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重点归纳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工作重点: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治疗途径及效果①神经病:属神经病学范畴。
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②精神障碍:属精神病学范畴。
包括精神障碍(精神分裂、心境障碍、神经症或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和脑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老年痴呆)③精神病:属精神病学范畴。
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
器质性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和中毒性精神病;功能性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症及情感性精神病。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较轻的功能性精神障碍)【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④心理障碍:属心理学范畴。
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精神疾病:精神病——紊乱、失常(药物)神经症——削弱、失调(自寻烦恼、感到痛苦)人格障碍——“怪”、偏离(可能白干)使人遭受痛苦,即重性精神障碍,害人不浅精神发育迟滞——缺陷、没有意思评价标准:①以经验为标准(病人主观体验、治疗者主观判断)②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及社会适应的情况进行判别③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心理测量、标准差;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症状项目多少)④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最早发现的神经递质。
将神经冲动传到周身的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睡眠和阿尔采默氏病有关)多巴胺DA: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兴奋剂作用于多巴胺。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
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
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
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
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
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
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
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变态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概述变态心理学工作重点?(简答)变态心理学: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
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的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
③治疗干预:探究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心理障碍:是许多种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名词解释)神经症:判别题变态心理学判别标准?(填空)①个体经验为标准②社会场膜和社会适应标准③病因与症状是否存在标准④统计学标准流行病学方法:主要在于了解在不同人群中各种心理障碍发生的概率。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的人群中出现新病例的概率。
患病率: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第三章异常心理的临床评估和分类诊断临床评估程序(一)临床访谈(精神状况检查)就是对个体行为的系统检查。
包括:1、外表和行为2、思维过程3、情绪情感4、智能5、感觉(二)身体检查(三)行为观察(评估)(四)心理测验(五)生理心理评估(六)脑成像技术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症状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科学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是属于异常还是正常,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精神症状一般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反复检查。
症状判断思考程序1、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严重程度;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疾病的误诊;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第三章心理变态的症状第四章精神分裂症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危机第六章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第七章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第八章成瘾行为第九章进食及睡眠障碍※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变态心理学二.心理异常的判断与分类三.学科发展简史四.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五.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变态心理学研究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附后);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病变机制);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4).对心理异常病程(病期)的描述。
病程:疾病发展过程。
动态变化形式,即时程和演变。
如发作性、周期性、间歇性、进行性病程)病期:疾病持续时间。
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经验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症状标准:如躯体疾病一样,心理异常也是有症状的;症状可以通过各种临床医学检查予以确认;心理测验的应用意义重大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群心理水平呈常态分布。
“变态”:偏离了常模或标准。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即一个人的心理异常的程度。
离平均值的程度越高,则越不正常3.社会适应标准:是否⑴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⑵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
5.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6.四种理论模型解释变态现象1)医学模型(1)遗传因素(基因、皮层结构)(2)神经生化物质(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3)生物病原体(细菌、病毒)(4)脑损伤等。
2)心理学模型精神分析:心理异常是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类行为大多是由行为后果所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
病因揭示:一切变态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可以通过再强化,把异常变为正常。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阻碍(潜能受阻,自我完善受阻)。
变态心理学的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的复习重点1、变态的基本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和失去控制感、少见和非传统型、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
2、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者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3、神经症: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般性疾病。
4、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5、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是病人感觉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的观念或是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是我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移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精神痛苦减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6、神经衰弱的症状:疲劳、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情绪症状的特点:病人感到痛苦,倾向于见人就诉苦,或求助求治;病人感到控制不住或摆脱不了: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处境不相称。
