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洁同学理解也相对简单,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试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
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商量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同学思索,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同学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同学理解更加详细、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初二时同学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其次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同学先从身边最简洁的运动着手,对于同学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识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详细事例,让同学通过商量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同学,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力量较弱。
该年龄段的同学有奇怪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索,对学问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
比方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
同学简单将参照物和讨论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肯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讨论对象,再商量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参加式的体验学习,使同学能敏捷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详细问题,初步培育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初步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同学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_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描述(精选7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算法及其描述教学设计”。
第1篇: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目标1.学问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说明与建议想想议议课本图11.l-l出示了一组好玩的图片,分别表示了几种不同的运动。
在课文中也列举了很多物体做机械运动的例子。
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相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老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思索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相识:足球场上正在进行竞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变更。
)静止的物体是肯定不动的吗?(不是。
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变更,但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变更,因此也在运动着。
)通过回答这些问第1 页题,学生可以相识到机械运动的特点就是物体位置的改变,然后过渡到对参照物的讲解。
课本图11.1-2是地壳板块移动影响地貌的示意图。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来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并得到了古生物学、古地磁学等方面证据的支持。
可与地理学问整合,扩高校生的视野。
探讨表明,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每年缩短2.9cm;而科学家们发觉欧亚大陆板块在与邻近板块相互碰撞、挤压作用下,每年平均上升约0.2cm~0.5cm。
参照物通过阅读课文,或放映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而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错觉?经学生探讨,初步明确乘客推断动、静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推断。
为了加深这一相识,可让学生做下面的试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索回答:a.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c.选取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通过以上探讨,使学生相识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况不同,因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须要选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

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5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关于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优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方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正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简单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5课《运动与位置》,主要介绍运动与位置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并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 掌握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 能够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认识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于参照物的概念可能还存在困惑。
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小汽车和一棵树。
-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小汽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如何判断的?-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小汽车是在运动,因为它离树越来越远。
- 教师:非常好!你们通过观察小汽车和树的位置关系,判断出小汽车是在运动的。
那如果小汽车离树的距离一直保持不变呢?2. 概念讲解-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解释参照物的概念。
- 教师: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我们需要找一个参照物,也就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或位置作为参考。
通过观察物体和参照物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 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 教师:假设你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站着的乘客,你能判断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
- 学生回答:我们不能确定这位乘客是在运动还是静止,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公交车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3. 观察实验- 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书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后习题
(1)、动手动脑学物理。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也叫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它绕地球转动一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同,且它的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也相同,所以相对于地面上的任一点的位置都不改变,因此,地面上的人从任一观察点去看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
同步卫星绕地球转动一周大约需要21小时,确切地说是23小时56分.)
(2)、补充练习
1、小明同学乘火车去旅游.“火车开动”前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
地看着火车外的景物,他发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加引号的三种运动情况,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2、在现代交通中,高速列车已成为现实.为了不影响高速列车的运行,有人设想,若能使高速列车在进出站时既不停车、又能上下乘客,岂不更好.你能进行这样的设计吗?若能设计,说明理由.
