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总第165期)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X

石中英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875)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英语国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缄默知识理论。

概要介绍并阐明缄默知识作为一种知识类型的逻辑特征与认识功能,分析其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关联,并从缄默知识的角度对深化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补充、修正和完善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期扩展当前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波兰尼;显性知识;缄默知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3-0101-08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这个概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可能还不是很熟悉。从历史上看,尽管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了在“书本知识”或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人类认识论史上,人们并未就这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甚至未能将这种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1891-1976)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并在其后来的一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特别是深刻地论述了缄默知识对于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于20世纪70年代后引起了英语国家各种管理人员以及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积极关注。其情形正如霍瓦斯(J. A.Horvath)所说的那样,“人类所能认识的远远多于他们所能告诉的。个人的知识如此深深地植根于那些不能充分表达的经验之中。过去的30年来,‘缄默知识’一词已经成为这种知识——与产生它们的活动和努力紧密相联的知识——的代表。缄默知识的研究已经扩展到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领域,它早期自然哲学的起源已经被扩大了。”[1](px iv)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对缄默知识的理论进行概要介绍,并深入分析其对于深化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以期扩展教学实践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基础。

什么是缄默知识?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

X收稿日期:2000-12-15

作者简介:石中英(1967-),男,安徽省寿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199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2](P12)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又例如,我们可以认出任何一张脸上的表情,但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如果非说不可的话,那也是含糊其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就是在人们一直以为是非常理性化的科学研究中也存在这种知识。波兰尼指出,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总是要使用许多的概念,总是要做出许多的预设,甚至要在科学活动中怀着某种信念。没有这些概念、预设或信念,科学活动根本就不能进行。但是,有趣的是,科学家们对于这些东西往往也并没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而且,当他们试图系统陈述它们的时候,它们又是显得那样地模糊不清。波兰尼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3](P4)。这个命题的含义就是,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包括了他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类不能或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

波兰尼非常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种知识之间的差别,特别是详细地分析了不为人们所熟悉的缄默知识在比较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他指出,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有下列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在这个意义上,波兰尼又把缄默知识称为“前语言的知识”(per-ver bal knowledge)或“不清晰的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把显性知识称为“语言的知识”(verbal knowledge)或“清晰的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or ar ticu-late knowledge)。波兰尼甚至还认为,缄默知识是我们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我们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晶。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众所周知,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规的形式,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进行传递,能够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但是,由于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因此自然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特征。第三,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波兰尼认为,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因此也能够通过理性过程而加以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不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他比喻说,“未能通过语言表达的知识就像是一小块光亮的领域,周围环绕着无限的黑暗。”[3](P17)为此,波兰尼将显性的知识称为“批判的知识”(critical knowledge),而将缄默的知识称为“非批判的知识”(a-critical knowl-edge)。

波兰尼认为,正是由于缄默知识的上述特征,它经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是,这并非说明缄默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微不足道。相反,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们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是人们获得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他非常肯定地说,“即使我们承认,宇宙的精确知识确实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甚至可以说,人们最杰出的思想行为在于产生这种知识。人类心灵最伟大的状态就是将迄今为止未标明的区域纳入到它的控制之下。这种行为更新着既有的显性知识框架,因此,它们不可能在既有的(显性知识)框架中进行。……只有通过运用与老鼠在学习走迷宫过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