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治疗“鼻炎(鼻渊)”高效方

治疗“鼻炎(鼻渊)”高效方

治疗“鼻炎(鼻渊)”高效方主方辛夷6g 当归30g 柴胡15g 黄芩12g 炒栀子9g 玄参30g 贝母3g 枳实9g 白芍15g 甘草6g 藿香10g 生牡蛎20g 夏枯草15g 红藤15g。

功效:宣散通窍化湿清热祛涕开塞。

主治:鼻渊脑漏,即现代医学诊断的过敏性鼻炎(加地龙、蝉蜕、乌梅),黏膜化脓性炎症(鼻窦或副鼻窦炎),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

加减:•流黄色浊涕或脓性浊涕,或带有腥臭味,脉见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或黄腻者,加鱼腥草(后下)30g、冬瓜仁lOg、生薏仁30g。

•如见鼻塞重浊,嗅觉不敏,甚至不别香臭者,加荜茇lOg。

•反复发作,久羁缠绵,而见鼻道干涩,或见涕中带有血丝,脉细或弦细,舌红苔薄,出现肝肾阴虚症状者,加细生地l0g、女贞子l0g、墨旱莲l0g。

•如流涕清稀而见舌淡苔薄或薄白者,加荆芥10 g、白芥子10g、苏子10g、云茯苓15g、炒白术12g。

•表虚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染外邪,加上绵芪15g、炒白术lOg、关防风6g。

此方为清朝陈士铎取渊汤和日本治鼻窦炎汉方与消瘰丸之合方的加减而成;中医认为鼻渊当责之肺窍失利或肝胆湿热内蕴而发,方中即有宣散之辛夷、藿香开窍,又有黄芩、枙子清热;加之回逆散疏肝利胆,合当归红藤活血通络等共奏宣散通窍,化湿清热为治,临床效验尚可。

下面举一案例示之:医案患者:陈某某,男,10岁;小学生患鼻炎一年有余,经常鼻塞流黄涕,偶有上额头痛,易外感虚胖,动则汗出。

饮食二便尚可;舌微红,苔白略厚,脉浮滑微数。

中医诊断:鼻洲证处方:上方加玉屏风散;辛夷6g,当归30g,柴胡15g,黄芩12g,炒栀子9g,玄参30g,贝母3g 枳实9g,白芍15g,甘草6g,藿香10g,生牡蛎20,夏枯草15g ,红藤15g,鱼腥草15g,黄芪15g,炒白术l0g,关防风6g 七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鼻塞流浓涕减轻,效不更方,又续服十剂基本痊愈;后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一周服二次,巩固治疗一月彻底治愈。

耳鼻喉科鼻渊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鼻渊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鼻渊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鼻渊】鼻窦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鼻渊】鼻窦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鼻渊】鼻窦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概述】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本病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久则虚眩不已等。

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与急、慢性鼻窦炎相类似。

本病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

因本病发病率高,影响工作、学习,甚至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后果,故应积极防治。

【诊断要点】本病以鼻流浊涕而量多,涕从鼻腔上方向下流为其特征,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赤或淡红肿胀,眉间或颧部有压痛等症状及体征。

必要时可结合X线摄片辅助诊断。

【辨证施治】实证1.肺经风热【主证】涕黄或粘白而量多,从鼻道上方流下,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鼻内肌膜红肿,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

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头痛,胸闷,咳嗽,痰多,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治疗】(1)内治:宜琉风清热,芳香通窍,可选用【苍耳子散】加黄芩、菊花、葛根、连翘。

方中以苍耳子散辛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连翘、葛根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从表解。

草药:宜疏风清热,解毒去湿,可用鱼腥草30g,入地金牛根6g,豆豉姜15g,野菊花24g,东风桔梗30g,金丝草15g水煎服。

或用丝瓜藤近根处30g,烧存性,每次3g,每日二次,水冲服。

(2)外治:①选用滴鼻灵、葱白滴鼻液或1%麻黄素液等滴鼻。

或用冰连散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

②上领窦炎,可子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以清热解毒。

(3)针灸疗法:①针刺: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刺激。

②穴位注射:取肺俞穴,进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ml,隔天一次。

2.胆腑郁热【主证】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量多,以鼻腔上方流下,有臭味,嗅觉差,鼻粘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