3、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4、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板书。
第4章 第1节 机械运动(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节机械运动(第1课时)【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与要求】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①知道对物体的运动的描述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了解机械运动;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物体运动状态与参照物选择有关。
2.科学思维: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视频、活动等形式,学习辩证地看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
4.态度责任:接受辩证教育,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材分析】本课时为新浙教版七上第四章第1节《机械运动》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参照物。
教材先介绍机械运动的定义,再引出参照物的选择,再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首次接触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本课时为后续机械运动的分类及匀速直线运动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所以,本课时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教学思路】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有哪些形式? 人们如何描述运动?图片展示两种体育运动:扣篮:在整个过程中,篮球和运动员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跳马:在整个过程中,运动员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图片展示常见物体的运动:这些运动物体都有着共同特点:它们的空间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们把物体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叫作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直观、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
看视频,举例。
如浩瀚太空中的天体运动、风驰电掣的列车运行、街道上车来人往、导致地表变迁的地壳板块运动、大气和江河水的流动等。
过度:机械运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日常生活中,我这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作为参照物。
视频:图片解释:不同时刻对公路上的公共汽车和轿车所拍摄的两幅照片: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生活中,我们常选择地面或固定于地面的物体(如房屋、树、山等)作为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运动的描述
姓名:
工作单位: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但是,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并不是容易的事。
课件演示:①(无背景物时)请说出屏幕上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出理由。
②(加背景物时)请说出屏幕上的汽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并说出理由。(这里要加强引导。课件的使用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思维障碍。便于引出参照物。)。
为什么两次的判定感觉不同呢?第一次说不清,而第二次就敢肯定回答,原因是什么?是的,有了对比的物体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五章. 物体的运动 四、运动的相对性》优质课教案_6

2011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设计教学背景:1课时教学准备:一大一小两只毛绒熊、三角板与一个苹果、卫星模型与大号瑜伽球、一大一小两架飞机模型、玩具风车25个、电池与绿色花泥25组教学目标:1.知道如何用科学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2.掌握判断物体所处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方法。
3.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是本章节的教学难点。
学生主要问题在于,分不清研究对象和参考物。
因此,课堂采用生活化引入方式,以一大一小两只玩具熊的位置变换问题引入运动与静止概念,并对如何判定运动进行初步的方法小结,并在此过程中初步强化研究对像的选取问题。
紧接着用一个“搬小猪”的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概念,同时引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研究对象,在同一时间内会有两种运动形式,由此将学生的关注焦点引向参照物的选取。
接下来,通过火车问题,进一步强化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两者的关系,引出相对运动的概念。
用多个相对应用在生活、生产中的真实应用,设计活动让学生进行模拟或者应答,以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来反馈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重难点:研究对象、参照物的判定;判断运动和静止的方法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主要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机械运动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三、运动的相对性四、运动相对性的应用应用1:同步卫星应用2:加油机和受油机应用3:风洞五、运动相对性造成危害的一面教学反思:本课将理解上的难点用游戏(搬“小猪”、风车、电池与花泥等)进行了分解,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入心。
用表现性任务观察(同步卫星、加油机等)学生的掌握情况,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反馈课堂学习成果,非常直观。
另外,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诠释比较到位,学生理解比较透彻。
冀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确定位置》教学设计(教案)

11、确定位置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能用东南西北、前后左右、远、近、排、列等词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在描述位置的活动中大胆发言,运用方向词语和远、近、排、列等词语进行描述。
2。
能在描述位置的探究活动中,通过真实体验发现描述位置需要方向、距离和参照物三个要素。
3。
能对描述结果进行猜测,并通过讨论交流和探究进行验证。
4。
能反思评价自己在描述位置活动中的表现,归纳出描述位置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
能积极参与描述位置的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探究兴趣。
2。
能主动分享自己的描述方法,倾听他人的发言,吸取好的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了解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需要有效地描述位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秒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如何用参照物确定被研究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多媒体出示教材中的情景图,提问:如果班级要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准备把你的位置怎样描述给家长呢?2、如果XX同学的家长主动要求学生帮忙找位置,你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给同学家长介绍的。
找学生回答。
3、通过这位同学的描述,你认为他的描述是否准确?怎样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探究与发现(一)描述教室里的位置1、怎样描述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怎样描述才能让家长快速的找到你的位置?2、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位置,然后在全班交流。
3。
老师提问:假如我是XX的家长,你应该怎样介绍你的位置?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介绍是否准确。
如果不准确,怎样修改?(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要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是否清楚准确,对描述不到位的,要给予补充。
4、讲解:什么叫参照物?说自己的位置在一个物体的什么地方,这个物体就是大参照物。
例如:一个同学说:“我离门最近。
”这里的门就是参照物。
5、什么是排?自己左右方向对齐的一行叫做排。
什么叫列?自己前后方向对齐的一行叫做列。
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是从前往后第几排?从左往右第几列?6。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讲解法、讨论法。
课型新授课教具与媒体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程序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讨论】【总结1】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
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总结2】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机械运动(10min)1.现象【问题】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3篇

