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

合集下载

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春秋时期祭祀发展变化的特点探析【前言】《左传》中的祭祀文化研究前言【第一章】《左传》中天神祭祀的内容【第二章】《左传》中地祇祭祀的相关活动【3.1】常规祭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3.2】临事祭告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4.1 4.2】春秋时期祭祀制度的变化【4.3】祭祀所反映的民神关系【结语/参考文献】春秋时期祭祀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结语《左传》中所载祭祀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天神、地只和人鬼三大系统。

这一时期的祭祀活动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过渡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表现祭祀活动非常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中都有祭祀活动的参与;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不论是国君还是卿大夫,他们往往只是把祭祀作为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的一种手段,有的卿大夫很明显地表现出并不相信神灵的存在。

也就是说,祭祀本身的神灵崇拜的作用实际上正在远离国家的政治生活的中心。

春秋时期祭祀特点的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变化相互作用的。

周王室颁布的祀典,制定的祀命,本是统治规范各诸侯国,使它们根据等级高低各安其位,形成稳定的周朝统治秩序的一项系统政策。

所谓三代命祀,祭不越望,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其实都是力图使各诸侯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听从周天子的安排。

在这里,神灵崇拜已经听命于人间政治的安排了。

正因为如此,随着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的战争的出现和加剧,祀典中的规则都逐渐被新的规则所代替。

大国的祭祀权随着土地的扩张也不断扩张,以至于在有些方面被认为应该承担起原来周天子所承担的祭祀责任。

卫献公提出的政由宁氏,祭则寡人的提议,表面上体现了祭祀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从《左传》一书的记载来看,春秋时期的行政权与祭祀权一直是合而为一的。

尽管祭祀本身的神灵意义越来越弱,越来越成为行政权的附属与装饰,处于一种象征地位,但是二者仍然很难分离。

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

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

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严谨的祭祀礼仪。

这些对于祖先的敬仰与尊重,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变化,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并尝试回答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一、古代祭祀礼仪的基本概念和形式古代的祭祀礼仪,是指人们向神、祖先或英灵表示尊敬和感激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常会选择特定的日期和场所举行祭祀活动。

这些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会因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以及不同的地域而有所不同。

就传统的祭祀来说,最常见的就是“三牲祭”。

这个仪式通常会安排在一年的重要时间点,比如春、秋两季的祭祖仪式或是往生节等。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选取牛、羊、猪等牲畜献祭,同时可以献上酒、肉、果品等食品或者进行其他的仪式操作。

古代祭祀礼仪的主要形式,是由特定的官僚和祭司们主持,通过礼乐、文物和口令等方式,来达到表示崇敬的目的。

同时,祭庙、祭坛、陵墓等特定的场所,也都被视作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历程古代祭祀礼仪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祭祀礼仪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通常会选择红黄色的石头或树木等自然物体来表示崇敬的对象。

另外,人们也会将自己的血液献祭给神灵或祖先。

2. 奴隶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奴隶制度开始逐渐显现并成为主流。

这个时期的祭祀礼仪,逐渐趋向于规范和制度化。

同时,对于传统祭祀活动的场所、仪式和礼品等方面,也有了更为严谨的规范和要求。

3.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中,祭祀礼仪已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和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对于祭祀礼仪活动的规范和标准,也更加严格和精细。

同时,许多封建王朝的基石,就是建立在祭祀活动和礼仪制度之上。

三、古代祭祀礼仪的意义和价值古代祭祀礼仪,作为人们对于神、祖先和英灵等特定对象的崇拜和敬仰,也反映出着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变迁。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变革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变革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和变革,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代时代开始,祭祀文化就与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崇拜和生活密不可分,通过祭祀活动表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敬和对祖先的敬意,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一、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基本形式祭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原始社会中,祭祀文化的形式极为简单,人们主要以动物的牺牲祭拜神灵。

同时,人们通过对自然环境、山水、动植物等物的崇拜,也间接地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祭祀活动的意义,逐渐形成了祭祀文化的基本模式。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文化既是一种宗教形式,也是一种政治文化。

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巩固统治地位、增强个人威望和塑造自身形象,同时也通过祭祀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基础上,祭祀活动的形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各个朝代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祭祀文化。

比如,古代的五礼、二十四节气、九州神庙、皇帝祭天等都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祭祀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及演变封建社会时期,祭祀文化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阶层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时期,正式的祭祀活动集中在宗庙祭祀和皇帝祭天两个方面。

宗庙祭祀是指在家族中为先祖设立祭祀场所,进行祭祀活动。

这种活动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家族维系关系和发扬家族文化的手段。

皇帝祭天则是指帝王行祭天之礼,祭祀上天以示自己的崇高地位和合法性。

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政治仪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随着宗教和政治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不断演变和改革。

唐代的郊社之乐、宋代的元宵祭祀、明清时期的西廂制曲等活动,都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三、现代祭祀文化的传承和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的祭祀文化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突。

同时,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加之宗教信仰的逐渐淡化,使得祭祀的形式不再那么单一和固定。

中国历代祭祀活动的演化与变迁

中国历代祭祀活动的演化与变迁

中国历代祭祀活动的演化与变迁祭祀活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的记录、信仰的体现以及社会结构的显现。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民就在不断地演化和完善祭祀活动。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祭祀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1. 远古祭祀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主要围绕着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展开,在部落和氏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祭祀通常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进行,在神像或者祖先神位的附近摆放食物和牺牲品,然后向神明或祖先祈祷保佑和福泽。

