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达以时》“天人之分”探源(精)
孟子文言文穷达原文翻译
孟子曰:“穷达者,命也。
命之所在,天也。
命之所在,天也,岂人力所能为哉?”翻译:孟子说:“穷困与显达,这是命运的安排。
命运所在,是天的安排。
命运所在,是天的安排,难道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吗?”孟子曰:“君子不患贫贱,而患无道。
不患无道,而患无德。
不患无德,而患不立。
不患不立,而患不达。
不患不达,而患不知命。
”翻译:孟子说:“君子不担忧贫穷与卑贱,而担忧没有道德。
不担忧没有道德,而担忧没有品德。
不担忧没有品德,而担忧不能立足于世。
不担忧不能立足于世,而担忧不能显达。
不担忧不能显达,而担忧不能了解命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翻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双全,兄弟和睦,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向上无愧于天,向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称王天下并不在其中。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何居乎?”翻译:孟子说:“贫穷时,就修身养性;显达时,就兼善天下。
贫穷时,就修身养性;显达时,就兼善天下,又何必在乎呢?”孟子曰:“穷达非所求也,而道义所在,必求之。
非所求也,而道义所在,必求之,何居乎?”翻译:孟子说:“穷困与显达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道义所在,我们必定去追求。
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而道义所在,我们必定去追求,又何必在乎呢?”孟子曰:“吾闻君子之穷也,无道者,若草芥焉;有道者,若泰山也。
吾闻君子之达也,无道者,若鸟兽焉;有道者,若星辰也。
”翻译:孟子说:“我听说君子在穷困时,没有道德的人,就像草芥一样;有道德的人,就像泰山一样。
我听说君子在显达时,没有道德的人,就像鸟兽一样;有道德的人,就像星辰一样。
”。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与荀子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与荀子由竹简的天人之分,人们往往容易想到荀子的天人之分,二者关系如何,引起学界的关注。
然而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即荀子的天人之分内涵较为复杂,其本身是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荀子·天论》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以往学者往往将荀子的天理解为自然界,认为荀况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把“自然、物质和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社会、精神、和主观世界是第二位的”这一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命题明确地树立起来” [1]。
或认为荀子的天命是指自然规律,认为天人之分是说“自然规律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因而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的治乱;人的职分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利用规律以控制自然。
”这些看法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失片面,没有准确、全面反映出荀子天人之分的思想。
在上面一段后,荀子接着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这里提出了天职、天功,以说明天生成万物的功能和作用。
在荀子看来,天之所以生成万物既不是上帝或神意的体现,也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一个自然过程,所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将这称作是天职;同时,他将星辰的旋转变化,日月的交替出现,四时的季节更替,阴阳的相互作用以及万物在这一过程中所得以出生、成长,称作是天功。
浅析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
浅析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何羽添摘要:郭店楚简系战国中期的书籍,自出土以来备受关注,并因其中《老子》篇目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郭店楚简当中《穷达以时》一篇,简文在荀子之前首次提出了“天人有分”的观点,但意义却不相同,并用大量事例证明了天人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出先秦时期“天人”观念的稳固。
本文试就《穷达以时》简文内容分析其“时”的内涵及当中表达的天人关系思想。
关键词:郭店楚簡;《穷达以时》;天人关系一、《穷达以时》“时”的含义《穷达以时》一篇原无标题,整理者将其拟为《穷达以时》,张立文先生认为:“《穷达以时》可改为《天人》。
按现在荆门市博物馆所作的《穷达以时释文注释》,首句为'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天人分合问题为先秦每一个思想家所关注和需要对其作出回应的时代课题。
通篇意思亦以天人关系为核心而展开。
据先秦之书篇题取名原则,取句首重要两字为《天人》。
”[1]而《穷达以时》的篇名已被广泛的流传和接受,本篇的主旨即是探讨“天人”关系。
孔子认为“天”、“时”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社会活动,并且是人事命运的指向标。
《穷达以时》(第1-2简)“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就是说天和人各有各的职分。
明察天人的职分,人们才知道应该怎样做。
若有这样的贤才,如果没有遇到时机,即使有才能也不会有所作为。
但如果有好的机会,那成功又有什么难的呢?“时”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希望的机遇,即“遇不遇,天也。
”“贤者因不遇时而穷,是天而不是人。
”[2]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生死富贵的命数都由天定,君子不仅要恪守德行就能达到通达幸福,也要有时运的助益才能实现。
《论语·卫灵公》中讲陷于“陈蔡之厄”的孔子,在面对子路“君子亦有穷乎?”的提问时,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是表示德行与通达并非同气连枝,这种“遇不遇”需得益于“时”的思想,在先秦文学作品中较为多见,整理者认为《穷达以时》“其内容与《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所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答子路的一段话类似,与后二书所载尤为相近。
先秦儒家天人观辨正(一)
先秦儒家天人观辨正(一)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天人之分到战国末期才由荀子提出。
在儒家内部,孟子讲道德天,主张天人合一;荀子讲自然天,主张天人之分,二者思想是对立的。
然而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有《穷达以时》一篇,其中明确提到天人之分。
据发掘报告,出土竹简的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属于战国中期后段,约当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初,年代在荀子以前。
这样看来,天人之分并非始于荀子,而可能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看法。
那么,竹简天人之分的内容如何?与孟子、荀子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思想史上具有何种地位?透过竹简,我们将对儒家天人关系产生哪些新的认识?这些无疑便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不揣简陋,拟对此做出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思想《穷达以时》简长26·4厘米,两端修成梯形。
竹简现存15支,有两支已残损。
根据墓葬年代,竹简的书写应在荀子之前。
从其内容看,可能与孔子“陈蔡之困”有关,1]类似记载又见《论语》、《庄子》、《荀子》等文献中。
李学勤先生曾排列了其先后顺序:《穷达以时》→《庄子·让王》→《荀子·宥坐》→《吕氏春秋·慎人》→《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风俗通义·穷通》→《孔子家语·在厄》。
2]《穷达以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第1—第2简)人为什么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显达富贵?面对穷达,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千百年来一直是无数哲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当年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就与弟子对此展开过讨论,其内容也被不断铺陈、发挥,形成互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版本。