1、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2、初二物理机械运动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1《小小的鞋店》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设计7.1《小小的鞋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小小的鞋店》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主要让我们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大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大家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尺子、鞋子模型学具:练习册、尺子、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地板,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地板的长度呢?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一下。
2. 讲解长度单位:我们通常用米和厘米来测量长度。
1米等于100厘米。
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大家来看一下,从0到20厘米,每10厘米有一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1厘米。
3. 例题讲解:假设我们有一双鞋,长度为25厘米,我们如何用米来表示呢?我们可以将25厘米除以100,得到0.25米。
所以,这双鞋的长度为0.25米。
4.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册,做第1题。
假设有一双鞋,长度为18厘米,我们如何用米来表示呢?大家完成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答案。
5. 讲解换算关系:我们不仅可以用米和厘米来表示长度,还可以进行它们之间的换算。
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0.01米。
6. 例题讲解:假设我们有一双鞋,长度为40厘米,我们如何换算成米呢?我们可以将40厘米乘以0.01,得到0.4米。
所以,这双鞋的长度为0.4米。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继续做练习册的第2题。
假设有一双鞋,长度为35厘米,我们如何换算成米呢?大家完成后,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答案。
六、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米、厘米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1厘米=0.01米七、作业设计答案:1. 1米、2米、3米、4米2. 0.5米、1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最新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

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导入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图,一辆汽车正在向前行驶,思考如下问题:1.认为小男孩是运动的,对否?2.认为小男孩是静止的,对否?3.在物阅读教材17页,思考以上问题物理学中,运动怎样定义?新知讲解一、机械运动1. 学生看书后讨论师生达成共识:(1)以树为标准来判断:树和男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树认为男孩是运动的。
(2)以女孩为标准来判断:她和男孩的位置随时间不发生变化,女认为男孩是静止的。
(3)把树和小女孩都叫做参照物2.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随时间发生了变化,就是这个物体发生了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判断运动的方法:以下图为例判断火车中的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1、确定研究对象2、观察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改变了是运动了,没有改变是静止的课堂练习:1.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这是以参照物。
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为参照物。
漂流时船相对水2.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择的参照物是()A. 河岸上的树B. 船舱C. 迎面驶来的船D. 河水3.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东方向行驶。
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 甲乙两车都向东行驶B. 甲乙两车都向西行驶C. 甲车向西行驶,乙车向东行驶D. 甲车向东行驶,乙车向西行驶三、相对运动1.以一战法国飞行员手抓子弹为例,讲解实现的条件是二者同速度。
2看视频:我国空中加油机展示,加深理解。
四、深度思考根据楼房和小船的旗帜的方向来判断小船的运动状态有几种可能?提示:小船能否静止?能否向右运动?能否向左运动?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略去不提。
[提出问题]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1.如果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如果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参照物教学设计

教材出处: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1节《参照物》教学设计学段:七年级下学时: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本节课程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与力的第一节机械运动。
是课程标准中科学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内容,主要讲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参照物。
经过探究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过程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节内容为章节第一节课,熟练掌握本课内容对初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知识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本次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对于运动的相对性,学生一开始不一定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需要教师能够将他们的感性认识逐步提升为理性判断,综合分析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如何选取参照物,如何通过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体会实验探索的过程。
二、学生的发展要求在思维方面,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发展不平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进行本次参照物教学,提升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后期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参照物的定义及选取方式难点:掌握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方法】观察现象、合作分析、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 机械运动[教师活动] 生活中我们无处都能看到在运动的物体,汽车在运动、人在运动、地球也在运动。
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运动。
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判断运动和静止必须有一个参照物 2. 掌握如何选取参照物 3. 能够根据物体运动判断所选取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现象,展开学生思考及讨论 2. 通过交流讨论,学会通过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参考物选取及判断过程,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2:运用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现象,树立科学来自生活观念播放火山爆发及流星划过的照片,提出机械运动。
确定位置教案四篇

确定位置教案四篇确定位置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选择参照物,并能准确地、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2、会使用平面图,能在图上找到自己要去的位置。
3、能根据从甲地去乙地的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并按图设法找到相应的地点。
4、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清晰地描述自己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够与本组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做好各项活动。
3、对搜集各种各样的地图感兴趣,并发现他们各自的特点。
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2、能够说出通用地图的主要标识的功用。
(东南西北,比例尺,一般标记等。
)其他目标:1、能简单描述从甲地去乙地的地图的大体制作过程,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家或经常去的某一地方的位置。
2、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方位问题。
3、能够找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帮助人们准确确定物体位置的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各种小物件(尺子、笔、塑料块、小木块、小球、书等等)。
红色小方块。
地形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记忆游戏。
1、每组分发一些小物件(用小塑盒装好)。
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的物件的位置。
