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复习

1、网络营销(cyber marketing):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是对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的一种发展。

【从政府政治传播、网络公关方面复习】

病毒营销(Viral Marketing)是指通过类似病理方面和计算机方面的病毒传播方式,即自我复制的病毒式的传播过程,利用已有的社交网络去提升品牌知名度或者达到其他的市场营销目的。病毒式营销是由信息源开始,再依靠用户自发的口碑宣传,达到一种快速滚雪球式的传播效果。它描述的是一种信息传递战略,经济学上称之为病毒式营销,因为这种战略像病毒一样,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信息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计的受众。

特点:

病毒营销是通过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营销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它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营销方式的特点。

“双微”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2、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巨型智能网络。物联网基本上可概括为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

快递查询等

3、网络暴力:网民以非理性的表达,形成语言暴力,对事件当事人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

【主要从网络文化、网民心理、网络暴力本身来学习及分析它反映了网民怎样的心理和中国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暴力折射了怎样的网络文化、反映了网民什么样的心理?)】

男司机暴打女司机

1、网络暴力表现形式

(一)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二)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三)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等。

网络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不公,四有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

2、网民心理:从众......“沉默的螺旋”

3、折射出了网络文化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如大众性、娱乐性、结构性、去中心性等,

结合案例分析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1.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

网络文化是“去中心”的双向交流的平等文化。网络行为主体只要拥有入网电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获取、传播、加工、处理信息,改变了以往信息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再加工再传播,使信息传播方式从少数信息中心的单向传播转变为无所谓传送中心的多向传播。因此,任何网络行为主体都可以处在世界的中心,网络行为主体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的发布信息.网络因为多中心而呈现出无中心性。这样不同的文化得以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共生共存,没有一种文化能够通过压制其他各种文化而取得统治地位,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取得各种所需的信息。

2.网络文化的反权威性

网络文化的无中心化的直接后果是权威的消解,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文化。无论什么形态的文化一旦要进入网络必须经过网络文化的重新编码,都会被网络以特定的方式收容。网络文化无中心化实现了一切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共存,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绝对的优势。“人类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了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

3.网络文化的反理性性

网络文化是在现实文化基础上的虚拟文化,在这一虚拟文化中人们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追求,满足人的愿望。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通过人们自身的理性力量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但这种实现是虚拟的,并且会影响人们在现实中的理想追求。虚拟网络中的社会成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但是“网络权威的缺乏和无限制的网络自由,导致非理性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空间中非常普遍”,影响了社会成员对网络政治空间的认可。因此,网络文化在这一方面不能说不是反理性的。

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主义文化特征,有助于克服中国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首先,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循规蹈矩;

其次,网络文化的反权威性,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奴性;

再次,网络文化的反理性性,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纲常名教。

扩展思考:网络对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消极:1、导致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均衡;2、导致公民的非理性参与;3、导致无政府倾向

积极:1、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一是提供了自由开放的空间二是增加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2、扩大民主精神的传播;

3、促使政府运行模式的改善

网络环境下的民主政治建设之分析:

1、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缩小数字鸿沟;

2、健全与完善网络立法,规范公民网络政治行为;

3、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4、网络公关: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借助互联网等数字交互式媒体等传播、沟通手段来实现公关目标,影响公众的行为,其核心是帮助企业或组织解决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各种关系

【如何搭建叙事框架,尤其是从政府角度,可关注天津港爆炸的新闻发布及危机管理的相关知识】社会契约精神

5、“公民新闻”:也称“市民新闻”、“参与式新闻”,指由非专业的普通公民或以普通公民身份发布新闻的专业新闻工作者作为传播主体、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发布的新闻。

【此处易出辨析,判断“公民新闻”的2个条件;思考:“公民新闻”的产生会对专业新闻机构造成什么影响?】

6、信息爆炸:网络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布、传播失去控制,产生了大量虚假信息、无用信息,造成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可成为全球范围的信息制造者,从而增加了人们利用信息的困难。该现象即“信息爆炸”

【了解何为“信息熵”,特点及作用】

1948年,香农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才解决了对信息的量化度量问题。信息熵这个词是C.E.香农从热力学中借用过来的。热力学中的热熵是表示分子状态混乱程度的物理量。香农用信息熵的概念来描述信源的不确定度。

信息熵:信息熵并不是负熵,它描述的是信源不确定性而不是不确定性的减少。信息熵大表示信源的不确定程度较大,同样是一种无序性。香农的信息概念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叫少或消除,实际上是“互信息”;因为这一定义关注的是通信中的信息问题,所以香农信息是一种与信道相关的“信息”。

7、网络谣言: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网络谣言产生的条件;如何看待网络谣言中出现的戏谑式谣言;戏谑式谣言折射出了网民什么心理及网络文化怎样的特征】

产生条件:1、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