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整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三、检查预习

1.背诵。

2. 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南安军()

(4)今日又南冠()

(5)已知泉路近()

(6)毅魄归来日()

3. 关注拓展阅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拓展资料中文天祥的相关经历侧重他的哪段经历?

(2)那夏完淳的经历跟文天祥的一样吗?

(3)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四、合作探究

屏显:

(一)品其言

这三首诗都写到了什么内容?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1.山河

(1)三首诗共同写到了山河,他们诗中的山河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2)文天祥的那两首提到山河是自相矛盾吗?

(3)夏完淳的“山河泪”,如何理解?

2.死亡

(1)依次找出写到“死亡”的诗句,体会诗人面对死亡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2)如果他们可以选择活下去,但可能失去尊严或者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你觉得他们会选择吗?

(3)你觉得他们会选择《鱼我所欲也》中的哪句话狠狠甩在敌人的脸上?(让学生背出来。)(二)悟其情

屏显:

1.找出三首诗中的抒情句。

2.结合抒情句,归纳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格式:写(叙述)了,表达了感情。

屏显:

《过零丁洋》:追忆抗元艰辛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南安军》:叙述自己被俘北行经过家乡的情景,抒发了宁愿饿死殉国,誓不投降的爱国之情。

《别云间》》回顾抗清经历,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以及对故乡的依恋,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读其人

屏显

1.结合阅读链接所提供的资料,再读诗歌,然后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文天祥是一个的人。

夏完淳是一个的人。

小结:文如其人。我们通过诗歌记住这两位民族英雄,因为他们留取了丹心照汗青。2.对话诗人:

以“文天祥(夏完淳),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来祭奠他们的英魂。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爱国诗三首,整理于读书笔记本上并背过里边的爱国诗句。

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是初中阶段最后一课和最后的课外古诗词,学生在诗歌技巧上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积累、鉴赏和审美能力,拥有质的提升。

要引导学生总结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能够从意象,意境,典故,表现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式,要注重朗读,以不同形式反复的朗读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本课的三首作品所表达的感情,都是爱国诗,在共同共通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要引导学生读出没数诗歌独特的感情基调和意蕴。

在学习本课时,应培养学生知人论事的能力,可以查阅关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相关

资料,帮助深入理解是个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初三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几年来中考的诗歌阅读都会考思想感情。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

效果分析

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求。

目标明确,具体,准确,具有操作性。

二、教学内容方面。

1.教材处理得到,教学重难点突出。

2.课程容量适度,能够结合实际和学科特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教学过程方面。

1.能够依据课程特点,提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学教材。

2.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

3.能够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差异。

4.能够体现教师是以过程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有适当的拓宽和延伸。

5.及时组织课堂训练,反馈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6.根据诗歌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中的一首诗。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是“慷慨正气”。它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广东五坡岭战败被俘后,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于大宋、坚决不投降元朝的决心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被俘后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决心,充满了爱国热情,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中的一首。也是文天祥的一首七言律诗。祥兴二年(1279),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此诗叙述自己被俘北行经过家乡的情景,抒发了宁愿饿死殉国,誓不投降的爱国之情。作者

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别云间》是夏完淳抗清被俘在狱中写的的一首七言律诗。就义时年仅十七岁。战斗的磨砺使他的文风大变,形成了悲壮激越的艺术风格。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这首诗回顾他的抗清经历,表达誓死不屈的决心以及对故乡的依恋,抒写了亡国之痛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评测练习

1.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今日又南冠()

(4)已知泉路近()

(5)毅魄归来日()

2. 拓展资料中介绍关于文天祥的相关经历时侧重他的哪段经历?

3夏完淳的经历跟文天祥的一样吗?他们两个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4.《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中都写到了什么共同内容?。

答: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文天祥的那两首提到山河是否自相矛盾呢?第一首说“山河破碎”,后一首却说“千古在”。

6. 夏完淳的“山河泪”,如何理解(什么意思)?由此写法你联想到杜甫的哪句诗呢?

