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 PPT
0467课程与教学论_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外貌模式 代表人物是:斯太克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该模式是斯太克在批评目标达 成模式的基础上,对泰勒评价模式的一种发展。 斯太克建立了先在因素,交流因素,和结果因素三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评 价外貌模式。外貌模式是在泰勒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模式观
模式观
2.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其理由主要有二: 首先,这种模式不在是从单纯的理论出发,而是关心从评价结果 的听取人的需要出发。其次,回应模式回答了所有其他模式希望回答的问题,包括 目标达成模式的程度,决策,判断等。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第二代评价的特点:认为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它的特点是:认 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订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教育目标 对教育结果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评价的一部分。
涵义、功能与类型
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需要评估 课程诊断与修订 课程比较与选择 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 成效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形成性与总结性 目标本位与目标游离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 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涵义、功能与类型
质的评价:质的评价力图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 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历史发展与取向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利维教学的历史分期:(1)古典的考试型时期(2)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3)后现代时期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对正在形成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哪种功能()。
A.需要评估B.课程诊断与修订C.课程比较与选择D.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解析】B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需要评估、课程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成效的判断。
课程诊断与修订即通过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
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故选项B正确。
2.下列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特征的是()。
A.既定性B.过程性C.探索性D.灵活性【解析】A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灵活性,不包括既定性。
故选项A正确。
3.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第一代评价的本质特点是()。
A.描述B.评定C.测验D.价值判断【解析】C第一代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
而选项A中的“描述”属于第二代评价的特点;选项D中的“价值判断”则属于第三代评价的特点;选项B中的“评定”表述不准确。
故选项C 正确。
4.第二代评价兴起于()。
A.19世纪初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解析】D 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的,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故选项D正确。
5.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A.拉尔夫·泰勒B.斯太克C.古巴D.林肯【解析】A目标取向的评价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间接支配地位的,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
故选项A正确。
6.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A.科技理性B.工具理性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解析】C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它涉及到语文学科的本质、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 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 阶段,从最初的语文教育萌芽,到现 代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理念,不断 发展和完善。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的研究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 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对学生语文素 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段提高教学效果。
跨学科整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注重与其他学 科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跨学科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内容改革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 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式创新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 探究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水平。
教育研究
开展语文教学研究,探 索语文教学规律,为教 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05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未来 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
语文课程与教学将更加注重多元 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
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技术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文课程与教 学将更加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
专业道德
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关爱学生,为 人师表,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 生。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持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 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的一般任务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a认识的间接性b认识的交往性c认识的教育性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阶段1、【引起】动机(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言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和教学论这两个相互独立又内在关联的学科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进行必须整合的产物.2、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联系实际,学思结合;注意扩展学习.3、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的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师的基本专业工作,学好它帮助你在今后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识记:1课程: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产物.2:学科课程: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又称为分科课程.3:活动课程: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4: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过程.5:隐性课程: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形式或全部的教育活动.6: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7:课程标准:既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二、理解1、简要回答课程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现代课程知识的主要里来源,课程意义上的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是一种与活动管理相对应的课程类型.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哪些,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社会: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社会政治领域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社会经济领域决定课程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特色.儿童:儿童观又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里逻辑;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内部因素:学制:学制的规划与课程的规划往往相伴而生;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只有掌握一定的规律,才能使理论有效与课程实践;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三、应用1.