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
西南考察与费孝通的民族思想来源
政治与公共管理评论2023年第6期西南考察与费孝通的民族思想来源王㊀琦摘㊀要第一次大瑶山调查在费孝通的民族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在这次社区调查之前,费孝通主要以体质人类学的方法探讨瑶族,特别是瑶族人的生理特征㊁文化传承以及语言特点等,但在大瑶山调查之后,费孝通转向功能人类学㊂费孝通在繁忙的大瑶山考察期间,巧妙地将观察㊁阅读和交流三种重要的知识获取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民族知识,为他的民族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㊂关键词费孝通㊀西南考察㊀大瑶山㊀民族研究㊀‘费孝通文集“作者简介:王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㊂①花蓝瑶,曾被称为 花篮瑶 ,后改称 花蓝瑶 ,因花蓝瑶妇女服饰皆绣有精美图案㊁色彩斑斓而得名㊂②‘芳草茵茵 费孝通自选田野笔记“,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57页㊂费孝通1934年师从清华大学人类学家史禄国学习社会学,1935年赴大瑶山基层社区考察调研,撰写并发表了‘花篮瑶社会组织“①,为他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或民族思想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㊂费孝通在大瑶山考察时,将观察㊁阅读和交流三种重要的知识获取方法有机结合,他通过观察和阅读,了解到大量关于西南边疆民族㊁西南地方史籍和西南考察游记的知识㊂当前,学术界广泛认可费孝通所提出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然而,甚少探讨这一理论与费孝通进行大瑶山考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存在何种联系㊂笔者深入分析了‘费孝通文集“和‘桂行通讯“等资料,旨在了解费孝通对大瑶山的考察如何影响其民族思想观念的形成㊂一费孝通考察大瑶山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搜集瑶族人的身体特征数据,以便与中国华北地区的人和朝鲜人的身体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体质人类学上的差异;其二,开展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探讨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㊂费孝通对大瑶山的瑶族村落进行了与人类学相关的体质测量,得到大量宝贵数据,然而绝大部分数据已经遗失,仅有部分数据遗存于‘桂行通讯“㊂根据费孝通对六巷村的测量结果(表1),这一带人平均身高为156 78厘米,头部周长的平均值为78 62厘米㊂②431政治与公共管理评论表1㊀费孝通在六巷村测得的数据年龄段(岁)人数(人)体高平均数(厘米)头形周长平均数(厘米)0 208150.7678.2120 3011165.4282.3530 4016160.4580.2140 509156.5777.3750岁以上4150.7074.96㊀㊀数据来源:‘费孝通文集“第一㊁二卷和‘芳草茵茵:费孝通自选田野笔记“收录的‘桂行通讯“㊂费孝通提出: 根据他们的身高和头部形状指数,他们似乎与高丽和华东地区的人有某些相似之处㊂然而,由于数据尚不足够充分,我们不敢贸然下结论,但这已经引发了我们一些有趣的思考㊂ ①在象县(今属石龙县),他进一步指出: 根据象县所获得的人体测量数据平均值,足以显示广西人的体质与华北㊁华东,甚至广东的人存在明显的区别㊂ ②大瑶山的考察活动对费孝通的思想和学术兴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㊂在对六巷村进行体质测量后,费孝通发现: 这个瑶族支系的人口并没有像他们最初预期的那样持续增加,相反,人口似乎停滞不前,甚至逐渐减少㊂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有可能是因为自从他们在大藤瑶山地区定居以来,他们与汉族人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相互适应和融合㊂这种适应状态在花蓝瑶的文化和土地上显现出来,已经持续了几百年的稳定㊂如果我们要分析这种适应状态的条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口的停滞和减少㊂ ③通过深入调查,费孝通发现瑶族当地存在杀婴现象㊂虽然无法确切考证这种限制人口的传统的起源,但很可能是为了适应大瑶山的实际情况㊂由于该地区的水田面积受限,土地开垦非常艰难,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不能随意增加㊂如果一个家庭代数不多,土地又有限,同时家庭成员还面临经济困扰,通常情况下,他们不大会收养孩子来继承家产㊂相反,他们会将这些孩子的土地和财产并入自家财产中,从而导致家族户数减少,④这可见于花蓝瑶(瑶族的一个分支)的人口变迁(表2)㊂表2㊀花蓝瑶的人口变迁⑤村名现有户数(户)入山时的户数(户)减少户数(户)王桑14239门头284214古浦112110大橙24328六巷376023总计11417864531①②③④⑤‘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㊂‘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㊂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4页㊂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2页㊂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1-52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6期㊀㊀根据口头传承的历史记忆,花蓝瑶可以追溯到大约600年前,大概相当于30代人的时间跨度㊂在这样漫长的历史中,他们的总人口数量减少了约35%㊂①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坚守传统规定,每一代家庭只能保留一对夫妇,因此每对夫妇只能育有两个孩子,一个留在家中,另一个则嫁到其他地方,这导致人口减少㊂② 这种经过人为规定的人口限制并非自然而来㊂一对夫妇在已经有两个存活孩子之后,仍然可以继续性生活,且不采取避孕措施,这意味着妻子仍然可能怀孕㊂因此,他们被迫采用终止妊娠和溺杀婴儿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㊂在花蓝瑶社区中,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熟知终止妊娠的方法㊂一旦她们察觉到例假停止,便会立即采取药物干预,因此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小㊂那些不了解终止怀孕方法的女性被戏称为 笨老婆 ㊂这一社区传统反映了她们对生育和家庭规划的独特看法㊂这些女性不得不承受怀孕和分娩的痛苦,然后等待婴儿出生后采取极端的手段,比如用绳子勒死㊁用凳子踩死,或者让婴儿饿死㊂最令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我们得知有一个妇女曾杀死过七八个婴孩㊂ ③因此,花蓝瑶社会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与土地占有情况㊁社会财产状况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㊂费孝通基于Ethnos理论对广西象县东南乡花蓝瑶社会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瑶族社区结构㊂他从家庭㊁亲属㊁村落以及与汉族和周边民族的互动等四个不同层面,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认为花蓝瑶社区的最基本社会单位是家庭,用他们的土语称为 