7.他们面对死亡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8.结合抒情句,归纳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格式:写(叙述)了,表达了感情。

9.结合阅读链接所提供的资料,再读诗歌,然后与同学交流你的看法(用几个词语

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讲课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能够选取同一主题的诗歌进行整合教学。

整合教学这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我也做了尝试。我们在选择整合课文时较好选,但是又如何找到这些课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且这些点还要与内容、情感、写法紧密相关,能够使学生一节课能学有所得,这是我的出发点,并且也较难选择,还好我觉得这三首诗我处理的还是很好的。在“品其言”这个环节,我发现了两处共同的内容:山河、死亡。而这两点恰恰是理解这三首诗的钥匙,所以我抓住这两个词一线串之,让学生把三首诗从内容上理解了,同时也初步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也为下一个环节“悟其情”做好了铺垫,自然到下一环节时水到渠成。第一环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去明白一首诗如何去赏析,第二个环节直接点明中考考点及指导答题方法,有目放矢。所以我觉得这样设计以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只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亟待改进。

二、注重朗读,但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对朗读方法缺少有效指导。

讲授诗歌,采用朗读法反复诵读诗歌这是必须的,也是我们讲授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设计和讲授这节课时,我也的确考虑到了朗读诗歌的重要性,并且在讲授的过程中我也反复的让学生对诗歌进行了诵读:从自由诵读到指名诵读,也有齐诵。并且课前学生也基本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但是在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过程中,缺少了我有效的诗歌朗读技巧指导和评价,毫无目的性地朗读那就是浪费时间,这是我今后教学诗歌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对诗歌的赏析不够透彻。

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教学本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这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否能达到赏析诗歌的标准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本节课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诗歌是高度精炼浓缩的一种文学样式,每一句诗从字数上来说也就7个字,可正是这7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和文化内

涵。教师不仅帮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更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发散,从某一点生发出去,向其他知识点扩张开去,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内涵,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适当补充历史史实,充分显示教师对文本理解和对学生的学情的了解。而本节课的两个讨论环节学生的分析和理解是很浅显的,而我却没能实时的进行引导和拓展,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不够透彻。

四、对诗歌的主题挖掘不够。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对文天祥的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实质还没有领悟到位,其实作者在文章的首联就说了他自己不会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从小饱读儒家经典,自幼就经过经典熏陶,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影响,虽然我在课堂简短的分析了文天祥“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思想,但没有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也给学生对文天祥的认识带来一个浅浅的缺陷。

总而言之,我的这节课还是有进步的,最起码我慢慢克服了讲课的紧张的情绪,这节课一开始略显紧张,但导入完事之后这种紧张感就慢慢消失了。讲课的各个环节也完整了,板书书写也不那么随便了,教学方式上也有了改变,教态也自然多了。

要上好每一节课,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任重而道远,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课标分析

在新课标中,对于初中7~9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根据这一要求,对于《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我们完成以下任务: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过零丁洋》翻译、背景

《过零丁洋》文天祥翻译、背景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作者】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 1278年五月,年仅10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溺水后因自幼的娇生惯养和体质虚弱而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端宗的7岁的弟弟赵昺即位为皇帝,年号祥兴。朝廷迁至厓山,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辞拒绝。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中山市南,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公开课教案

个性调整九《古诗四首》课堂学习活动单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 背景材料。 (1)至德元年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 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 情的五言律诗。 (2)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 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诗中作者借陈后主因追 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 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在陆游65岁高龄之际,因上书要求出师北伐,遭到当朝以光宗皇帝为首的主和派的打击,66岁被罢官还乡,从此闲居 山阴,再也无法实现他扭转乾坤,重整山河的愿望。但是,爱国 热情时时在这位老人的心中燃烧,在他68岁高龄时的一个夜晚, 雨骤风狂,再次激起他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写 下了这首苍凉悲壮、沉郁凝重的爱国诗篇。 (4)祥兴元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下此诗 以明志节。 【活动方案】 活动1: 围绕“爱国”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活动2:听诗中的深情。 (1)学生认真倾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等,在书上作好标记。 (2)小组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3)全班齐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教学设计:第23课《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都在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同属爱国诗。初三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五年广州市中考的诗歌阅读都是第一题考词语解释,第二题考思想感情。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家常课的设计,因为有校公开课的任务,顺便上了校公开课。 教学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爱国诗。 师:是的,它们都是爱国诗,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1

师:学习这几首诗的主要任务是—— 屏显: 【研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师:这里有些任务已经提前布置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三个自读任务。 任务一的背诵其实是假期布置大家完成的,现在大家合上书本,齐背这三首诗。《过零丁洋》开始—— (生齐背) 师:大家还是背得比较熟的。现在我们来检查第二个任务字词解释,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屏显: 2

2.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 (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南安军() (4)今日又南冠() (5)已知泉路近() (6)毅魄归来日() (一生上来投影自己的预习作业,同学点评。) 师:同学写对了没有? 生:“军”的解释错了,不应该是军营,军是指行政区划的一种,跟郡、府等同属路。 师: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生:注解有。 师:没错,标题的注解有。我们看解释的时候也要关注标题的注释。我就猜到有同学会因为这篇文章的题材误解为军队、军营,果然有同学中 招了。以后请记住,南安军相当于南安郡,这样就不会记错了。 3