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略找不到啊找不到-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识记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2: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学科的固有价值;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反映课程的社会价值二、理解1、确定课程的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2、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联系.3、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注重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三、应用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略依旧没找到- -、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一、识记1、课程实施: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执行,开发和维护的放态过程.2、课程评价: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既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得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教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3、课程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将广义的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等.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3、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可把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5、根据评价手段的不同,可把评价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4、课程评价的功能:导向规范,诊断鉴定,激励改进.二、理解1、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SE模式,CIPP.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教师培训;评价的配套改革;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三、应用1.试评析泰勒目标评价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期目标的实现状况,目标既是评价的出发点,又是主要标准;侧重于对课程实施后所得结果的评价,如果预定目标达到了,课程方案便是成功的,反之亦然;这一模式易于操作,但只关注于预期目标,忽视其他因素;目标本身不一定合理,很多人为此提出异议.第五章校本课程开发一、识记1:校本开发:以校为主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2: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选择,改编,新编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以及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3:校本课程开发特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方式学校和教师,是一种较为民主的课程决策机制;另一方面,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他作为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在开发主体,开发范围,教师角色,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等方面均具自身特色;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比较,它的根本特征是“以校为本”上.二、理解1: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略还是没找到- -2: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是什么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的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体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地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共同促进课程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们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三、应用1.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可以根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能力和条件,每位教师和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发校本课程;合理利用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的这三种方法.第六章教学的基本理论一、识记:1、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2、教学的本质: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二、理解:1: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有理论指导的教学;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具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2:简要回答古代学校教学的特征: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3:简要回答优化教学的标准: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高效率标准,既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真善美的过程标准.三、应用1.简述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遵循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第七章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一、识记:1、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二、理解1: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哪些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标准功能.3:简要回答布鲁姆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六个层次,即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4: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三、应用1:简述设计和编写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1确定教学目标层次.2讲课时教学内容分解成内容点并确定内容点教学目标.3选定教学目标的表达形式.4会出“内容点教学目标表”第八章教学模式一、识记1: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者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2: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搜索的一种教学方式.3: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三种水平:有结构的研究;指导型研究;自由探究.二、理解1:教学模式有何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型.2: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学科的性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学生学习特点及风格;教师自身的优势;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3.教学模式有何发展趋势第一,由单一到多样;第二,有归纳到演绎再到归纳和演绎并举;第三,有单维构建到整体构建;第四,由刻板到灵活;由被动型到主动性;有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手段.第九章教学方法一、识记1: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2:讲授法:教师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3:发现学习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并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资料,材料进行自行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验证假设,以此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4:程序教学法: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编成程序,由学生自己按照程序学习.5:讲授法的类型:讲述,讲解,讲读,讲演.6:谈话法的方式:复习性谈话;启发性谈话;总结性谈话;研究性谈话;个别谈话;集体谈话.二、理解1:采用讲授法应注意的问题.设计好问题;善于提问;做好谈话后的总结性工作.2:程序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一是小步子,二是主动积极的反应,三是及时反馈,四是自定步调.三、应用1:试述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教学方法的启发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的函变形;教学方法的探究化和研究化,教学方法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第十章教学手段一、识记1:教学手段: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二、理解1:教学手段有何功能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影响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手段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发展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经济型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健康和安全原则.三、应用1: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有何影响影响是深远的;能够增强教学手段的诸多教学功能,丰富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现代化也给学校教学带来新问题;清醒认识其优缺点,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能完全排斥.