义,掌握教学要点和重点。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展示,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情况,引发学生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第一部分: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1. 香港、澳门回归1.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
2.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
3.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响。
2. 台湾问题1.介绍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
2.介绍台湾问题的现状。
3.介绍台湾问题的发展趋势。
3.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程1.介绍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介绍两岸交流的情况。
第二部分:历史意义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重要程度和影响,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台湾光复、解放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两岸关系的演变、两岸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具体史实和现状,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海峡两岸的交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光复、解放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掌握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过程,认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两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台湾光复、解放战争和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3.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海峡两岸历史背景和交往情况;
2.掌握两岸交往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2.研究两岸交往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了解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1.学生阅读教材p.54-55;
2.教师讲解两岸交往历史背景和演变。
2. 研究两岸交往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让学生根据教材p.56-57填写交往内容和影响表格;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往的影响;
3.学生回答问题:两岸交往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四、课堂延伸
1.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海峡两岸的交往对两岸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2.让学生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五、学情分析
1.学生需要掌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2.学生需要充分了解交往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学生在延伸阶段需要思考交往对人民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两种教学方式,并且加入了课堂延伸的环节。
其中教师所采取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需要关注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
4.14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祖国统一:强调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重要性。
③关键句:
- "海峡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强调民族亲情和统一大义。
- "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突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体现民族复兴和民族共同理想。
板书设计应采用清晰的字体和简洁的布局,以突出重点知识点、关键词和关键句。同时,可以通过颜色、图标、图表等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迹标出重点知识点,或者用图标表示重要事件,用时间轴展示历史交往的历程。通过板书的精心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和现状,以及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3.作业要求:
a.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b.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c.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
作业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2.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海峡两岸交往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海峡两岸交往教学目标和海峡两岸交往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海峡两岸交往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海峡两岸交往的积极性。
清晰、准确地讲解海峡两岸交往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主要介绍了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海峡两岸的关系。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现实,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明确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我国的历史和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但海峡两岸的关系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关注台湾的历史沿革,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明确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掌握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的历史背景,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历程。
2.难点: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以及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历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件,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
4.情感教育: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台湾历史背景、我国对台湾的政策立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相关资料。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
提问:“你们对台湾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主题】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 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2. 了解近年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3. 掌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了解两岸的交往历史和近年来的交流合作。
【教学难点】掌握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两岸地图,询问学生两岸指的是哪两个地方?2. 让学生作出简单解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新知(40分钟)1. 历史概述(10分钟)(1)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2)台湾问题的由来(3)1949年台湾分治(4)2008年两岸协议(5)讲解两岸对飞地的界定。
2. 近年来两岸的交流和合作(15分钟)(1)两岸会晤(2)两岸经济合作(3)两岸文化交流(4)两岸教育交流(5)两岸科技合作3. 两岸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15分钟)(1)两岸关系的基本状况(2)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三、巩固运用(10分钟)根据学生的兴趣,老师提供一些讨论的问题:(1)你了解的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哪些?(2)你认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四、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要点。
【教学方法】1. 演讲教学法2. 问答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教学评估】1.了解两岸的交往历程。
2.对两岸关系、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
3.积极参与讨论,理智表达自己的观点。
4.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基础。
【课外拓展】1.学生通过阅读新闻和文献资料,加深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了解。
2.鼓励学生组织参加两岸交流活动,拓宽交际圈子。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优秀教案(安徽省市级优课)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诗歌选读导入新课。
②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所掌握的地理知识,结合教师的介绍,了解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理解台湾的重要性及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④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政治学科知识及自身熟悉的时政新闻,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学、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人都不能割断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
②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③祖国统一的趋势不可逆转,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想把台湾独立出去的想法和举动必将被抛到历史的垃圾堆里,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以诗读史:多媒体打出《乡愁》,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导入本课内容。
三、传授新知自学提纲:1、介绍一下台湾的地理位置。
2、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3、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4、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3、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台独、争取统一。
1.《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科书以历史时序与历史专题结合。
明确历史发展时序,分阶段梳理主题内容关联。
2.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联密切,突出学习对学生发展的现实价值。
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学习主题,在知识结构中体现主题,在问题探讨中突出主题,在情境设计中蕴含主题。
4.掌握重要史事及意义。
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分析解释变化与发展,依据学生兴趣拓展学习情境、设计思考问题,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意义与作用。
5.注重创设阅读情境,提供学生的关键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知道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理解“和平统一、一两两制”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通过阅读材料,理解1979年以来两岸交往的表现及发展的原因,认识两岸血脉相通、经济相互依存、文化教育交流发展等在两岸交往中的意义,认识实现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中华儿女的根本利益。
3.通过阅读材料,理解“反分裂国家法”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提升材料阅读和信息概括能力,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四、学习方法
1.探究讨论
2.阅读文本,分析案例,活用所知
五、学习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欣赏诗歌《乡愁》导入新课。
②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
