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二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赵树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重点习题及名词解释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3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2简述《野草》的艺术特质。
第三章小说(一)1 简述“问题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自叙传”小说的特点。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1 谴责小说的特点?2 什么是鸳蝴─礼拜六派文学?第五章郭沫若1《女神》的艺术特征?2以《屈原》为例,说明郭沫若历史剧作的特色。
第六章新诗(一)1 早期白话诗的意义?2 湖畔诗人的风格?3 前期新月派诗歌特点?4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第七章散文(一)1 早期各刊物“随感录”的主要作家?2 “言志派”散文特征?3 朱自清散文特色?4 现代评论派散文特色?第八章戏剧(一)1 什么是“文明新戏”?2 何谓“爱美剧”?3 “小剧场运动”的含意?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1 简述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产生过程。
2 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第十章茅盾1 论述茅盾的小说成就。
2 茅盾在理论批评方面有何贡献?3 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哪几方面?第十一章老舍1 为什么说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2 《骆驼祥子》在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方面是如何表现的?3 简要说明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第十二章巴金1 简述巴金前期小说的创作特色。
2 高觉新形象的复杂性在哪里?3 简述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第十三章沈从文1 沈从文小说乡村叙述的独特视角?2 请说明沈从文为何被称为“文体作家”。
第十四章小说(二)1 左翼小说的特点?2 京派小说的特点?3 海派小说的特点?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1 张恨水小说的特色?2 武侠小说的想象与拓展?第十六章新诗(二)1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特点?2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特点?第十七章鲁迅(二)1 鲁迅杂文的意义?2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3 简述《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教材《文学思潮与运动(三)》提纲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国统区文学:1937.7-1938.10 抗战初期昂扬激奋1938.10-1944.9 抗战中期沉郁苦闷1944.9-1949.9 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讽刺(1)抗战初期——”救亡”压倒“启蒙”①“文协”:标志着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以及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组成了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②各文体创作情况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战地通讯或有关抗战英雄业绩的报告)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显得比文学性更能得到瞬息万变的战争环境中的读者的欢迎。
其次,是各种诗歌体式都有往“广场艺术”靠拢的倾向,普遍追求通俗、鲜明、昂扬,还出现了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便于鼓动宣传的形式。
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如解说宣传抗战的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还有活跃在各基层的壁报文学,都以通俗易懂、有鼓动性为目标,紧密配合了抗战的宣传工作。
(2)抗战中期①时代氛围:苦闷、觉醒②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三个方面面对历史:从漫长的民族历史中,寻找民族脊梁,发掘民族美德,总结民族历史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的借鉴,由此形成了以郭沫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热潮;面对现实:从生活的再现中去探讨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面对自己:在抗日战争的广阔背景下,描写爱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题材: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风格:呈现出繁复的音响,突出的主调是讽刺。
影响来源:解放区文学:民族形式与大众化方向外国文学:“五四”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引进(上海、国统区)2、解放区文学:明朗、朴素(1)特色:题材:对新社会新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热情描绘,普通的农民、士兵、干部成为作品中重点表现的对象,翻身解放了的“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2、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主观 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 活的表现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 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 作家的上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 结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 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体验现实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和而称之, 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的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 的影响;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统。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 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 1983年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 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 老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The discussion about " national style“)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 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主要成员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因创办 《战国策》、《战国》而得名。这是一个政 治化的文化团体。他们把‚恐怖、狂欢、虔恪‛ 作为文学三大母题。林同济把尼采、叔本华奉 为哲学导师,想借尼采的哲学来开辟‚第三期 的中国学术思想潮‛。陈铨的《野玫瑰》就体 现了追求‚权力意志‛、崇拜暴力英雄的倾向。
第二十一、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思潮及创作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 谈会的召开,和毛泽 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讲话》在次年的 公开发表,是抗战文 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 史事件,也是解放区 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 二,《讲话》的主要内容 三,《讲话》的历史局限 《讲话》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 论述中,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 并提出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 第二,对文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 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 解放区文学的特征,首 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 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解放区文学的第二个特 征,体现在艺术追求的 乡村化. 解放区文学的第三个特 征,体现在作家心态的 "工农兵"化.