第十一章教学组织形式识记1: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2: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为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3:道尔顿制:他主张改变传统教学法中几乎不考虑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弊端,是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的步调学习,针对传统方法中各科的课程时刻表不分优劣生一律平等弊端,依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程度适当的分配课程时间.4:设计教学:打破了学科界限,取消了教科书,学习以单元划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偶发的兴趣来制定学习单元.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情境中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到达目标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实际行动,并检查工作结果.二、简答题1:国内外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具体的特点是什么国外:特朗普制比较全面,是一种综合性教学组织形式;协同教学:第一,教师结构优化组合: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和个人特长.第二,采取大班、小组、个别学习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强调合作,但并不排斥竞争的个体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国内:师生合作教学:第一树立正确的合作教学观.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第三,强调小组学习.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群体中增加个别化施教的因素.2:班级教学工作有哪些基本环节各环节有何具体的工作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材;定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指导;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三、应用1: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优点: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第四,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缺点:第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第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第十二章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识记1:课堂教学管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克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2.教学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二、理解1:简要回答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过程管理,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管理.2:如何进行课堂管理,以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和效益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划;有效利用时间;注意教室的布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预防和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3:教师教学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哪些量表评价法;综合分析法;调查法;随堂听课评价法;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三、应用1:分析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问题:管理思想的功利化;形式主义的流行;权力至上;管理手段简单化;解决方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端正教学思想,建立民主化的管理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建立旨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概论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新近流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4.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泰勒模式=目标模式=经典模式)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6.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
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两个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5)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选修课补充: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第一层次: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ppt (7)[22页]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班课层次
年级或专 业层次
学校层次 市县层次
省级层次 国家层次
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二、课程规划的基本任务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叫课程方案。我国曾长期称为教学计划,现在随着课程改 革的发展,逐步改称为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是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及其性质,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关于学校 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学学论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黄甫全 吴建明 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第七章 课程规划与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课程规划 课程设计 课程结构 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课程规划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规划的层次
二、课程结构原理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
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根据学科内容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 容。课程的心理逻辑,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关于课程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问题,在教育史上出现了相互对 立的学科中心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的主张,相应地存在着学科中心的课程结 构和儿童中心的课程结构。当代已经很少有人只从学科逻辑或心理逻辑单一 方面来组织课程,而是越来越倾向于把课程的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统一起来。
综合课程的设置依据
学科的融合是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
综合课程的分类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七章_课程与教学管理
Page 8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涵义及基本要素 (一)课程与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教学管理者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监
督、检查和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实 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动。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 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具体而言, 课程管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容,宏观层面的课 程管理是指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课程管理活动,如 国家课程政策的制定、区域性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等;微观层 面的课程管理是指某一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活动。如学校对某 一门课程开展的检查与评价活动等。
课程与教学论
2019/05/14
Page 1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学习目标:
1.理解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2.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和主要内容 3.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Page 2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管理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概述 ➢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管理模式 ➢ 第三节 课堂教学管理
Page 23
2.民主化趋势
课程发展的民主化趋势是指课程与教学管理要依靠教育行 政部门、专家、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等民主管理学校,动员 社会力量参与民主管理,使“人人参与管理”成为一种制 度性事实。它主要表现在中央与地力的关系、管理的参与 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等几个方面。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目录•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早期课程与教学思想01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0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03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