祭祀对象有山神、水神、土地神、崇拜的祖先等等。

在远古时代,祭祀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生产、生活安稳和族群和谐进行的。

人们相信神灵能够保佑其收成丰收,生活安稳,因此祭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民间信仰。

同时,在祭祀活动中也开始产生了一些仪式和礼节,人们在祭祀前要净身洗礼、念经祈祷等等。

2. 官方祭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祭祀活动也渐渐地从民间谷底活动逐步转变为官方活动。

汉朝以后,天子、天下诸侯和地方官吏也开始在官方的场合举行祭祀活动,以展示其统治权威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官方祭祀活动通常要按照一定的仪式和规矩来进行,而且祭祀对象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官方祭祀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代帝王的祭祀仪式了。

尤其是在周代,古代中国的封建皇帝就会在春秋两季的祭祀日子举行朝会,进行隆重而繁琐的朝贡和祭祀活动。

这些祭祀仪式要按照一定的礼节和规矩进行,包括仙乐舞蹈、射箭、踏歌等多种形式。

3. 宗教祭祀从宋代以后,宗教信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宗教也开始影响到祭祀活动的形态和内容。

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更是对中国祭祀活动进行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们要脱离苦海,以善行积累功德,而道教则主张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寺庙和道观的祭祀仪式了。

这些仪式通常分为三种:供佛、供祖和供神。

在供佛和供祖仪式中,人们会摆放香粉、花果和鲜衣等物,以表达对佛祖或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

先秦时期礼制的发展演变中国从古至今就是“诗书礼仪之邦”,“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

礼仪门类繁多,礼书典籍层出不穷。

随着先秦时代的变迁,礼制既贯穿于思想方面,又贯穿于生活方面,在政治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标签:先秦;礼制;演变“礼”,自古以来都是维护社稷江山,安定百姓的重要存在。

关于“礼”的记载,最早更是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礼”从原始社会人们简单的意识,转变为夏商时期用来祭祀的制度,经历了西周的发展与完善,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一、夏商时期“祭祀”专用的礼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有了关于礼的意识:《通典·礼一》中曾有说道:“伏羲以俪皮为礼……可为嘉礼;神农播种……致敬鬼神……可为吉礼;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故伏羲以来,五礼始彰”。

到了夏朝,礼制逐渐建立起来,在《礼记·礼运篇》提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

正如《通典·礼序》中提到的“夏商二代,散亡多阙”,所以说关于夏商之礼的具体内容和详细记载,我们无从探寻,只能从后世的相关记载,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来有所发现。

夏礼,最主要突出宗庙的地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关于宗庙的地位就有说道:“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同时,《礼记·曲礼下》突出提到君子以宗庙为先“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居室为侯后。

”可以看出,宗庙是夏代行礼的主要场所。

也说明夏礼,和祭祀礼仪息息相关。

对此《墨子·明鬼下》更有说道:“故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必于社。

”这些都可以看出,在夏代礼制是用来维护神权和祖权的工具。

商代甲骨文中的“礼”是象形字,先是■,后来加上示旁,变成了■。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这段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祭祀文化不断地进化与发展。

从最初的原始宗教到后来的官方礼制,再到后来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历经沧桑,不断地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寄托和信仰支撑。

1、古代祭祀文化的创始祭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早的祭祀活动始于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疾病、死亡等问题时,会通过进行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庇护。

这种祭祀活动往往是由部落长老或巫师来主持,通过祭祀神灵,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官方祭祀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中,祭祀活动都是广泛存在的,尤其在官方领域中,祭祀活动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被视为一项国家大事,因此在官方祭祀中,会有极为严谨的礼仪、程序、规定等等,这些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官方礼制”。

而在官方祭祀文化中,尤其是皇家祭祀活动中,更是有着非常高的规格要求。

在古代,皇帝要定期举行“大祭天地”、“大祭祖先”等至高无上的祭祀活动,以维护帝王权威和国家稳定。

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与祖先、自然、社会成果等多个方面紧密相连,既具有信仰意义,又有社会管理、系统规定、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和作用。

3、民间信仰的生成除了官方祭祀文化之外,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民间的祭祀文化,这些祭祀文化往往是由人民自发形成的。

在民间信仰中,祭祀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许多问题或疾病无法完全通过科学手段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通过祭祀来寻求与神灵沟通,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民间信仰的世界中,人们的信仰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崇拜神灵、祖先,还有许多特定的神灵仙神、山神、水神等等。

在这些信仰之中,往往需要进行特定的祭祀活动,来缓解或解决问题。

这些民间信仰中的祭祀活动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4、祭祀文化的当代现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虽然官方礼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被重视,但是中国的祭祀文化仍然存在,这些祭祀活动往往在民间信仰中得到了保护和延续。

繁复而有规矩的先秦祭祀礼仪探究论文

繁复而有规矩的先秦祭祀礼仪探究论文

繁复而有规矩的先秦祭祀礼仪探究论文繁复而有规矩的先秦祭祀礼仪探究论文作为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对于祭祀有着特殊的历史与现实情感。

祭祀既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源于宗教中的灵魂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主流价值。