部编版初中语文过零丁洋课堂实录

《过零丁洋》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歌曲《跳动的心》,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齐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全诗。) 师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是我们的预习成果展示,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生1文天祥,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 师你的预习成果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 生2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

从容就义。他的诗词和散文激昂悲壮,表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师很好!你的预习成果展示让大家不仅了解了作者的经历,还了解了其作品的风格。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浏览一下。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师老师想向同学们了解一下,你们平时是怎样学习诗歌的? 生(杂)先划分节奏,正确朗读,然后翻译全诗,理解主旨。 师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学诗的方法。第一步译诗解说内容。 师先看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一下? (一生逐个解释。) 师老师再请一位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过零丁洋》训练试题及答案

过零丁洋原文及翻译、《过零丁洋》训练试题及答案 文天祥,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全集》。 [注释] 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④絮:柳絮。 ⑤萍:浮萍。 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2018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2018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答案) 《渔家傲·秋思》 1、塞下秋来风景异,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3 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6、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 7、《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8、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9、《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10、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 。 11 。 《江城子·密州出猎》 1 2、持节云中, 3 4、《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是:,。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 句:,。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是:,,。 7、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 是:,,。 8、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醉里挑灯看剑,。 2、五十弦翻塞外声,。 3、,。可怜白发生!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满江红》 1、,秋容如拭。 2、四面歌残终破楚,。 3、身不得,男儿列,,。 4、俗子胸襟谁识我?。 5、莽红尘,?! 6、秋瑾的《满江红》中“,,,”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7、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索帮助,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 对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指名回答。 2、生回答:虎门销烟林则徐,抗倭英雄戚继光,抗金英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3、师:大家知道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4、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目标 过渡:同学们,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默。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三、展示预习 过渡: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时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你所了解的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人? 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 师:预习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 生: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师:很好!预习展示让大家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起浏览一下吧。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了解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四、学习诗歌 (一)划节奏读诗歌 1、过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 板书:干戈寥落飘絮惶恐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

《过零丁洋》山东省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 2.品读鉴赏,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课件展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有同学读过这首诗吗?朗诵一下。 师: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齐读)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师:自由是作者的信仰或说是理想,诗人为了追求信仰和理想,宁愿牺牲一切——包括爱情和生命,可见信仰、理想之崇高,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过零丁洋》,走进文天祥,用心来倾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整体感知,品读诗味。 齐读诗歌。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下这首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老师同大家一起尝试下这么一种学诗方法。第一步我们先来“译诗”。 (一)译诗——译诗解说内容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哪位同学能逐字解释下吗? 预设(辛苦:辛辛苦苦。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古代科举考试中,考生要选考一种经书。干戈:两种兵器,这里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师:能不能将此联翻译一下。 预设: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师:接下来的难度稍微大了一点,老师要求同学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PPT: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xin),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jin)。 2. 师:接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拿出笔与纸,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文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师:同学们不仅解说的准确,而且很有诗意化,想必同学们对“译诗解说内容”这个方法有所了解,我们一起总结下,译诗解说方法需要注意:释字,扩充。解说诗意。 (二)吟诗——吟诵传情达意

《宋史·文天祥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

《南安军》、《别云间》赏析

南安军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翻译〗 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内容理解〗 《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巩固练习〗 1.诗中“归乡如此归”一句的“如此”指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行程悲苦(路途坎坷),拘囚身份,山河沦陷(事业失败)。 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3.“风雨湿征衣”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阴雨绵绵,征衣被雨水湿透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兵败被俘的沉重心情。 4.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5.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6.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的尾联用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不投降、取义成仁的节操和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感,显示出了高尚的民族正气。 7.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歌翻译〗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内容理解〗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过零丁洋》比赛获奖教案优 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2教学目标 1.认识2个字,会写3个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增强爱国情感。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过零丁洋》 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1.请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文天祥。 2.师补充介绍 3.请生讲文天祥的故事。三、初读诗歌 1、学生自读,标画不会字音。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遭逢、干戈、寥落、破碎、飘絮、惶恐 3、指名学生读。 4、教师范读。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 1、这首诗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句?解释它的意思。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一颗爱国之心光照青史。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史册。 2、这样一句凝聚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感。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 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课堂实录(含《南安军》《别云间》)