pia ,意为房屋㊂这是因为在花蓝瑶社会中,更注重 父系 而非 母系 ,④家庭组织通常带有一定的父权色彩㊂费孝通并没有仅仅将家庭视为用来照顾子女的组织,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的核心单位,一种完整的家居制度㊂他认为,花蓝瑶社区中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家庭,这些家庭被视为法律上的实体,具备完整的功能,不仅包括生育和抚养子女,更重要的是它们与财产和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㊂费孝通在进行家庭研究后,发现花蓝瑶的亲属网络是随着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扩散而逐渐形成的㊂这种情感联系既确凿存在,又被认为是实现亲属之间相互照顾和教育的最合适㊁最便捷的途径㊂他的观察表明,亲属关系可分为两个层次的扩展:第一层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支持和协助;第二层的扩展则是依靠法律来维护的亲属关系,这些关系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帮助㊂在花蓝瑶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过度扩展,反之,村庄组织以石牌法为核心,充当了社会中另一个法律权威机构的角色㊂⑤所谓的石牌法实际上是指适用于整个村庄范围的法律和行政体制㊂这表明,花蓝瑶社会不仅仅依赖亲属制度,还构建了更大规模的社区结构和司法体系,而且这个体系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㊂⑥费孝通利用体质测量和实地调查的数据,对金秀大瑶山地区的各瑶族支系进行了系631①②③④⑤⑥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5页㊂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页㊂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页㊂费孝通:‘六上瑶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0页㊂费孝通:‘六上瑶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5页㊂张亚辉:‘费孝通的两种共同体理论:对比较研究的反思与重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㊂政治与公共管理评论统的分类㊂他首次将这些支系划分为五个主要群体,包括花蓝瑶㊁山子瑶㊁坳瑶㊁板(盘)瑶和茶山瑶,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 过山瑶 和 长毛瑶 两个族群的定义㊂具体而言,他将花蓝瑶㊁坳瑶和茶山瑶合并为长毛瑶,因为这些群体拥有独立的土地㊁山林和河流资源㊂而居无定所㊁以山林为生的山子瑶和板(盘)瑶则被归类为过山瑶,费孝通将这五个瑶族共同称为 族团 ㊂之所以采用这个总称,是因为这些族团的形成基于共同的文化㊁语言㊁集体认同和内部婚姻范围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化㊁语言㊁认同感和内部婚姻范围都在不断演变,而这种演变的关键驱动力是不同族团之间的互动关系㊂①金秀大瑶山上的这五个瑶族在家庭组织㊁社会生活和亲属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族团的多元性㊂费孝通对不同瑶族的土地占用情况进行研究以后,认为过山瑶和长毛瑶之间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显著差异是由土地的不均衡分配导致的㊂在大藤瑶山的各个族团中,最早抵达的人占有了这片土地,成为瑶山的地主,而那些后来者,因为土地已经被占用,而且不可分割,成为租地的佃户㊂②实际上,地主社群主要由花蓝瑶㊁坳瑶和茶山瑶构成,而板(盘)瑶和山子瑶成了佃户㊂由于这两个社群在经济㊁文化㊁社会和政治地位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矛盾和对立㊂大瑶山瑶族因财产规模不同所形成的族团又会发生一种向心动向,若是汉族向他们施加的压力增加,长毛瑶和过山瑶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强,形成一个更加整体化的瑶族共同体㊂大瑶山地区的五个瑶族,尽管有不同的起源,但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表现出联合协作的倾向,形成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瑶族集体㊂这一现象为费孝通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观点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雏形㊂费孝通研究发现,瑶族社会不仅有正式的婚姻制度,还存在一种情人制度㊂这一制度在瑶山地区人口有限的情况下,有助于获得相对优质的后代㊂因此,情人制度以半公开的方式与正式的婚姻制度并存,且没有受到强烈反对,甚至得到了默许㊂③花蓝瑶社会之所以容许情人制度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维护家庭经济的稳定性㊂在一个家庭中,经济和情感需求同等重要,然而,情感问题有时可能导致家庭破裂,进而对夫妻之间的经济合作产生不利影响㊂一个人的情感易受波动,而经济合作需要相对稳定的伙伴关系㊂尤其是在像花蓝瑶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㊂如果家庭组织不稳定,将会严重影响每个人的经济生活㊂因此,情人制度允许个人在家庭组织之外找到满足情感需求的途径,有助于维持家庭组织的稳定性㊂④如果情人白天前来协助工作,晚上他们可以一起居住,而正式的夫妇则需要找借口分开㊂在花蓝瑶社会中,为了维护夫妇在经济和生育方面的协作,情感需求是通过情人制度来加以满足的㊂不同的是,在汉族社会中,严格坚守 男女有别 的原则㊂花蓝瑶日常生活自给自足,但也需要与外界进行物品交流,如盐㊁食用油等食品,以及火柴㊁纺织线和鞋子等日用品,通常需要从汉族社区购买㊂与此同时,他们还向外界销售731①②③④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1页㊂王同惠:‘广西省象县东南乡花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6页㊂‘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29页㊂‘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30页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6期一些野生蔬菜和木材等物品㊂①完成了对花蓝瑶和坳瑶的调查后,费孝通潜心撰写‘花篮瑶社会组织“并出版,深入探讨了花蓝瑶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家庭㊁亲属㊁村落㊁族团以及族团之间的关系,展示了花蓝瑶社会的完整结构和丰富文化㊂吴文藻先生评说: 阅读了‘花篮瑶的社会组织“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该族社会组织的紧密性和文化的精细结构㊂ ②1938年,费孝通加入西南联合大学,创立 社会学研究中心 ,开始从事社区研究工作,陆续出版创作了‘乡土中国“和‘生育制度“等著作㊂费孝通所进行的乡村实地研究是对花蓝瑶文明的深入探索,他所进行的家庭研究融合了民族和农村领域的调查成果,‘生育制度“正是基于这一分析的结果,具有独立的见解㊂‘生育制度“以家庭为切入点来研究社会,不仅根据个人生活经验,也从社会的最底层视角来理解生育制度㊂二费孝通深入探究了西南地区历史㊁地理㊁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文献或著作,建构了对西南民族社会的整体印象㊂在考察大瑶山瑶族期间,每当有空闲时间,他就迅速拿起书籍,专心研读,他的日记记载了他所阅读的文献㊂阅读的书籍主要包括张其昀的‘中国民族志“㊁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中国宗族制度小史“㊁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美洲土著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㊁里弗斯的‘托达人“‘美拉尼西亚人社会史“㊁克鲁伯的‘加州印第安人手册“‘人类学“‘文化成长的形貌“‘文化的性质“‘风尚与文明“㊁布朗的‘安达曼岛民“‘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㊁马林诺夫斯基的‘自由和文明“‘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涉及功能人类学方面的著作㊁边疆问题文集㊁民族研究著作等㊂摩尔根㊁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皆为当时研究功能人类学的大家,他们的著作也多为从某一特定社会功能方向研究人类社会㊂而张其昀的‘中国民族志“和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也是备受瞩目的研究专著,在民族史志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㊂通过深入的研究,费孝通全面了解不同民族的知识,深刻认识了民族关系的实际情况及其重要性,扩展了对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认知㊂与瑶族居民交流是费孝通考察大瑶山获取民族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深入了解了当地民族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地方治理状况,为他的民族知识储备提供了更多内容㊂ 上世纪30年代初我访问大瑶山时,并没有接受语言学方面的培训,因此,当时并没有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这五个自称不同的族群,只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大瑶山瑶族的五个支系 ,③但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对话,他积累了大量此前未曾接触到的民族知识,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西南民族社会,同时也填补了他在这一领域知识上的不足㊂三费孝通对大瑶山地区的实地考察,使他深入获取了关于瑶族的知识,从而对广西大瑶831①②③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447页㊂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第21页㊂费孝通:‘盘村瑶族“,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1页㊂政治与公共管理评论山地区的民族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㊂与此同时,这些方法也充实了他对 民族 这一概念的内涵认知,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㊂第一次大瑶山调查的经历引发了费孝通的很多思考㊂他认为,要发挥民族优势,发展民族经济,必须在观念上进行变革㊂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满足于简单的生活㊂但是,自足自满心理必然会带来保护现状㊁抗拒外来影响的反应,封闭实际上会保护落后,使差距越来越大㊂要克服这些不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思想观念,就要搞好民族教育,提高各民族文化素质,在保持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先进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㊂而对于费孝通个人来说,第一次大瑶山考察成了他一生中难以置信的传奇故事㊂晚年时,他多次返回瑶山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的谈话和学术思考中不断涌现出与瑶山相关的回忆和影响㊂前文引述的关于民族研究的关键观点,都可以追溯到他在瑶山的经历,他的许多学术思想都体现在‘花篮瑶社会组织“中㊂ 回顾我的学术历程,我发现许多后来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这篇文章㊂可以说,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始于对大瑶山的调查 ,毫无疑问,这项调查贯穿了我一生的学术探索,深刻地塑造了我在不同时期的学术思考㊂实际上,我的人类学思想的起点正是在瑶山㊂在那之前,我是一位功能主义者,主要研究体质类型,然后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人类文化类型的研究中㊂ 费孝通的主要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形成,通过对大瑶山的调查,他由体质人类学者转变为社会人类学者㊂因此可以说,大瑶山及其调查为费孝通的人类学思想奠定了基础㊂ 大瑶山的居民,尽管由于地理与历史条件的差别,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有所不同,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有所殊异,但是他们都具有发明创造的才能,都具有发展进步的资质㊂他们都是通情达理㊁有思想㊁有感情的人㊂ ①他的很多文章都描绘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讴歌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进步㊂因此,大瑶山调查是费孝通实地调查研究的开始,也是他关于民族研究的起点,更是费孝通民族思想形成的重要切入点㊂责任编辑:来向红①费孝通:‘民族与社会“,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5页㊂931。
关于汉民族研究的一些想法(精)
关于汉民族研究的一些想法费孝通(1910—),男,江苏吴江县人,原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现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着名社会学家。
全国人大常委会,北京100805摘要:汉族大多数人民是农民,对汉族研究应较为集中在对汉族农民和农村的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对汉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研究,而且反映了汉族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核心,在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也是如此。
关键词:中国/汉族/中华民族/泉州〔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 —8575(2001)01—0007—03我很荣幸,能与中国海峡两岸及国外这么多新老朋友,会聚于历史名城泉州,共同讨论汉民族研究的一些学术问题。
我出生于1910年,青少年时正当中华民族觉醒突飞猛进的年代。
这里所谓的民族觉醒,在辛亥革命前夜,令人瞩目的是排满。
但是,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族主义”,是“五族共和”。
