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合集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是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要求,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而成的一门新课。

是学院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修养和素质、落实高校德育目标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要渠道,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本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的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当今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地位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着做人做事的基本素质,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格品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培养的任务,在课程体系中起主导地位。

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对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适用于全校大一年级学生。

四、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本课程为3学分,每周4学时,共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开设一学期。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

六、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

2、课外自学。

3、课堂讨论。

4、课外作业。

5、实践活动。

6、期末考查。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绪论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学习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珍惜历史机遇,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坚定理想,增强本领,勇于担当,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立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我国《经济法律基础》教材为主线,涵盖第一章至第四章,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经济法的概念与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的渊源与体系经济法律行为与经济法律责任2. 第二章:市场主体法律制度企业法人的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的法律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与民间投资的法律制度3. 第三章: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律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商标法律制度4. 第四章:金融法律制度银行法律制度证券法律制度保险法律制度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原理,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法律制度的认识,提高学生在经济活动中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经济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经济法律责任的具体适用。

2.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基本原理,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PPT,教学案例材料。

2. 学具:教材,《经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案例分析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介绍一些典型的经济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经济法律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材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规定,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板书,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题目:《经济法律基础》课后作业,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法律基础教案

法律基础教案

法律基础教案一、引言法律基础教案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来源和层级结构;3. 理解法律的实施和适用原则;4. 了解法律的相关专业和职业。

三、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a)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工具,由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行为准则。

b) 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促进公平正义。

2. 法律的来源和层级结构a) 法律的来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

b) 法律的层级结构:宪法最高,法律居次,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居下。

3. 法律的实施和适用原则a) 法律的实施:通过制定和发布各种法规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b) 法律的适用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公平原则。

4. 法律的相关专业和职业a) 法学专业:培养法律人才,包括法学理论、法律实务等课程。

b) 法律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法律基础概念教师通过提问和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概念的兴趣。

2. 讲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教师向学生解释法律的定义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探究法律的来源和层级结构教师使用图表或PPT,结合实例,向学生介绍法律的来源和层级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层级法律的关系。

4. 分析法律的实施和适用原则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实施和适用原则,并预测其对具体案件的影响。

5. 介绍法律的相关专业和职业教师简要介绍法学专业和法律职业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法律事业的兴趣。

六、巩固与拓展教师设计相关练习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法律基础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关键知识点和学生们的收获。

八、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小作业,加深学生对法律基础的理解和记忆。

九、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法学基础》课程标准

《法学基础》课程标准

《法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法学基础适用专业:高职高专法律类相关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法律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法律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以法理学和宪法学为蓝本,选取其中最基本和常用的知识点来组成,是法律类高职学生培养法律职业能力和技能的基础理论课程。

在整个法律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法学基础课程是基石,是其他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的理论基础所在,而其余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则是法学基础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

因法学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培养形成的法律思维和法律理念,可为职业核心领域的学习和法律实务处理能力等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法律素养。

1.2设计思路:1.2.1课程总的设计思路鉴于法学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标准的设计,如本课程内容前一部分以法律运行及常见法律现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后一部分以国家基本组成要素为载体来设计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分析该课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程学习内容和职业岗位的特点,根据学习情境的目的和要求不同,进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引导法和项目训练等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学生以团队或小组形式自主性、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形成项目化学习成果并相互交流、评价。

1.2.2课程总学时建议本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学时为56课时(周4课时)。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理念和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法律基础知识,为职业核心领域的学习和法律实务处理能力的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主体教材以未来法律职业者及法律辅助工作者的预设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视角,以完成相应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是否有利于基本法律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否切实能为后续的法律类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为总体标准来取舍所需学习的法学基本理论性知识和宪法知识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识别法律关系和处理民、刑、行政等基本法律问题的能力。

唐菲-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唐菲-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90229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课时:32学时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90229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2.0计划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中专各专业1.前言本课程的设置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为目标,以改革教学方法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制定如下课程标准:1.1课程定位《法律基础知识》是在三年制中专各专业中开设的公共课程。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们通过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升法律素养。

本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学习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做到自觉守法、依法办事,而且还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课程的目标是不仅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而且提高他们能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具体案例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民事、刑事等法律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属于公共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法律素质保障。

1.2设计思路1.2.1总体思路:本课程秉持“崇德尚能,学以致用”的我院校训,课程设计坚持“实用性、适用性、实践性”为思路。

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知识分析案例,解决生活中简单法律问题的能力。

1.2.2课程设置的依据:应国家普法内容要求,学生知识现状为基础,以实际工作生活需要为依据,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法治思想对学生的熏陶,提高学生自觉守法、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基本法律素质保障。

1.2.3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初中后学生的认知能力,选取确定了法的概述、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五部重要法律作为教学内容,共分为五个专题,共13个学习任务,对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宪法,民法和刑法还专门设立了案例分析学习任务,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期末测试。