转过身去,由另一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2、再转回来,说出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3、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物体的位置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的,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二、在图上找位置——欢迎你到我家来。
每组分发一张晋州市地图,1、请每位同学找到自己学校和自己家的具体位置。
2、通过观察地图,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会讨论关于方位描述、比例尺、图形符号等方面的问题。
)三、分析我校校园的地图。
(小组活动:弄清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北校门和南校门的位置,在200亩的校园范围内,建筑物和绿化带的分布情况。
参照物初中教学设计

参照物初中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参照物在初中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参照物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基准,可以提供学生思考和比较的对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本文将探讨参照物的定义、作用以及在初中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言参照物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参照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参照物的使用,导致学生对于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将探讨参照物在初中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具体应用。
二、参照物的定义参照物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提供给学生比较和思考的对象。
它可以是一个实物、一个图表、一本书或者一个故事等等。
参照物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概念的理解并进行比较和运用。
三、参照物的作用1. 提供比较对象:通过引入参照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概念与具体的实例进行比较。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念。
2. 增加学习动力:参照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可以通过参照物进行观察、实验和推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
3.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入参照物,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所学概念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并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
4. 提高实践能力:参照物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去理解和应用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参照物在初中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1. 数学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具体的物体或图表等作为参照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分数概念时,可以使用水果或糖果等作为参照物,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物体的比较和分割来理解分数的概念。
2. 物理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际的物体或模型作为参照物,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
例如,在教学运动的加速度时,可以使用小车和斜面模型作为参照物,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测量加速度的变化。
3. 地理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使用地图、图片等作为参照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出处: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1节《参照物》教学设计
学段:七年级下
学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本节课程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与力的第一节机械运动。
是课程标准中科学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内容,主要讲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参照物。
经过探究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过程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节内容为章节第一节课,熟练掌握本课内容对初中“运动和相互作用”知识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结构
本次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对于运动的相对性,学生一开始不一定有十分清晰的认识。
需要教师能够将他们的感性认识逐步提升为理性判断,综合分析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如何选取参照物,如何通过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入手,体会实验探索的过程。
二、学生的发展要求
在思维方面,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发展不平衡。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进行本次参照物教学,提升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后期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参照物的定义及选取方式
难点:掌握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方法】
观察现象、合作分析、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 机械运动
[教师活动] 生活中我们无处都能看到在运动的物体,汽车在运动、
人在运动、地球也在运动。
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运动。
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判断运动和静止必须有一个参照物 2. 掌握如何选取参照物 3. 能够根据物体运动判断所选取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取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生活中现象,展开学生思考及讨论 2. 通过交流讨论,学会通过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参考物选取及判断过程,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2:运用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现象,树立科学来自生活观念
播放火山爆发及流星划过的照片,提出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运动,那同学么能根据
这几幅图来说说什么叫做机械运动吗?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并表述这几幅图片特点
[教师活动] 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机械运动概念: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自身想法,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机械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进入课题,让学生总结所给出图片特点,能够自己合作总结什么叫机械
运动,并结合生活实例讲述,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二、导入:急驶汽车中的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那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好像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这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教师活动]那我们来看一幅图片来思考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不同的人会的他的运动状态有不同的
描述呢?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并发表你们的观点。
[学生活动]部分同学能提出参考的物体不同,但大部分学生对其原因较为模糊。
[教师活动]那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我们接下来的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身边常见的汽车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对参照物的模糊感体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留下问题贯穿全文,使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产生强烈兴趣。
三、参照物的定义
[教师活动]我们再来观看电梯上升的过程,并思考几个问题
①电梯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电梯里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学生对①问题答案较为统一,都默认地面为参照物觉得电梯是运动的
对②问题出现分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给出的答案不同呢?
