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历程及思想演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志敏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历程及思想演进

作者:李重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第9期

李重

贾志敏(1939.11.17 ~ 2019.2.5),上海人,特级教师,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上海市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民进上海市普教委员会副主任,浦

东新区区委委员。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光荣称号,2015年获中国好教育烛光奖。

从事小学教育工作60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他的教学态度亲切,教学语言生动,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好评,更受小朋友的欢迎。他一生践行叶圣陶语文教育

思想,追求无痕的育人境界,形成本真、质朴、简约、灵动、大气的教学艺术风格。他治学严谨,勤于笔耕,著作颇丰,著作《与讲台同在》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年度“影响教师的

100本书”。

1958年,贾志敏老师高中毕业后无奈走上讲台,做起代课老师。2018年4月14日,他带

病执教人生最后一课《素描作文》。从初登讲台到最后一课,贾老师坚守三尺讲台60载,在小学语文园地风风雨雨耕耘了一辈子,可谓桃李满天下,功德无量。本文试图从生涯发展的角度

来梳理贾志敏老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努力揣摩、提炼他每个发展阶段背后所蕴藏的朴素道理,

尽力探寻、领悟其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希冀贾老师光辉的教育思想能够流传于世、发扬

光大。并以此文缅怀之。

一、代课、问教摸索期(1958~1976)

(一)教学探索:为谋生糊口,无奈当上代课老师,尽力站稳

讲台

贾志敏老师高中毕业后求学无门,生活无着,只能靠打工代职谋生。在此境况下,他走上

讲台,从代课老师起步,开启他崎岖艰辛而又闪光不凡的教育人生。这个阶段属于早期探索时期,贾老师最初并不知道如何备课、上课,还不会教学,可是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代课机会。为了上好课,他积极投入、多方求索,一方面反思自己,反思实践,另一方面积极求教于先进,虚心学习教学方法。

1.从自己的读写、带班经验来思考如何教语文。贾老师读高中时被誉为“文豪”,读写能

力强,于是他时常反思自己的读写经验来教学生。他积极鼓励学生,悉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读好书,他发现只要学生爱上阅读就好办。贾老师还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来做好

带班工作。1959年,贾老师在上海徐汇区代课,带的是六年级(1)班,这是一个出了名的

“乱班”。“我那时候20岁,精力充沛,就跟他们一起种地啊,浇水啊,大家关系处得很融洽。咦,后来这个班变了,由‘乱班’变好了。”(注:这是2015年2月5日贾老师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的话。)后来贾老师据此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队日记》,刊发在《解放日报》1961年6月24日第二版。这次经历也让贾老师认识到了解学情、处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带

班如此,教语文亦然。

2.向过去的老师学习如何教语文。在摸索期,贾志敏老师时常回忆过去的老师、曾经的语

文课,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如何教语文。

(1)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教他懂得激励的价值。贾老师在《课堂的记忆》中写道:“65年前,课堂上。一个孩子终于磕磕绊绊地读完10个生字。真糟糕,还读错3个!他惶惶不安,等待教师指责。然而,教师没有批评他,却说:‘真了不起,10个生字居然读对7个。为他鼓掌!’话毕,教师带头拍起手来,教室里掌声骤起。那个男孩第一次得到大家认可,他终于抬

起头,露出笑容……这个男孩,长大以后也当了教师,而且当了一辈子教师。他,就是读小学

时候的我。”(贾志敏《与讲台同在》)正是这位可敬的小学老师在孩童成长的关键节点,给

予了贾老师珍贵的激励与向上的力量,让他终于收获自信,慢慢喜欢上读书、学习。通过这个

成长故事,贾老师深切地明白激励的育人价值,后来,善于激励也成为贾老师的教学特色。

(2)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教他懂得教学语言的艺术与力量。贾老师曾回忆道:这位老师叫吴竞寸,穿着长衫,戴一副眼镜,貌不惊人。那个时候上课非常吵闹,其他老师没辙。有一次吴

老师走进教室,大家还在吵闹。他走上讲台一边说“我姓吴”,一边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字非常漂亮。紧接着自我介绍,“名叫竞寸”“我的名字是我的父亲给我取的,意思就是我们

要保卫国土,每一寸土地都要竞争,寸土不让!”“班上同学一听,哎,有点意思。吴老师几

句话就把大家给吸引住了。课堂安静下来,他就开始讲课。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感到说

话要有艺术,才会有好的效果”(注:这是2015年1月31日贾老师在家里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的话)。

(3)向大姐贾志勤老师学习,初窥语文教学门径。贾老师的大姐贾志勤长他14岁,1948

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上海解放后,她改教中学语文,教得非常出色,颇受学生欢迎。贾老师说:“她待人真诚、学识渊博、语言生动、语感极佳。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只要一

经她叙述、描绘,就立刻变得生动有趣,让人爱听。”(贾志敏《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贾老师最初不知道怎么上课,常求教于他的大姐,由此学会怎样把握教材,如何设计教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评改学生作文等。如,阅读课导入要善于抓标题,巧引导,点到位,收得拢,迅速切入课文主旨。还包括为人、为师的价值引领,贾志勤老师常说:“一名教师首先要

爱学生,其次要读好书。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人要有傲骨,但不能有傲

气”“志气是长出来的,臭气是‘教’出来的”。这些平凡而朴素的话语长久地感动、激励着

贾志敏老师。贾老师经常说:“我的教学里有着大姐的影子。”“大姐是引领我走进语文教学

王国的导师。我感谢大姐对我的引导和教诲。”(贾志敏《用一生的时间备课》)。

(4)阅读名师文章,学习名师经验,把握发展方向。早在20世纪50年代,袁瑢老师就因教学业绩突出,荣获“全国劳模”的称号,受到刘少奇主席的接见,享誉大江南北。贾志敏老

师如饥似渴地研读袁瑢老师的教学文章,学习她的教学经验,边学习边实践,从而把握教学发

展方向。

(5)被关进“牛棚”,不忘记思考语文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贾老师也遭到冲击,受批判、被示众。这个时期贾老师无缘授课,在校打杂,可是他有机会就凑到教室窗户边,悄

悄观摩老师上课,思考语文教学。贾老师曾经撰文回忆这一时期观摩一位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课

文《砂轮的启示》,他领悟到语文课不能光顾讲解课文内容,而要凭借课文组织学生读写练习,通过课文来学语文。

(二)教学思想的孕育期

从1958年到“文革”结束,贾志敏老师在“代课、问教”摸索期持续近20年,总体上属

于追求站稳讲台、谋求生存的阶段。为保住“饭碗”,贾老师必须用心尽力上好课,赢得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