他结束了维持两千年的帝制,推行五族共和,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到了“五四”运动,就明确了反帝爱国的纲领。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随后即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先生重新解释“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一则是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先生还使用了“少数民族”这一名称,用以与占中国人口最多数的汉族相对而言。
我的青少年,就是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民族觉醒突飞猛进的年代度过的!我一直希望在中华民族大变革的时代有所贡献。
这种追求,使我选择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作为自己的学业方向,并且调查和探索了60多年,现在虽然是耄耋高龄,还要继续追寻和探索下去。
汉族的大多数人民是农民。
我对汉族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对汉族农民生活和农村变化的研究,较为集中在农村和农民如何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工业化、城镇化、集约化、逐步实现现代化。
我开始作少数民族调查和研究时是在广西的大瑶山调查瑶族。
费孝通《民族调查》
费孝通:民族调查为什么要研究少数民族?为什么我的调查生涯要从少数民族开始?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民族调查可以说是认识社会与文化的基本功。
要认识社会与文化,必须对各种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你们说我是男的,没有女的怎么知道我是男的呢?这很清楚,比较出来的嘛!当年我去广西前,当时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说过,要认识自己生活的系统,先要找一个同自己生活习惯不同的社区进行实地观察。
去少数民族地区观察,既可以看到与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还能从比较中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
就这样,我们找到了广西大瑶山地区的花蓝瑶人做调查。
民族调查的重要意义还远远超出它的学术性。
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一贯实行的基本政策。
我们进行科学的民族调查,可以避免那种盲目地从定义出发识别民族的倾向,实事求是地认识中国的少数民族,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要求,并从以往历史上民族矛盾和民族合作的经验教训中,找到共同繁荣的道路。
从当前到今后一个时期里,民族调查将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包括我在民族地区进行的“边区开发”的课题。
这一研究课题主要是要了解:边区资源、民族发展、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情况。
我国的少数民族只占十亿人口中的百分之六,但他们占的地方很大,差不多是国土的百分之六十。
而许多重要的资源却在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区。
人口的分布对资源分布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边区的经济建设落后于内地的客观事实,影响到我们“四化”建设的大局。
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怎样改变人口、资源的不相称状态?怎样帮助少数民族缩短他们和汉族间的经济、文化差距?怎样使内地的智力、财力、劳力有计划地流向边区,促进边区的开发?怎样使少数民族接受并欢迎这种支援和促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的大课题。
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民族调查的工作必须加强。
我一生做过几次民族调查。
最早的那一次是我同我的前妻刚刚结婚后进行的。
金秀大瑶山: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
金秀大瑶山: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摘要: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是1928年5月中山大学考察队在金秀大瑶山的考察,而不是人们常说的颜复礼、商承祖在广西凌云县瑶村的考察。
中山大学考察队对金秀大瑶山的考察,在时间上比之早、范围上比之宽、成果质量上比之高。
这次考察奏响了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开场曲。
关键词:金秀;瑶族;考察民族学在中国被视为研究少数民族的一门学问。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就已有专文记录,但是,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则是近代从西方舶来的。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人类学的先驱。
1923年,蔡元培先生出席了先后在荷兰、瑞典召开的国际民族学会会议。
随后,他接受德国友人的意见,去汉堡大学研究民族学,前后达一年之久。
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第一卷第12号上发表了《说民族学》一文,这是一篇篇幅不长但对中国民族学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文章。
他说:“民族学是一种考察各民族文化而从事记录或比较的学问。
” 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蔡元培任院长,该院的“社会科学研究所”下设法制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4个组,他亲自兼任民族学组的组长,列出下列课题开展研究:1.广西凌云瑶族的调查及研究;2.台湾高山族的调查及研究;3.松花江下游赫哲族的调查及研究;4.世界各民族结绳记事与原始文字的研究;5.外国民族名称的汉译;6.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的收集。
1928年7月22日,颜复礼和商承祖两人赴广西凌云县考察。
1929年初,林惠祥赴台湾高山族地区考察。
1929年仲夏,中山大学杨成志单骑赴凉山考察彝族等。
这些考察活动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开创中国民族田野调查的先河”〔1〕(P208),“中国民族学实地调查最早之作品” 〔2〕(P12)。
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中国民族学调查的开场是中山大学考察队赴金秀大瑶山的考察。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江南十校”高一分科诊断摸底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语文考试总时间为15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生作答时,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社会调查是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而发展的。
