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_关键是贴近目标读者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报台论坛
2010.0589
进
入21世纪以来,报业竞争一刻也未消停。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媒体
带来巨大的冲击,纸质媒体的经营状况普遍下滑,举步维艰。在这样一个报业竞争强弱分化日趋明显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求发展、谋求突破?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战略是制胜的核心,而定位的准确与否则是成败的关键。
办报最重要的是定位,定位最关键的是贴近目标读者群。近年来,在报业竞相实施品牌战略的热潮中,上海老年报量体裁衣,制定和实施了以“质量为上,发行为先”的品牌战略,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的办报宗旨
1.扩大目标群体,把握宗旨定位
按照国内的划分标准,60岁以上的人群是老年人。因此,目前老年报的读者定位非常明确,即上海300多万的老年人口就是我们的目标群体,而非仅限于老干部。我们以这一群体为主要对象,强化读者本位导向意识,始终坚持为老年人服务、为老龄工作者服务、为老龄事业服务,使之真正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2.围绕“老”字做文章,坚守内容定位读者意识是贯穿报纸工作各个环节的主线。老年报应该有怎样的读者意识,是否办成一张面向老年人的综合性报纸呢?近年来,上海老年报在内容安排及报道重点上始终坚持办报宗旨,紧紧围绕“老”字做文章。由于是周三报,新闻资
讯获取渠道非常有限,在新闻时效性方面远远滞后于电视、网络和大报。所以,与其面面俱到,跟着炒冷饭,还不如把版面留出来刊登一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医疗养生、法律维权、旅游休闲、文史科普等,这样才会更受欢迎。
走自己的路,咬定“质量”不放松
我们认为,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并希望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因此必须要有好的内容,有技术保障,还要有新的技巧来吸引读者,与他们贴得更近。
1.坚持开好编前会,确保新闻选题质量近年来,我们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质量为上”的办报理念,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的编前会,对每一个选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策划,并坚持选题质量,使头版新闻保持了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特点和风格,无论新闻性和可读性都有进一步提高。
策划和选题是报纸竞争的灵魂,读者对新闻事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开掘新闻资源,研究大局、大势,大胆接触和报道现实问题,把新闻素材做深、做透。如我们对一些受关注的老龄话题,善于从信息中挖掘新闻,通过增加背景材料,运用多种报道形式,化平面为立体,使新闻丰满起来,先后刊发了“居家养老、养老保障、机构养老等牵动百姓神经”的报道;针对社会上出现敬老卡转让
定位:关键是贴近目标读者群
□ 赵宗仁
地方报台论坛
2010.05
90买卖的现象,发表了“敬老卡应该给谁用?”的文章;针对老龄事业尚未成熟的现状,提出了“培养老年用品市场尚需政策牵线”、“老龄产业万亿‘蛋糕’期待有志者分享”等问题;针对中老年再婚及新空巢家庭等社会问题,提出了“中老年再婚问题亟待社会关注”、“‘新空巢家庭’心理问题困扰中年父母”等问题。我们始终把维护老年权益作为维系读者的纽带,对老年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如“谨防遗产税惹出的风波”、“老年护理的重点需从医院转向社区”、“别让以房养老带来幸福的烦恼”、“为精神赡养立法刻不容缓”等,受到了广大老年读者的肯定,引起社会反响。2007年~2009年的三年间,本报被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摘播的头版新闻达198篇,年平均摘播率达42.3%。
没有好新闻就没有冲击力,就不能抓住读者;而没有文化生活服务内容,就没有报纸特色,就不能留住读者。在做好新闻版面的同时,我们在专副刊的原创性和可读性上下功夫,着力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招牌副刊。
本报的专副刊历来是报纸的重要看点,养生、医疗、文史版是读者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读者对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有关健康的新知识、新科技、新信息,都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于是我们强化健康话题,加大报道力度,还设立专门版面,听老年人聊家务事、儿女情,在交流感应中松弛神经、调剂身心。红枫、文化生活等专副刊版面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三年来,专副刊的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达400多篇,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板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报刊管理》对此做了专题介绍。
2.强化“专、深、透”,实施采编分离目前,专业报及小报大多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作模式,老年报也不例外。这虽然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但与品牌战略的实施、报纸市场化运作是不相适应的。自己采,自己写;写什么,发
什么,客观上造成记者编辑热衷于跑会议新闻;另一方面,编辑常常处于无米之炊的状态,编辑既不编,也不辑,填满版面就算完事,报纸的新闻含金量低。
因此,我们在新闻采编部推行了采编分离的运作模式,并对发稿字数、见报篇数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可促使记者专心采写稿件,不断提高采写水平,逐步形成独特的采写风格。编辑的工作重点转向观点提升,加强策划,加大信息量,将所有的思考和理念体现在版面上,把整张报纸的风格统一起来。由于时间上有保证,记者在“专”字上下功夫,在“深”字上做文章,在“透”字上显功力,在同质化竞争态势下脱颖而出。而编辑则可以好中选优,精心编辑,尽量满足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以与众不同的新闻视角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逐步确立报纸在老年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
3.做专家型记者,凸显差别化优势
由于上海已进入老龄社会,媒体对老龄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综合类、都市类报刊刊发的老龄新闻比重加大。面对双重挤压,我们认为竞争对手正是自己,在竞争中取胜须苦练内功。要确立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就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报纸须有可读性、必读性,这不仅指独家题材独家报道,更是指独特思维、独特感受、独特角度、独特语言、独特处理。我们鼓励记者向专家型方向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是老龄媒体的专业记者,又是老龄问题的专家,从而凸显对象报(专业报)的差异化优势。
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问题,很多报纸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而我们则认为,这些年政府出台的惠老政策很多,各级老龄部门对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很重视。由于出现意外原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向政府、推向社会。所以,我们刊登了《有一种责任叫亲情》的文章,明确指出,子女是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社会关爱取代不了亲情关爱。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