在先秦时代,正是由于祭祀的存在,人们才在难以征服的自然面前安心生活、发展农业。

所以,先秦古人十分重视祭祀礼仪,其范围也十分广泛。

据《尔雅·释天》记载:先秦时代,春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祠,夏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构,秋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尝,冬天的祭祀礼仪被称为蒸,祭祀天地被称为播柴痊缠,祭祀山川被称为展县浮沉,此外还有师祭、马祭、大祭等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祭祀礼仪阳。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祭祀礼仪中,有一些环节是共通或必不可少的。

例如文辞发布,即以文辞实现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这是先秦祭祀礼仪最重要的部分和手段。

一、祭祀大事慎而严,以鱼为祭讲究多先秦古人相信:“祀与戎,乃国之大事。

”对于国家而言,祭祀与兵家战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先秦祭祀礼仪繁复,就祭祀对象来说,主要以人们难以征服的自然为主,例如天地、寒暑、四时等。

根据《礼记》记载,先秦祭祀礼仪的次数很有讲究,太频繁不行,太频繁会显得轻慢,轻慢则是不敬的表现。

次数太少也不行,那会显得懈怠,懈怠则容易遗忘。

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都至少要进行一次祭祀,被称为四时之祭。

如果有人不参加四时之祭,就很可能遭到惩罚,如寒冬腊月不准穿裘衣,或夏天酷暑不能着麻葛。

可见,先秦祭祀礼仪是十分慎重而严格的。

祭品是先秦祭祀礼仪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除了现代人熟知的牛、羊之外,鱼也是常见的祭品。

天子在祭祀社程神时用的是太牢,诸侯用的是少牢,而没有分封的士大夫用的是荐新礼。

所谓荐新,是以五谷瓜果等食物为祭品进献给神灵。

如果没有新鲜的食物作为祭品,就以旧有之物替代。

四时之祭分别被称为春构、夏柿、秋尝、冬羔,实际上也是以时令食物为祭品上荐,以表示对宗庙的尊重、对天赐的感恩以及对先人的孝敬。

先秦时期的祭祀与礼制

先秦时期的祭祀与礼制

先秦时期的祭祀与礼制先秦时期的祭祀与礼制是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这既是对祖先的尊崇,也是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所必需的。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先秦时期祭祀与礼制的相关概念、特点及其意义。

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在先秦时期,祭祀是为了崇拜神灵和祖先,以保护自然和社会的安宁。

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中,对祖先的崇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

这种崇拜不仅是对已故祖先的尊崇,更重要的是对于祖先承传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继承和传承。

此外,先秦时期的崇祀对象不仅流传下来的祖先,还包括自然天地的神灵。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自然界是由许多神灵掌管的,祭祀是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和保佑。

这种崇拜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社会秩序,还在于维持环境生态和自然宇宙的平衡。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礼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

礼制是几千年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礼仪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在先秦时期,礼制尤其得到了强调。

礼仪制度包括礼节、礼仪和礼法三个层次。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礼制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秩序,更能够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地位。

因此,在先秦时期,礼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属性。

并且作为一种规范,它也一直在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

在先秦时期,祭祀和礼制密不可分。

祭祀与礼仪制度相辅相成,它们共同维系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祭祀和礼制都是基于尊崇神灵和祖先的根本。

祭祀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传统文化,而礼制则体现了人们的态度和道德。

两者相结合,构成了先秦时期文化活动的核心。

同时,祭祀和礼制也相互影响着。

祭祀是一种基于宗教信仰的活动,而礼制则是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标准。

在先秦时期,人们通过祭祀和礼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修养,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

结语先秦时期的祭祀与礼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于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这一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_凌文超

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_凌文超

32011年秦汉史研究综述凌文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2011年秦汉史研究成果丰硕,成功举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史论坛:出土简帛与地方社会”、“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出版论著、整理资料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的结合为主流,各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政治文化、祭礼、社会变迁、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现将重要学术成果和动态分类综述如下。

一、政治史研究政治史研究历来是史学研究中的重点。

本年度秦汉政治史研究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成果渐多,祭礼研究勃兴,皆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政治文化研究。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系统探讨了“以礼为治”与“以德化民”政治思想互动下的汉代政治变迁史,深入细致地论述和分析了在儒家士大夫的推动下,以春秋学为主的经学如何诉诸“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立法,如何影响汉帝国的实际历史进程,从而成就“汉道”,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确立了基本模式。

书中新增对东汉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值得关注。

楼劲《西汉时期“革命论”之退化与政治思想之转折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7集,商务印书馆)讨论了西汉一代革命论展开和退化的基本背景、阶段和内容,及其与当时政局和政治思想转折变化的密切关系,揭示了景帝以来“革命”等同于“易代改姓”,昭、宣以来“禅让”入主“革命”内涵,王莽以来“改制”必与“革命”伴生的全过程。

陈侃理《京房的〈易〉阴阳灾异论》(《历史研究》第6期)认为京房灾异论是以“儒学为体,数术为用”,属于灾异论的儒学传统,具有与董仲舒和刘向、刘歆相一致的儒家立场和追求。

同作者《罪己与问责———灾异咎责与汉唐间的政治变革》(《中国中古史研究》第2卷,中华书局)对汉唐间灾异责任的追究方式在君主罪己与问责大臣之间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浅析两汉社会与后土祭祀