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社会学学者回到国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他们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居民生活费调查,到定县社会调查等,掀起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社会调查运动”。
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英国文化人类学、美国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和历史的研究,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产生了以《江村经济》《云南三村》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的典范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在费孝通等人的主持下得以恢复。
在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
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从实求知”是费孝通对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的概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现实客观而深刻的认识。
_高一语文《走进乡土》导读课 课件28张
《乡土中国》的N种打开方式
一、知人论世 二、目录导读 三、思维导读 四、批注阅读
一 知人论世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 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 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 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 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 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 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 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整体认识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总 论
8.礼治秩序
2.文字下乡
文化综述
3.再论文字下乡
9.无讼 10.无为政治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6.家族 7.男女有别
道德基础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整体认识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总 论
10.无为政治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权力结构
道德基础 11.长老统治 12.血缘和地缘
6.家族 7.男女有别
家族制度
13.名实的分离 14.欲望到需要
整体认识
《乡土中国》目录及内容架构
1.乡土本色 总 论
8.礼治秩序
社会规范
2.文字下乡
文化综述
9.无讼
3.再论文字下乡
10.无为政治
4.差序格局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30年代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提出了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社 会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要了解中国必须从基本入手,那就 是从人口最多的农民入手。1936年我就开始在农村调查,这就是 我走出的第一步。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科学思维,当代青年的必备素养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科学思维,当代青年的必备素养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费孝通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选择矛盾最直接、最集中的地区展开研究,他深入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挖掘出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文题解析】:材料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费孝通和屠呦呦在研究领域中的突破和贡献;二是科学思维方式对当代青年人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和联想:突破和贡献的意义:费孝通通过深入实地调查,挖掘中国农村生活的真谛,为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证依据;屠呦呦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说明在研究领域中,选择合适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带来突破性的成果,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手资料和古代典籍的价值:费孝通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屠呦呦通过研究古代典籍找到灵感。
这说明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准确、真实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手资料和古代典籍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够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科学思维方式是当代青年人的必备素养,也是时代的生产力。
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中,具备科学思维方式的人才更加受到重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科学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以上材料引发了我对突破和贡献的意义、第一手资料和古代典籍的价值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联想和思考。
佳作赏析【佳作赏析】:科学思维,当代青年的必备素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是当代青年人必备的素养,也是推动时代前进的生产力。
费孝通文化论初探