头痛剧烈,眉间及颧部叩压痛明显。

全身并有发热,口苦咽千,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胆腑郁热之证。

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慢鼻渊(慢性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疾病之一。

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可单侧发病或单窦发病,但双侧发病或多窦发病极常见。

以流脓涕,鼻塞,头痛,头昏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有时可伴有精神不振,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

鼻内镜检查:见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嗅裂,或下流蓄积于鼻腔后段或流入鼻咽部。

鼻腔鼻窦冠状位CT,可准确判断各鼻窦病变范围,是本病的确诊依据。

慢性鼻窦炎一般分三种类型:1 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1期:单发鼻窦炎;2 期:多发鼻窦炎;3期:全组鼻窦炎2 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1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2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3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3型:多发性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一、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手术前中医中药的应用(1)、内治辨证施治:1、胆腑郁热,上犯窦窍证主证:鼻涕浓浊,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头昏重。

鼻黏膜红肿。

兼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①推荐方剂:奇授藿香丸加减。

藿香、猪胆汁。

一般加茵陈、黄芩、栀子、鱼腥草。

②中成药:藿胆丸、香菊颗粒、鼻渊舒口服液等。

2、气虚邪恋,留滞窦窍证主证:鼻塞或轻或重,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嗅觉减退。

鼻黏膜晦暗,鼻甲肿大,或有息肉样变。

全身见倦怠乏力,头昏闷或重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淡或胖而有齿印,苔白或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补肺,渗湿化浊。

①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合温肺止流丹加减。

鼻塞甚者可合苍耳子散。

②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3、肾虚寒凝,困结窦窍证主证:鼻塞,嗅觉减退,涕粘白浓浊不止,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缠绵难愈。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目录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耳鸣诊疗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1.风邪外犯证: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 肝火上炎证: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 痰火郁结证: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引言
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炎症,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
嚏等。

中医药学在鼻炎的诊疗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案。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鼻炎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及舌脉检查等。

根据症状的
不同,中医将鼻炎分为风寒鼻炎、风热鼻炎、湿热鼻炎等不同类型。

通过舌脉检查,中医会进一步辨别病情和辅助诊断。

中医治疗方案
风寒鼻炎
- 外治疗法:采用辛温药物进行局部薰蒸,如草果、白芷等。

- 内治疗法:使用温通药物,如葛根、白芷、防风等,来驱散
寒邪。

风热鼻炎
- 外治疗法:使用清热解毒药物进行鼻腔洗涤,如黄芩、连翘等。

- 内治疗法:采用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的药物,如连翘、板蓝根、冬瓜络等。

湿热鼻炎
- 外治疗法:使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药物进行中药吸入,
如黄连、黄柏等。

- 内治疗法:采用清热解毒、利湿化痰的药物,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调理与预防
中医强调调理和预防的重要性。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此外,饮食上
应适度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结论
鼻炎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风寒鼻炎、风热鼻炎和湿热鼻炎等不
同类型的治疗方法。

联合外治和内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药物,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此外,调理和预防是鼻炎治疗的重要环节,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改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妙方集锦』治鼻窦炎(鼻渊)妙方(方8首)

『妙方集锦』治鼻窦炎(鼻渊)妙方(方8首)

『妙方集锦』治鼻窦炎(鼻渊)妙方(方8首)治鼻窦炎(鼻渊)妙方1苍耳散来源】宋·严用和《济生方》【歌诀】苍耳散内辛夷仁,再加薄荷和白芷,散风祛寒通鼻窍,药简力专效果良。

【组成】苍耳子9克,辛夷仁15克,白芷30克,薄荷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

每服6克,日服2次,食后用葱或茶水调下。

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散风祛寒,通利鼻窍。

【方解】方中四味药均为辛散之品,既能散风祛寒,又能通利鼻窍。

药少力专,证属风寒,用之颇验。

【主治】鼻流黄浊涕、鼻塞不通、前额头痛。

可用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病症。

【加减】若伴见头痛,加川芎、细辛;风寒重,加荆芥、防风;风热重,加银花、连翘、桑叶、菊花;鼻流黄浊涕,加黄芩、七叶一枝花;咽痒,加牛蒡子、桔梗、甘草。

【附记】临床反复验证,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2解毒通窍汤【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歌诀】解毒通窍金银花,夏枯腥草野菊花,黄芩辛夷苍耳子,炙草白芷和大蓟。