设计意图 《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都在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同属爱国诗。九年级的诗歌教学肯定要紧扣考点的,近五年山西省中考的诗歌阅读都是第一题考词语解释,第二题考思想感情。词语解释学生自己背就可以了,思想感情的归纳是我们训练的重点。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主题型文本的诗歌整合教学。设计比较简单,属于家常课的设计,因为有校公开课的任务,顺便上了校公开课。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 三首诗整合教学课堂实录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过零丁洋》、《南安军》、《别云间》这三首诗,大家说一下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是爱国诗。 师:是的,它们都是爱国诗,表达的都是爱国之情。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它们表达了怎样的爱国之情。 师:学习这几首诗的主要任务是—— 屏显: 【研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读懂诗歌。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领会诗人的品格。 一、定向自学,初读印象。 师:这里有些任务已经提前布置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三个自读任务。 任务一的背诵其实是假期布置大家完成的,现在大家合上书本,齐背这三首诗。《过零丁洋》开始—— (生齐背) 师:大家还是背得比较熟的。现在我们来检查第二个任务字词解释,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屏显: 2.解释以下划线词语,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歌。(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留取丹心照汗青() (3)南安军()(4)今日又南冠() (5)已知泉路近() (6)毅魄归来日() (一生上来投影自己的预习作业,同学点评。) 师:同学写对了没有?

《过零丁洋》 优秀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借助文中注解,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把握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手机APP教学。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2、查找文天祥相关文学常识与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活动: 成语积累——“舍生取义”(学生讲解成语) ppt展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大意: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舍生取义的古今英雄吗? 生:……文天祥! 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英雄写下的诗歌!请大家一起齐读诗歌。 师:请同学为大家介绍文天祥的相关文学常识: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多种形式朗诵,整体感受诗歌情感 ①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先不点评) ②手机APP范读(正字音、把握节奏) 请学生评价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要注意的事项。 ③教师指导朗读: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过零丁洋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 对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浩 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想起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指名回答。 2、生回答:虎门销烟林则徐,抗倭英雄戚继光,抗金英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3、师:大家知道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 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4、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学习目标 过渡:同学们,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轻松背默。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3.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三、展示预习 过渡: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时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你所了解 的文天祥是怎样的一个人?

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生:文天祥,南宋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人。他20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 师:预习展示,让大家对作者有了一些了解。 生:元军南下时,文天祥代表宋朝与元人谈判被扣,后来逃脱出来,一再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始终拒绝元人的威胁利诱,最后从 容就义。 师:很好!预习展示让大家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师:看来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认真的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奖励大家,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让我们一 起浏览一下吧。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 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 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了解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四、学习诗歌 (一)划节奏读诗歌 1、过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朗读的节奏,读 准字音。 板书:干戈寥落飘絮惶恐 2、听录音,请一位同学范读,注意节奏,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 第三题第二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高考必背64篇汇编之《 过零丁洋 》(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必背64篇汇编之《过零丁洋》 (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过零丁 (宋)文天祥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整篇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

《南安军、别云间、骊山怀古、咏喇叭》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期末】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南安军/文天祥 二、别云间/夏完淳 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南安军》文天祥 【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主题思想】 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习题】 一、赏析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C ) 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C都是表现了对国家民族的赤胆忠心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2、赏析《南安军》,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

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C、“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 D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收到敌人的虐待,吃不上饭,在梦中采摘野菜吃。 【解析】D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首联叙写行程中的时间与景色,借“梅花”与“风雨”对照,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B. 颔联写作者以拘囚身份途径故乡,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C. 颔联将山河依旧与城郭一时沦陷作对比,突出作者亡国之痛和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 D. 全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写出了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真切的思想感受。 【解析】A“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B.领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句的形式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回乡与否没有实际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23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教案

《过零丁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细读诗文、探究主旨、重视积。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热诚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难点 1、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 2、结合诗句,悟主旨。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自己的品析,感悟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诗歌的朗读也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平时缺少专门的训练,课堂上读的训练,还是应重视。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五、教学活动【讲授】过零丁洋 导入新课:同学们,读书,让我们跨越空间,与古人为友。结识古仁人,我敬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抱负;结识古仁人,我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今天,让我们再结识一位朋友,文天祥,并走进他的传世杰作《过零丁洋》 (这样导入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又为后面学以致用做铺垫)预习导学: 一)、作者介绍: 文天祥,字,一字宋瑞,号,吉州吉水 人,(朝代)大臣,文学家。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指南录》、《正气歌》、《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二)、背景介绍: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瀚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作者及写作背景有个全面的认识,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诗文的深入学习作铺垫)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及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 【原诗】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赏析】

《过零丁洋》赏析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