在竹简看来,关系世间穷达的,不仅有人而且有天,天人各有其分。
郭店简《穷达以时》研究略述
郭店简《穷达以时》研究略述作者:彭栋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3期摘要:《穷达以时》是1998年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发表的《郭店楚墓竹简》一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从1998至今,学术界对《穷达以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就。
笔者试从多方面梳理前人对《穷达以时》的研究成果,并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郭店楚简穷达以时略述1993年10月,荆州市博物馆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
据说墓曾被盗,竹简亦曾殃及。
劫余竹简804枚,出土时已散乱无序,共得13000余字,全部是关于学术的著作。
经过荆州市博物馆的整理,5年以后,《郭店楚墓竹简》一书问世。
从该书中可知,竹简可分为两部分: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
道家著作共2种4篇,即《老子》3篇、《太一生水》1篇;儒家著作11种14篇,即《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各1篇,《语丛》4篇。
而其中《穷达以时》共存竹简15支,简两端均修削成梯形,简长26.4厘米。
编线两道,编线间距9.4至9.5厘米。
现存287字,合文1字。
平均每简约20.5字,约残缺17字。
郭店墓的发掘报告指出:该墓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
那么也就意味着《穷达以时》的成书大概也在那时。
报告还指出:墓主为贵族,很有可能就是“东宫之师”(另有鸠杖)。
并且在姜广辉先生的《郭店一号墓墓主是谁?》一文中,给予了明确的证据,而且姜先生还推断此墓主应当为陈良。
另外在竹简形制方面,《穷达以时》的简文书体与《鲁穆公问子思》全同。
在内容方面,其与传世文献《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在厄》、《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所载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时答子路的一段话类似,与后二书所载犹为相近。
其中心思想是士之穷或达取决于“时”。
廖名春在《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称:“《穷达以时》当出于孔子。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关系新探
一
《 穷达以时》 的写作背景
《 穷 达 以时》 与传世 文献 《 荀子 ・ 宥坐 》 《 孔 子 家
直将此视为荀学的“ 专利 ” 。《 穷达以时》 的出土 ,
第4 6卷第 2期
2 0 1 5年 4月
南昌大学 学报 ( 人 文社会科 学版)
J OUR NAL 0F NANC HANG UNI V ERS I T Y
Vo 1 . 4 6 No . 2
Ap r . 2 01 5
郭店 楚 简《 穷达 以 时》 天人 关 系新探
顿下 来 , 如何处 理政 治理 想 与社会 现实 的矛 盾 , 就成 为先 秦儒 家不 得不 去 思 考 的 问题 , 而 这一 切 都 构 成
的认 识 。
收稿 日期 : 2 0 1 4—1 2—1 5
在 陈绝粮 , 从 者病 , 莫 能兴 。子路 愠 见 日: “ 君 子 亦有 穷乎? ” 子 日: “ 君 子 固穷 , 小
人 斯滥 矣 。 ”
作者简介 虽 差全嘎阜: 塞丰 土 拿 科学基 金重 嘎目 “ 出 土简帛 献与 古代中国 哲学新发现综合研究” ( 1 1 & Z D 0 8 6 ) 。 : 2 欧阳} 0 1 2 级中国 贞 ( … 1 9 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6 ) , 男 湖a 建始人 墼 撂, ± 生晏师, 哲学博士, 从事先秦儒家哲学研究; 李加武( 1 9 8 5 一 ) , 男, 安徽舒城人
关键词 : 郭店楚简 ; 《 穷达 以时》 ; 天人有分 ; 天人 合一
中图分类号 : B 2 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0 2 3— 0 6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与孟子
郭店简与荀子的天人之分存在着差别,而在孟子那里却可以找到二者的联系。
在我们看来,竹简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使人们发现孟子原来也讲天人之分,并纠正在天人关系上将孟、荀简单对立的看法。
以往学者认为,孟子的天虽然具有多种含义,但主要谈论的还是道德天,孟子的天人合一就是在天与人(心)的道德意义上提出来的。
其实,孟子不仅重道德天,也重命运天,后者在孟子思想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
据《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欲见孟子,嬖人臧仓却从中作梗,孟子评论此事说:“(鲁侯)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子不遇哉!”君臣的知遇与否,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决定,而是有一种外在的神秘力量在起作用,这种力量孟子称为天,这种天显然就是一种命运天。
又比如,舜辅佐尧、禹辅佐舜时间都很长,恩泽施及百姓,而益辅佐禹的时间短,益的恩泽就不如舜与禹大,加之尧、舜的儿子都不肖,而禹的儿子启贤。
这样,舜、禹都做了天子,而益却失位于启。
孟子解释这种差别性的根源时说:“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万章上》)一个人在位时间的长短,其后代的贤与不肖,都是由天决定的,“非人之所能为”。
孟子由此对天、命作出自己的定义:“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同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似乎并没有一个主宰者在发号施令,但又确实存在着一种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力量,它作用于每个人身上,使其或穷或达、或富或贵、或寿或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际遇,这种力量就是天,落实到个人就是命。
与竹简一样,孟子提出命运天,并不是要人无所作为,而是要通过“察天人之分”,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
所不同的是,孟子已不停留在天人之分上,而是更进一步,提出“性命之分”。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1],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郭店楚墓竹简
《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昏(问)于子思曰:“可(何)女(如)而可胃(谓)忠臣?”子思曰:“恒称1其君之亚(恶)者,可谓忠臣矣。
”公不悦,揖而退之。
成孙弋见,2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3臣矣。
’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
”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4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
恒称其君之恶者5未之有也。
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交禄爵者也。
恒6称其君之恶××禄爵者××义而远禄,非7子思,吾恶闻之矣。
”《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亡其1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
舜于历山,陶拍2于河,立而为天子,遇尧也。
邵衣胎盖帽蛭巾,3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
吕望为,战监门4 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举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
5管夷吾拘弃缚,释桎梏,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
6百里馈五羊,为牛,释板而为朝卿,遇秦穆。
7孙叔三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
8初,后名扬,非其德加。
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9衰也。
骥张山于邵,非亡体壮也。
躬四海,至千10里,遇告故也。
遇不遇,天也。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11×××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12×××而不芳。
无愈山石不为××××13善己也。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
誉毁在旁,圣之弋母之白14不。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
故君子于反己。
15《竹简・五行》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