《出版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出版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出版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出版法律基础英文名称:The Legal Basis of Publishing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图书学、与图书外贸、法律基础二、课程简介出版法律基础是研究出版法律制度的基础学科,是法学和出版学的交叉学科。

该课程为编辑出版专业学生了解作为经济组织的书业企业面临的复杂的法律环境,掌握现有书业企业法律制度提供重要途径。

从各书业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这一前提出发,将书业企业的法律环境分成五大类,加上法的基本原理部分,就构成了本书的六大部分,它们是法的基本原理、有关书业企业内部微观管理的法律制度、有关以书业企业外部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以及有关书业企业纠纷解决办法的法律规定等。

The Legal Basis of Publishing is the basic research on the legal system of publishing industry, and it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law and publishing studies. This course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for editing and publishing majo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legal environment that confronts the book industry as an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to master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existing book enterprise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book enterprises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the book industry is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that, together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law, compose the six parts of the book: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aw, the legal system of micro management in the book industry, the legal system concerning the external macro control of the book enterprises and the legal regulations of enterprise dispute solution in the book industr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出版法律基础》是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这些法律知识的介绍,对于书业所处的法律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书业企业有一些什么样的权利,并且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样也知道应承担责任一些什么样的义务,不至于做出法律禁止的事情,为学生以后到书业企业从业打下专业知识基础。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

法律知识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法律知识教案旨在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适用范围,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3. 学会分辨合法和非法行为;4. 能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执行的强制性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利益。

- 法律的作用:法律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平的规则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法律的基本原则:公正性、平等性、合法性、立法的确认和适用范围的确定。

- 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适用于所有公民和组织,无论其地位、职业或社会背景。

3. 合法和非法行为的辨别- 合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不违反任何法律规定。

- 非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和惩罚。

4. 应用法律知识解决简单法律问题- 使用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通过法律的规定解决简单的法律问题。

- 解决法律问题:分析问题,找出相关法律条文,并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律知识:通过教师讲解、课件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法律的内容、原则和适用范围。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法律知识的应用。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情景,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法律知识。

4. 布置作业:提供简单的法律问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加强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口头回答,检验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答问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法律知识教材,例如《法律基础》等。

高等教育法律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等教育法律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版

高等教育法律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版第一部分:课程介绍在高等教育法律基础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有关法律系统、法律原则和法律实践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将探讨包括宪法、刑法、民法等领域的法律内容,并深入了解法律职业道德以及法律专业领域的伦理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法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框架结构;2. 理解主要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3. 熟悉宪法、刑法、民法等领域的核心法律知识;4. 培养法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培养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意识。

为了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律基本概念和原则;2. 分析和讨论案例研究;3.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4. 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练习;5. 阅读和分析法律文献。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3.1 法律系统和法律原则3.1.1 法律系统的概念和组成3.1.2 法律的层级结构和适用原则3.1.3 司法制度和判例法的作用3.2 宪法与行政法3.2.1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效力3.2.2 行政法律制度和行政程序3.2.3 政府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原则3.3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3.3.1 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罪责划分3.3.2 刑罚的种类和适用条件3.3.3 刑事诉讼程序和证据收集规则3.4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3.4.1 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义务关系3.4.2 契约法和侵权责任法的适用规则3.4.3 民事诉讼程序和争议解决机制3.5 法律职业道德和伦理标准3.5.1 律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3.5.2 法官职业道德和独立性原则3.5.3 法律专业人员的伦理标准和职业责任第四部分:评估方式为了评估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 课堂小测验和作业2. 个人或小组项目报告3. 口头演讲和辩论4. 期末考试第五部分:参考文献1. 《宪法》2. 《刑法》3. 《民法典》4. 《法律职业道德准则》5. 相关法律案例和学术文章通过对高等教育法律基础课程大纲2024年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法律系统和法律原则的基本知识,并具备解决法律问题和分析法律案例的能力。

《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点

《法律基础》教学基本要点
3.监护制度;
4.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5.民事行为的无效及其法律后果;
6.民事权利的基本内容;
7.民事责任的概念和民事责任的种类;
8.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六章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1.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2.著作权的主体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
3.著作权的内容;
4.申请专利应具备的条件;
5.专利权的内容;《法律基础》课ຫໍສະໝຸດ 教学(自学)基本要求适用层次
所有层次
适应专业
使用学期
2010春
使用教材
教材名称
《法律基础》(本)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各章节主要学习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主要内容
1.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和内容;
2.学习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
1.法的概念和本质;
2.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3.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4.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5.继承方式;
6.法定继承的范围和顺序;
7.遗嘱继承的条件;
8.遗赠;遗赠扶养协议。
第九章刑事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1.刑法的基本原则;
2.刑法的效力范围;
3.犯罪构成要件;
4.犯罪形态;
5.共同犯罪;
6.刑罚的种类及具体运用。
第十章诉讼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1.三部诉讼法共同的原则和分别具有的特征;
第四章行政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1.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
2.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3.行政行为的分类;
4.行政处罚的特征和设定行政权限的划分;
5.行政处罚的适用原则;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实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实用法律基础》为南京电大开放教育专科会计、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英语等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是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概要论述,是专门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

