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理论内涵
•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 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愤的产物。 • 作家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 其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因“不得通其道”而“意 有所郁结”,于是升华为艺术的形式加以抒发和表现。
(四)对后世的影响
• • • • 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李贽的“泄愤”说
第一节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 司马迁(前145—前87或前90)
1、师从孔安国学《尚书》,师从董仲舒学《春秋》 2、前104年开始写《太史公书》 3、前99年,遭受宫刑 4、前91年完成《史记》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实录”精神
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 之实录。”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学术背景
• 文学与学术分开
1、“学”指学术,“文”指文学;或“文学”指学术, “文章”指称文学。 2、文学概念渐趋净化,文学创作与批评趋向独立。
• 经学盛行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今文经学谶纬化,古文经学繁琐化 3、“郑学” :破除今、古文经学界限
• 王充 • 公元178年,汉灵帝/鸿都门学
颂
•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 颂是祭祀天地或颂扬祖先宗庙的乐舞诗歌。
赋
• • • • •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 钟嵘:“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赋是一种直接铺陈的表现方法。
比、兴
三、王逸的楚辞批评
• 1. 2. 《楚辞章句》,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充分肯定屈原的人生态度。 内容上,屈赋合乎儒家“五经”的宗旨。“《离骚》之 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艺术上,屈赋与《诗经》相一致,所谓“依《诗》取兴, 引类譬喻”。 以经解《骚》,有着强烈的用世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 沾染了汉代经学穿凿附会的弊病。
(一)诗歌艺术的本质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论述,从理论上 确立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表现传统。
1、“情”与“志” 《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 《荀子·正名》:“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志”,多指具有一定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偏重于人的理 智与理性,而情则为人的喜怒哀乐情感。 2、诗言志与诗言情 政治教化功能与个体情感的抒发功能
雅
•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 《正义》说:“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 为己意,而咏歌王政,故作诗道说天下之事,发 见四方之风,所言者乃是天子之政,施齐正于天 下,故谓之雅,以其广故也。” • 雅是周王朝中央的诗歌,在内容上表现整个周王 朝王政之废兴,政有小、大,故又有大雅、小雅 之分。
(3)主文而谲谏
• 郑玄:“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 不直谏也。” 要用合乎宫商之文,委婉地对统治者进行谏劝,不能 用激烈的言辞直接批评其过失。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 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 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具体化 任何讽谏都以维护专制政体为前提,同时在表达方式 上必须微言谏诤,不能直言相陈。 • 符合艺术以情感人的特点/作者政治观、社会观的偏狭
3.
•
思考题
• 评述两汉时期的楚辞批评。
第三节 《毛诗序》的文学批评思想
解题
• 四家诗
齐国辕固生,鲁国申培公,燕国韩婴,赵国毛苌 “郑笺”
• 毛诗序(诗大序)
每篇题下皆有“小序”,为每首诗的“题解” 毛诗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较长序言 小序:“《关雎》,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 大序:“风,风也”至篇末 全书的总序,总论诗的性质、作用、体裁、手法等等。
3、《毛诗序》情志并举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4、以志来约束情感、节制情感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二)诗歌以“政教”为核心的社会作用 1、诗歌与时代政治的关系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
变风、变雅作矣。”
(三)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离骚者,犹离忧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 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批评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缺少其师敢于“直 谏”的精神
二、东汉的楚辞批评
(一)扬雄(前53—18)
• • 倡导原道、征圣、宗经 模仿《论语》著《法言》,模仿《周易》著《太玄》
(五)思考题:
结合中国文学史,谈谈你对 “发愤著书”说的理解。
第二节
汉代的《楚辞》批评
一、西汉的楚辞批评
• 武帝之前,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 • 儒道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 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
(一)贾谊《吊屈原赋》
1、充分肯定屈原的人品 2、对其以死抗争的做法表示不满。
(二)刘安《离骚传·叙》
•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
强调诗歌含蓄、婉转的艺术特点
•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 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 之。”
强调比兴所表现的社会政治内容
后人对二郑解释的发挥
一、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家,一般同意郑众的解释, 把比兴看作诗歌形象的构成方法。
• 挚虞:“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 •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 •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辞也”
2、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3、诗歌的教化与美刺功能 (1)教化
•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 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思考题
(一)概念
1、诗大序;2、六义;3、主文而谲谏
(二)理解
1、试述《毛诗序》的“情志”理论。 2、试评《毛诗序》的“讽谏”说。 3、试论《毛诗序》的理论贡献。
1、其人生态度不合儒家明哲保身的原则。 2、其作品过于浪漫不合儒家经典。
(1)“过以浮”;(2)“蹈云天
3、对其遭遇寄以深切同情 4、认为屈赋在整体上合乎儒家原则。
“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
(二)班固(32—92)
• 今文经学家,思想带有东汉儒学谶纬神学 的色彩 • 《白虎通义》
班固《离骚序》: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 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 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 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 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 光,过矣。
• • • •
在人生准则上,批评其不知明哲保身。 在文学内容上,批评其数责统治者。 在文学形式上,批评其浪漫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批评其不合 “中和”之美。
4、影响
• 促使后世作家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
杜甫、李白、陆游等
• 过分夸大文艺的教化作用,贬低文艺的审美功能, 使中国文学始终与政治教化紧紧联系在一起。
白居易:“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 屈原、陶渊明、李白遭贬斥
(三)“六义”说
《周礼· 春官· 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 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 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是以一国之事,系一 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 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
(二)“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 《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 《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太史公自序》 )
1、《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怨刺”传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 《离骚》者,可谓兼之。”
2、赞扬屈原高洁的人格。
“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肯定《离骚》的艺术成就。
“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
“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的语源
•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 屈原:“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 • 刘安:“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 外,故在所以感。”(《淮南子·修务训》)
“六义次第如此者,以诗之四始,以风为先,故曰风。风之所用, 以赋比兴为之辞,故于风之下即次赋比兴,然后次以雅颂。雅颂亦以 赋比兴为之,既见赋比兴于风之下,明雅颂亦同之。”
(2)章太炎 《六诗说》
• 风、赋、比、兴、雅、颂都是诗之体 • 赋比兴不入乐,被孔子删掉了 • 既然无诗体、诗法之分,也就不存在“六义”的排序问题了。
二、以政教为中心的批评家,更倾向于郑玄的思路, 把比兴与社会政治内容联系在一起。
陈子昂的“兴寄”说 白居易 “美刺比兴”
2、“六义”的顺序问题
如果说风、雅、颂是诗体的分类,赋、比、兴是诗法 的分类,那么,《周礼》和《毛诗序》为什么不把它们按 照风、雅、颂、赋、比、兴的先后次第编排在一起? (1)孔颖达《正义》
1、“六义”的内涵
• 孔颖达《毛诗正义》:“赋、比、兴是《诗》之 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诗》之所用”,表现手法
“《诗》之成形”,体裁
风
•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 《正义》:“诗人览一国之之事来表现其所 属国家之风尚;在地域上,“风”是各诸侯国的 地方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