解放区文学创作: 小说: 成就最大,涌现了包括 赵树理,孙犁等在内的一 大批小说作家. 歌剧 : 独特性最明显.《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 艺术学院1945年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1945 年4月正式公演.
�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白毛女》富有革命 浪漫主义色彩.运用 了民歌,小调和地方 戏曲的曲调,吸收了 中国古典戏曲的歌唱, 吟诵,道白相结合的 传统,还借鉴了西洋 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 格的处理方法,为新 歌剧决定了模式.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诗歌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和阮章竞的《漳河水》是 "民歌体"长篇叙事诗中 的代表作. 《王贵与李香香》采用陕 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 和手法写成,较多地运用 了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甚至大胆地化用"信天游" 的某些原句.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在解放区大规模的"土地 改革"运动中,产生了一 些反映与表现"土改"的 小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是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 骤雨》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 部小说与小说《暴风骤 雨》,歌剧《白毛女》曾 于1951年同伙斯大林文学 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 简述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上的时代品格。
P19-23答: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
自文学革命开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
举例: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
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空气主要是感伤。
举例:冰心的《超人》、许地山的《命命鸟》。
三是个性化的追求。
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所以写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情绪,是普遍的现象。
举例:郭沫若《女神》。
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现实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乃至是第一个十年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
举例:鲁迅《野草》。
2 论述文学革命的实绩。
P9-10答: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周刊。
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
2、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团体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如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采用了现代意味的手法与样式。
第二章鲁迅(一)1为什么说《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答:(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从题材上看,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且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从眼光上看,主要是关注“病态社会”里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病苦”。
他的眼光在于“绝望的反抗”:对于社会,更是对人自身的反抗。
从小说模式上看,体现在《药》和《故乡》中“看/被看”与“离去—归来—再离去”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体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注重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
在艺术表现上,作家不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去描述主人的心理状态,而是通过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直接剖露他的心理。
(完整word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框架图
内容整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表1: 文学革命进程表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2: 文学革命的成果表5: 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各类文学创作(一)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二)各类文学创作(二)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各类文学创作(三)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台湾文学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现代化」, 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 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书的作者们吸收并反应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 打破狭窄的格局, 扩大研究领域, 除了尽可能的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 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在体例上的安排, 注意到文体分类, 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 又对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论述, 以显示各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
(引自封底简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属于大陆的文学教科书, 所以其内容及体例力求详细统整。
对于历史轨迹的脉胳和发展, 此书做了一个很完整的述叙, 但相对的对于各个作家作品特色及生平经历影响的介绍便稍显不足, 但因其为「文学史」教科书的定位, 此美中不足之处便瑕不掩瑕, 况且其还捡选了一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做简介。
文学可以丰富人类的人生经验, 无待于亲身去体验;历史对于人类心理及文化发展上的影响是有脉络可寻及有目共睹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提供了读者纵观文学的历史流变机会, 且稍稍点提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风格及作品供读者再往有兴趣的主题深入研究, 做为文学史的概括总介及研究者寻找研究方向的指针, 可当之无愧。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讲解
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教学目标:了解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倾向,并对一些重要而有争议的理论问题有所认知。
知识点: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对王实味的批判、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主观战斗精神说、战国策派。
重点难点:1、三种不同地域的文学发展概况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主要内容、主要影响3、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论争要点及胡风文艺理论主要观点。
本章概述第三个十年(1937—1949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倾向,内容很多,又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理论问题,有较大的难度。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1、此期文学的显著特征:与战争与救亡的紧密联系。