7、躯体化障碍的症状:疲劳、昏厥、心悸、月经问题、晕船、消化不良、背痛、关节或肢体痛、头昏眼花、胸痛、胃痛、头痛、性问题、睡眠问题、腹泻和便秘、呼吸困难。
涉及许多不同的器官,无法由已知的躯体疾病来解释,并且不受意识控制。
8、表演型人格障碍表现: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是,他们总是被其他人认为是不真诚的、肤浅的。
他们似乎通过在陌生人面前表演来寻求别人的赞美。
一旦建立了某种关系,他们就会变得苛刻,不为别人考虑,自我为中心,并且自我专注,他们可能非常不专情,爱勾引人,性适应能力不好。
特点是:他们的认知方式是印象主义的,他们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是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
9、A组人格障碍特点:古怪、对别人怀疑、很难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很难适应整个社会系统。
变态心理学期末重点
变态心理学期末重点
专业
1、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人们超出常态的思维、行为和感
知现象,提供有助于诊断精神疾病和预防精神危机发展的重要知识。
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知识领域包含:易化症和抑郁症的发病原因、病因学、病
理学和流行病学。
这些病症的症状特征、定义、认知和行为症状,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都
要求有深入的分析与理解。
3、变态心理学也涉及认知行为科学,包括认知改变与行为障碍,以及如何应用相关
理论和技术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4、变态心理学研究同时涉及精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作用机制,精神病理,医患关系,精神病药物治疗风险,以及如何理解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及其并发症都要求充
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诊断辨别能力。
5、变态心理学还针对不同年龄人群提供了有关神经心理障碍多学科、多技术诊断和
治疗方法,以及涉及不同群体支持和护理服务模式,对促进临床和社会决策的研究和实施,以及预防精神危机和精神危机干预,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6、变态心理学研究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既要考虑技术性的诊断和治疗角度,也
要考虑社会系统运行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以及其他的社会学科和社会政策视角。
通过深入
学习变态心理学,可以加强中国心理学研究者和专业人员对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预防精
神危机发展、认知病理和药物疗法的把握能力,为促进全社会心理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变态心理学重点
一、绪论1.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变态心理学又叫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
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学科。
2.研究内容仅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
3.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
4.神经病: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
5.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
精神病学研究的所有内容。
.6.精神病:广义与精神疾病同;狭义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三个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
7.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的理解。
8.异常心理的辨别标准: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的、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
9.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0.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流行病学法、案例研究。
二、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1.心理动力学模型: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变态人格: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或良知。
2.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它的协调功能。
3.焦虑是警告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
三、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1.心理评估概念:心理评估是指评估者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2.评估手段:观察法、会谈法、测验法3.美国DSM多轴诊断系统4.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等级诊断原则:是否正常、是否由器质病变引起、主导症状是精神病性还是非精神病性、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鉴别,诊断6.多轴诊断原则:临床症状、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一般医学情况、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功能的全部评定。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一、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变态心理学的定义:研究精神异常、人格畸变和心理障碍的科学。
2.变态行为的特征:不正常、违背社会规范、病态。
二、变态心理学的类别1.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
2.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3.性别身份障碍:如性别认同障碍。
4.恋物癖和恋物狂:指向不寻常的物体或情境发展出迷恋、依赖或性快感。
5.性行为障碍:如性偏执、性虐待等。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和评估病人的症状和行为来探究变态心理现象。
2.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测量和观察变态行为。
3.统计学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研究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现象。
四、变态心理学中的常见疾病和症状1.强迫症:表现为频繁的、不自主的、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和思维。
2.焦虑症:表现为持续的、过分担忧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和不安。
3.抑郁症:表现为长期的、严重的低落情绪,伴随着失去兴趣、自卑、睡眠障碍等症状。
4.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现实感受和幻觉的分裂,意识混乱、人格解体等。
5.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为无视他人权益、缺乏内疚感和同情心等。
6.边缘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自我认同困扰、情绪不稳定等。
五、变态心理学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常用于精神障碍,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2.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暴露疗法、心理分析等,通过改变病人的思维和行为来缓解症状。
3.环境疗法:改变病人的生活环境,提供适应性训练和支持,促进康复。
4.社会支持:提供社会支持和康复资源,帮助病人重建社交网络和自我认同。
六、变态心理学与社会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治安维稳具有重要意义。
2.对变态心理学的了解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对变态行为的警惕性。
3.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提高变态心理疾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是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复习要点,旨在帮助你回顾和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等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 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4、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观点,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
6、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以被突然打断。
患者会体验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旁观者会发现患者在谈话进行时突然中断。