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实践性开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原则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具体化03020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讲授法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效率高,但学生参与度低。
案例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讨论法实验法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够最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目标PPT共26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目标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模式一.课程目标:1.定义:①广义的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②狭义的课程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2.分类:①行为取向性目标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
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
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②生成性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
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③表现性课程目标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3影响因素: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③学科体系二.课程开发模式:1.定义:课程开发模式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
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不同的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代表不同的课程组织结构和教学过程,反映课程与相关领域的不同关系。
本文将主要介绍课程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经典性的课程开发模式──植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目标模式(objective model)。
第七章 教学论(1)PPT教学课件
2020/12/09
1
理解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其结果表现为概 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 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等,具有发展的指向 和意义,与智育有联系和区别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接受式学习: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
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认识的指导性和可控性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2020/12/09
8
研究性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性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有: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 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2、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感知概念形成表象和观点、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020/12/09
3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得掌握系统的文 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
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的内涵课程的内涵:课程就是课业进程的简称,包括教学科目、讲授顺序、修学时限、考核要求、标准教学的内涵:以教学内容为中介,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双边整体活动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师生围绕学校教育目的采用一定方法手段作用于课程的整体活动过程。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第一是哲学基础,第二是社会学基础。
1.哲学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的地位:哲学是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都源于哲学,并受一定哲学观念的支配;哲学为课程工作者提供组织学校和班级的框架以解决广泛的问题和任务;哲学成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结果的标准;哲学的各个组成部分对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每一次课程与教学论的质变都是以哲学观的变革为前提的。
2.哲学影响课程与教学论的方式:提供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思维范式、提供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提供课程与教学论建构的逻辑框架。
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的发展第一,20世纪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西方教育哲学分为四大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关注点是经典学科、文献分析、永久性课程与教学;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关注点是必要技能(3R)和学科(英语、科学、历史、数学和外语);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关注点是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运用人类问题和事件、跨学科的科目内容、活动和计划;改造主义教育哲学,关注点是强调社会科学和社会研究方法、审视社会、经济和社会问题、关注现在和未来的趋势及国家和国际问题。
第二,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的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哲学的兴起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后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以后现代哲学思潮为基础提出的。
第三,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主要的代表理论有课程与教学认识论、课程与教学价值论和课程与教育哲学等的创生。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 1、学科的含义
• 定义:学科是按照领域性质对知识所划分的门类。
• 存在条件:确定的对象、严密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研究者队伍、有标志 性的研究成果
• 层次结构:宏观—— 一级学科(如教育学)
•
中观—— 二级学科(如教育技术学)
•
微观—— 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育)
2020/10/15
34
• 2、学科与科学 • 学科和科学都是人们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有
•主体与客体、主体性、建构、生成、理解、同化等
• 2、提供思维范式 • 现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目标模式 • 生成论的思维方式:课程建构的批判模式
2020/10/15
41
• 3、提供方法基础 • 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理论的、认识的、实践的、日常生活的等特定
任务或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方式的总和。 •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学说。又称哲学方法论,
现代课程理论学科建立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家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2020/10/15
24
二、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一)教学词源的释义
在我国,“教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学记》中。 《学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 论文教学为主的教育专著。 在西方,“教学思想”追溯到古代希腊苏格拉底的雄辩术。 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誉为“古代西方第一部” 教学法论著。
• 2、研究的停滞(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 • 3、研究的繁荣(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心理学
• 4、研究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四:
[编写目标]
❖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
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及其短
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和
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探讨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
要因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理解。
❖
2、能力目标:立足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
11
以打羽毛球为例:分析辛普森分类体 系
❖ (1) 感知:让学生认识羽毛球及羽毛球拍,用于体育方面, 打羽毛可以锻炼身体当作一种娱乐,老师教学生如何握拍子,如 何打羽毛球的基本方式及动作。
❖ (2) 准备:将拍子及羽毛球发给同学,并且同学们也很愿意 打羽毛球。
❖ (3) 有指导的反应:两个同学在练习如何发球时,老师可以 在旁边观看,在练习中,老师讲出他们方法不对的地方,然后再 让同学们自己练习,这样可急时找到错误的地方,然后再让同学 们自己练习,这样可急时找到错误的地方,能急时纠正错误码并 加以改正。
❖ 西方最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之一。《学习的条件》《教学设计原理》《学习的 条件和教学理论 》
❖ 学习的五种类型:1.言语信息 ❖ 即通过口语、书写、打字或图画来掌握一个事实或一组事件。“是什么”的问题 ❖ 言语信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记忆。