战时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包括思维方式与审美心态,促成许多战时特有的文学现象。
A、战争对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B、不同战争阶段不同的文学审美倾向,C、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2、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发展:A、国统区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武汉失守基调是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一切,重视时代性、战斗性;又称为“盲目乐观情绪”。
“文协”成立:时间、地点、成员、刊物、口号、意义(2)1938年,特别是1941年皖南事变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面对现实中的黑暗,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重博大。
(3)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B、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与国统区创作不同的是,解放区创作基调是明朗朴素的,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显出其特色。
(1)内容:题材、主题与人物描写方面,以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主角。
(2)形式:文学大众化、民族化,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新文体。
新歌剧:名词(3)收获与缺失:解放区作家与农民“对话”促进了农民的觉醒,带来群众性民间文艺创作高潮,推动了新文学的民族化、大化进程。
21章思运3、22章赵树理
两大意象群— 两大意象群—
(2)文艺整风:
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党内 整风基础上召开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毛泽东做发言, 这部分在后来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称为 “引言”,23日又开座谈会,发言在《讲话》里称“结论”, 合起来即《讲话》,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报》发表。 期间按照《讲话》精神,文艺界做深刻检查,检讨,批判资 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特别是批判王实味。最后上 升为托派、国民党特务,反党集团头目。1947年军事大转移 时被大刀杀害。1991年才平反。(戴晴《王实味、梁漱溟、储安平》、刘 增杰《战火中的缪斯》)调整文艺政策和文艺思想,促使延安文艺 创作出现“三新”局面,确立了今后文艺发展根本方向。
2、七月诗派
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 以《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诗 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 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有阿垅、绿原、曾卓、 鲁藜、牛汉、冀汸(Pang)等。1981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绿原、牛汉编“二十人集”《白色花》, 流派特色更加明显。诗鞭挞黑暗,歌颂光明,为人 民的解放而呼号,体现了战斗的时代精神。运用自 由体形式,质朴自然,注重诗人主观热情的展露, 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
2、沦陷区文学活动
完 全失去写作自由,报刊被禁,出版被禁,作家处于“言”与 “不言”之间,于是不敢言国事,就言百姓日常生活事,不 敢言大事,就言小事,不敢言雅事,就言俗事,就由了张爱 玲、苏青、予且等那种向俗靠拢的文学。 还有上海作为东方巴黎,已经非常繁华—浮华,商业 性 对于文学的渗透非常强烈,文学不得不向市场靠拢,也促使 文学向媚俗发展。 就有了1941—1942年东北、北平、上海各沦陷区关于 如何看待通俗文学,怎样处理与雅文学关系的讨论。 沦陷区文学活动的背景:日伪占领区,作家失去几乎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总要求一、教学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要讲述从 1917年文学革命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
本课程教学目标在于:①进入20世纪以来的历史语境和文艺生态环境,掌握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以期学生获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认知;②放眼20世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整体格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和思潮、社团、流派等文坛现象作多维度的诠释,认识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以构建基本的史识认知;③强调走进文本世界的专业阅读,深入考察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与审美能力;④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专业素养,注重现当代文学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功底的夯实,以提升其文学评论及研究能力。
二、教学任务①讲授现当代文学的发生过程与历史脉络;②讲授现当代文艺思潮、文学社团、文学流派及创作现象;③讲授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综合性研究;④讲授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经验、教训与发展规律。
三、课时总安排章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2第二章鲁迅(一) 4第三章小说(一) 4第四章通俗小说(一) 1第五章郭沫若 2第六章新诗(一) 4第七章散文(一) 2第八章戏剧(一) 1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2第十章茅盾 3第十一章老舍 3第十二章巴金 3第十三章沈从文 3第十四章小说(二) 6第十五章通俗小说(二) 2第十六章新诗(二) 2第十七章鲁迅(二) 2第十八章散文(二) 1第十九章曹禺 3第二十章戏剧(二) 1第二十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2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2第二十三章小说(三)8第二十四章戏剧(三) 1第二十五章艾青 2第二十六章诗歌(三) 6第二十七章绪论 5第二十八章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述评 2第二十九章当代小说(上)12 第三十章当代小说(下)27 第三十一章当代诗歌创作13 第三十二章当代话剧创作9第三十三章当代散文创作 4合计144学时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方法要求教学单元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发展1、概括和介绍现代文学起始阶段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史实,明确现代文学的概念、分期、性质,成就,帮助学生宏观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铺垫: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和思想资源(1)“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2)让诗歌“适用于俗,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3)企求“改良群治”“新民”的“小说界革命”(4)要求打破桐城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新文体”的“文界革命”(5)晚清已经开始的白话文倡议。
(6)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借鉴与模仿中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引起文学内部结构变迁2.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机缘:(1)辛亥革命结束帝制(2)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3)清末的新式教育造就一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者群体,运动主体(4)现代出版业的发展,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出现,现代文学市场形成(5)稿费制度规范化,职业作家出现(6)走马灯式的军阀政权无法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3.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才会有社会的革新进化,当务之急是打破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文化束缚,精神启蒙救国。