善,人道也。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天”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绪论第一节现有研究成果概述“天”作为汉语中的基本词汇,有着极强的稳定性和构词能力,在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七、概念,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很多学者对“天”做了重要研究。
笔者通过维普科技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福建师范大学网上图书馆以及中文搜索引擎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穷尽式搜索,收集到学术论文577篇(详见附录)。
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如下表所示:类别成果数量“天”的语言学研究论文37篇“天”的哲学研究论文212篇“天”的宗教研究论文44篇前人思想或文学作品中有关“天”的研究论文248篇“天”的争鸣研究论文18篇一、“天”的语言学研究(一)“天”的含义研究朱习文从“天”的异名入手,通过异名中所包含的语素看古人对天的认识1。
苏天运从《山海经》中“刑天”的神话故事入夢,通过“天”与“大”的对比,研究“天”字的字形;比较不同学者对“天”字在六书中的归属问题的看法,研究“天”字的字构;分析“天”字字义的演变,研究“天”字的字用;从周王自称“天子”说起,研究“天”字的文化2。
张利红从本义之天、天空之天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天”的含义,从文化和哲学等外部因素以及语言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了“天”语义产生的原因3。
朱丹通过对“天”字的字形、字义反映出的信息进行研究,发现了“天”字的三种哲学含义4。
(二)“天学”研究这部分研究成果主要是学者们对“天学”的研究;“天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天学”与“理学”的对比研究;“天学”与“儒学”的对比研究等。
李生龙认为中国古代天国神话、有关天文的神话和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学谲怪瑰丽这一风格的重要成因1。
陈俊民立说于“西学”原型、追寻明朝晚期士大夫同传教士“会通中西”的哲学深意,分析了晚明士大夫、传教士群体的学术旨趣的“近代”意义2。
王剑认为,由于西方传教士肤浅的把“天学精神”与“儒学理论”会通并且当作两种文化互相交流的基础,使之成为明嘉隆以后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探源《穷达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探源《穷达以时》简长26 *4厘米,两端修成梯形。
竹简现存15支,有两支已残损。
根据墓葬年代,竹简的书写应在荀子之前。
从其内容看,可能与孔子“陈蔡之困”有关,类似记载又见《论语》、《庄子》、《荀子》等文献中。
李学勤先生曾排列了其先后顺序:《穷达以时》一《庄子•让王》一《荀子•宥坐》一《吕氏春秋•慎人》一《韩诗外传》卷七一《说苑•杂言》一《风俗通义•穷通》一《孔子家语•在厄》。
[2]《穷达以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第1一第2简)人为什么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显达富贵?而对穷达,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千百年来一直为无数哲人所关注和思考。
当年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就与弟子对此展开过讨论,其内容也被不断铺陈、发挥,形成互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版本。
在竹简看来,关系世间穷达的,不仅有人而且有天,天人各有其分。
《礼记•礼运》郑玄注:“分犹职也。
”故天人之分是说天人各有其职分、作用、范围,二者互不相同。
而明白了哪些属于人,哪些属于天,便知道那些该为,那些不该为,知道如何行为了。
竹简《语丛一》:“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
‟‟(第29—第30简)这里的“天所为”、“人所为”就是其职分和作用,也就是天人之分《竹简虽然对天人作了区分,但在人世的显达上,似乎更看重天的作用,认为没有天的相助,即使贤能也寸步难行;而一旦得到天的垂青,名显于世便唾手可得。
作为佐证,竹简举出传说和历史上圣贤穷达的事例,如舜曾耕于厉山,遇尧而为天子;邵繇(注:当为傅说之误)曾为苦役,遇武丁而得以辅佐天子;同样,處丘起初隐名不显,[3]后来名扬天下,并非因为道德有了增加;吴子胥以前建功累累,后来性命不保,也并非因为智力衰退, 这些都是时运变化的缘故。
甚或骥这样的良马,也只有在遇到造父时,才能驰骋千里,纵横天下,否则,只能落得个“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结局。
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作者: 梁涛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版物刊名: 中华文化论坛
页码: 62-65页
主题词: 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孔子;知天命;天人之分
摘要:对于孔子的"知天命"的真实含义,已有的几种解说均未真正理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都把"知天命"置于天人合一下来理解,而忽略了早期儒家天人观存在不同的向度.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所述"天人之分",有助于对孔子"知天命"的正确理解.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更重要是对命运天而言,孔子的思想实际蕴涵着一种天人之分的思想.。
郭店楚简《穷达以时》“天人之分”析论
2019年8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 u g.2019第39卷第4期(总第190期)J o u r n a l o f B a o j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V o l.39(S u m N o.190)ʌ周秦文化与青铜器ɔD O I:10.13467/j.c n k i.j b u s s.2019.04.004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天人之分 析论∗李雷东(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摘㊀要]郭店楚简«穷达以时»提出了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这一命题.通过对比和分析,此篇 天 和 人 的涵义和所指既源自与孔墨相关的传世文献,又有顺应时世变化和发展的新义. 天人之分 指人与社会各有职分,揭示了社会的偶然性对个体的制约和限制,认识到 时 世 遇 作为命运的重要性.其意义在于,这一认识的提出,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此时也正是论辩和道术极大发展的时期.«穷达以时» 天人之分 为我们认识先秦天人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关键词]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天人之分 ;命运[中图分类号]B22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8G4193(2019)04G023G07㊀㊀ 天人合一 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先秦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问题因出土文献而引出新思考.郭店楚简有«穷达以时»一篇.经过整理和校改后,此篇开首说: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①荀子的 天人之分 与«穷达以时»所论实有不同,已有学者指出.[1](P65-70)这为我们讨论先秦天人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此篇后面的段落是讲 贤者因不遇时而穷,是天而不是人 .[2](P239-244)在天这一方面,此篇提到世㊁遇㊁时㊁毁誉等;在人这一方面,此篇提到贤㊁善㊁德㊁智等.被整理者定为篇名的 穷达 一词,从此篇整体来看,应该是天与人相作用的结果.这些语词或者概念并非是郭店楚简中首次出现,它们在郭店楚简之前的文献中被普遍使用.然而,由于是在 天人之分 这个原则之下提出了这些语词,所以它们的意义也有所变化,值得我们加以辨析和论述,从而更好地认识此篇 天人之分 的内涵.有研究者将«穷达以时»与传世文献进行了对比,如«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说苑»«风俗通义»«孔子家语»等,一般认为此篇与孔子厄陈㊁蔡有关.②虽然研究者对此篇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概念在不同文献中被使用,如贤㊁遇㊁时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也出现在不同文献中,如舜㊁皋陶㊁吕望等.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相关文献分析«穷达以时»,«论语»和«墨子»是重要的对比分析文献.此外,穷达是人的命运,时遇也是人的命运,所以研究者一般用命运观来观照此篇,并且将其与传统的天命论相联系.虽然此篇并没有出现 命 这一概念,但是,与命运相关的问题和材料也是我们的考察对象.㊀㊀一㊁ 天人有分 中的人«穷达以时»开篇提出 天人有分 ,极具理论价值,其下大部分文字的焦点在世运时遇,人在天人关系中并未占主要地位,或者说人的意义隐而不显.