浅析两汉社会与后土祭祀

王朝兴衰。秦朝 自称得了 “ 水德 ”,制定 了一套和 “ 水德 ”相应的制 度 。到汉代 ,五 德终始说还 在盛行 。汉 文帝时有 人提 出汉代 秦,所 以汉 应该是 “ 土 德” 。不久 就有黄龙 出现的吉兆 ,证 明汉朝 是 “ 土
德 ”。汉 朝 正 式确 认 自己是 “ 土 德 ” ,对 后土 的祭 祀才 重 视 起 来 。
祭祀一次。但五畴天下划分为五方的理念,却与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 的思想冲 突。于是 ,就有方士提出 “ 泰一”的新理念 : “ 天神贵者泰 泰 一佐 日五帝 。”把五方天帝贬成了 “ 泰 一”的佐神 ,使天界成 了神仙 系统的领 导者 ,正好投合了统治者的政 治需要 。汉武帝在长安 东南郊修建 了 “ 泰 一 祠 ” ,如 法 祭 祀 。后 来 又 有 方 士说 “ 天 一 、 地 泰 一 ”,共 “ 三 一 ” 。这 里 “ 天 一 ” 是天 帝 , “ 地 一 ”是 “ 后 土 地祗”,而 “ 泰一 ”,按照天地人三皇的类 比,就是人 中皇帝 了。将 人中皇帝与天地 并列为 同一高度,正好切合了汉朝皇帝 因为 出身无宗 法血缘 的遗憾,得到了汉武帝的认 同。 汉武帝大搞祭祀还有另一层意义. 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大量方士与神 仙思想必须正视 。汉武帝为 了加强中央集权 ,采用 “ 推恩制 ”,允许 各 藩 王 把 领地 分 封 给 自 己的 子 孙 。 这 样 藩 王 数量 多 了 势力 小 了 ,构 不 成对中央的威胁 。同时汉武帝用尽各种手段 来挖 空藩王手下 的人才 , 以避免再次出现淮南王刘安因方士撺掇造反的事情来 。汉武帝大搞祭 祀 ,要求各地藩 王随喜孝敬 ,拿金银来助祭。汉武帝 以金银数量少质 量差等原因削去很 多藩王的 爵位,消除了不少地方割据势力 。三 国时 代的刘备本是汉室宗亲,他祖上就是 “ 坐酎金失侯”的。 汉初 的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社会开始恢复 ,百姓也适应 了汉 朝 的 统 治 。但 北 方匈 奴 强 盛 ,时 常 侵 扰 边 境 。 汉朝 要 抵 御 外 侮 ,必 须 要 富 强 , 必 须 要 有凝 聚力 ,推 行 中 央 集 权 就 成 了 必然 。宗 教 祭 祀 则 是 种重要的文化 手段 。当时人们信奉鬼神,国家顺 势建立起 中央皇权 特色的新型祭祀 ,以神灵 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汉武帝对各种地域特色 文化特色的神灵一律接受加 以祭祀 ,很好的凝聚了人心。皇帝接受 了 哪个地区的神,实际上也就接受 了哪个地区群众的心。这样就把皇帝 和神灵们绑在 一起 ,增加 了汉朝天子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人们在神灵 崇拜之外又增添 了皇帝崇拜 。 随 着 封 建 中央 集 权 政 治 的 强 化 和 “ 罢黜 百 家 ,独 尊 儒 术 ” 以儒 学 为独尊的思想统治的加 强,汉武帝在元狩至元鼎间,逐步把长安西北 的甘泉建成了新的祭祀 中心 。后来又造了泰山明堂,把泰一和五帝祠 在堂上 ,建立起一种 以泰一做总管 ,以五帝分司五天的新天 国秩序 。 可是偏偏没有祭祀后土,造成 了一个很大的缺憾。 《 史记 ・ 孝武本纪》证实:元狩二年,汉武帝又一次去 “ 雍 ”祭 祀天帝 。祭祀仪式完成后 ,汉武帝说 : “ 现在朕亲 自祭祀 了上帝 ,但 后土 没有祭祀 ,真是失礼 。”太史令 司马谈 、祠 官宽舒等 商量后认 为 :经 典 上 说 “ 天地 牲 角茧 栗 ” ,现 在 陛 下 要 祭 祀 后 土应 当在 “ 泽 中 圜丘 ”上 ,祭完后,将 祭品埋入土 中。参与祭祀的人,应 穿黄色 的衣 服 ,以与土德相配。汉 武帝 “ 东幸汾 阴”,寻找 “ 泽中圜丘 ”。汉文 帝时在汾阴建庙祈周鼎而始终 不得 ,成 了汉朝后代皇帝的心病 。汉 武 帝很想有去看看预言要出周鼎 的地方。 为什么汉武帝在元狩二年 ( 公元前1 2 1 年 )提议建祠 ,而到了元鼎 四年 ( 公元前 1 1 3 年)才建成后土祠 ?这期间,西汉王朝战争与灾祸相 继 ,�

“花儿会”为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之遗俗

“花儿会”为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之遗俗

“花儿会”为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之遗俗
王晓云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8)001
【摘要】祭社、祭高媒仪式早在先秦时即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习俗,其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五谷丰产、人口繁衍.它与今天西北地区的“花儿会”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类似.秦汉年间的移民实边,将早期汉族的这些节日习俗带到了河湟、洮岷地区,从而使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逐渐变成“花儿会”的早期形式,并得以延续到今天.
【总页数】5页(P127-131)
【作者】王晓云
【作者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1
【相关文献】
1.从“亡国之社”看社祭的仪式功能及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 [J], 张东赞
2.“花儿”与西部农村女性——重读《大漠祭》 [J], 孙英
3.“花儿会”为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之遗俗 [J], 王晓云
4.试论春秋时期的社神与社祭 [J], 晁福林
5.“只要董事会不炒我鱿鱼,我将一直干下去”——访祭本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祭本良光先生 [J], 丛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汉的庙祭与墓祭研究