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费孝通文化论初探王 延 中Abstract:Professor Fei Xiao-tong is one of the world fa mous Chinese sociologists due to his socio-anthropology community studies on civilized na tion.Culture theory is one major part of his community studies.This article dra ws the theoretically origins of his culture theory which was based on Malinovski s functionalism and dyna mics culture theory.His diversified origins with one core theory is not only identified significantly in Chinese nation history,but also useful to explain the trend of the world s culture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The Chinese culture and all other nations cultures need to be re-identified through cross-culture c om munica tion and sel-f c onsciousness to learn to tolerate and admire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reate general common consensus of the world.All nations holding their own culture charac teristics can e xist peacefully with the general common consensus as the global culture roots.费孝通是进行实地社区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瑶族研究
第24卷第5期文山学院学报Vol.24No.52011年10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Oct.2011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瑶族研究黄禾雨(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收稿日期:2011-06-02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云南省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JC-ZX201104)。
作者简介:黄禾雨(1985-),女,瑶族,广西柳州人,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史与文化史研究。
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一些学者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瑶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他们撰写了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文物。
这些前驱者的努力和成果激励着学术同仁和普通民众,学术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国际学界由此有了“瑶学”的一席之地。
研究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瑶族;瑶学中图分类号:K28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1)05-0032-05一、20世纪上半叶瑶族研究启动的时代背景“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族称,最终确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以后。
中国古代文献中瑶族的称谓有“莫徭”、“蛮徭”、“徭人”、“猺人”等等。
[1](P7)南朝史录已有“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梁书·张缅传》卷三四)这是目前最早见于文献的关于瑶族先民的记述。
历代史书、方志、文人笔记、小说中有关瑶人起源、迁徙流变、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以及汉瑶关系等方面的记述史不绝书,给研究者认识瑶族先民在历史上的社会和文化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但由于历史上汉瑶关系存在着阻隔与冲突矛盾,汉文对瑶族的记载一般都不同程度带有主观偏见甚至歧视色彩,因此文字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需要研究者审慎认识。
费孝通研究中华民族的方法 -回复
费孝通研究中华民族的方法-回复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社会科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方法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费孝通的研究方法深受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将以费孝通研究中华民族的方法为主题,逐步回答。
首先,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强调民俗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对民俗的深入研究,可以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研究民俗时,费孝通采用了田野调查的方法,亲自走访各地,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
他也鼓励学生们亲身体验,参与到民间活动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
其次,费孝通的研究方法重视历史的分析与比较。
他认为,历史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比较,可以揭示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变化。
费孝通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分析,他揭示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和动力。
他还将中国与西方社会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共同点和差异,以拓宽对中华民族的理解。
此外,费孝通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
他认为,研究要站在实际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的收集,而非空洞的理论推测。
费孝通在田野调查中收集了大量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数据,通过统计和分析,他得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结论。
他还强调要注重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强调综合的思维。
他认为,研究一个问题不能片面地看待,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考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费孝通在研究中华民族时,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以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本质。