但我们在讨论此篇的天人关系时却不能忽视人这一方面的内容.正如«吕氏春秋 慎人»所言: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3](P809) 天 之意义难测, 人 的内容不可不重视.更何况篇末有 君子敦于反己 一语,说明32∗[收稿日期]2018G10G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日韩 诗经 百家汇注(项目编号:10&Z D101).[作者简介]李雷东(1977-),男,河南三门峡人,文学博士,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文献与先秦思想史.其目的还在人之一方面.因此需要检视此篇 人 的内涵和所指.«穷达以时»提出: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这说明,此篇论述的是贤能之人的穷达.也就是说,贤能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外在的社会条件.由此,我们认为此篇是在当时社会一般贤士的立场上来看待外在社会条件的变化,士群体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因此,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 这一问题才能发生.孔㊁墨均有关于 贤 的论述.他们的论述无疑是«穷达以时» 贤 一词的重要参照和背景.«论语»有: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孔子还认为伯夷㊁叔齐是古之贤人, 求仁而得仁 («述而»). 贤 在这几个例子中指德行高尚或德行高尚之人.«墨子»书中有«尚贤»上中下三篇,三篇专论执政者当以尚贤事能为执政之本,此外«亲士»篇所论是 尚贤 余义.从«墨子»书中可以看到,墨子常以尚贤与事能(或使能)并提等列,可知, 尚贤 不仅指崇尚德行高尚,还指崇尚才能卓越.此才能主要指治国理政的才能.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 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㊁官府㊁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4](P49-50)古者圣王如此尚贤使能,则能国富民强,士君子也当遵循贤能之道,以求兴邦安国.墨子所说的 贤能之士 在«尚贤»等篇中有所论述: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尚贤上»)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㊁徧物不博㊁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修身»)墨子所谓贤能之士不仅能厚乎德行,还能博乎道术和辩乎言谈.在战国时期,一般的士若想立致卿相,博乎道术和辩乎言谈是他们不得不具备的才能,«战国策»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墨子兼重德行与才能,士当贤与能兼备,方可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孔子告诫弟子要为 君子儒 ,其对 贤 的认识主要注重德行.«说文解字» 贤 字下段注说: 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 [5](P279)清代桂馥说: 德行道艺逾人者谓之贤. [6](P537)«义证»所释正与墨子所论相合.«穷达以时»篇在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 之下,还提到善㊁德㊁智等,在德之外还注重智.其所谓 贤 当不仅指德行,还应包括文中所列历史人物具有的才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穷达以时»所举的一个例子:骥厄张山,骐塞于邵来,非无体状也,穷四海,至千里,遇造故也.骥㊁骐皆良马,可穷四海至千里.«穷达以时»以此例来类比历史人物,可见作者认为贤还包括资质才能,非仅指德行.«穷达以时»篇中还列举了几位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据此探知此篇所论贤士属于何种阶层.在此篇之前,孔子曾连称尧㊁舜(«雍也»«宪问»),以及舜㊁禹(«泰伯»),还论到 大哉尧 舜有五臣 禹吾无间然 («泰伯»),还未讲到贤士与明君之间的关系,也未从贤士难遇的意义上来解说历史人物.墨子也以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明贤士之重要.在«尚贤»上中下三篇中,我们就可看到以下历史人物:舜之与尧(«尚贤»上中下),益之与禹(«尚贤»上),闳夭㊁泰颠之与文王(«尚贤»上),伊尹之与汤(«尚贤»中下),傅说之与武丁(«尚贤»中下).除益之外,起于河滨庖厨之中的人也能位至天子卿相.在«尚贤»上篇的例证之后,墨子说: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 [4](P48)墨子认为: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4](P46)墨子与孔子不同,他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也以平民立场来看待当时的社会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学说.墨子所谓的 贤士 除指一般的士之外,还指庶民百姓中有德能者.春秋时期的阶层是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7](P4447)大夫㊁士以下都不是世卿世禄,位至卿相非常困难.正是在这样的群体中,命运问题更加凸显,时遇世运也更为直接和切近,因为他们欲显达而无凭借之资,必要面对来自社会的各种制约.墨子所论对«穷达以时»更有启发性,«穷达以时»也更接近墨子所论.«穷达以时»以历史人物的行藏说明 穷达以时 ,其所举事例有:舜遇尧而42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h t t p://w w w.b j w l x y.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h t m立为天子,傅说遇武丁而佐天子,吕望遇周文王而为天子师,管夷吾(管仲)遇齐桓公而为诸侯相,百里奚遇秦穆公而为卿,孙叔敖遇楚庄王而为令尹,子胥前多功后戮死.这些事例也主要是说起于底层的贤能之士能够显达,管仲㊁百里奚㊁孙叔敖等人可位至诸侯卿相.«穷达以时»所属墓主是一位为太子讲学的学者,其地位相当中等的士,地位不算高.以孔子尊尊亲亲的观念,虽有 雍也可使南面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但并不能如此彻底地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任用贤能.从«穷达以时»作者选择的德㊁智㊁贤这些概念来看,天人之分的 人 应当是具有贤能的士,此贤士具有孔子所说的 贤 ,但应当是指以墨子为代表的士,他们具有当时社会所需要的才能,如博乎道术㊁辩乎言谈,然而,他们的社会地位低微,来自农夫屠夫徒隶阶层,从经验上,他们认识到了时遇的制约和局限.«穷达以时»虽然属于儒家文献,直承孔子思想,但不能不说也受到了墨子学说的影响和启发.如果说«穷达以时»的作者是在孔墨学说的基础上去思考当时的社会问题,也符合此篇文本的实际.«穷达以时»中 人 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意义具有个体性. 所谓 人 ,是指 己 ,意谓主观条件. [8](P85)在与孔墨相关的传世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墨弟子对孔墨学说发出的质疑,质疑的起因之一即是孔墨弟子碰到了学说不能解释的个体经验.孔子厄于陈㊁蔡之间,子路问: 由闻之: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㊁积义㊁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9](P526)«墨子 公孟»篇记载墨子弟子质疑鬼神的效力.«穷达以时»的作者也同样是从个体角度来认识穷达.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不测的社会条件,通过经验即能感受到,但是很难加以把握,由此而发生了对制约和局限因素的认识,所以用固有的 天 一词来指称.与«穷达以时»相近的儒家文献中多次出现 贤不肖者 一语,如«荀子 宥坐»«韩诗外传»卷七皆作 贤不肖者,材也 ,«说苑 杂言»«孔子家语 在厄»皆作 贤不肖者,才也 .据笔者考查,«左传»«诗经»«论语»中都没有将 贤 与 不肖 对举的用例,也没有出现 不肖 一词.而墨子常将贤与不肖进行对举,如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4](P49) 贤者众而不肖者寡. [4](P49) 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 [4](P54) 然今有命者,不识昔也三代之圣善人与?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与?若以说观之,则必非昔三代圣善人也,必暴不肖人也. [4](P279)墨子所说的不肖之人指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㊁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 .他认为这些人是不具备理政安民的才能和资质的.«墨子 尚贤中»有一段关于 贤不肖 的记载: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曰: 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故先王言曰: 贪于政者不能分人以事,厚于货者不能分人以禄. 事则不与,禄则不分,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若苟贤者不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则此不肖者在左右也.