【新课讲授】提出问题: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台湾问题的由来?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1.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后,展示中国地图,结合史料(①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
②、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③、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④、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2、台湾问题的由来请同学们回忆1945—1949年内战的结果,回忆学过的抗美援朝的背景,组织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共同讨论,合作学习①1949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后退往台湾,盘踞台湾。
②1950年,美国派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阻挠中国大陆解放台湾,造成了两岸分离至今。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公布答案: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学趣,进入学习状态回答问题思考,补充笔记集体讨论,补充笔记思考并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
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2024年关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
2024年关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事件和阶段。
分析海峡两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往特点与影响。
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归纳总结,提升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看待海峡两岸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倡导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海峡两岸历史上的重要交往事件和阶段。
海峡两岸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客观地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和影响。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因素和深层次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峡两岸的风景、文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为新课内容做铺垫。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述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事件,如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末的割让台湾、抗日战争时期的台湾光复等。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海峡两岸交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探讨海峡两岸关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就某一历史时期的海峡两岸交往事件进行讨论。
每组选取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讨论内容,强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4.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的海峡两岸交往案例,如两岸贸易、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
学生分析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
5.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峡两岸关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识趋势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论结合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唯物史观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课前导学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XX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教师用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小学语文4-教案设计.14海峡两岸的交往班级姓名_______
小学语文4-教案设计.14海峡两岸的交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并能够描述海峡两岸交往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和谐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的了解和描述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海峡两岸的兴趣,并与学生们进行简要的讨论。
2. 学习与探究(20分钟)a.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至5人。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如:对话、小品、展板、图片等)来描述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创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同时,要求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倾听,并学会尊重不同意见。
b. 展示与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评论和互动。
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关注展示作品中的重点内容,并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和理解交往的意义。
3.巩固与拓展(30分钟)a. 观察与分析(15分钟)学生们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原文和图片,进行观察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以及交往的形式和方式。
学生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且可以结合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扩展。
b. 任务完成(15分钟)学生们根据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和任务,巩固对海峡两岸交往的理解和描述能力。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完成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
学生们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活动和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分析和描述能力,引导学生们进行团队合作,激发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
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
况
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分析认
识趋势
从课本中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
国统一是历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资料史
论结合
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并且在国际上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
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
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唯物史观
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
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反对台独
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
动
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课前导学
①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史料和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②学生收集资料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教学渗透点
①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②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③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④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资源
①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②自制多媒体课件。
③网站资料。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课件播放歌曲《爸爸的草鞋》,画面反映了2005年四五月份,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提问: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了一幕幕熟悉的画面,谁能说出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事件?
回答:连战、宋楚瑜大陆行。
伴随着台海坚冰的融化,我们步入了两岸关系的和解之春,今天让我们借着这缕暖风,也来探讨这一热门话题──海峡两岸的交往。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
回答:台湾省地处我国东南,与大陆隔台湾海峡。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
回答:一是说这是中国的领土,二是说这是一方宝地。
提问:好,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回答:(见学生演示课件1)总结为一首诗──《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
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
2.台湾的重要性
教师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
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
”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
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教师总结并提问: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
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历届政府都把实现海峡两岸统一作为神圣使命,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收集的资料填充下面表格,归纳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什么?
学生填表并总结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是:和平统一。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武装解放
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和为上计”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江泽民八项主张
胡锦涛
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整理资料,找出史实证明两岸交流日益密切。
教师提示学生:从四个方面找史实,一是两岸人员的交往;二是汪辜会谈;三是两岸的经济交往;四是热点问题──连宋大陆行
学生回答并演示自制课件。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并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教师总结: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
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2.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中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
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早日统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
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
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
这让我们更
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
学生:设计宣传语,如“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
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巩固练习(略)
布置课后探究题
知已知彼──查询“台独势力”的言论,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其进行批驳。
板书设计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大政方针
2.对台基本方针
3.八项主张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