两汉的庙祭与墓祭研究

两汉的庙祭与墓祭研究古代中国,庙祭与墓祭是重要的宗教仪式。

庙祭一般是指对神明或祖先的祭祀仪式,墓祭则是对已故祖先进行的祭拜仪式。

在两汉时期,庙祭和墓祭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发展。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庙祭的演变,另一方面是墓祭的演变。

同时,本文将举出具体例子以证明这些观点。

庙祭的演变在两汉时期,随着中国文化和宗教的不断发展,庙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庙祭从简单的供奉神像,向复杂的宗教仪式转变。

第一个例子是著名的岱庙祭典。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是中国古代五大名庙之一。

岱庙祭典,是对春天祭神活动的总称。

岱庙祭典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而在两汉时期开始形成了现代化的规模。

第二个例子是将神像雕塑成更细致复杂的形象。

神像的雕塑呈现了神话中虚构的形象。

在两汉时期,由于人们对神话的深入研究,神像的雕塑变得更加复杂,以更好地表现神话中的传说。

例如,东汉时期的永昌县罗山山顶,人们在山顶凿出一幅山水镶嵌的“三茅一景”图案,为附近塗山庙的神坐席而做铺位。

第三个例子是祭祀的细节。

祭祀中的某些细节变得更加注重。

例如,在两汉时期,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神明的尊重,人们开始用更珍贵的物品作为祭品。

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姓氏墓主人化身后墓的情况,更是要求神礼更加丰厚。

具体来说,人们开始使用黄金、银砖、美玉等珍贵物品来表达对神明的尊重。

第四个例子是对神明的新观念。

在两汉时期,人们认为,神明并不是无所不知的,因此在拜神前需要做好信仰准备,透过祷告、奉献等方式与神明沟通以获得庇佑。

这种新观念的出现,使得庙祭变得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而不仅是简单地向神明奉献物品。

第五个例子是庙祭的政治化。

在两汉时期,庙祭也被用作政治手段。

例如,有时政府会在庙内举行仪式,表达对于某些重要事件或人物的崇敬与感激。

此外,庙祭也可以作为权力的象征,宣示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

墓祭的演变墓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仪式之一。

墓祭的形式和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特别是在两汉时期,墓祭的仪式逐渐具有更加复杂和仪式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影响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演变与影响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自古以来,祭祀仪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明祷告,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

祭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为今天的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起源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礼器、玉器、陶器等器物进行祭祀活动,向祖先神灵献祭。

这些活动无论是从宗教、文化、民俗、历史等方面来看,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也不断发展。

在商代,人们开始通过爵位制度、祭祀礼仪等方式,来建立宗族制度,并且开始朝着神灵奉献牲品,比如:猪、牛、羊等动物。

到了周代,祭祀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周朝,人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之一,封建祭祀体系贯穿了整个周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遗产。

在周代,人们将祭祀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不仅向祖先神灵献祭,还开始向天地、山川、星辰等事物献祭,这种形式被称为天地祭祀。

二、中华大地上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宗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以儒教、道教、佛教三大教派为主,其中儒教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儒教是中国的国学,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思想和传统。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教一直是国家官方教育,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

相较于儒教,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要稍弱一些,但是它们仍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文化中,宗教信仰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儒教中,尤其是后期的儒家思想中,祭祀被视为一种升华道德的方式,也是人与上天之间的一种重要沟通方式。