贤人政治在西周就已经出现,然而,一方面,那时的贤人出自周王室或与周王有血缘姻亲关系的群体,另一方面,那时的贤人代表了国家或族群.墨子则提出 此非中实爱我也,假藉而用我也 ,从贤人个体的角度来看待国家政治,即«穷达以时»所说的 世 .无疑,«穷达以时»采取了与墨子相近的立场,从贤人个体来思考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此社会环境包括了国㊁君和制度(礼制).㊀㊀二㊁ 天人有分 中的天殷商以来的原始宗教信仰有丰富的天命思想.殷商时期,商人举行占卜和祭祀,向祖先神㊁自然山川神灵和上帝求问神意和获得护佑.周革殷命,周人一方面提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7](P3897)说明天命转移是以德配天,另一方面提出周人祖先 在帝之侧 ,周文王㊁武王 敬天 ㊁ 保民 ㊁ 疾敬德 而 受天命 .西周末期,周人对天的看法与之前大为不同,如: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10](P959) 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10](P1191)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10](P1247) 天 或 上帝 的暴虐实由社会政治而起,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勩.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10](P959-960)52李雷东㊀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天人之分 析论有罪的得不到惩罚,无罪之人陷于痛苦,邦君诸侯,公卿大夫,都不能恪尽职守,离开王都,不做良善之事,反而行恶.由之发生的是: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10](P945)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10](P960)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10](P960)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10](P969)现实政治和社会不公正㊁不正常现象引起人们思考天和上帝的意义.其原因实在是由于信仰天和上帝是现实政治和社会存在的基础,质疑王公大人的德行才能引起人们怀疑天命的公正与否.在周王朝衰败的过程中,天人关系发生了变化.东周时期,春秋贵族以礼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秩序,但由于国家政治已经失去了天和上帝这个信仰基础,没有人能够阻止礼乐的不断崩坏.«穷达以时»的重点在于对 天 的思考.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 ,遇尧遇武丁等,以及 穷达以时 ,这些话语都是作者对 天 进行的论述,当然也包括了作者对 天 的思考.没有旻天㊁昊天,代之出现的是世㊁遇和时,可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传世文献论述时㊁遇最详细,并且与«穷达以时»所论最接近的是«周易».«周易»具有丰富的关于 时 的哲学.[11]«系辞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12](P188)«周易»之书主要讲宇宙与社会的道理.«乾 彖»说: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12](P23)大明指日㊁月,六位指上下四方.此句是说宇宙自然依时运行成立,说明宇宙自然的存在与时具有极大关系.我们主要讨论«周易»中的社会道理.孔子曾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3](P267)帛书«要»篇: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14](P24)孔子晚年对«周易»进行过深入研究,«易传»或即出自孔子.帛书«要»篇记孔子语: «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 [14](P24)«系辞上»记载: 子曰: «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 [12](P163)孔子于«易»主要求其德,不仅如此,孔子还认为«易»可崇德广业,重视其德用,重视«易»在社会人生的作用.«穷达以时»之论 时 遇 与«易»相应,也是渊源有自.«彖传»还指出了三十卦的 时 ,其中«大过»卦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关.«豫»卦«彖传»下孔疏: 一直叹时,如 大过之时大矣哉 之例是也; 夫立卦之体,各象其时,时有屯夷,事非一揆,故爻来适时,有凶有吉.人之生世,亦复如斯,或逢治世,或遇乱时,出处存身,此道岂小?故曰 大矣哉 也.然时运虽多,大体不出四种者: 二者乱时, 大过 之世是也. [12](P62)«大过»卦«彖传»: 大过之时大矣哉!是君子有为之时也. 孔疏: 言当此大过之时,唯君子有为拯难,其功甚大. [12](P83)«大过»卦卦名下孔疏: 此衰难之世,唯阳爻,乃大能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故曰 大过 .以人事言之,犹若圣人过越常理以拯患难也. [12](P83) 大过 之世是衰难之世,此世正是圣人有为之时,其作为是过越常理以拯救此患难之世.本卦卦辞下,孔疏: 既遭衰难,圣人 利有攸往 ,以拯患难,乃得亨通. [12](P83)圣人过越常理拯救患难,可以实现亨通.«大过»卦显示的是社会一般原理,是从社会人生经验中抽象出来的.君子能够依时而行,时世亨通则行,时世蹇塞则藏,其中道理精微.«穷达以时»所论历史事例正可与«大过»卦相比较.«穷达以时»说:舜耕于历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邵衣枲盖,冒绖蒙,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来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举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管夷吾拘繇束缚,释械柙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百里转鬻五羊,为伯牧牛,释板而为朝卿,遇秦穆.孙叔三射恒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 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骥厄张山,骐塞于邵来,非无体状也.穷四海,至千里,遇造故也.遇不遇,天也.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尧㊁武丁㊁文王等几位天子能越过政治常理拔擢起自底层的舜㊁皋陶(傅说)㊁吕望,实现天下大治.齐桓公㊁秦穆公㊁楚庄王能在国家危难之时,以非常手段启用身份低微的管夷吾(管仲)㊁百里奚㊁孙叔敖,使得国家强盛.伍子胥前多功后戮死,原因是前主为阖庐,后主为夫差,伍子胥仍然有智谋,国家也相同,但君主不同,伍子胥的命运也发生变化.依«乾»卦来说,伍子胥没有做到依时而行,时世通达建功立业,时世穷蹙安闲不争.«大过»卦是在社会一般原理层面显示时遇,«穷达以时»是在历史经验或规律层面论述,可以说两者相为表里.然而两者也有不同,前者从圣人(天子国君)立场讲 时 ,后者从贤士立场论时世.«穷达以时»所论不如«大过»卦那么精微高明,但历史所显62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h t t p://w w w.b j w l x y.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h t m示的道理更为显明,其对现实社会中的贤士也具有直接的借鉴和参照作用.正如前所述,墨子也从历史层面论述过君臣际遇.«尚贤中»记载: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亲为庖人,汤得之,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尚贤»其他两篇都有相似论述.对比两者,一则,«穷达以时»: 邵衣枲盖,冒绖蒙,释板筑而佐天子 ③«尚贤中»: 傅说被褐带索,庸筑乎傅岩, 举以为三公 .此两则,不仅事例相同,而且用语也非常接近.顾颉刚认为尧舜禅让是由墨子创说,其根据就在于«尚贤»上中下三篇所列举的尧㊁舜㊁汤㊁伊尹㊁武丁㊁傅说等人的事例,尧举舜于耕田河滨是应尚贤说而起,墨子之后此说才蔓延到其他历史人物.[15](第七册下编P30-62)孔子仅论及尧舜禹,而未论及他们的君臣故事.«穷达以时»所举历史事例明显承自墨子学说.圣人可逾越常理拯救患难,成立大功.出身低微的贤士若要实现自身价值,除了得志于君王,没有更好的办法.然而得遇君王,贤士们要处理多变复杂的社会因素,伍子胥的遭际就是一个能够说明问题的例子.从«尚贤»和«穷达以时»来看,对贤士来说,他们得志于君王并非必然,有为君王的出现在历史中属于少数事件.在这些历史事例中,我们看不到西周末期以前那种统一而且必然的天命思想和受命观念.从西周末期开始,关于 天 的思想就出现了分化,天人关系也多样化.«穷达以时»所说的 时 遇 充分说明,贤士们从历史经验和社会经验中认识到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世 时 遇 皆指贤士的偶然际遇.«大过»卦«彖传» 大过之时大矣哉 ,不说 时义 ,不说 时用 ,单说 时 ,既是对其重要性的强调,又是对其难得的感叹.㊀㊀三、命与天命西周末期,周人开始质疑 天 和 上帝 .春秋时期, 天命 思想的分化更为明显.«左传 文公十三年»记载了邾文公的一件事: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 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 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 命可长也,君何弗为? 