并给出另外两个问题
③电梯里的人相对于电梯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④电梯里的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活动]因为给出参照物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答案一致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对电梯里的人进行描述,问题②同学们给出的答案有所不同,而问题③④同学们的答案确
实一致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③④与②相比多了“相对于XXX”[教师活动]对!同学们一下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是不是就是我们给出的“相对于”啊!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参照物。
给出参照物定义: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我们先要
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
物。
并补充板书
[学生活动]做相应笔记。
设计意图:
没有直接给出参照物定义,而是通过询问学生四个问题,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
考问题本源。
学生探究得出参照物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精神和能力。
四、如何选取参照物
[教师活动] 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我们对物体是都运动的判断也会不同。
那我们如何选取参照呢?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意见。
[教师活动] 教学引导:我们在前面的电梯问题中,电梯中的人既可以相对于地面,也可以相对于电梯,所以我们的参照物的选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活动]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教师活动] 对!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只要我们选取了
这个参照物我们就会将他默认为静止,再来研究我们的物
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那老师来做一个假设,我们将研究物
体本身作为参照物,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能不能这样选取
呢?
[学生活动] 不能。
这样选取研究物体永远静止了。
[教师活动] 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选择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设计意图:
进行情境创设,学生通过思考联想,学生参与探究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理解,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如何通过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教师活动] 由于运动的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那我们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时候应该怎么表述呢?[学生活动]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之前的“电梯里的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中得出表述格式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变化
补充板书
并给出图片,请同学们加强练习,运用格式讲讲图中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 学生能够根据格式讲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和分析,启发学生深入观察问题现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
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通过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现在能否解决刚开始图片中体现的问题了呢?
为什么对同一物体,不同的人会的他的运动状态有不同的描述呢?[学生活动] 学生能熟练运用本节课知识解决,提出由于选取参照物的不同导致描述不同,并能运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
体的位置变化”格式讲述图中的运动状态描述。
[教师活动] 那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否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了呢?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讨论,发表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
设计意图:
通过本节学习解决课程开始是的问题,首尾相连,是课程内容更为完整紧凑。
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产生科学来自生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科学观。
七、相对静止的运用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大家在刚才的讨论中提到一种情况就是两辆汽车速度相同。
那这这种情况是我们觉得这两辆车相对
于地面来说是什么运动状态呢?
[学生活动] 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 那一辆车对于另一辆汽车来说是什么状态呢?
[学生活动] 速度相同时是静止的。
[教师活动] 提出相对静止概念。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对这个现象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给出
飞机空中授油的图片。
提出问题:飞机空中授油的条件是什么呢?并描述两架
飞机此时的运动状态。
[学生活动] 能够完整表述条件及运动状态描述。
[教师活动] 很好!那我们再来看一则小故事,这是发生在二战时的一件奇妙的事情。
讲述手握子弹的故事。
[教师活动]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一些奇妙的事情都有它发生的科学原理,希望大家能够发现他研究他,更好的学习我
们的科学知识。
八、习题练习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
学习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一些小趣事,让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科学运用于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学习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