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骨折的基本理论-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读骨折的基本理论-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

导读骨折的绝对稳定和相对稳定决定着骨折不同的愈合方式,同时也使AO的固定原则发生了从“坚强固定”到“有效固定”的革新,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固定物的发展、手术方式的创新。今天早读就为大家详解骨折的基本理论 - 绝对固定与相对固定,值得大家学习参考!

一、绝对固定

骨折的愈合过程

骨折的自然愈合(也称二期愈合、间接愈合),其过程为:骨折→血肿→软骨痂→硬骨痂→(应力下)骨痂塑形

一、血肿机化演进期:伤后2周

血肿坏死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骨样组织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4~8周(3 ~6个月【3】)

骨内外膜增生,新生血管长入,成骨细胞大量增生,合成并分泌骨基质,使骨折端附近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即膜内成骨。由骨内、外膜紧贴骨皮质内、外形成的新骨,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骨痂不断钙化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肉收缩及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此时X线平片上可见骨折处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一仍隐约可见。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成骨速度比软骨内成骨快,而膜内成骨又以骨外膜为主。因此任何骨外膜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三、骨痂改造塑形期:8~12周(1 ~2年【3】)

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粗,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端的坏死骨经破骨和成骨细胞的侵入,完成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过程。原始骨痂被板层骨所替代,使骨折部位形成坚强的骨性连接。随着肢体活动和负重,根据Wolff定律,骨的机械强度取决于骨

的结构,成熟骨板经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在应力轴线上成骨细胞相对活跃,有更多新骨生成形成坚强的板层骨,而在应力轴线以外,破骨细胞相对活跃,使多余的骨痂逐渐被吸收而清除。髓腔重新沟通,骨折处恢复正常骨结构,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不留痕迹。

——————

骨折愈合的方式取决于内固定提供了何种稳定性。

过程:急性骨折→血肿形成→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细胞分化成骨→骨折固定(绝对稳定→直接骨愈合;相对稳定→间接骨愈合)。

骨折愈合的方式

可将骨折愈合过程分为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二期愈合(间接愈合)【3】。

一期愈合是指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后,骨折断端可通过哈弗系统重建直接发生连接,X线平片上无明显外骨痂形成,而骨折线逐渐消失。其特征为愈合过程中无骨皮质区吸收,坏死骨在被吸收的同时由新的板层骨取代,达到皮质骨间的直接愈合。

二期愈合是膜内化骨与软骨化骨两种成骨方式的结合,有骨痂形成。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多为二期愈合。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临床愈合是骨折愈合的重要阶段。其标准【3】为:

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平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模糊。

Perren理论

骨折的修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间充质干细胞如何变成骨细胞、纤维细胞?答案是生物因子、力学作用。

骨的修复,除了生物因子、愈合因子外,力学对骨折愈合产生很大的影响。

骨折块间应变理论(即Perren理论):某组织在承受特定大小应变量时发生断裂或损伤,因而在超过这一应变量水平的区域不能形成

这一组织。

比如说活动最大的地方(如关节),活动大(即应变大)不可能长骨细胞(骨细胞在该环境下会死的),而纤维细胞承受应力最大因此能够存活。所以,所有活动的关节囊都是纤维细胞。

各类型组织的应变能力

不同的组织在断裂前可以承受的最大张应力是不同的

肉芽组织可以承受100%的应变

纤维组织和软骨承受能力明显降低

致密的骨组织只能承受2%的应变

耐受性:纤维组织>软骨>骨

Perren研究发现,纤维细胞能承受100%的应变,软骨细胞能承受10%的应变,骨细胞只能承受2%的应变。

因此,如果应变超过2%,骨细胞就会死亡(或者说不会分化产生)。骨的愈合是承受不了太大的微动的。骨折的愈合必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即小于2%应变的环境)。

骨折类型与应变承受能力

简单骨折→间隙较窄;复杂骨折→间隙较大同样的角度弯曲,对简单骨折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而对复杂骨折则会产生较小的变形。

简单骨折,不能给它太多的应变,太多的活动,超过2%骨折断端间隙里就无法产生新的骨组织。

粉碎的骨折,它有很多细胞堆在那里,给它多一些微动,有很多细胞来承受应变,每个细胞所承受的负担就比较少,负担轻了。

【瑞麟】粉碎骨折相当于多段骨折,其整体应变由多个节段来分散承担,因此单节段(或单个间隙)承受的应变较小。多个2%累加,使得整体的应变承受力增大(相对于简单骨折来说)。

【瑞麟】既然超过2%的应变会造成骨细胞的死亡,那对于骨折的愈合来讲,其固定是否越稳定越好?不一定。因为有得必有失,单方面讲,固定越稳定越有利于骨折愈合,但从手术角度讲,要稳定固定其手术操作必然会损伤骨折端血运,而血运也是骨折愈合的一个方面。因此应该说,在保证血运的前提下,固定越稳定越好;而如果血运破

坏很严重,应该以最大承受范围来固定骨折从而减少血运的破坏。

简单的骨折,应变承受力小,要保证稳定;而粉碎的骨折,能承受的应变大,可承受一定的活动。

骨折固定方式

包括:绝对稳定(固定)和相对稳定(固定)

绝对稳定:骨折断端间无相对活动。

相对稳定:骨折断端间存在不干扰骨折愈合的相对活动。

不稳定:存在影响骨折愈合的错动。

简单骨折,细胞承受不了太多的应变,必须给它绝对稳定,不能让它动,一旦绝对稳定以后,细胞就直接长了。即破骨细胞在前,成骨细胞在后,直接一个骨形成单位就过去了。不需要经过纤维组织,因为很稳定。

复杂骨折,它的微动比较大,10%血肿出来,肉芽形成,你给它稳定起来,稳定性达了10%以内后,软骨细胞就存活了,接着就出现软骨痂,软骨痂对骨折的固定作用肯定比血肿肉芽还强,可能对骨折的稳定就达到了2%以内,骨细胞就存活了,硬骨痂就出现了。过程即,血肿→肉芽→骨痂→硬骨痂。

骨折愈合-绝对稳定

绝对稳定指下肢生理负重下,骨折部位无微动(骨折需解剖复位、骨折需切开复位)

获得绝对稳定最好的方法是进行骨折块间加压

绝对稳定通常可使骨折直接愈合(一期愈合)

绝对稳定适用于简单骨折(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

骨折愈合的临床决策:骨折类型-复位-内固定的相关性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全身、其他结构除外):

1.骨折类型、部位(简单/复杂、关节内/外)

2.复位情况(解剖复位/功能复位)

3.获得的稳定性(绝对稳定/相对稳定)

4.植入物的类型(提供绝对/或相对稳定)

有些部位我们不能让它有骨痂生长,比如说关节部位。关节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