邾子曰: 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 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 知命.杜预注: 左右以一人之命为言,文公以百姓之命为主.一人之命各有短长,不可如何.百姓之命乃传世无穷,故徙之. 邾文公的解释说明了一个问题:存在两种对 命 的认识.一种是个人生命,他称为 死之短长,时也 ,身为国君这也是不可如何的事情.另一种是国家的存续,行政利于民众,则国运可延续.«左传»僖公十一年,周王使召武公㊁内史过赐晋侯命,晋侯受玉惰.后来内史过评价晋侯说: 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 何以长世? [7](P3911)此处是说晋侯不能使晋国传世久远,指的是国家的命运,不是个人死生短长.国运之维系以 命 来指称,显然传承自西周的德命,与天命紧密相连.个人寿命则与此不同.«论语 颜渊»记载子夏说: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13](P488)死生㊁富贵都属于一人之命,是不可掌控㊁不可预知的.孔子说: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述而»)宋翔凤解释说: 富而可求 ,谓其时可仕,则出而求禄. 不可求 ,为时不可仕. [13](P262)可求不可求在其时世是否适合出仕.又: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里仁»)刘宝楠说: 君子履道,当得富贵而反贫贱,是不以其道得之,于此当以义命自安,不可违而去之,辄妄冀得富贵也. [13](P142)孔子以理想主义为准则,将对待仕禄富贵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以求仕禄富贵为目的,另一种以履道为目的,逢时世不可履道,则安于义命,义命即德命,即天命.前一种与个人命运有关,后一种则与道的实现和承担有关.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中说:«论语»上凡单言一个 命 字的,皆指运命之命而言. 生死㊁富贵㊁贫贱㊁利害等都是命. 知命 的意思,是知道这些事情乃属于命,乃属于 不可求 的. 但«论语»上若提到与天相连的 天命 天道 ,则与上述的情形完全相反,而出之敬畏㊁承当的精神.72李雷东㊀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天人之分 析论墨子著«非命»上中下三篇,极力批驳执有命者的言论.执有命者认为: 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 [4](P265)此宿命论者所执之命是指命运,此命运外在于人,对人有相当的影响,并不是孔子所说天命或义命.据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三种对待命运的观点:一种可说是宿命的观点,认为个人之寿命富贵皆有定命,不可求,如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虽然墨子说执有命者 杂于民间者众 ,但是春秋时期邾文公也有相似观点,可知此种观点有持久广泛的影响.孔子更为重视 天命 ,对此种宿命虽然提及,但并不产生兴趣.二种即墨子所执,认为没有定命,否定命的存在,强力从事可改变世运.墨子所否定的是宿命.三种即«穷达以时»所论,认为际遇世运是人之穷达的决定因素,际遇世运是人身处社会的各种条件和环境的总括.际遇世运是外在于人的存在,历史经验证明其存在,«周易»也对其做出了原理性的探测.对人来说,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底层的贤士,它虽然是变化不确定的,但是说明人在 天 之前是有机遇的,是有一定自由突破既有秩序去实现自身能力的.这是其与宿命论的不同之处.«穷达以时»更强调个人和个人实现的现世禄位和名誉,并不注重对 天命 的承当.这是其与孔子的不同之处.这种对偶然和变动的认识和探究,不仅仅存在于郭店楚简«穷达以时»之中,在上博楚竹书«鬼神之明»一篇中也能看到.墨子有«明鬼»一篇,该篇力证鬼神之有和鬼神赏善罚暴的能力.上博楚竹书«鬼神之明»一篇则提出: 今夫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则以其赏善罚暴也. ④此观点明显与墨子不同.«鬼神之明»由尧舜禹汤和桀纣幽厉的事例,看出鬼神赏善罚暴.但由伍子胥和荣夷公的事例,则看出鬼神 善者或不赏,而暴[者或不罚] .由此,作者所以有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认识.作者认为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鬼神之力能致弗为和鬼神之力不能致. (鬼神)其力能致焉而弗为乎?吾弗知也;意其力固不能致焉乎?吾或弗知也.此两者歧. 这是对鬼神或然性的揭示.这与«穷达以时»对贤士穷达偶然性的解释非常近似.丁四新认为: 此种疑神疑鬼的思潮,盖流行于当时. [16](P193)上博楚竹书«鬼神之明»和郭店简«穷达以时»均在开篇提出观点,以下则以历史事例证明观点,并且提出重要概念,以分析自己的观点.它们具有相同的文体.可以说,此种对或然性和偶然性认识的思潮,流行于当时.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到,«穷达以时»虽然属于儒家文献,但也吸收了墨家思想.具体来说,«穷达以时»作者是以平民立场观察社会,认识到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对自己构成了制约和限制,借鉴孔子 时命 论和墨子历史经验论来认识和分析天 .«穷达以时»的 天 实际指外在于人的社会或 社会力 ,在战国时期,即指国㊁君和制度(礼制)等. 天人有分 是说个体的人与社会各有职分,仕禄显达是偶然事件,人应当 敦于反己 以应时.篇中虽说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吝 ,但仍然注重 穷达 .在孔墨之后,«穷达以时»以 天人有分 这样的命题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突破了三代以来天命论观念,确立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们认识到 天人之分 后,才会主动地思考人如何在政治社会中获得禄位,辩论逻辑(辩乎言谈),学术智识(博乎道术),才获得人们清醒的认识.注释①㊀本文所引«穷达以时»篇文字均出自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②㊀参见李学勤«天人之分»,出自郑万耕«中国传统哲学新论»,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王中江«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③㊀简文整理者认为此句所记为傅说之事.见«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刘钊认为简文此句疑书写有误.简文此句所指人物应该是傅说 .见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李零也认为此句指傅说.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④㊀本文所引«鬼神之明»篇文字均出自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320页.参考文献[1]㊀梁涛.竹简«穷达以时»与早期儒家天人观[J].中国哲学,2003(04):65G70.[2]㊀李学勤.天人之分:中国传统哲学新论[C].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9.[3]㊀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㊀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以楷,点校.北京:中华书82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h t t p://w w w.b j w l x y.c n/z a z h i s h e/s h e h u i/i n d e x.h t m。
《运命论》全文
《运命论》全文《运命论》全文第一段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
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
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
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第二段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
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
故彼四贤者,名载于箓图,事应乎天人,其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运命之谓也。
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
幽王之惑褒女也,祅始于夏庭。
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
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
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第三段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兴者,六八而谋。
及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
文薄之弊,渐于灵景;辩诈之伪,成于七国。
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
虽仲尼至圣,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第四段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叔孙。
