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几点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型的几点认识

郑伟兴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丰都中学 562400)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在于课堂转型。《课程标准》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为我们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指引了方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进行转型,也就是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关注“学”转向关注“人”。

然而,从理念的转变到行为方式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目前要实现中小学的课堂转型依然举步维艰,各种意识层面的阻碍和行为层面的困难均束缚着中小学教师的手脚。笔者认为,从学校现实情况出发,应从以下几方面澄清认识。

一、关于改革与风险

任何改革都会有风险。何况教育关涉到千千万万个学生的未来,改革之路一定要走得稳健,这是对的。但是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不作为。之所以倡导课堂改革,是因为很多年来我们的课堂太多地关注出新的构思、出色的亮点、出彩的课件、出众的老师才艺,却漠视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关注点的偏差,造成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低效高耗。试想,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走老路,不去试图改变,那么再怎么下苦功,也最多保持现状,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如果我们另辟蹊径,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路子,或许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如此权衡利弊,“改”胜于“不改”。再说风险,纯粹摸着石头过河,风险的确很大。但目前全国从南到北,已经有大量的课堂改革成功案例供我们学习借鉴,如果我们结合实际,把那些我们认为好的、于我们有用的东西或多或少

“拿”来一点,我们的课堂面貌就会大有改观,风险概率也会降到最低。认真想一想,其实改革的风险并不在于改革本身,而在于操作。再好的课堂模式(样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转型的,如果教师领悟不够,操作不当,那么改与不改都会有风险。所以,不能把一切风险与失误,都归咎于改革本身,这种简单的思想方法只能阻碍改革的脚步。

二、关于课堂改革与幸福教育

“打造阳光校园,追求幸福教育!”这个提法非常好,好就好在“以人为本”,关照了学生和教师首先作为“人”的需求和感受。笔者认为,应该将这一倡导作为我们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许多年来,教师教得苦,造成严重的职业倦怠;学生学得累,走出校门就再也不想翻书。学习成为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项任务,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越模范、越用功,学生就越难受、越痛苦。试想,孩子们的每一天都是在一节又一节的课堂上度过的,那就像一个车轮式的战场,只有在这个战场上感受到愉悦和快感,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才是幸福的,教育也才是幸福的。怎么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产生幸福感?这正是课堂改革要研究的主题。

三、关于“怎么改”的问题

有了改的愿望,怎么改非常关键。如果自己有思路,那就尽快尝试,在行动中实验、摸索和总结。如果自己没有思路,借它山之石也未尝不可。目前全国课堂改革呈现出几大流派,分别在全国各地涌现出很多实验学校,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他们的理论基础一致,都朝着《课程标准》指引的大方向,努力探索“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几大流派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借鉴的经验本土化,变成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消化、愿意吸收、可以操作的东西。

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在借鉴了别人的改革经验后,时间不长就中途流产了。客观地说,流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是一开始就没有充分考察论证,简单照搬,却不符合校情;也许是学习不够、理解偏差、操作时照猫画虎;也许是管理不善,旧瓶装新酒,缺乏配套机制;也许是猴子下山,忽左忽右,对最初的选择没有自信,缺乏信念和坚持……总之,对于有些学校中途放弃的原因,我们应该冷静分析,切不可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对我们原本该学、想学的东西全盘否定,这不是正确的学术态度。因为所有的改革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形成的经验,其指导意义因人而异、因校而异,我们怎么能站在自己的房间里,还要求别人的家具搬进来必须完美无缺、非常合适呢?所以,向谁学?学什么?怎么改?学校要做充分的考虑,要反复考察

论证,一旦找准了方向,就不要犹豫,不要退缩,更不要随风倒。关键是要深度投入,只要下功夫钻研并且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学术之争,百花齐放、兼容并蓄,这才是我们期待的局面。

四、关于改革中的问题

是改革就不会一帆风顺,有了问题随时研究解决,这才是客观的改革态度。在课堂转型中最怕两种情况:一是一味放大改革中的问题,因之束缚自己的手脚,干脆不动;二是流于形式,形似神不似,出现问题绕着走。如前者之僵化,则会停滞不前;如后者之急功近利,一样会付出沉痛的代价。所以,一旦我们做好了改革的准备,就要理念跟进、管理跟进、操作跟进、研究跟进。随时调整改进我们的行为,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课程标准》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为学生将来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后的终身发展所做的打算,也是基于现代人才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所做的规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不仅不能简单排斥,而且还要深入钻研,千万不可流于形式。要通过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扎扎实实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段目标。只有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转型后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课堂改革也才是有意义的。

五、关于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转型一旦发生,就会对学校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调动教师的改革热情、是否促进课堂改革健康发展,均取决于学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转型,最终要靠一线教师去实现。可是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并不热衷,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不想改,二是不会改。不想改,是嫌麻烦,没有热情、没有积极性,这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调动;不会改,是学的少,见的少,想得少,这需要学习培训。怎么能提高培训效益,让学习成为一线教师真心的内在需求,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学校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财力,先对那些有热情、有干劲、悟性好、能够学以致用的一线教师进行重点培训,甚至反复培训。督促他们培训归来就要有所动作,争取从他们身上打开课堂改革的缺口,然后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