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第一章 训诂与训诂学
第二章 训诂的源流(训诂学发展简史)
第三章 训诂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 训诂的体式
第五章 注疏的名称和术语
第六章 训诂专书简介(略)
第七章 训诂学的应用(读古文献的一般障碍)
第一章 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训诂学的功用
第一节 什么是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
“训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毛诗故训传》,“故训”就是“训诂”,也可以写作“训故”。关于它的定义,历来说法不一。
1、古人的论述
(1)许慎的《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训,说教也。”此时“训、诂”还是分开来解释的。
(2)晋代郭璞《尔雅?释诂》:“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也就是说“沟通古今异言,贯通方言俗语”。
(3)唐代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中讲的比较详尽,他说:
“诂训传者,注释之别名。”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以今释古)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道,描写。以易释难)
“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说明】
孔颖达认为“训、诂”是解释语言的两种不同的法则。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或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则用当时的通语去解释。
异言有三种:
A、古今异言,是由时间因素而形成的,例如:
a、现在所说的“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b、《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xiang2),学者三代共之。”
B、方俗之别:这是由地域因素形成的。例如:
a、《方言?卷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fa2),或谓之干;关西谓之大盾。”
b、《方言?卷九》:“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谓之箭。”
C、人为因素形成的雅俗之别:
a、由等级制度形成的,如:《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文字作品中的修辞的需要,如:《贾谊过秦论》:“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吞并八荒之心。”
“训”是“道形貌的”。所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与说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所解释的语言单位不限于词,还包括句、章、篇;说解的范围也不限于语义,还包括语言结构、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分析。
2、现代的论述——以章太
炎、黄侃为代表
现代的训诂以章太炎、黄侃等为代表。章太炎使“小学”真正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从而开创了一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指出:“今日言小学者,当名语言文字之学”。代表作《国故论衡》(上)、《小学答问》、《新方言》、《文始》。
建立系统的训诂学理论,使训诂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的是章太炎的学生黄侃。黄侃著作不多,其侄黄焯整理有《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广韵校录》《文选评点》《文字声韵训诂笔记》《量守庐群书笺识》等。他的《训诂学讲词》是一部初具规模的训诂学教材,书中介绍的训诂学要籍包括:《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十种。
黄侃《文字音韵训诂笔记》中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探求本义,导出引申义。
此种解释是把词义看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说分析的,这说明黄侃已经将此理论化。例如:苦:《说文?一篇下》:“苦,大苦,苓也。”《段注》:“苦为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 (苦:苦味——劳苦)
3、当代论述
继章黄而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从“学”的角度标志着现代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完善和确立。沈兼士留日期间受业于章太炎,有关词源学和训诂学的论文,以《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声训论》《研究文字学“形”和“义”的几个方法》三篇影响最大。杨树达有《训诂学讲义》《微积居小学述林》《微积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汉书管窥》等。其后比较有影响的是陆宗达和王宁二位先生。
二、训诂学
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说:“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
齐佩瑢说:“研究前人的注疏,历代的训诂,分析归纳,明其源流,辨其指归,阐其枢要,述其方法,演为统系而条理之。更进而温故知新,评其优劣,根据
我国语言的特质提出研究古语的新方法,新途径,这便是训诂学。”(《训诂学概论》)
当代最有影响的是陆宗达先生的说法,他在《训诂简论》中认为训诂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训诂学是指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狭义的训诂学是指以研究“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为核心的,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中进一步指出:训诂学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三、总结
综合各家之说我们认为训诂和训诂学是:
训诂:就是“注释”的别名,是用“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通俗的话解释难懂的话”的方法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训诂学:以词义研究为核心的我国传统的语义学,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理解、解释语言。
四、训诂学的对象、材料、研究任务
1、对象:古代文献语言(古代书面汉语)的词义。
2、材料: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
3、任务: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4、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