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
郭店楚简:隐世名篇《穷达以时》《性自命出》
郭店楚简:隐世名篇《穷达以时》《性自命出》郭店楚简,即郭店楚墓竹简,是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楚简包含多种古籍,其中三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所记载的文献大多为首次发现,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精品。
郭店楚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穷达以时》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亡其世,唯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耕于厉山,陶埏于河浒,立而为天子,遇尧也。
邵繇衣胎盖,帽绖冢巾,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
吕望为臧棘津,战监门棘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尊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
管夷吾拘囚弃缚,释桎梏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
百里奚馈五羊,为伯牧牛,释板囗而为朝卿,遇秦穆。
孙叔[敖]三射恒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
初韬晦,后名扬,非其德加。
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衰也。
骥厄张山,骏穴于邵棘,非亡体壮也。
穷四海,至千里,遇造[父]故也。
遇不遇,天也。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隐非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吝。
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嗅而不芳。
无茖堇,愈宝山,石不为(开,非以其)其善负己也。
穷达以时,德行一也。
誉毁在旁,听之弋母,缁白不釐。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
故君子敦于反己。
《性自命出》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内(入)之。
好恶,性也。
所好所恶,物也。
善不善性也,所善所不善,势也。
凡性为主,物取之也。
金石之有声,弗扣不鸣,人之虽有性,心弗取不出。
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性不可独行,犹口之不可独言也。
先秦儒家天人观辨正
先秦儒家天人观辨正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天人之分到战国末期才由荀子提出。
在儒家内部,孟子讲道德天,主张天人合一;荀子讲自然天,主张天人之分,二者思想是对立的。
然而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中有《穷达以时》一篇,其中明确提到天人之分。
据发掘报告,出土竹简的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属于战国中期后段,约当公元前四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三世纪初,年代在荀子以前。
这样看来,天人之分并非始于荀子,而可能是早期儒家的一个基本看法。
那么,竹简天人之分的内容如何?与孟子、荀子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思想史上具有何种地位?透过竹简,我们将对儒家天人关系产生哪些新的认识?这些无疑便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不揣简陋,拟对此做出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的基本思想《穷达以时》简长26·4厘米,两端修成梯形。
竹简现存15支,有两支已残损。
根据墓葬年代,竹简的书写应在荀子之前。
从其内容看,可能与孔子“陈蔡之困”有关,[1]类似记载又见《论语》、《庄子》、《荀子》等文献中。
李学勤先生曾排列了其先后顺序:《穷达以时》→《庄子·让王》→《荀子·宥坐》→《吕氏春秋·慎人》→《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风俗通义·穷通》→《孔子家语·在厄》。
《穷达以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人为什么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显达富贵?面对穷达,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千百年来一直是无数哲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当年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就与弟子对此展开过讨论,其内容也被不断铺陈、发挥,形成互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版本。
在竹简看来,关系世间穷达的,不仅有人而且有天,天人各有其分。
《礼记·礼运》郑玄注:“分犹职也。
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梁涛
【期刊名称】《中华文化论坛》
【年(卷),期】2003()4
【摘要】对于孔子的“知天命”的真实含义 ,已有的几种解说均未真正理解 ,其最
重要的原因是都把“知天命”置于天人合一下来理解 ,而忽略了早期儒家天人观存在不同的向度。
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所述“天人之分” ,有助于对孔子“知天命”的正确理解。
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 ,更重要是对命运天而言 ,孔子的思想实际蕴涵着一种天人之分的思想。
【总页数】4页(P62-65)
【关键词】郭店竹简;穷达以时;孔子;知天命;天人之分
【作者】梁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2.2
【相关文献】
1.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 [J], 王中江
2.从命运天定到修正命运--从《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看先秦儒家对时运观的一种解读 [J], 陈荣庆
3.孔子“知天命”之本义及其途径探索——对徐复观《释<论语>“五十而知天命”》一文的再思考 [J], 周会民
4.荀子天人论的几个问题--兼论郭店竹简《穷达以时》 [J], 李英华
5.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J], 梁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达以时》“天人之分”探源《穷达以时》简长26·4厘米,两端修成梯形。
竹简现存15支,有两支已残损。
根据墓葬年代,竹简的书写应在荀子之前。
从其内容看,可能与孔子“陈蔡之困”有关,[1]类似记载又见《论语》、《庄子》、《荀子》等文献中。
李学勤先生曾排列了其先后顺序:《穷达以时》→《庄子·让王》→《荀子·宥坐》→《吕氏春秋·慎人》→《韩诗外传》卷七→《说苑·杂言》→《风俗通义·穷通》→《孔子家语·在厄》。
[2]《穷达以时》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
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
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
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第1—第2简)人为什么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显达富贵?面对穷达,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千百年来一直为无数哲人所关注和思考。
当年孔子“厄于陈蔡之间”,就与****对此展开过讨论,其内容也被不断铺陈、发挥,形成互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不同版本。
在竹简看来,关系世间穷达的,不仅有人而且有天,天人各有其分。
《礼记·礼运》郑玄注:“分犹职也。
”故天人之分是说天人各有其职分、作用、范围,二者互不相同。
而明白了哪些属于人,哪些属于天,便知道那些该为,那些不该为,知道如何行为了。
竹简《语丛一》:“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
”(第29—第30简)这里的“天所为”、“人所为”就是其职分和作用,也就是天人之分。
竹简虽然对天人作了区分,但在人世的显达上,似乎更看重天的作用,认为没有天的相助,即使贤能也寸步难行;而一旦得到天的垂青,名显于世便唾手可得。
作为佐证,竹简举出传说和历史上圣贤穷达的事例,如舜曾耕于厉山,遇尧而为天子;邵繇(注:当为傅说之误)曾为苦役,遇武丁而得以辅佐天子;同样,虞丘起初隐名不显,[3]后来名扬天下,并非因为道德有了增加;吴子胥以前建功累累,后来性命不保,也并非因为智力衰退,这些都是时运变化的缘故。
甚或骥这样的良马,也只有在遇到造父时,才能驰骋千里,纵横天下,否则,只能落得个“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的结局。
竹简之所以如此看重天的作用,除了作者个人的立场外,同其对天的理解也是密切相关的。
遇不遇,天也。