【组成】金银花15克,鱼腥草15克,夏枯草15克,苍耳子15克,黄芩10克,野菊花10克,大蓟10克,辛夷10克,白芷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3次。

7剂为1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通窍。

【方解】方用金银花、鱼腥草、夏枯草、野菊花、黄芩清热解毒;大蓟清热凉血;辛夷、白芷、苍耳子通利鼻窍,祛风散邪;炙甘草温中和药。

诸药合用,共奏消热解毒,祛风通窍之功。

【主治】鼻窦炎(鼻渊)。

【附记】用本方治疗鼻窦炎121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治愈113例,显效5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752%。

3蒲公英汤【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歌诀】蒲公英汤野菊花,黄芩胆草与防风,白芷辛夷生甘草,清热解毒通鼻窍。

【组成】蒲公英20克,黄芩20克,龙胆草20克,防风12克,白芷12克,野菊花12克,辛夷花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3次。

1周为1疗程。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通窍。

优化后耳鼻喉科鼻渊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后耳鼻喉科鼻渊中医护理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的症候要点(一)肺经风热: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口粘或黃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二)胆腑郁热: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黃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膩,脉弦数。

(三)脾胃湿热: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皖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黃腻,脉滑数。

(四)肺脾气虚: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澹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鼻塞1•观察患者鼻塞的程度。

2.病室宜清洁,空气新鲜,同时避免冷风外袭。

3.心理护理,转移注意:力,告知患者较长,使其有足够的信心配合治疗4.遵医嘱用芳香通窍中药滴鼻剂,清洁鼻腔,祛除积留鼻涕,保持鼻道通畅。

5.指导患者正确損鼻,预防并发症。

6.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

可选择迎香、天突、大椎、风门、神堂、育肓、肺俞、脾俞及肾俞,儿童去肾俞加胃俞。

7.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

8.遵医嘱给予威伐光治疗。

9.遵医嘱给予热敬灸治疗。

主穴:迎香、印堂、通天、列缺、合谷,配穴:肺经风热配尺泽;脾胃湿热配曲池、阴陵泉。

(二)流脓涕:1.观察患者的鼻塞轻重、分泌物的量、性质、气味及嗅觉减退的时间,及时改善鼻窍通气, 清除鼻窍内分泌物。

2.观察患者有无张口呼吸、头痛、发热等伴随症状。

3.指导正确患者損鼻,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

4.遵医嘱给予鼻腔冲洗。

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

6.遵医嘱给予威伐光治疗。

(三)头痛: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

2.病室安静,避免噪音。

3.头痛焦虑不安者,给予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4.遵医嘱耳穴压豆,可选择肺、内鼻、额、肾上腺、内分泌、神门、枕。

耳鼻喉科优势病种

耳鼻喉科优势病种

附件1. 3个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优势病种1、鼻渊(急慢性鼻-鼻窦炎) (3)2、耳鸣耳聋(耳鸣、耳聋) (9)3、乳蛾(急慢性扁桃体炎) (14)鼻渊(急、慢性鼻•鼻窦炎)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渊”字形象的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特点,即渊深之意,形容涕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如王冰所言:“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多发疾病。

根据《内经》对鼻渊的病机病位症状特点的论述,本病乂有“脑漏”、“脑渗”、“脑崩”、“脑泻”等病名。

本病有虚证和实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多与肺、肝胆关系密切,感受风热或风寒入里化热、肝胆火热都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鼻渊与肺热有关,“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素问•气厥论》中则认为与胆腑郁热有关:“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

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相当于西医上的急性鼻-鼻窦炎;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常与肺、脾胃虚弱关系密切,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谓:“肺气主气而通于鼻,其气为阳,诸阳之气,上荣头面。

若气虚受风冷,风冷客于头脑,即其气不和,令气停滞,博于津液,脓涕结聚,即不闻香臭。

”认为本病与肺气虚寒有关,《医学摘粹•杂症要诀》中曰“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

”则认为与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有关,相当于慢性鼻-鼻窦炎。

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历代医家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多以虚实来论之。