在道教中,祭祀的对象更多的是神仙和道教中的大法师,而佛教则更注重灵魂和转世轮回等方面。

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

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

收稿日期:2011 - 05 - 01 作者简介:孔 宾, 山东曲阜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 》 ,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年第 4 期。 ① 金景芳 : 《周礼正义》 , 清]孙诒让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第 61 页。 ②[
61
家的统一规定下进行 。 周代贵族的统治是以治土治民为特征的 , 只有天子和诸 因 此 只 有 天 子 和 诸 侯 才 拥 有 社 祭 权。 侯拥有土 地 所 有 权 , 《礼记·王制 》 : “天子祭天地, 。 ” 《荀子 · 礼论 》 : 诸侯祭社稷 “郊止乎天子, ” 社止于诸侯。 掌握对社的祭祀权是国家现实 统治权的表现 。 天子、 诸侯所主祭的大社与国社 , 在神格上 护民的特点。社神的这种神格 , 同天子、 诸侯既治 具有守土、 土又治民的统治权是一致的 。因此, 天子、 诸侯所立的社 , 不 而且可以作为他们现实统治权的 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中心 , 。《左传·庄公十四年 》 : “苟主社稷, 一种象征 国内之民, 其 ” 谁不为臣; 臣无二心, 天之制也。 掌握了社祭权 , 也就意味着 成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 。《礼记 统治者对社神的祭祀极为重视 , 亲自参加祭典 ·郊特牲》 :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 , 云 君南向于北墉下 , 答阴之 ” 义地。日用甲, 用日之始也。 周代对社的祭祀主要表现为祈 。《礼记 · 郊特牲 》 : “社所以神地道也 。 福报恩的宗教活动 地载万物, 天垂象, 取财于地, 取法于天, 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 ” 故教民美报焉 。家主中霤而国主社 , 示本也。 , 《诗 · 周颂 周代的社祭每年举行两次 , 分别在春秋两季 ·丰年序 》 “秋冬报也 ” : “天地社稷之神 , 疏云 岁则常祭, 谓 ” : “祇 ” 。《礼记 · 月令 》 之祈报。 春祭曰 载, 在每年的仲春季 , “择元日, 。春天是农事兴作的季节 , 命民社” 人们选择此 节 希望通过祭祀土地神 , 保佑农作物丰产 。 时祭社是为了祈年 , : “报” 。报社是对于大地丰收后的感恩祭祀 , 秋祭曰 秋天农 作物丰收后, 人们认为是土地神和五谷神庇佑的功劳 , 于是 。《诗 · 周 颂 · 良 耜 》 : “秋 报 社 稷 序云 就要酬谢土谷 之 神 。 ” 《诗经·小雅 · 甫田 》 : “以洁齐丰盛, 也 郑笺 与我纯色之 ” 秋祭社与四方 , 为五谷成熟报其功也 。 可见, 有祈社, 必 羊, 有报社, 报社祭祀是远古人民对土地的感恩节 。 人们在感谢 , 《周礼 · 还要祈祷下一年的丰收 土地已经丰厚赐予的同时 , : “肆 师 之 职, 春官· 肆 师 》 云 掌 立 国 祀 之 礼, 以 佐 大 宗 伯。 …… 社之日, 。 ” 《公羊传 · 庄公二十三年 》 莅卜来岁之稼 何 : “社者, 土地之主。 祭者, 报德也。 生万物, 居人民, 德 休注 ” 至厚, 功至大, 故感春秋而祭之 。 祭社祈谷是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 , 不仅是各级统治者的 而且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 因此也是全民 责任, 性的活动。居住在国都和边鄙的贵族及全体庶民都要参加 , 《礼记 · 郊特牲 》 : “唯为社事, 说 单出里; 唯 本地区的社祭 ” 为社田, 国人毕作; 唯社, 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 郑 : “单出里, ” : “社既为国之 玄注 皆往祭社于都鄙 。 孔颖达疏 。 ” “既人人得社福 , 本, 故若祭社, 则合里之家并尽出 故若祭 ” 社, 先为社猎, 则国中之人皆尽行 , 无得住家也。 凡祭社之 先行社猎, 然后将献公的大猎物用于祭社献神 。 这种社 前, “唯社田, 。社 猎, 国都中人人都得参加 , 此即所谓 国人毕作 ” 祭所用的粢盛 , 由都鄙共同耕作的公田产出后上交国家神 “唯社, 。我们还应该看到 , 仓, 此即所谓 丘乘共粢盛” 在周代

早期中国民社的祭祀与祝祷

早期中国民社的祭祀与祝祷

早期中国民社的祭祀与祝祷
曹胜高
【期刊名称】《中原文化研究》
【年(卷),期】2022(10)3
【摘要】社祀是早期中国民间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天子诸侯立太社、国社以祀土地之主,民间立社祭祀所居土地之神。

秦灭六国毁弃社稷,唯有民社留存。

两汉民社
继承传统民社的祈雨、祈福、赛祷功能,形成了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民间祭祀活动。

民社的祭祀与祝祷,既是沟通神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也是满足现实期待的口传系统,可以作为观察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和文学样式的入口。

【总页数】8页(P36-43)
【关键词】早期中国;祈雨于社;祈福于社;民社调整;祷辞
【作者】曹胜高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1;K232
【相关文献】
1.中国青铜器纹饰含义的探索与论述:从《美术、神话与祭祀》到《中国早期青铜
礼器的含义问题》2.中国早期宗教祭祀及其乐舞对于戏曲形成的影响3.庶民社会与祭祀艺能--20世纪初华北乡村的社会分化个案4.祭祀圈与早期台湾移民社区的发
展5.丹东爱民社区:文明祭祀从我做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祭祀制度的变迁

古代祭祀制度的变迁

古代祭祀制度的变迁在古代,人们对神的信仰是无比虔诚的,因为他们相信神的力量可以保护他们免受恶灵的伤害,同时也可以带来好运和丰收。

因此,祭祀活动就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制度也逐渐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古代最早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时候人们并不区分神明和自然力量,并且祭祀活动的形式也很简单,仅仅是用石头或土块搭建一个简单的祭坛,然后把猪、羊、牛等动物杀了,把它们的鲜血洒在祭坛上,作为一种向神求助的祈祷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逐渐开始将神明和自然力量区分开来,祭祀活动也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尤其是在商朝和周朝时期,祭祀活动成为了国家宗教的一部分,它被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祭祀活动的规模也逐渐扩大,除了杀牛、羊、鸡等动物之外,还会焚香、燃烛、奉上果品和美酒等,祭祀仪式也越来越严谨。

而在周朝时期,祭祀活动达到了高峰,它被用来表达王朝对神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可以大力宣扬君主的神圣地位和权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制度也逐渐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祭祀活动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而这往往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不小的负担。