(第11简)这种“遇不遇”的天既不同于上古有意志、有目的的神学天,也不同于后来“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天,而是一种命运天,具体到个人,又可称为命,合称为天命。
古人在生活中意识到,人虽然以主人的面目出现在世界上,但并非无所不能,而是时时受到外部力量的束缚和支配,这种力量既可以是必然性的,表现为社会的“合力”或“势”,也可以是偶然性的,表现为出人意料的某种机遇或巧合等等,这些统统可称作天。
这种天往往对人世的穷达祸福寿夭发挥着巨大作用,或者说穷达祸福寿夭本来就属于天,是“可遇而不可求”,是非人力所能控制、掌握的。
所以竹简感叹“时”、“遇”的重要,认为“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往往是就这些内容而言,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
既然天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是否意味着人便无所作为,只能听命于天的摆布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又回到了天人之分。
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怨,学非为名也,故莫之知而不怜。
芷兰生于林中,不为人莫嗅而不芳。
无茗根于?山石,不为无人不……善否己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誉毁在旁;听之弋母,缁白不釐。
穷达以时,幽明不再。
故君子敦于反己。
(第11—第15简)在竹简看来,穷达取决于时运,毁誉在于旁人,这些都属于天不属于人;而一个人的德行如何则取决于自己,与天无关,所以积极为善、完善德行才是人的职分所在,才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明白了这种“天人之分”,就不应汲汲于现实的际遇,而应“敦于反己”,只关心属于自己职分的德行,“尽人事以待天命”。
所以,竹简虽然强调天对人现实际遇的影响,但并没有因此取消人的地位和作用,相反,正是通过天、人的区分甚至对立,才使人的道德主体性得以张扬,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无上价值和尊严。
从思想史的发展来看,竹简天人之分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古代天命思想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反动。
我们知道,三代以来尤其是周代主要信奉的是一种有意志、有目的的神学天,这种天既是自然天时的主宰者,掌管着降雨、风、云和收成的好坏,也是人间祸福的决定者,可以保佑人王,也可以降祸人间。
天的命令称为天命,是人间的最高指示,也是王朝更替和族姓兴废的依据。
在古代天命思想的发展中,周人“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天人关系的新阶段。
周人认为“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天曾分别选中夏人和商人作统治者,但因为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从夏、商相继灭亡的经验教训来看,天不会永远眷顾某一族姓,“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君奭》),周人想要保住所受的天命,就必须“王其疾敬德”(《召诰》),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上天不是根据祭祀行为,而是根据德行的好坏选择统治者,有德的统治者不仅能得到上天的眷顾、保佑,死后也可以上达帝廷,“在帝之侧”。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看,周人肯定天的道德品格,将其看作道德法则的设定者,具有奖善罚恶的能力,并且认为通过“敬天”、“保民”、“疾敬德”就可以“受天命”,可以说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包含了对命运问题的思考,其观点可称作道德定命论。
不过周人的天命往往具有集体的性质,反映的是一族一姓的政权得失,主要还是个政治概念。
[4]个人意义上的命运观可能要到周末春秋才出现,这一观念的形成,同当时“怨天”、“骂天”的思潮密切相关。
本来在周人的观念中,天是有意志、有目的的,可以按照人们行为的善恶进行赏罚,然而生活中却发现,天并非那么绝对、公正,行善者未必会有好报,作恶者也不一定会受到惩罚,天的公正性、权威性开始发生动摇。
“瞻卬昊天,则不我惠。
”(《诗·大雅·瞻卬》)“旻天疾威,天笃降丧。
”(《召旻》)“天生烝民,其命匪湛。
”(《荡》)与对天的责难和怀疑相应,一种盲目命运观开始出现,人们不再认为命运与个人德行有必然因果联系,而是将其归之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力量,由传统的主宰之天中分化出命运之天。
这种天在《诗经·国风》中不时能看到其影子,如“夙夜在公,实命不同”、“抱衾与裯,实命不犹”(《小星》);“大而无信,不知命也”(《蝃蝀》)。
此外象“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小雅·小弁》);“我生不辰,逢天僤怒”(《大雅·桑柔》),其中的“我辰安在”、“我生不辰”都反映了对个人命运时遇的关注。
与此同时,自然之天的观念也开始出现,见于《诗》、《书》者有所谓“苍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国风·黍离》)“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彼良人。
”(《小雅·巷伯》)还有“天地”:“惟天地,万物之母。
”(《尚书·泰誓》)“寅亮天地。
”(《周官》)不过起初的苍天、天地可能还不同于今人所谓的自然之天,到了春秋时期,自然之天的观念才逐渐增强。
在此基础上,“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子产语,见《左传·昭公十八年》)的观念开始出现,传统的主宰天进一步遭到怀疑、否定。
从古代天论的发展来看,主宰天乃是古人较早的观念,由这一观念衍生出自然之天与命运之天,而后者之间又存在密切联系,自然之天否定了传统的天命论,不再将命运归之于天的赏善罚恶,命运之天则试图对命运作出重新解释。
作为儒学的创始者,孔子对于天给予极大关注,同时由于所处的时代,他所说的天往往具有多种含义。
孔子的天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主宰天的含义,这为学界所公认,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吾欺谁,欺天乎”(《子罕》);“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不过由于孔子提出了仁,以仁遥启天道,从而突出人的道德主体性,赋予天不同以往的内涵。
此外孔子还谈到自然天,“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当然,孔子也谈到命运天,“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雍也》)“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一项事业是“行”与“废”是由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决定的,个人是无可奈何的,这种力量就是命;此外象生死、富贵等都属于天和命。
这里的天显然即是一种命运天,是春秋以来的命运观念的延续。
不过孔子之所以为孔子,并不在于他延续了传统的命运观念,而在于他确立了人如何面对命运的态度,这表现在他的“知天命”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如学者指出的,孔子的“知天命”不应是“旧义中天所垂示或直接命于人之‘则’、之‘道’之义”[5],因为此一内容的天命是自《诗》《书》以来的通义,孔子不当言五十而知之。
同样,“知天命”也不应是求签占卜式地探问吉凶祸福,因为这与孔子“不占而已矣”(《子路》)的主张不符。
“知天命”应该是对命运有一种达观的理解,知道如何去对待、面对它。
史华茨认为:“当孔子告诉我们,他五十知天命或天所命其什么事的时候,他或许是说他已清楚地明白什么是他所不能控制的,同时也明白什么是真正自己范围内所能控制的。
”[6]史氏的这个说法是深刻、准确的。
我们知道,孔子以及儒家所说的“知”主要是一种主体性的认知活动,它不只是要反映一对象的客观存在,同时还包含了主体的愿望和态度。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这里的“知礼”、“知言”都不仅仅是要知其具体礼仪和言论,而且还包含了对待“礼”、“言”的态度和方法,“知命”也是如此。
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三十岁时掌握了各种基本礼仪,可以“立于礼”(《泰伯》),自立于社会;四十岁时可以作到不再困惑,那么,人生中什么最易使人困惑呢?显然是欲行道于天下而不得,身处穷困而不被世人理解。
这里的“惑”与“不惑”主要是人生论的,而不是知识论的。
孔子认为自己不再困惑,表明他可能已认识到,道的“行”与“不行”以及个人的遭遇如何,均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
对于个人来说,只要完善德行,做一个有德的君子便可以扪心无愧。
所以由“四十而不惑”进一步便是“知天命”,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什么是属于自己范围内的。
同样,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主要是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的,是由道德实践所达到的一种自由境界。
因此,“知天命”作为孔子人生修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实际讨论的是如何面对命运的问题,它要求人们明白什么是自己能作到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以消解因穷达祸福而带来的种种困惑,并进入自由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