❖ 2.智力技能
❖ 与知道“怎么办”有关。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的能力,如使用语词和 数学这两种最基本的符号,进行阅读、写作和计算。
2
第一节 教学目标
❖ 一、教学目标概述
❖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 务的规定或设想。
❖ (二)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
❖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 的方向、性质是一致的。前者具有稳定性, 后者具有灵活性。其主要区别在于:
8
❖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 美国教育学者克拉斯沃尔于1964年出
版了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专著。他认为,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主要包括态度、
兴趣、理想、欣赏和适应方式等;根
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其领域可分为接
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
价值的个性化五项。
9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27
案例五:
❖ [过程与方法]:讨论、提问、总结、讲述 (具体见教学过程)
❖ [诊断]:这是教学方法但不是教学目标下的 “过程与方法”。王小明博士提出“教学目 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那么,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目标,其实质应 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可以习得的学习方法,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学生可能通过 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会学”的本领。
❖
[对诊下药]:建议修改为:学生感受新文
化运动所宏扬的民主科学的精神,认识民主与科
学是社会进步的两大车轮。
22
案例二:
❖ [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 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 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23
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 如“给出一种中国行政区域图,能标出……” 三是时间限制,
如在5分钟内,能做完……“ 四是完成行为的背景,
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第四,表现程度
19
❖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 (3)表现目标
❖ 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 ❖ 应先将教学内容总体分成内容板块,可用教
❖ 教养目标 ❖ 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技巧、一般技能
技巧 ❖ 教育目标 ❖ 包括道德观、劳动观、审美观、构建理想、
态度和需要的系统 ❖ 发展目标
15
(五)顾泠沅的教学目标分类
❖ (1)记忆水平的教学
✓ 目标:一是记忆,二是模仿
❖ (2)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 目标:说明性理解;封闭性转换
❖ 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
❖ 四个层次:辨别(如能看出汉字“千”与“干”的区别)、概念(如将同义词, 反义词归类)、规则、高级规则
❖ 3.认知策略 ❖ 学会如何学习的核心成分 ❖ 4.动作技能 ❖ 写字、跑步、跳舞
❖ 5.态度
13
❖(三)奥苏伯尔的教学目标分类
❖ 抽象符号学习 ❖ 概念学习 ❖ 命题学习 ❖ 发现学习
14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
10
❖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
❖ 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辛普逊和哈罗出版了 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的专著。哈罗将动作技能 活动分为六类: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 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辛普 逊的分类更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她 将其分为七类:知觉、定势、引导的反应、 机械动作、复杂的行为反应、适应、创作等。
25
❖ [诊断]: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历史课 堂上每堂课都在培养这些能力,课堂目标要 写出具体的依托,并具体描述到达哪一步。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 果”,学生已掌握的能力就不是初学目标, 而应是巩固和运用。
❖
[对诊下药]:依托本课具体的图表培
养、形成、运用、巩固某技能或方法。
26
❖ (4) 机械动作:学生打羽毛球在十分熟练时,且某些动作已 经习惯用那种方法的去运用了。
❖ (5) 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学生在熟练的情况下,某一种高难
度接球能急时反应过来,并且很轻易完成这一过程。
12
❖ (6) 适应:指学生在更好熟练打羽毛球时,在接某一球时能
打出几种技巧。
❖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
3
❖ 1.指导作用不同。
❖ 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方向目标,也称教学的总目标, 是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 性、总体性的要求,它对各级各类学校所有的教学 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到达 目标,只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如学科教 学、单元教学或课时教学。
❖ 教学目的是将期待学生具备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方向 提出,故可称为方向目标;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应具 备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要求提出, 故可称为到达目标。
[诊断]
❖ 本案例是把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当 有四个基本要素:
❖
行为主体——学生
❖
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行
为动词描述学习行为。
❖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
或范围
❖
学习水平——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或最低标准
(从准确、速度、质量确定)
❖
就知识与能力而言,应该用了解(说出、背诵、
示教学影响社会发展的机制问题。教学本身
不是科学研究、政治运动或生产活动,因而
它并不直接改进政治制度、创造物质财富和
❖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
累好词佳句。
5
(三)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
❖1.最终目标与直接目标 ❖2.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3.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及课时教学目标
6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 (一)导向功能
❖ (1)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
❖ (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
❖ (3)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教给学生……”或“教师将分析……”是不恰当 的, 规范的写法应为:“学生应该……”
18
第二,行为动词。
如“写出”、“说明”、“列出”、 “背诵”等
第三,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 限制或范围。
四种类型:
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册, 如“可以或不可以带计算器”;
❖ 2.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强制性;教学目标:自 主性
4
案例2 教学目标举例
❖ 1、燕子
❖ 教学目标:
❖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 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 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 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1
问题情景:教学目标小实验
❖ 有一天,王老师领着五(一)班的同学去郊区农村 参观。出发前,他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别 布置了任务。他先对第一个小组说:“你们注意观 察谷物的生长情况,看那里有什么,长得怎样。” 然后告诉第二个小组:“你们注意观察蔬菜和水果 的生长情况。”参观结束后,王老师让同学们分别 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一般都写得比较详 细、具体和生动;接着,又让第一组同学描写蔬菜 和水果的生长情况,让第二组同学描写谷物的生长 情况,结果只有个别的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印象, 大多数学生的叙述是含混、模糊的。
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
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
计划、推广等)等行为动词来描述。
❖
[对诊下药]:加上相应的行为动词
24
案例三:
❖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运用和处理有关的历史 数据,会从各种形式的数据表格中提取有效 的信息。在学习的过程注意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是个人身心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 和谐发展。
❖ 教学对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诸方面均有重要影响作用,
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教学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两方面:
❖ 1.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和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
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速度。
30
三、教学的社会发展功能
❖ 关于教学的社会发展功能问题,重要的是揭
✓ 目标:探究性理解、开放性转换
16
四、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