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 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1 生态系统维持
人地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社会繁荣
人地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稳定
良好的人地关系有助于社会和 谐稳定的发展。
经济繁荣
人地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 的繁荣和可持续性的增长。
结论和展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寻找更符合人类和地球未来需求的人地关系发展模式。
3 文化传承
通过人地关系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人地关系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1
自然适应
人类通过学习和适应自然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技术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
3地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
社会与经济发展
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地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态势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限制性对人地关系产生影 响。
政策与法律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对人地关系的引 导和约束。
人地关系发展中的挑战与问题
•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 • 城市化与资源消耗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一、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 黑格尔 拉采儿 森普尔 亨丁顿 二、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 培根 叔本华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 特征, 特征,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贬低和忽视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影响, 的重要影响,过分夸大人的能动作用
三、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 人地相关论(或然论、可能论): 白兰士 白吕纳
R: S人+S地=S :
V人+V地=V
人口增长
人口素质 政策
畜牧业盲目发展 气候 土壤 水源 植物生长不良
粮食与饲料不足 滥伐、滥垦、滥牧、滥撬 森林消失 草场退化 荒漠化
西北内陆地区人地矛盾示意图
四、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及发展现状
(一)现代经济条件及特征:P25-28 现代经济条件及特征: 25经济条件: ⒈经济条件:⑴经济关系国际化 ⑵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 ⑶经济因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 ⒉现代人地关系的特征: ⑴人地关系的网络化 ⑵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 ⑶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 ⑷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 ⑸区位因素有静态转变为动态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1.崇拜自然 采集狩猎社会 崇拜自然—采集狩猎社会 崇拜自然
阶 时 段 崇拜自然
期 采猎文明(一万年前)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原始技术—石器、木 器
生产力水平 主要技术
主要环境问 改造环境能力微弱 , 题 食物短缺 人地关系思 想 系统识别 恐惧和依赖 无结构系统
㈡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的表现:
⒈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 ⒉不同的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 ⒊不同的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着一 定的影响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生态农业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实现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和生态环境 质量。
有机农业
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 健康。
绿色食品
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提高 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 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number {01}
目 录
• 人地关系概述 • 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实践 •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0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的定义
人地关系
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地关系研究
旨在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在不 同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和 演变。
04
人地关系问题与挑战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
总结词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粮食安 全问题突出。
详细描述
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问 题日益突出。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评价环境决定论必须分析地理环境以什么途径影响人类社会: 通过环境影响种族的生理、心理来解释环境在文化发展中决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易传》主张天人协调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


张载《正蒙· 乾称篇》:“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 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

中世纪的西方,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量的摧残和

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 能力,因而是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自
然环境之作为人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不仅是由于他对人
性的影响,而且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4.1 环境决定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内容概要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5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2.1 史前阶段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
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
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
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人地关系理论简介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人地关系理论简介

4.1 环境决定论(4)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历史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基本事实就是 这些个体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 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 历史进程中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普列汉诺夫则进 一步从地理环境影响社会历史的具体方式上阐述其唯物史 观,他特别重视“自然界对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影响,并且 通过生产力状况对人类的全部社会关系以及人类的整个思 想上层建筑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 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 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因而是人类对于周围的 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自然环境之作为人类历 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不仅是由于他对人性的影响, 而且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Page 12
4.4 文化决定论(1)
文化决定论者认为,虽然自然环境对于早期阶段 或文化发展进程缓慢的人类社会或社团具有较强 的影响,但技术进步才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种进步加强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控制。因此,有 人认为环境影响是一种逐渐减小的力量,而文化 的限制因素目前正在增长。文化可以积累,并能 长期延续;不同文化以不同速度发展,分别创造 了具有各自特殊机会和限制条件的文化环境(德 伯里,H. J.,1988)。在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 自然的疯狂索取,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自然 观的影响。
Page 9
4.2 可能论(3)
可能论并未彻底解释人地关系,不过是以心理因 素作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中介。白吕纳 认为,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 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心理因素是随 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 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 实”。但问题是心理因素又如何解释呢?如果心 理因素是最终原因,必然走向唯意志论:如果心 理因素仍要到地理环境中去寻觅,则又回到了唯 心史观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因此,或然论仍旧未 能摆脱把人地关系看成是因果链的思想怪圈。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经社 口 济会 系 系系 统 统统
利用、改造 适应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
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

人地关系和谐论

人地关系和谐论

人地关系和谐论
人地关系和谐论是一种理论,它认为人地关系应当是和谐的。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和谐论的评价是积极的。

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和谐论具有泛科学化的意义。

对于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

此外,和谐论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环境教育等方面,都可以运用和谐论的思想来进行规划和管理。