他主张将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费孝通通过民俗学、历史分析、实证研究和综合思维等多种方法,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实证和实践,注重对人民群众生活的观察和访谈,以真实的数据和实际的应用为基础。
费孝通谈人文资源
费孝通谈人文资源时间:2010-10-01 20:58来源:社会学视野网作者:王嵩余前广点击:36次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与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1935年8月,费孝通携前妻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这是他实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开始,也是他结缘西部、结缘少数民族地区的起点。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1日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与西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在1935年8月,费孝通携前妻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这是他实地研究中国农村的开始,也是他结缘西部、结缘少数民族地区的起点。
关注人文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费孝通所说的入文资源,是“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人文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再生性。
费孝通指出,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有很多是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掉,就永远无可挽回。
”费孝通区分了文化生态与人文资源的不同。
在他看来,文化生态谈的只是保护的问题,人文资源则表达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人文资源“之所以称之为资源。
就是因为它不仅是可以保护的,而且,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是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发展、有所作为的”。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人文资源的认识具有阶段性。
“在经济落后时期,人们不大可能会认为人文活动留下的遗迹和传统是一种资源,是经济的发展才促进了人们对人文资源的认识。
”费孝通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才可能发现人文资源的宝贵之处。
费孝通认为,“经济的发展只能解决我们生存的基本问题,但如何才能生存得更好,更有价值,使自我价值的发挥得到更宽阔的拓展,并从中发展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是需要在原有韵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用文化和艺术的再发展来解决的。
”在费孝通看来,真正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构成了“一个无形的无所不在的网……它对一个社会的作用,经常是决定性的”,正是这种力量导致了不同地区在相同的政策、体制条件下却发展迥异。
短讯
出版物刊名: 宗教学研究
页码: 27-2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大瑶山;多元文化背景;2010年;学术研讨;高峰论坛;瑶族文化;
田野作业
摘要:2010年5月22—24日,我所张泽洪教授应邀赴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参加首届“全国瑶族文化高峰论坛”的学术研讨。
金秀大瑶山是费孝通先生1935年秋瑶山调查的田野作业点,当地分布着“茶山瑶”、“花蓝瑶”、“坳瑶”、“盘瑶”和“山子瑶”5个瑶族支系,是中国西南瑶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好的地区。
张泽洪教授宣读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金秀瑶族宗教》学术论文,受到与会学者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金秀大瑶山考察对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影响
金秀大瑶山考察对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影响
莫金山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金秀大瑶山考察是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开始,他一生中的一些重要学术成果与大瑶山考察有关,他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大瑶山考察中得到首次应用和体验.大瑶山的考察改变了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方向.
【总页数】6页(P139-144)
【作者】莫金山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中心,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金秀大瑶山:中国民族学田野考察的起点 [J], 莫金山;潘远益
2.费孝通教授六十年学术研究给予的启示:在“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研讨会暨庆贺费孝教授学术研究六十年”大会上的发言 [J], 陈连开
3.大瑶山上显身手——金秀瑶族自治县森林公安局大瑶山派出所守护保护区的故事[J], 刘宗才;廖海鹰;李福璋
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以广西金秀大瑶山为例 [J], 李楠;郭平生;蔡春菊
5.大瑶山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与前苏联民族学家克留科夫考察金秀瑶族追记 [J], 徐杰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思、继承与践理——费孝通的瑶山心愿和后生晚辈的信步追访
哲思、继承与践理——费孝通的瑶山心愿和后生晚辈的信步
追访
谷家荣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青年费孝通身负调查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的心志,偕新妻王同惠走进广西大瑶山.两人在调查途中虽遭遇妻死夫伤的悲剧,但这场悲剧并未打消孝通系统调查大瑶山瑶族的心愿.心伤初愈,费孝通卧床整理先妻遗稿,为人们留下弥足珍贵的<花篮瑶社会组织>,在其有生年岁又先后五次回访大瑶山,并安排后生顺利完成<盘村瑶族>的调研和本文撰写.<花>、<盘>两著均是分支系编版的瑶研典作.后生晚辈纷步费孝通先生的足迹追访瑶山.可惜追访的热潮并未催生大瑶山余后三个瑶族支系的调研读本.费孝通先生未尽的瑶山遗愿尚需跨越瑶族支系边界,寻着瑶汉民族关系的史变轨迹细究践理.