1915.9《青年杂志》上海创刊(第二卷起变为《新青年》)1917迁京,1919借五四大势将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推向高潮4.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知识者“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讨论宗教、劳工、妇女、教育、文学、贞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思想启蒙课题具体化。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争相译介文艺复兴以来各样思潮理论(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思潮等)进行思想启蒙。
不足:为了冲破罗网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
4.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有浓厚的思想启蒙功力色彩。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进化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勿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要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X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内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XX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文学思潮·赵树理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1、《讲话》发表的背景
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部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述,
它标志着毛泽东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
体系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与反省 (2)对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3)对文艺工作和文艺思想的指导与规范
沦陷区前期华北文坛创作成就较高,以小说为代表,
1941年后上海成为沦陷区文学中心,各体文学齐 头并进,小说、诗歌尤其突出。 从数量上看,最多的是在夹缝中生存并壮大的属于 “中间状态”的作家作品,北边是武侠小说的崛起, 南方是言情小说的兴盛。
6、战时战后文学的一些新变
(1)战争中的日常生活之美 (2)雅俗分流、融合的趋势 (3)文学创新探索的多向性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
内涵: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中熔
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定,而客观对象 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 述认识。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果 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促成这一过程 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
4月1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停刊。4 月3日鲁迅艺术学院开始布置整风。 5月2日至23日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
2、《讲话》和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1)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服务的对象 (2)以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的性质和地位 (3)以“普及第一”为开展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3
2、不同的政治区域文学的风貌:
(1)国统区文学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 汉失守) “文协”成立:18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周恩来、孙科、郭沫 若、老舍。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 提出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 实生活;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 题材。强调了文学的战斗性、时代性、功利 性、宣传性,丧失了文学的多样话和个性化。
学习要点
1、名词解释:孤岛文学 2、《讲话》的意义 3、胡风的理论 4、赵树理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 文学分割并存
1、不同的政治区域与文学 共同点: 都受战争环境的影响; 共同承接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传 统。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0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1、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背负沉重历史包袱 的老一代农民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李家庄的变迁》中的老秦, 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有“翻身”后的新的困扰与痛苦。 落后、质朴、善良,后来转变并走向新生。
2、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年轻的农民干部和知 识分子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7
(4)沦陷区文学
一部分作家在“乡土文学”的旗臶下 描写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表 现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 一部分作家从战争的体验出发,转向 对自我的平凡,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 活的重新肯定与发现。 雅文学与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 中的接近趋向。
温州大学 贺晓武 8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8
2017/8/20
赵树理方向的倡导
1、体现《讲话》所提出的文艺 路线的典范。
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和农民化的 审美追求;适应了当时解放区的社会 变革需求。
2、赵树理式的主题与文学语言 形式被推崇到主流的位臵。
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和人物, 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3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讲话》 传到国统区之后,引起 的文艺界对文坛现状和 文学理论问题的思考。 议论的焦点:现实主义 与“主观”问题。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4二 胡风的理论 Nhomakorabea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 能动的“反映论”。关注 点是:作者的主体因素在 创作中的决定作用。 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 神” 。 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动 力是作家认识世界的思想 力,体验现实的感受力, 投身于现实的热情。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2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 “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 的关系讨论,批判王实味。 焦点:文学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以文学为武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 评。 王实味、丁玲、艾青等提出了观 点。 结果,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 地取代,丁玲等被批判,王实味 甚至被处决。