其次,祭祀活动往往权贵阶层的专利,百姓得不到参与祭祀活动的机会,难以感受到祭祀活动所带来的好处。

在这种背景下,古代祭祀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它由原来的国家宗教向民间化倾斜,社会各阶层都可以参与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献祭活动之外,人们开始采用舞蹈、歌唱、祭祀游戏等方式来祭祀神灵,这些新的祭祀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神灵赐福的方式,也可以让祭祀活动更加有趣、有意义。

总的来说,古代祭祀制度的变迁,反映了人类对神秘力量认识的发展和对社会规范的更新。

祭祀制度的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国家化到民间化、从宗教性到娱乐性的转变,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政治秩序的下降、道德风尚的转变、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以及对于“人们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新认识。

两汉墓祭礼俗研究综述

两汉墓祭礼俗研究综述

两汉墓祭礼俗研究综述
穆雨
【期刊名称】《安康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29)3
【摘要】墓祭,作为祭祀的一种,是指在墓前或墓上进行的祭祀活动.墓祭既是陵寝制度的一部分,亦是今时扫墓习俗的前身.两汉时期墓祭经历了由俗至礼,又归于俗的过程.目前学界对于两汉墓祭的研究比较少,墓祭大多作为研究宗庙祭祀制度的附庸.本文从墓祭的源流、内容及兴衰原因等方面,对两汉墓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今后的研究作以展望,以期推动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穆雨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历史系,陕西延安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K892.22
【相关文献】
1.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 [J], 张仁玺
2.古希腊饮食文化礼俗研究综述 [J], 何俊
3.中国古代墓祭及扫墓礼俗考述 [J], 胡书玲
4.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床及其礼俗初探 [J], 杜小钰
5.两汉玉衣研究综述 [J], 孔书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 这里的 “公社 ” 公社; 置社则为私社 ” 实际上指的就是官
。“私社” 社 属于民社, 为百姓所自立 , 但其立社与祭祀活动 。《礼记 · 月令 》 : “仲春之月 …… 择元 必须受到国家的监督 ” : “社, ” 日, 命民社。 郑玄注 后土也。使民祀焉, 神其农业也。 这说明, 百姓不但可以祭社 , 而且还必须祭社 , 但是村社成员 的社祭活动不具有随意性 , 只有参与权没有主祭权 , 要在国
收稿日期:2011 - 05 - 01 作者简介:孔 宾, 山东曲阜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 》 ,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年第 4 期。 ① 金景芳 : 《周礼正义》 , 清]孙诒让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第 61 页。 ②[
61
家的统一规定下进行 。 周代贵族的统治是以治土治民为特征的 , 只有天子和诸 因 此 只 有 天 子 和 诸 侯 才 拥 有 社 祭 权。 侯拥有土 地 所 有 权 , 《礼记·王制 》 : “天子祭天地, 。 ” 《荀子 · 礼论 》 : 诸侯祭社稷 “郊止乎天子, ” 社止于诸侯。 掌握对社的祭祀权是国家现实 统治权的表现 。 天子、 诸侯所主祭的大社与国社 , 在神格上 护民的特点。社神的这种神格 , 同天子、 诸侯既治 具有守土、 土又治民的统治权是一致的 。因此, 天子、 诸侯所立的社 , 不 而且可以作为他们现实统治权的 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中心 , 。《左传·庄公十四年 》 : “苟主社稷, 一种象征 国内之民, 其 ” 谁不为臣; 臣无二心, 天之制也。 掌握了社祭权 , 也就意味着 成为政治上的统治者 。 。《礼记 统治者对社神的祭祀极为重视 , 亲自参加祭典 ·郊特牲》 :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 , 云 君南向于北墉下 , 答阴之 ” 义地。日用甲, 用日之始也。 周代对社的祭祀主要表现为祈 。《礼记 · 郊特牲 》 : “社所以神地道也 。 福报恩的宗教活动 地载万物, 天垂象, 取财于地, 取法于天, 是以尊天而亲地也 , ” 故教民美报焉 。家主中霤而国主社 , 示本也。 , 《诗 · 周颂 周代的社祭每年举行两次 , 分别在春秋两季 ·丰年序 》 “秋冬报也 ” : “天地社稷之神 , 疏云 岁则常祭, 谓 ” : “祇 ” 。《礼记 · 月令 》 之祈报。 春祭曰 载, 在每年的仲春季 , “择元日, 。春天是农事兴作的季节 , 命民社” 人们选择此 节 希望通过祭祀土地神 , 保佑农作物丰产 。 时祭社是为了祈年 , : “报” 。报社是对于大地丰收后的感恩祭祀 , 秋祭曰 秋天农 作物丰收后, 人们认为是土地神和五谷神庇佑的功劳 , 于是 。《诗 · 周 颂 · 良 耜 》 : “秋 报 社 稷 序云 就要酬谢土谷 之 神 。 ” 《诗经·小雅 · 甫田 》 : “以洁齐丰盛, 也 郑笺 与我纯色之 ” 秋祭社与四方 , 为五谷成熟报其功也 。 可见, 有祈社, 必 羊, 有报社, 报社祭祀是远古人民对土地的感恩节 。 人们在感谢 , 《周礼 · 还要祈祷下一年的丰收 土地已经丰厚赐予的同时 , : “肆 师 之 职, 春官· 肆 师 》 云 掌 立 国 祀 之 礼, 以 佐 大 宗 伯。 …… 社之日, 。 ” 《公羊传 · 庄公二十三年 》 莅卜来岁之稼 何 : “社者, 土地之主。 祭者, 报德也。 生万物, 居人民, 德 休注 ” 至厚, 功至大, 故感春秋而祭之 。 祭社祈谷是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 , 不仅是各级统治者的 而且与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 因此也是全民 责任, 性的活动。居住在国都和边鄙的贵族及全体庶民都要参加 , 《礼记 · 郊特牲 》 : “唯为社事, 说 单出里; 唯 本地区的社祭 ” 为社田, 国人毕作; 唯社, 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 郑 : “单出里, ” : “社既为国之 玄注 皆往祭社于都鄙 。 孔颖达疏 。 ” “既人人得社福 , 本, 故若祭社, 则合里之家并尽出 故若祭 ” 社, 先为社猎, 则国中之人皆尽行 , 无得住家也。 凡祭社之 先行社猎, 然后将献公的大猎物用于祭社献神 。 这种社 前, “唯社田, 。社 猎, 国都中人人都得参加 , 此即所谓 国人毕作 ” 祭所用的粢盛 , 由都鄙共同耕作的公田产出后上交国家神 “唯社, 。我们还应该看到 , 仓, 此即所谓 丘乘共粢盛” 在周代