就其性质来说,这是一门通识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对正确理解并掌握法律的本质、现行法律的基本内容,对正确执行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刑法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及国际法相关内容等。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一、课程学时和分配本课程2学分,课内学时36,教学周期为一学期。

二、文字教材及资料(一)教材基本教材为《新编法律基础知识读本》(杜亚敏、李安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是教学与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参考资料1、网络课件,共11次,是学员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料。

2、网上教学辅导:为了配合教学,在网上课程主页中制作了一些典型案例、法律法规、平时作业、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料,作为教材与面授辅导的补充,辅助学员自主学习。

三、教学环节(一)自学自学是远程开放教育重要的学习方式,学员应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参加面授辅导基础上,保证足够的时间全面、系统、认真阅读教材和指定参考资料,积极参加网上教学辅导。

(二)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教学的重要方式,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面授辅导课时不超过课内学时的二分之一。

(三)考试要求1、考核学生在全面、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掌握重点、难点及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处理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

2、终结性考核中,有一定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30%,中等难度的试题占总数的20%,比较容易的试题占总数的50%。

3、考试方式。

考试采用开卷形式,题型主要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

初中关于法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知道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什么,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 基本法律常识:宪法、刑法、民法等。

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遵纪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法律的基本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

3. 讲解基本法律常识:介绍宪法、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概念,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 讨论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要遵纪守法。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法律知识教育教材。

2. 案例: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

3.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课后实践让学生结合所学法律知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遵守法律法规,做到遵纪守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法律的一般理论,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认识到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严格履行公民义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开课对象除政法系以外的全校各系本科师范生,第二学期开设。

二、先修课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要注重密切结合社会现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为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增强教学效果。

除了通过课堂讲授这一教学主渠道外,还配以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形式,旨在提高学生们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如课堂讨论、教学录像、讲座、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

(二)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占10%,期末卷面占90%。

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36学时其中讲授30学时社会实践4学时辅导答疑2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绪论主要内容:一、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任务、内容(一)从性质上来说,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属于思想教育课程的范畴。

(二)任务是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三)在内容体系上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般理论又涵盖了我国主要的法律制度。

二、学习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意义(一)学习法律基础课,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学习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学习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法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法学基础知识教学方案

法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法本课程是非法学专业毕业而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学习者必须补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央电大总教学计划中.本课程4个学分,课内学时72,开设一学期,采用面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属省管课程.(二)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理解,认识法的本质;了解我国主要部门法律的主要内容,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掌握常见的法律制度和原则规定,并能够用于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法律问题.配合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鉴于非法学专业毕业而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阶段学习者还要补修民法和刑法,在本科教育中还要专门学习婚姻家庭法,知识产权,商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作为法学本科补修课的"法学基础知识"对民法,刑法,婚姻家庭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不作教学要求,不列入考核内容.(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为非法律专业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打下较好的法律基础,为学好其他课程铺垫基础.(四)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本课程所采用的主教材为《法学概论》,陈光中主编,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为2002年2月修订版.对于本课程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指导学生全面系统通读文字基本教材及参考资料;2.录像课,IP课,电视直播课,视频直播课,网上答疑和讨论等教学形式及面授辅导主要讲解重点,难点.3.案例分析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熟练掌握法律规范的程度,可以将疑难案例作为作业或考题.二、大纲本文第一章法学总论(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法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法的运行第三节法与国家,政策和道德第四节社会主义法制第五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熟练掌握法的定义,熟练掌握权利和义务的有关规定,掌握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掌握法律规范的概念及构成,掌握法律体系的概念,掌握法律责任的概念,了解法律制裁,了解法的运行,熟练掌握法与国家的区别,法与政策的区别以及法与道德的区别,了解社会主义法制,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关规定.第二章、宪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宪法概述第二节我国的基本制度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了解宪法的概念,了解宪法保障及宪法的历史发展,掌握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了解多党史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单一制下的地方制度,了解我国经济制度,了解我国的国旗,国徽和首都,了解公民的概念,掌握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掌握宗教信仰自由权不是政治权利和自由,熟练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主要特点,掌握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有关知识,了解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了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了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有关知识.第三章、刑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刑法概述第二节犯罪与犯罪构成第三节犯罪的形态第四节刑罚论第五节罪刑各论(二)教学要求不作要求.第四章、刑事诉讼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总则第二节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第三节审判程序第四节执行程序(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了解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作用,宗旨和任务,掌握我国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掌握管辖,回避,证据,强制措施的有关规定,了解附带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掌握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掌握第一审程序,掌握第二审程序,了解死刑复核程序,掌握审判监督程序,了解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第五章、民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第三节公民(自然人)第四节法人第五节民事法律行为第六节代理第七节物权第八节债权第九节人身权第十节民事责任(二)教学要求不作要求.第六章、知识产权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识产权法概述第二节著作权法第三节专利法第四节商标法第五节其他知识产权(二)教学要求不作要求.第七章、婚姻法与继承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婚姻法第二节继承法概述第三节法定继承第四节遗嘱继承第五节遗产的处理(二)教学要求不作要求.第八章、经济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经济法概述第二节合同法第三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四节公司法第五节保险法第六节劳动法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二)教学要求不作要求.第九章、民事诉讼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二节民事诉讼的几项主要制度第三节审判程序第四节执行程序第五节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别规定(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及其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了解民事诉讼法的效力,熟练掌握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及其基本制度,掌握民事诉讼的主管与管辖,了解诉讼主体,掌握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掌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掌握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督促程序和公示催告程序,了解执行程序,了解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特别规定.第十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行政法概述第二节行政组织第三节抽象行政行为第四节具体行政行为第五节行政处罚第六节行政诉讼法(二)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了解行政法的概念,掌握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了解行政组织的有关知识,掌握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点,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其成立条件和合法性判断标准,了解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和形式,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构成,掌握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了解具体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掌握行政处罚的概念,掌握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掌握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掌握行政处罚的决定,了解行政处罚的执行,掌握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不予受理的几类行政案件,了解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第十一章、国际法与国际私法(一)教学内容第一节国际法概述第二节国际法上的领土与居民第三节国际法上的外交与领事关系第四节国际条约第五节联合国和专门性国际组织第六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七节国际私法(二)教学要求不作要求.。