同时,和谐论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 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 的地理环境。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 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 概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理论概念
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 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 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2、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人地关系认识 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 的意义。 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观点和思想 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人地关系论不是一个思想理论,而是围绕人地关系的一系 列思想理论。古代社会的人们就注意到人地关系的存在,提出 了对各种人地关系的认识,如中国古代有“天命论”的思想, “天与人交相胜”的人地相关思想。但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思 想上形成认识系统,是近代地理学形成以后才开始出现的,主 要思想论点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适应论、人类生 态论和协调论等。
恶化、能源危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人们认识到人
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可持续发展涉及人口 (population)、资源(resource) 、环境(environment) 和发展(development) 的诸多问题。人地关系协调就是协 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即PRED 协调。
基本论点: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 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 地关系的特点,论点大体相同。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亚里士多德地理环境孟德斯鸠决定论拉采尔可能论白兰士适应论罗士培人类中心论托勒密生态论巴罗斯索尔文化景观论哈特向生产关系决定论和苏联学者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文化决定论哈奇庄子“天人和一”观荀子协调论现代科学家理论看法简要评论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理和心夸张了环境的决定力量,忽视生产力和理特点,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决定要素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以心理因向来说明人地关系,忽略生产是一种互相作用关系,二者为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地关互为因果关系系中人的主导作用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与生物遗传的限制,也说明人类的适应不一样,是经过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可能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人是中心命题,应当重申了人地关系中人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的反响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独有的文化,在其重申经过实质察看地长久活动的地区内,面景观来研究地区地必定会创建出一种适应环境的理特点地表特点都否认了人类社会和过分重申人的主观能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动性,以为“谋事在人”,会致使滥用互关系自然资源,最后遇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研究各样文化公司尤其是决议人的环境感的各样可能性进行选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地关系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人失掉对自己实践的的程度,人类的文化能够改变主导和控制作用自然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人类应按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应自然规律联系的,人真实的“人地关系”与环境之间不是对峙而是一致的提早协调人地关系是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美全人类最紧急的务,人地关系和科学,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问和睦日趋受重视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1.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环境响应论和人地相互作用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主导人类社会发展;环境响应论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地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关系。

2.人类聚落与城市化:人类聚落是指人们集中居住、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类聚落和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人口集中、土地利用变化、资源消耗等方面。

3.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的文化现象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传播。

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文化地理学的核心理念是地域性和空间扩散。

4.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重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分异、社会空间结构等。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资源利用等。

农业地理学对农村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工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工业区位选择、工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工业用地利用等。

工业地理学对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7.交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运输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网络、交通流量、交通组织等方面。

交通地理学对交通规划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资源分布、旅游地开发与管理、旅游环境影响等。

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9.思想流派与学说: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如环境决定论、理性规划、地域科学等。

了解这些思想流派和学说对于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四节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实践特征 1.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2016年 ①人地关系的网络化。经济关系国际化的条件下,人地关系的区域界限被打破,呈 现出区域之间的网络化和全球范围的网络化趋势。 ②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深加工技术和高科技使得资源可利用的限制条件降 低,使得区域的资源开发层次和开发广度扩大,区域资源结构改变,区域经济价值 被附加。在这种条件下,区域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得到一定缓解。 ③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经济关系国际化改变了区域的物质条件,互补 性的经济关系在不同地域之间形成,使得一个区域可以从互补的其他区域得到稀缺 资源,同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定位观念,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更 大选择性。一个确定区域中的人类群体,对应了更多的生存选择。 ④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促使 全球生产能力迅速扩大,资源竞争加剧,造成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改变 和恶化明显、全球性人地矛盾扩大。这种状况将会导致更为深刻的区域性人地矛盾 的产生,人地关系的国际化问题越来越多。 ⑤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区位因素对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影响很大。随着交通 运输、生产技术和信息通信条件的现代化,距离因素对区位和商业因素的实际作用 在减弱,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供应地和市场的关系。这样也缓解了区域 性的人地矛盾关系。
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需求。 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介的技术的变化,必然带 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从而导致人地系统结构的又一次转换。
从本质上讲,采集狩猎和早期农业社会中,人地相互作用不剧烈,人对地的影响较 小,受地的影响较大,从总体上说,人地关系相对和谐,人地系统结构是可持续 的。随着人口增多,农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对地的影响不断加强,产生了土壤侵蚀 等生态环境,人地系统受到局部破坏。工业社会是建立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 耗和高物质消费的基础上,由于其物质基础的不可再生,决定了传统工业社会是不 可持续的,而且人地系统结构所遭受的破坏时全球化的。

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的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的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的关系
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框架,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人地关系理论主要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产业关系理论则关注经济活动中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研究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协调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

例如,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的有限性,这就需要综合运用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进行分析和决策。

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这也需要结合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进行思考。

总之,人地关系理论和产业关系理论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可以在实践中相互借鉴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理论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孟德斯鸠在其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意思就是: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所不给与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

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裕而柔弱、怠惰、贪生怕死。

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

地理环境确实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且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越低的时代,这种作用也就会表现得越有力、越明显。

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二)可能论
可能论是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可能论认为环境并不是肇始因素,而只是限制的或选择的因素。

地理环境并没有造成人类的文化,而只是设定了某种文化现象能够发生的界限而已。

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他的学生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进一步论述了可能论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斯帕特提出了一个介于决定论和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观点。

他认为人类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可能性的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可能性的概率大于另一些可能性。

进一步发展了可能论思想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只是提供可能。

对人地关系的解释是不彻底的。

(三)适应论
适应论是受到法国地理学派的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

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又称协调论。

罗士培(英国)认为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研究控制问题,就是说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罗士培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

(四)生态论
首先是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来的。

他认为研究人文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因此他把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研究出发,再次引申出人类生态的概念,注重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的生态效应研究,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理念。

(五)文化景观论
拉采尔最先系统地阐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在1906年提出的,美国学者索尔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理特征,主张人地关系研究以解释文化景观作为核心。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这两个理论否定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地理环境决定论正好相对,他们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1.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得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态度。

2.唯意识论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好像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

(七)环境感知论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八)文化决定论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是对所处环境适应的一种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强。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这种人地关系的观点就称为“文化决定论”。

(九)“天人合一”观
这里所指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

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很多著作中都有论述。

《周易》、宋代的张载和程颐、老子、庄子、东汉王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等都有体现。

可以说“天人合一”观是东方普遍的思想表露,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在人地矛盾尖锐的今天,深入学习和研究“天人合一”观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