2011 年第 7 期 总第 191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7 General No. 191
— — 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 从礼制到节庆 —
孔 宾
(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山东 济南 250100 )
[ 摘要] 先秦两汉时期的社祭活动 , 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个系统 在西周时期, 社祭活动由官方主导 , 既是一种重要的国家宗教礼制 , 也是维护贵族统治的有力工具 , 民间的社祭活动要受到官方的制约 。自春秋 以后, 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 官方对社祭的控制力减弱 , 而民间社祭活动却不断发展 , 社祭的政治性和 宗教性逐渐淡化 , 社会性和娱乐性日益增强 。到了汉代, 社祭成为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 , 实现了从国家礼制 到民间节庆的演变 。 [ 关键词] 先秦; 两汉; 官方社祭; 民间社祭; 礼制; 节庆 [ K232 中图分类号] [ A [ 1003 - 4145[ 2011] 07 - 0061 - 0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① 在周代 , ” 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 。 社
稷之神的农耕文化色彩有所淡化 , 同时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 彩, 社稷不仅被视为区域的守护神 , 而且还成了国家的象征 。《周 礼 · 地 官 · 小 司 徒 》 : “凡 建 邦 云 和国家政权的 标 志 。 ” 《左传 · 僖公四年 》 : “君 国, 立其社稷, 正其畿疆之封 也说 ” 辱收寡君, 寡君之愿也。 总之, 社神实 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 际上是与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 , 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守护神 的特征, 被认为是可以主宰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神祇 。 。《白 在周代, 社稷是政权的象征 , 建立国家必须要立社 : “封土立社, ” 云 示有土也。 周代实行等级分封 虎通·社稷》 王、 侯、 大夫、 士, 不同的社会等级享有着不同的政治 、 经 制, 济待遇, 在层层分封之后 , 就要封土立社 , 以表明自己对这一 方土地的神授权力 。社的建立是与社会等级制度相一致的 。 《礼记·祭法》 :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 , 云 王自为立社曰王 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 ; 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 。大夫以 ” 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 。“乡、 周代的社按照性质可以划分为公社 和 私 社 州、 遂、 县以及公邑采地之县鄙等 , 凡大城邑所在 , 亦各有公社, 《州长》 : ‘岁时祭祀州社 ’ , 《论语·先进篇 》 : ‘子路使子 若 云 羔为费宰, 云有社稷焉 ’ 是也。 王侯乡、 遂、 都、 鄙之社, 并为
社祭礼制在国家祭祀礼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西周时 期, 社祭礼制不仅是单纯的宗教活动 , 还是国家统治权的体 因此只有他们才有祭 现。周代贵族统治者拥有治土治民权 , 社的权力。平民虽然也可以祭社 , 但是没有主祭权 , 并且民 间的社祭活动要受到官方的制约 。 作为官方控制民众的重 要手段, 西周的社祭活动充分表现出国家礼制层面的特点 。 春秋以降, 官方主导的社祭礼制开始衰微 , 而民间社祭活动 却蓬勃发展。与此同时, 社祭的性质也逐渐发生变化 。两汉 社祭活动褪去了庄严肃穆的礼制色彩 , 不再是向社神 时期, 而成为人们欢聚同庆的场合 , 社祭日也成为重 的虔诚祈报, 大的节日。 一、 西周以官方为主导的社祭礼制 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 , 社神崇拜是社会信仰的重 要内容, 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土地崇拜 。 自农业生产出现以 。《说文 》 : “社, 。 ” 《礼记 · 土地神崇拜就已产生 地主也 来, 》 : “社, 。 ” 《孝经援神契 》 : “社者, 郊特牲 祭土, 而主阴气也 五 土之总神, 土地广博而不可遍敬 , 故封土为社而祀之 , 以报功 ” : “社者, ” 又云 土地之神, 能生五谷。 可见, 社神是由土地 也。 神发展、 演变而来的。 周代社神崇拜的一个重要特征 , 是人们认为社神是一定 区域的守护神 。 社神对地方守护的范围非常明确 。 这是因 为周代受封的诸侯国 , 虽然要服从周天子的管理 , 但它们都 有相对的独立性 , 都有比较明确的国土范围 。 对此金景芳先 : “中国的社稷相当于恩格斯所说的‘民族守护神 ’ , 生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