《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法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英文译名:Fundamentals of Law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开课系及教科组:法律系学分数:2学分总学时数:32学时理论课学时:28学时实验学时:4学时(录像)教材:《大学法律基础》,江伟钰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相互配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教育,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法律基础课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特别是要在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法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职能,了解我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制的基本要求,掌握依法治国的理论,树立法律权威思想。

课时安排:2学时第一节法的一般原理(掌握)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掌握)第三节法制与法治(了解)第二章宪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精神;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高宪法意识,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

课时安排:2学时第一节宪法概述(了解)第二节国家的基本制度(掌握)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掌握)第四节我国的国家机构(了解)第三章刑法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刑法基础知识,正确认识刑法的任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目的,树立运用刑法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意识,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003年修订)兰州大学德育教研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法律基础”课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法制教育课。

本门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对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的教育。

本门课程的内容由三部分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本质和类型、法的作用、法的创制和实施、法律意识以及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等理论;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

学习本门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理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也是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本门课程的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积极参加法律实践的原则和方法。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1.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历史发展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

法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法经历了与道德、宗教、习俗、禁忌等社会规范的分离和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历史演变过程。

法的历史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存在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四种历史类型的法。

2.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规范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国家的强制力和人民自觉遵守的统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法的作用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促进、保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作用。

3.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法的创制的指导思想。

我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维护法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结合我国国情汲取和借鉴外国法创制的经验。

法的形成包括法的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

我国的法律体系、法律部门、法律规范和法律渊源。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法的实施的概念。

法的实施的方式: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

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我国法的遵守。

违法的构成和分类。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概念和分类。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分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要求、普遍的法律感、法律知识、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我国法的创制和实施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及其主要途径。

二、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1.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也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

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制度化、法律化。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统一不可分的和相辅相成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法制建设,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加强法制首先是全党必须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加强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要求。

完善司法体制和诉讼程序。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要尊重辩证法,避免形而上学,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法制、法治和依法治国的涵义。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德治和以德治国的涵义。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教育干部问题。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事业。

三、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宪法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宪法是规定民主制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根本法。

我国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的基本特征是: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正程序的特殊和严格。

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2.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我国宪法全面体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认真贯彻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切实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科学规范国家权力,充分适应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和义务、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监督权、取得赔偿权、人身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以及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保障离退休人员和烈军属的权利,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我国国家机构在组织和活动中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责任制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党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组成和职权。

宪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3.宪法与民主政治建设宪法与民主制度。

我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最基本的形式。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

宪法与权力制约和监督。

宪法规定了我国的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它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

权力机关要加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的监督。

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宪法与人权保障。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宣言,是人民权利享有和实现的最可靠的法律保障。

要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宪法与共产党的领导。

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模范地遵守宪法,严格按照宪法办事,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党的领导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根本保证。

4.树立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要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