7、刻板动作:患者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8、机能性幻听:是指患者在出现客观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声,是指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中回响。
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11、强迫意向:患者怀有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它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且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本我从此得到满足是因为疾病本身。
继发性获益:症状可以让患者免于承担责任,得到更多照顾。
3、器质性:症状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证据,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4、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情感假性幻觉:患者的幻觉想想不清晰,位置不精确,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感觉到主要区别体现在患者所体验到的映像的定位差异:假性幻觉的映像只是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而真性幻觉的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变态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变态心理;思维奔逸;思维迟缓;神经症;癔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强迫观念;强迫行为;二、重要人物克雷培林;梅斯梅尔三、分类神经症;癔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痴呆;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分离障碍;转换障碍;四、辨析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获益与继发性获益;器质性与功能性;真性幻觉与假性幻觉;思维迟缓与思维贫乏;恐惧与焦虑;社交恐怖与广场恐怖;惊恐障碍与恐怖症;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分裂型人格与分裂样人格;分裂型人格与人格分裂;强迫性思维与强制性思维;易性癖与异装癖;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五、基础知识如何判定其精神活动是否异常;精神症状的基本特点;自知力的检查步骤;病理性妄想的特点;神经症的特点;强迫症患者的特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躁狂症的临床表现;人格分裂的临床表现;人格分裂的子人格交流方式;不同类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重点复习:常见病理现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判别变态的基本要素1.痛苦.:痛苦是变态性质的一个基本要素。
但是,它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痛苦发生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变态。
2.适应不良:一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使个人能够达到既定目标,是决定此行为是否变态的基本元素。
3.不合理:当一个人的行为没有适当的理由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变态。
4.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5.少见的和非传统性6.观察者不适7.违背标准变态心理的定义:一)心理障碍:它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断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1.心理功能紊乱它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
认知——思维——思维迟缓;关系妄想情感——情感倒错行为——刻板动作、木僵2.痛苦或功能损伤(1)痛苦(2)功能损伤3.非典型性反应,即行为反应是不被一定文化所期待。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与难点《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一门学科,其重点在于探讨人类异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异常的原因和影响。
变态心理学涉及到人类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其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变态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变态性欲、强迫症等。
变态心理学的重点之一是研究人类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变态心理的形成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变态心理学的另一个重点是研究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
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往往给个体本身和他人带来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对于个体而言,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自我否定和社交困难等。
而对于社会来说,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可能引发犯罪行为和社会恶性事件,对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保护个体和社会的利益。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在于如何确立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形式千差万别。
目前,关于变态心理疾病的定义和分类标准尚存在争议,各国和学者之间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也不完全一致。
因此,在进行变态心理学研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状况和标准开展工作,以避免过于主观或武断的判断。
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获取研究对象的信息和数据。
由于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特殊性,相关疾病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诊断和治疗,且对外界保密性较高。
这使得研究者难以直接接触和观察研究对象,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和案例研究等间接获取信息。
同时,由于存在隐私和伦理问题,研究者需要严格遵守研究伦理的要求,确保研究过程中的保密性和参与者的权益。
总之,变态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心理学学科,重点研究人类变态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变态心理学 重点内容
变态心理学重点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也称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广义上是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轻重不一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总称。
狭义上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2、变态心理学的特征统计学的偏移、社会规范的偏离、个人痛苦的体验、行为功能障碍、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2)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3)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4)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
4、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素研究(1)遗传(2)脑结构(3)躯体疾病(4)神经生化(5)化学物质(6)性别与年龄(二)心理因素研究(1)个性特点个性又称人格,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缺陷是正常个性的异常偏移,是影响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人格障碍是个性缺陷的极端,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心理障碍类型。
极端内向、敏感、孤僻、多疑、偏执、自我中心、追求完美、心胸狭窄、嫉妒等与异常心理的形成、预后和防治有明显的关系。
(2)认知方式认知偏差是具有倾向性特定的不良“认知模式”。
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它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
(3)应对水平应对又称应对策略。