其病位主要在于肝胆、肺肾、脾胃,病程短者以实证居多,多以湿热为主,病久者多虚实夹杂,病久必瘀,久病者多兼以瘀血之证。

实证多是因为感受外邪、情志不遂或饮食失节等原因,造成肺、脾胃及胆之病变,湿热内生,循经上犯鼻窍而发病。

因此鼻渊的急性发作多与与湿热关系密切,《张氏医通•卷八》中曰:“鼻出浊涕,即令之脑漏是也……皆阳明伏火所致。

” 《辨证录•卷之三》指出了其与肺经郁火关系密切:“人有鼻塞不通,浊涕稠黏,已经数年,皆以为鼻渊而火结于脑也,谁知是肺经郁火不宣。

鼻窦炎中医辩证治疗

鼻窦炎中医辩证治疗

鼻窦炎中医辩证治疗鼻渊又称脑漏,是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病、多发病。

X线片及鼻窦部穿刺,是现代医学诊断此病的关键技术。

中医通过辨证,多分以下证型治疗。

(1)风热袭肺:临床表现为鼻涕黄浊味臭,鼻塞时作,嗅觉减退,头额胀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咽干,苔薄黄。

治则:疏风清热,芳香通窍。

可选方剂: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川芎、黄芩、薄荷、川贝母或浙贝母、淡豆豉、菊花、甘草),还可选加黄芩、金银花、菊花、葛根、连翘等。

头巅顶痛,加藁本;前额眉棱骨痛,加蔓荆子;后枕及颈项痛,加葛根;双侧太阳穴痛,加柴胡;痰多,加杏仁、瓜蒌等。

成药可今天选鼻渊通窍颗粒或防芷鼻炎片。

(2)脾经湿热:临床表现为涕黄浊、量多、味臭,鼻塞重,嗅觉差,鼻窍黏膜红肿,头胀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溲黄赤。

舌红,苔黄腻。

治则: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可选方剂:甘露消毒丹(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

涕黄浊量多,加车前子、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湿。

(3)胆府郁热:临床表现为鼻流浊涕,色黄而臭,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头昏头胀,咽干口苦,耳鸣目眩,两胁胀痛。

舌红,苔黄。

治则: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可选成药胆香鼻炎片或选鼻渊舒口服液,涕黄绿者,加服龙胆泻肝丸。

(4)脾气虚弱:临床表现为涕或白或黄,黏且量多,无臭味,鼻塞重,嗅觉差,鼻窍黏膜淡红肿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腹胀便溏。

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健脾益气,清利湿浊。

可选成药补中益气丸。

有其他症状时,如湿重时,补中益气丸改汤剂加川木通、泽泻;鼻塞重者,加苍耳子、辛夷、石菖蒲;涕黄浊量多者,加黄连、黄芩、车前草等。

(5)肺气虚寒:临床表现为鼻涕量多、黏白无臭味,鼻塞或轻或重,日久不愈,遇风冷加重,自汗恶风,气短乏力。

舌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肺气,疏散风寒。

慢性鼻炎中医怎么治疗

慢性鼻炎中医怎么治疗

慢性鼻炎中医怎么治疗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人们在治疗慢性鼻炎的时候常常因为着急而苦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医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法介绍一、辨证内治1、外感风寒治法:疏风散寒,辛温通窍方药:苍耳子散加减。

苍耳子9g,辛夷9g,羌活9g,防风9g,藁本9g,川芎9g,白芷15g,细辛3g,升麻9g,本通6g,甘草6g。

咳嗽重者加紫苑,款冬花;挟湿者加藿香,佩兰。

2、外感风热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桑菊饮合苍耳子散加减。

菊花12g,桔梗9g,连翘9g,杏仁9g,薄荷9g,桑叶9g,苍耳子9g,白茫15g,黄芩9g,甘草9g。

咽痛者加射干,马勃;涕黄带血者加生地,银花。

3、肺脾气虚,邪滞鼻窍治法:温肺益气,祛风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味。

人参9g,黄茂15g,白术9g,炙甘草9g,细辛3g,白芷5g,苍耳子9g,鱼脑石15g,桔梗9g,诃子6g。

4、脾气虚,邪滞鼻窍治法:健脾利湿,祛风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党参9g,茯苓159,白术9g,淮山药30g,炒扁豆9g,莲子15g,薏苡仁30g,石菖蒲9g,苍耳子9g,陈皮9g,湿重者加泽泻,车前草;有寒象者,加荆芥、细辛。

