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与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的教与学
站在教师的立场看,语文教学确是一个知识传授问题,但是从学生的角度看,语文学习则是一个经验重建问题。

结合起来看,语文教与学的关系就包含语文知识与语文经验、知识传授与经验重建两个方面,其实教师自身也面临一个经验重建问题。

教要为了学,包括师生与语文知识之间的主客间对象性实践和师生、生生间的主体间沟通性实践,要体现出物的对象性变化与人的主体性一体化。

这样看来,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从“知本位”转向“人本位”,新课程提出“三维”目标,正概括了语文教学目标的这一转向。

一、从关注“物的世界”转向关注”事的世界”
自然,学生语文经验的重建无法绕开语文知识这个中介。

对学生而言,语文知识是一种从未知到能知的学问,一个从先验存在到经验存在的变化。

语文知识作为“物”,必须纳入到“事”中,即学生的语文知识探究行动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事”的世界强调做,以前语文学习强调听说读写,现在提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增加研究性学习。

做“事”凸显与他人的共在关系,创造与他人的互动关系,要求学生主动选择、勇于探索与敢于承担,体现知行统一。

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个“物”的世界,而语文知识教学是一个”事”的世界。

“事”的世界并非教师所预设的确定性内容,而意味着不确定性的情境遭遇,需要临场应变能力。

应试语文教学,多深陷于“物”的世界,而远离了“事”的世界。

二、从关注语文知识授受转向关注学生自我转变
应试语文教学中,教材语文知识成为首要目标,却不是学生自由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对象。

这样,语文知识仍旧可能只是作为一个先在结论,而不是作为学生的语文经验事实得以展现的。

一些教师喜欢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理解。

在高三阶段安排强化训练,并在高考前猜题押宝,只考虑学生在考试中顺利提取知识得分,不考虑其灵活运用问题。

其实,语文知识学习要实现从知的层次向德、智与美的层次过渡与转换,必须谋求学生的自我转变。

例如学习《祝福》,并非为了记住造成祥林嫂的社会根源,而是要让学生从祥林嫂人生悲剧中觉醒,形成分析人生命运内容成因的能力;学习《孔雀东南飞》,也并不限于反对封建家长制与渴望自由爱情,而应让学生从焦刘婚姻悲剧故事中得到启迪,生成要善待他人与珍视生命的人生感悟;学习《荷塘月色》,主要不在于把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如何优美,而是要引导学生产生对身边优美意境的审美追求。

这样,语文教学就是佐藤学教授指出的,不仅是形成知识的实践,还是形成朋友的实践,与形成自我的实践。

三、改“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追求教学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引入、彼此交织与共同创新,教师要促成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自由意志。

日常语文教学应该包含课前教学设计、课中师生互动与课后教学总结三个部分。

学生日常语文学习则有课前自主预习、课中合作探究与课后自我总结与之对应。

课前、课中与课后分属不同的时空境域,是不可逆与不可重复的。

三者合流,体现出师生从各自行动到合作行动再到自我超越的递进过程。

然而,应试语文教学不过是课前教学设计的重复,既无对学生学的感受与领会,亦无对学生学的激励与支援。

由于后两个时间境域中的生趣与机智缺失,出现教师厌教与学生厌学的共同倦怠心理,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四、寻找文章的“瑕疵”,于缺陷处培养严谨的学风。

一般来说,选进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仔细研究的,但是疏漏还是不可避免。

现行的高中教材,无论是文章还是注释,都能找出其“瑕疵”,有一些“瑕疵”是关涉到文章整体理解的。

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拉动对文章的理解。

如《荷塘月色》中“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中“风流”的注释;如《离骚》中“谣诼谓余以善淫”中“淫”的注释;如《师说》中“今之众人”的注释;如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浴乎沂,风乎舞雩”中“浴”和“风”的注释;如《神奇的激光》一文中有多处的病句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抓住这些“瑕疵”来组织学生查找资料,交流看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科学的认识,养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解释的梳理、辨正,养成一种批判和科学和严谨的学风。

有不少学生都体验到科学精神不仅仅在理科学习中,语言表达本身就具有严谨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