制约应对方式的因素:应激源、环境条件、人格(决定性因素)根据应对的指向性分类: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社会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以及家庭、单位和社团组织等给与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社会支持分类:主观感觉支持、客观支持、个人利用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实质支持(三)社会因素研究(1)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遭遇的重大变故。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总结1、变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描述现象(临床描述) 发现原因治疗干预2、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1)以经验为标准以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2)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3)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依据:个体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4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客观检查的结果),依据:致病因素(如物理、生化、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和症状的存在与否3、大脑的4个脑叶1)额叶语言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高级认知功能; 整合情感与认知2)颞叶听觉;高级视觉处理;记忆3)顶叶身体感觉4)枕叶初级视觉区4、心理学模型心理动力学模型弗洛伊德S.Freud的观点:病因:内心无意识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带来的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的实现心理发展的固着无意识中的欲望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强迫洗澡)认知行为模型病因行为主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等习得的认知理论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认知的歪曲、非理性信念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人本主义模型马斯洛、罗杰斯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的能来自亚洲的理论与观点森田疗法主要针对所谓“神经质症”顺应自然;为所当为张某是一位心理障碍患者,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判断以下描述分别代表了哪种理论的观点?选择:a.生物学理论;b.心理动力学理;c.行为主义理论;d.认知理论;e.人本主义理论。
1. 张某看问题的方式太极端,例如,在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期中考试的失利让他断定自己一无是处。
.2. 张某的奶奶曾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且很多年是在精神病医院度过的,这是张某患病原因的重要线索。
.3. 张某在初中时被一只带着铃铛的大黄狗咬了,那次经历是他一听到铃铛声就恐惧的原因。
.4. 张某在很小的时经常因做错事遭到父亲的毒打,母亲也很少给他安慰和爱护,这可解释张某为什么总显得那么孤僻和怪异。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1.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主要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其中,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其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犯罪心理学还包括犯罪心理评估、刑事司法心理学等内容。
2.性变态心理学性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性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变态行为的发生原因和心理机制。
性变态行为包括性侵犯、恋童癖、虐待狂等,其发生一般与个体的性特征、性经历和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研究性变态心理学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性变态行为。
3.精神病理学精神病理学研究的是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和疾病机制。
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异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其症状与个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关。
精神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和治疗方法等。
4.自残行为自残行为是指个体故意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如切割、烧伤、撞击等。
自残行为一般与个体的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残可能是个体借此释放内心痛苦或试图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关心。
研究自残行为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
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存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精神障碍可以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两大类。
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心理障碍则包括强迫症、恐怖症等。
精神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6.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外界压力和威胁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应激反应可分为正常应激反应和病理应激反应两种。
正常的应激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病理应激反应则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研究应激反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处理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
7.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个体对药物的过度和不适当的使用,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
药物滥用可能会导致成瘾和依赖,严重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
药物滥用的形式包括吸食毒品、滥用处方药等。
研究药物滥用可以帮助制定预防和康复计划。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③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
3)评价标准(郭念锋):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
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第四章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
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
①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
②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
③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
④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⑤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
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①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
②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
变态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2、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3、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4、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⑴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它们一旦产生冲突,必然引起一些改变。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2、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3、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4、性心理障碍:也称性变态,泛指以两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惟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控制,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6、思维中断:又称思维阻滞。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7、刻板动作:机械刻板的重复某一单调的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动作不具有任何目的,也无现实意义)8、机能性幻听: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身,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在病人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中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辨识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和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的。