5、邪毒久留,气滞血瘀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方药:当归芍药汤加味。

当归12g,赤芍15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地龙9g,辛夷花9g,白菊花12g,薄荷9g,黄芩9g,茯苓15g,泽泻12g,白术9g,甘草6g。

肺气虚者加黄芪,诃子;热重者加黄芩、贝母;头痛者加白芷,藁本,蔓荆子。

二、外治1、滴鼻:①辛夷花滴鼻液:辛夷花100g,水煎一次余300ml,去渣,过滤,加入适量防腐剂,装瓶备用,日3次,每次1~2滴。

②复方鹅芩滴鼻液:鹅不食草90g,黄芩90g,金银花90g,辛夷90g,白芷90g,川芎60g,细辛45g,甘油300ml,配制成1000ml液体,瓶装滴鼻。

2、碧云散吹鼻:每日3~4次。

中西医:慢性鼻渊的诊疗

中西医:慢性鼻渊的诊疗

中西医:慢性鼻渊的诊疗慢性鼻渊是指急性鼻渊病程迁延,脏腑虚损,邪滞鼻窦所致,以鼻塞,鼻流脓涕,嗅觉减退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鼻病。

古代有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别称。

本病相当于西医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古代有关鼻渊以及脑漏、脑崩、脑渗、脑泻等文献资料多指慢性鼻渊。

其病机多从虚、实、寒、热认识。

其属实、属热者,如胆移热于脑,或脑受风热,或湿热、火热上蒸等,见急性鼻渊所论。

其病属虚、属寒者,如《景岳全书》卷27谓:“其有脑泻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症。

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

”清.陈士铎《辨证录》卷3说:“夫脑漏者即鼻渊也,原有寒热二症,不止胆热而成也............... 盖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

热属实热,寒属虚寒。

兹但流清涕而不腥臭,正虚寒之病也。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2说:“鼻流浊涕,经年累月不止,当别寒热................................ 涕清不臭觉腥者,属虚寒,用八味地黄丸加川苜、升麻、苍耳子,所以用肾药者,脑属肾也。

”但古人所论鼻渊因于寒者,有时也可能是指今之鼻.孰。

[病因病理]1.肺胃郁热熏鼻:反复感受风寒、风热,致肺与阳明积热,循经上干,蒸腐鼻窦肌膜。

2.胆热熏鼻:邪热内蕴,传于胆腑,疏泄失常,邪热循经上犯窦窍为病。

3.脾虚湿邪滞鼻.:脾胃亏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久滞鼻窍为患。

4.肺虚邪滞鼻窍:肺气亏虚,失于清肃,邪毒滞留窦窍。

5.阳虚寒凝鼻窍:肾阳不足,督脉虚寒,湿浊不化,寒湿浊邪滞留窦窍。

西医认为本病主要属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未彻底治愈,病程迁延所致。

其病因及致病菌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相似,亦与特应性体质有关。

本病亦可呈慢性起病(如牙源性上颌窦炎)。

本病病理改变可分为水肿浸润型、浸润型和浸润纤维型。

[临床表现与诊断]1.病史:多有急性鼻渊病史,病程在3个月以上。

2.症状⑴多涕,呈脓性或粘脓性。

慢性鼻炎中西药治疗方案

慢性鼻炎中西药治疗方案

一、概述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等症状,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

慢性鼻炎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鼻炎属“鼻鼽”、“鼻渊”范畴。

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鼻炎的中西医治疗方案。

二、西医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1)鼻用激素:鼻用激素是治疗慢性鼻炎的首选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

常用的鼻用激素有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

使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喷入每侧鼻孔1喷。

(2)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具有抗过敏作用,可缓解鼻痒、喷嚏等症状。

常用的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使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1片。