2017/8/20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概述
1、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 在党内整风的基础上召开文艺座谈会。 毛泽东做了发言,整理成《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试图回答:在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的历史 阶段,应当如何领导文艺工作,怎样 创造出适合本阶级要求的新型文艺。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4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6
2017/8/20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7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1906~1970)山西沁水人。 卖过字画,当过江湖郎中和差役, 教过私塾,饱尝生活的艰辛。 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 活。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 “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致 死。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三 里湾》 ,中篇小说《邪不压正》, 短篇小说《登记》 《锻炼锻炼》
《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和《邪不压正》中的小昌。 他们掌权、斗地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受剥削的 人民,而是为了谋求私利。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1
3、农村新人形象
小二黑、小芹和李有才,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 敢于挣脱旧的精神枷锁,他们的行为性格被赋 予社会变革的政治内涵,又植根于解放区的典 型环境,有深厚的生活根据。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9
3、描写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写农民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 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 真正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 统一。 5、缺陷:
创作的“问题小说”与政治、政策联 系太过紧密,很难保证“政治倾向性 与真实性统一” ; 反省新文学的“欧化”现象,隔绝了 外国文学的影响,视野较窄。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9
二、“为群众”的问题
1、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 与 工农结合,既解决思想统一问题,又解决创作 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 2、重新阐释文艺与政治关系。强调文艺从属 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导致简单化、概念化。 3、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产等 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5
2017/8/20
“主观战斗精神” 三个主要观点: 1、“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2、“精神奴役创伤”说,反对以“民粹主义”立 场将人民理想化,也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作用。 3、“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 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对胡风的理论评价: 反思新文学局限性,不成熟但非常有价值。 反思的时机和条件不成熟。 四十年代没有受到重视,80年代后才得到客观评 价。
贺晓武
11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 等的理论批评
一、文学思潮、论争: 重要的论争是: (1)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文化领域 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 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1940年 下半年,论争深入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 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温州大学 贺晓武 4
2017/8/20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 守进入相持阶段) 揭露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 族痼疾; 在历史中发掘民族美德,寻 找民族脊梁; 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 争时期): 文学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 成了主调,喜剧的批判色彩。
2017/8/20
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的特点
(1) 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而 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特点; (2) 将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人物 塑造融化在故事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 比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 口语化,在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上达到很 高的境界。
2017/8/20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10
三、今天看《讲话》
1、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正确性、权威性以及 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 2、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对一些文艺理论 基本命题的建立曾有过和继续起着重大的作用。 3、有些属于政治策略性的提法不宜在其他历史 条件下任意引申。
2017/8/20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贺晓武
5
(2)解放区文学
创作基调明朗朴素,在世界文学 史上有特色。 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人民、 士兵、干部成为作品中重点表 现的对象;对文学民族化、大 众化的探求; 片面性:强调配合与服务于政 治,忽略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 律等。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6
(3)孤岛文学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留在上海租 界这一类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 作家,坚持利用艺术形式配合抗日救 亡运动,史称孤岛文学。 戏剧如于伶的《夜上海》、阿英的 《碧血花》等。
2017/8/20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2
三
评书体现代的小说形式
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山西晋阳所渗 透的文化气息;民风民习作为一种“社会 景物”,即社会精神的附着物。 赵树理的创作完全适应了广大识字的农民 的需要。 改造和运用以说唱文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 形式。
温州大学 贺晓武 23
2017/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