11、强迫意向:又称强迫冲动,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下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发生在成年期,开始和结束都突然。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由于疾病本身使它的本我从此得到满足。
继发性获益:通过疾病得到更多的照顾免于承担责任。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绪论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冬季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工作重点: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待定】?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2、个案调查法3、实验法(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4、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CCMD-3的主要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疮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2、儿茶酚胺3、去甲肾上腺素4、多巴胺5、5-羟色胺6、r(伽马)-氨基丁酸7、神经肽第五章认知心理障碍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幻觉相关:幻觉也可以在正常人身上见到。
不过对正常人来说一般都是片段的,持续时间也很短,如果反复出现大量的幻觉或持续时间很长就应看做是病理状态。
作为病理过程的幻觉,按其内容的性质来看,可以是肯定的,中性的,否定的与命令性的。
分类:1、按照感知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唤触以及内脏和本体感受器的幻觉等。
变态心理学 重点
6.非标准化的区分:统计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心理现象偏离了统计常模;温和人类学,理解为对某一文化习俗的偏离;社会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精神医学,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认知心理学,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
7.标准化的区分:医学,将心理障碍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统计学;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22.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线:病程、精神痛苦的程度、社会功能。
23.到现在为止的工作领域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防御压力和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24.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这四个维度出发,可以区分和鉴别哪些属于“心理问题”。
8.心理正常与异常判断【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9.知觉障碍:错觉(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幻觉(无对象性)
10.感知觉障碍。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
11.妄想。关系妄想、被害、特殊意义、物理影响、夸大、自罪、疑病、嫉妒、钟情、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继发性妄想。
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精神分析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现译为神经症。
3.防御机制,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
4.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17.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偏执型、紧张型、单纯型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重点1、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本质性质与特点。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两个基本命题: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②性的冲动,广义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推演判断: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比多”。
②“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生殖器欲阶段。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④“本我”是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是按“道德原则”活动。
⑤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这种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或称之为“压抑”或“克制能力”)。
3、在变态心理学中,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基本被“新精神分析”理论所代替,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借助不争的事实,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
4、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而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
5、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能:①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②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③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应、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6、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常识性区分:①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②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③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④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非标准化的区分:①统计学角度;②文化人类学角度;③社会学角度;④精神医学角度;⑤认知心理学角度。
标准化的区分:①医学标准;②统计学标准;③内省经验标准;④社会适应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能力或内省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判断能力,即病人是否能识别或发现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有何病态的能力。
错构症(paramnesia)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移,多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外伤性痴呆。
焦虑症(anxiety)焦虑是一种从轻度紧张和微弱的不适感到恐惧、忧郁或惊慌内心体验。
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称焦虑症。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指躯体感染、内脏器官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代谢疾病等,影响脑功能所致的精神障碍。
心理发育障碍:指个体在心里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或者是全面迟滞或者停止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包括心理发育迟滞、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混合特定发育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痴呆:一种综合症,可见于定向、记忆、理解和计算、学习定能力以及判断力的障碍,并伴随有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
进食障碍: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呕吐。
一般不包括拒食、偏食、异食癖。
精神活性物质: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常见的有酒类、阿片类、兴奋剂、烟草等。