(3)抗胆碱能药:抗胆碱能药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常用的抗胆碱能药有奥昔布宁、阿托品等。

使用方法:每日2次,每次1片。

(4)中药制剂:中药制剂在治疗慢性鼻炎方面也有一定疗效,如鼻炎灵、鼻炎康等。

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服用。

2.手术治疗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法有:(1)鼻内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下鼻甲肥厚明显的患者。

(2)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适用于下鼻甲肥厚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患者。

三、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论治慢性鼻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如下:(1)风寒型:表现为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等。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通窍止涕。

常用方剂:荆防败毒散。

(2)风热型:表现为鼻塞、流涕黄稠、鼻痒、喷嚏、发热、头痛等。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通窍止涕。

常用方剂:银翘散。

(3)肺热型:表现为鼻塞、流涕黄稠、鼻痒、喷嚏、咳嗽、痰黄等。

治疗原则:清肺泻火,通窍止涕。

常用方剂:桑菊饮。

(4)肺虚型:表现为鼻塞、流涕清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易感冒等。

治疗原则:补肺益气,通窍止涕。

常用方剂:玉屏风散。

2.中成药(1)风寒型:常用中成药有鼻炎灵、鼻炎康等。

(2)风热型:常用中成药有银翘解毒片、感冒清热颗粒等。

(3)肺热型:常用中成药有清肺抑火丸、板蓝根颗粒等。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

”抗敏通窍方(朱瑞群):乌梅9克、防风9克、甘草5克、细辛3克、白芷6克、川芎6克、苍耳子9克、辛夷6克(包煎),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小儿过敏性鼻炎。

通窍方(何宗德):柴胡9克,香附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辛夷花9克(包煎),白术9克,黄芪18克,白芷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疏经活络、畅通气血,主治血管运动性鼻炎,咽鼓管闭塞。

本方是通气散、苍耳子散、玉屏风散化裁而来,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香附、川芎、当归、赤芍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柴胡既清解余邪,又引药入肝上行鼻咽;苍耳子、辛夷、白芷疏风散邪,除湿通窍。

张氏鼻渊方(张学礼):关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包煎),信前胡10克,甜桔梗10克,天花粉10克,薏苡仁15克(捣碎),净蝉衣10克,白僵蚕10克,皂角刺10克,露蜂房10克(炒制),香白芷10克,川黄芩10克,绵黄芪10克,生白术10克,京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鼻渊、鼻鼽(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

治过敏性鼻炎方(邓铁涛):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主治过敏性鼻炎。

注:如无五爪龙,可用黄芪15克代。

鼻炎验方(王大鹏):黄芪30克,鹅不食草30克,防风9克,山茱萸9克,白术12克,山药2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5克,薄荷10克(后下),辛荑花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肺益气、扶正固本,主治过敏性鼻炎。

方用玉屏风散补肺气、固卫气,增强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补肾药物有益元气扶正固本,改善过敏体质的作用,通过调节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鼻渊

鼻渊

鼻渊(急、慢性鼻窦炎)诊疗方案(2013年)鼻渊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分,实证起病急,病程短;虚证病程长,缠绵难愈。

西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可有伤风鼻塞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颌面部、头顶部等,并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

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

鼻窦X线或CT检查常显示鼻窦腔模糊、密度增高及混浊,或可见液平面。

(4)本病需与鼻窒及鼻真菌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1)全身症状:急性鼻窦炎伴有烦躁不安、畏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及嗜睡等症,在儿童较为多见。

慢性的伴随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局部症状:鼻塞为常见症状之一。

流涕多是主要症状。

嗅觉障碍常表现为嗅觉减退或嗅觉缺失。

患者常感到局部沉重、痛感,多在低头、咳嗽、用力蹬等使头部静脉压增高时,或情绪激动时加重。

视觉障碍。

(3)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或肥厚,钩突肥大、泡状中甲、中鼻甲反向弯曲、鼻中隔高位重度弯曲压迫中鼻甲导致中鼻甲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道狭窄或完全阻塞。

脓性分泌物积聚于鼻道内,色黄或灰白色,粘性、脓性或粘脓性,量不定。

(4)急性鼻窦炎可有局部压痛和叩痛,受累鼻窦窦壁处明显。

(5)影像学检查可显示病变鼻窦的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黏膜病变程度等。

(二)证侯诊断1.肺经风热:起居不慎,冷暖失调,或过度疲劳,风热袭表伤肺,或风寒外袭,邪壅肺系,肺失清肃,邪聚鼻窍而为病。

耳鼻喉科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耳鼻喉科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T001.6—94)(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涕或脓涕。

(2)次要症状: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3)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4)病程:病程持续12周以上,或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7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或持续性。

可伴有少量粘液性或脓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等。

主要体征:下鼻甲肿胀或肥厚,甚则呈桑椹样改变。

(1)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下鼻甲肿胀、光滑,对血管收缩剂反应敏感。

(2)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并渐进性加重,下鼻甲表面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对血管收缩剂反应不敏感。

(二)证候诊断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色黄量少;可有口干或咳痰黄粘等。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粘,遇寒冷加重;可伴有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纳呆便溏等症。

舌质淡,或有齿印,苔白,脉弱。

3.邪毒久留,瘀滞鼻窍证:鼻塞持续不减,涕或粘黄或粘白,嗅觉减退,头昏头痛。

舌质暗红,脉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经蕴热,壅塞鼻窍证治法:清热散邪,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辛夷花、知母、栀子、黄芩、枇杷叶、升麻、麦冬、生甘草、石菖蒲、路路通、白芷、蔓荆子等。

中成药:香菊胶囊、苍耳子散等。

2.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治法:补益脾肺,宣通鼻窍。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白术、云苓、扁豆、陈皮、淮山药、砂仁、苡仁、桔梗、苍耳子、辛夷花、薄荷、白芷、甘草、诃子、荆芥、细辛等。

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慢性鼻窦炎是以鼻塞、流脓鼻涕、头昏、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本病病程较长,可数年至数十年,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慢性鼻窦炎绝大多数是鼻窦内的多种细菌感染,致病菌以流感杆菌及链球菌多见。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往往是长期的,尤其在天气变化及冬季时,注意防止外感,减少急性发作,坚持用药,必要时配合特殊治疗,慢性鼻窦之是可以治愈的。

1、辨证论治1.肺脾气虚,邪滞鼻窍证:鼻塞日久,呈交替供或间断性鼻塞,时轻时重,涕色白而稀,遇寒症状加重,鼻粘膜及鼻甲肿胀,色淡或潮红,全身可兼肺脾气虚之症状,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宜补益肺脾,祛风散寒。

代表方:温肺止流丹加减。

2.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证:鼻塞重,呈持续性鼻塞,多涕粘白或黄稠,嗅觉减退。

鼻粘膜肿胀硬实,暗红色,呈桑椹样。

可伴语言不畅,咳嗽痰多,耳鸣耳闭,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宜调和气血,化瘀通窍。

代表方:当归芍药汤加减,或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2、针灸疗法体针:主穴迎香、合谷、上星,配穴风池、太阳、印堂,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艾灸:取人中、迎香、风府、百会,肺虚配肺俞、太渊,脾虚配脾俞、足三里,隔日一次,灸至发热为度。

3、单方验方(1)藿胆丸每次3-6g,日服2次。

(2)千柏鼻炎片每次3-4片,日服3次。

(3)鼻炎康每次4片,日服3次。

4、外用药治疗—般来讲,鼻腔内忌用药粉喷人治疗,故不宜自行用配制药粉吸人鼻腔。

5、穿刺治疗对于鼻窦内积脓较多而又不易排出者可用此法,常用于上颌窦炎,本法安全,可靠,局部捌伤很小,须经医生操作用特制穿刺针穿入鼻窦内,将脓涕冲出,再将消炎药直接注入鼻窦,多可收到较好疗效。

6、中医药治疗慢性鼻窦炎中医称之为鼻渊,与肺、脾的虚损有关,故治法宜温补肺气或健脾益气,通利鼻窍。

基础方药:茯苓12克,党参,白术、陈皮、山药、苍耳子、辛夷、白芷各10克。

脓涕多者加鱼腥草12克、冬瓜子10克,头昏头痛者加川芎10克、菊花10克,鼻塞重、嗅觉下降者加鹅不食草10克。

鼻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鼻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鼻炎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部疾病,患者多以鼻腔充血、流鼻涕、鼻塞等症状为主。