所致的精神障碍有酒依赖和酒中毒;药物成瘾(药瘾)。
身体发育障碍: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
压抑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合理化——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反向形式——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精神发育迟滞轻度:(IQ为50-69)言语发育迟滞;学习能力、技巧及创造性差;计算和抽象思维能力差;生活能自理;可从事简单劳动中度:(IQ为35-49)言语运动功能和技巧能力明显差;阅读、计算和理解能力差;缺乏学习能力;可伴有躯体发育缺陷及神经系统异常;部分自理简单生活;可从事简单家务劳动重度:(IQ为20-34)言语发育极差,只能讲简单词句;运动功能发育受限;不能接受教育;严重者不能坐、立、走;社会适应能力明显缺陷;常伴有癫痫和/或先天畸形极重度:(IQ为20以下)有明显先天畸形;缺乏生活能力,终生需人照料;不会讲话,四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成因、判定一、病因: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躯体因素;病前个性特征二、临床分类及表现:1、单纯型本型占住院病人的1%---4%。
青少年起病,缓慢隐袭,持续进展,临床特点: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行为退缩,脱离现实,逐渐人格衰退,一般无幻觉、妄想。
病程至少2年,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
2、青春型本型占住院病人的10%左右,青春期起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特点:语言增多,内容荒谬离奇,想入非非,思维凌乱,甚至破裂,情感改变突出,肤浅、不协调、喜怒无常,表情做作,幼稚、愚蠢。
幻觉妄想片段不固定。
阴性症状出现早,发展迅速,预后不良,易出现过早衰退。
3 、.紧张型本型占住院病人的10%左右,青年或中年起病,急性起病,病程呈发作性。
临床特点: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两者可交替出现。
自发缓解较其他类型多,预后较好,对治疗敏感。
4、偏执型(妄想型)占住院病人的50%以上,起病年龄较晚,多在青壮年或中年起病,起病形式缓慢,妄想逐渐形成。
妄想内容以关系、被害为主,伴有幻听。
治疗效果尚好。
三、诊断标准A 、症状标准( ≥2 / 9项,单纯型另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被动躯体活动、情感、行为、冲动或意志)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B、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C、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1个月;≥2年D、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脑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临床表现为情绪焦虑、抑郁、紧张、恐惧,强迫以及神经衰弱或疑病症状为主的轻性精神障碍。
神经症的临床特征没有幻觉、妄想及显著的意志行为紊乱,人格有缺陷但结构完整,现实检验能力和自知力存在,社会功能部分受损。
神经症的临床特征有一定人格基础。
起病常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
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病变,并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
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一、神经症与正常人的界定1.心理冲突的特征常形:(1)、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
如:夫妻感情不和,病人想离婚,十分苦恼。
(2)、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总是一方视为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变形:(1). 与现实处境没有直接联系(或者它涉及的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不值得为它操心的琐事)(2). 不带明显的道德性质(无对与错)(吃药不吃药)(3).心理冲突的常形是大家常有的经验,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
2.起病时间界限(病程)【通科医生可以采用评定方法】短程:<3 月(1 分);中程:3月~1年(2 分);长程:>1年(3 分)3.精神痛苦程度痛苦体验深度(可以摆脱1 分,需帮助摆脱2 分,无法摆脱3 分)痛苦持续时间3个月4.社会功能影响:影响范围、职业活动、社交活动、家庭活动、个人生活影响程度:轻(1分)、中(2分)、严重(3分)3分——不够诊断神经症;4-5分——可疑神经症;6分——诊断神经症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偏执型人格障碍1. 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2. 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3. 常有某些超价观念、不安全感、不愉快、缺乏幽默感;4. 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多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5. 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
分裂样人格障碍1. 最显著的表现是缺乏情感上的温暖和交流。
这种人显得冷漠、退缩、孤独、沉默、隐匿,毫无幽默感,似乎表露不出任何情感或亲呢,不仅自己不能体验欢乐,对人亦缺乏温暖,过分敏感而害羞,胆怯,怪癖。
2. 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
结果很少知己,往往孑然独身。
3. 他们对他人的意见很少考虑,往往在生活上独来独往。
4. 他们的业余爱好都是单独个人的活动,往往都是智力性的。
5. 这种人很内向,其内心的幻想,往往很深很远,趋向白日梦,缺乏情感内容。
他们比较喜欢思考智力性的问题,而不关心其他人的想法。
6. 情况严重的话,这种人看起来是冷酷、无情、隐居、离世、不安于群居、也没有朋友。
较轻者,可能在正常人中见其一二,或许在处事待人过程中有些好处。
反社会人格障碍(一)临床表现1. 反社会行为始于15岁以前,开始诊断为少年行为问题,满18岁后才建立人格障碍的诊断。
2. 这个诊断的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
他们多次出现损害他人与社会利益的行为;3. 儿童时期有撒谎、偷窃、斗殴、流浪和对一切权威的反抗;4. 少年期过早出现性行为或性罪错,常有酗酒与麻醉剂成瘾;4. 成年后习性不改,经常变换职业。
不能很好履行做父母的责任,常犯规违法。
5. 30岁以后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异常表现可能有所缓解,他们很难与爱人、家属和朋友保持持久的、密切的、热诚的和尽责的关系。
6. 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麻烦别人与被别人敌视,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多于愉快,很难在接受教育、谋求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获得成功。
(二)诊断标准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患者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三项:1.经常逃学;2.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3.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4.至少有二次未经说明而外出过夜;5.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罚);6.习惯性吸烟、喝酒;7.反复偷窃;8.多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9.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10.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11.过早有性活动;12.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三、18岁后有不负责任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至少有下述项目中的三项:1.不能维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如经常旷工(课),或者期望工作而得到工作时又长久(六个月或更久)待业,或多次无计划的变换工作;2.有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且这些行为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如破坏公共财产;3.易激惹,并有攻击行为,如反复斗殴或攻击别人,包括殴打配偶或子女(不是为保护他人或自卫)。
4.经常不承担经济义务,如拖欠债务,不抚养小孩或不赡养父母;5.行动无计划或有冲动性,如进行无事先计划的旅行,或旅行无目的;6.不尊重事实,如经常撒谎,使用化名,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的利益或快乐;7.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安全漠不关心;8.缺乏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如其小孩因缺乏照顾而营养不良,因缺乏最起码的卫生条件而经常生病,有病也不带去求医,无足够的衣食,浪费金钱而不购置家庭必需品;9.不能维持长久的(一年以上)夫妻关系;10.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
表演型人格障碍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三项:1. 表情夸张象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4.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