中医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鼻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希望对广大患者有所帮助。

一、方案一:清热解毒,活血化痰中医认为,鼻炎主要是由于鼻腔内湿热和气血循环不畅引起的。

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痰的中药方案进行治疗。

1. 黄连汤主要成分:黄连、黄芩、黄柏、黄连、当归、白芍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末,每次取10克,冲泡于开水中,作为煎剂饮用。

功效:黄连汤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痰,可以有效缓解鼻炎引起的鼻塞和充血症状。

2. 柴胡疏肝汤主要成分:柴胡、黄芩、枳实、人参、法夏、山楂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末,每次取10克,冲泡于开水中,作为煎剂饮用。

功效:柴胡疏肝汤可以疏肝理气,舒缓肝气郁滞带来的鼻塞和异物感。

二、方案二: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中医认为,鼻炎与经络的痰湿阻滞和气血瘀滞密切相关。

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采用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药方案进行治疗。

1. 雷丸主要成分:灵脂、冉草、葳蕤等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末,每次取适量,加入温水调成糊状,外敷于鼻部。

功效:雷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可以有效改善鼻炎的鼻塞和鼻腔充血症状。

2. 狗血注射液主要成分:狗血、丹参、柏子仁等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末,制成注射液,每次取适量,经医生指导下静脉注射。

功效:狗血注射液可以活血化瘀,改善鼻炎引起的鼻塞和充血症状。

三、方案三:滋阴清热,潤燥開竅中医认为,鼻炎与体内阴虚和鼻腔燥热有关,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燥开窍的中药方案进行治疗。

1. 牡蛎橘核丸主要成分:牡蛎、橘核、甘草等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末,每次取适量,冲泡于开水中,作为煎剂饮用。

功效:牡蛎橘核丸可以滋阴清热,润燥开窍,有效缓解鼻炎引起的鼻塞和流鼻涕症状。

2. 羚羊角粉主要成分:羚羊角粉,黄芩、白芷、薄荷等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末,每次取适量,加入温水调匀,外敷于鼻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
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胆腑郁热证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合苍耳子散加减。

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川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4.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祛寒开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
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二)外治法
1.鼻窦置换疗法:使用中药灌洗液灌入鼻腔,以正负压交替吸引分泌物。

2.理疗:微波治疗机或红外线照射等。

3.熏蒸法:选取芳香通窜的中药进行熏蒸。

4.鼻腔(盥洗)冲洗法:辨证选方用药或用高渗盐水冲洗鼻腔。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

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个。

2.艾灸法:囟会、前顶、迎香、四白、上星。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命门。

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个。

3.贴敷疗法:穴位贴敷:可选用具有通透作用的中药研粉,用香油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双侧肺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命门、合谷、鱼际、内关等穴。

(四)西医治疗方法
参看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_昆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治疗。

(四)健康指导
1.预防感冒,指导病人正确擤鼻,正确使用滴鼻药。

2.保持空气流通,在污染环境中应佩戴口罩。

3.戒除烟酒,忌食辛辣。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评价指标: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
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所推荐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中文版。

症状无轻中重
需要擤鼻涕 0 1 2 3
打喷嚏 0 1 2 3
流清鼻涕 0 1 2 3
咳嗽 0 1 2 3
鼻涕倒流(咽喉) 0 1 2 3
流脓鼻涕 0 1 2 3
耳闷胀 0 1 2 3
头昏 0 1 2 3
耳痛 0 1 2 3
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 0 1 2 3
难以入睡 0 1 2 3
半夜容易苏醒 0 1 2 3
夜间睡眠质量不好 0 1 2 3
睡醒后觉得累 0 1 2 3
疲倦 0 1 2 3
工作效率下降 0 1 2 3
注意力不集中 0 1 2 3
沮丧、焦躁、易怒 0 1 2 3
忧虑 0 1 2 3
感觉不安或难堪 0 1 2 3
2.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鼻部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疗效指数≥90%。

显效:鼻部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疗效指数≥66%。

有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改善,疗效指数≥26%。

无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量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3月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