【总页数】7页(P173-179)
【作者】谷家荣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小平房创造大奇迹--访沈阳工业大学杨理践教授 [J], 徐海燕
2.哲思、继承与践理——费孝通的瑶山心愿和后生晚辈的信步追访 [J], 谷家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费孝通视野里的汉民族研究
费孝通视野里的汉民族研究李立纲【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1【摘要】费孝通一生的学术事业,可以概括为两个方向:农村研究和民族研究.前者从江村经济始,经过云南三村调查,接续后期的小城镇研究、乡镇企业、城乡关系和区域研究,主题是志在富民;后者由最初的大瑶山调查起,接续上世纪50年代参与民族访问团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边区调查、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和发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讲,主题是民族团结.费孝通有关汉民族研究的经历和思想,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民族研究过程中.在《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关于汉民族研究的一些想法》《〈盘村瑶族〉序》以及一系列有关民族研究的文章、讲话中有较集中的论述.其最重要的观点: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多元构成一体,一体影响多元;汉族与少数民族是平等、团结,互助、亲爱的关系;汉族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团结、凝聚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凝聚的核心等.上世纪50年代集中对少数民族的调查,因其历史原因和政治的背景,当时理论准备不足,而且忽略了对汉族的关注,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留下了某些遗憾.所以学术研究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作平行研究.【总页数】9页(P63-71)【作者】李立纲【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5【相关文献】1.论费孝通先生的学者风范--基于其民族研究经历的思考 [J], 张巍2.费孝通的“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思想——兼论民族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 [J], 奂平清3.费孝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与文化自觉思想 [J], 包路芳4.费孝通民族研究的文化内涵 [J], 徐平5.费孝通先生与民族研究:入"阁"乃至毕生 [J], 李玥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研究与民族研究的初步尝试》研读
《社区研究与民族研究的初步尝试》研读发布时间:2021-06-30T15:01:00.47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6期作者:郑海琪[导读] 杨清媚重读费孝通先生《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从社区研究和民族研究的角度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一文贯穿起了费孝通先生一生研究文化与民族的思想变迁历程。
郑海琪(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0)摘要:杨清媚重读费孝通先生《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从社区研究和民族研究的角度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一文贯穿起了费孝通先生一生研究文化与民族的思想变迁历程。
关键词:花篮瑶社会组织;社会人类学一、作者简介杨清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为王铭铭先生,应王铭铭先生编纂《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民族、文明与新世界》一书的邀请撰写了费孝通先生《花篮瑶社会组织》的书评,收编于该书第三编中。
二、全文简介王铭铭先生编纂的《20世纪前期的中国叙述——民族、文明与新世界》本着聚焦于中国社会科学萌芽阶段的关键概念,及多元的学术取径。
该书收录了大量青年学者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作品,这些青年学者就从晚清西学传入,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这段历史时期的经典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论著进行述评和解读,尽量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汇总体会和梳理学者设定论题与站爱论述的思路,希冀做成一部到导读性的导读之作,通过述评文章展现人类学、民族学之思想与19世纪末的思想趋势如何分野的具体历程。
杨清媚选取费孝通先生《花篮瑶社会组织》论著进行述评与解读,作为费孝通先生第一部民族志作品,同时也是吴文藻先生心目中“社区研究”的典范。
《花篮瑶社会组织》从亲属制度开始论述了宗族、村落、族团的组织方式,并且从费孝通先生早期和晚期围绕这一学术成果不同表述,可以理解费老从开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设想,在他整个中国转型设计中仍是存在帝国心态,也是指中原与边地、汉人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组合起来的“一点四方”的空间区位,在这种心态下,即便他在20世纪50年级及80年代的民族研究中批评“分族写志”,也不难发现他在处理中国现代化进程问题上,区分了汉人社会和少数民族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瑶山调查与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初探——纪念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徐平2012-8-1 21:34:15 来源:《民族研究》2006年2期,第47~56页。
内容提要:2005年是费孝通、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于同年4月24日逝世。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就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的影响、民族研究思想的形成以及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展开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费孝通;瑶山调查;民族研究;文化自觉七十年前,一对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不远千里前往偏僻的广西大瑶山做社会调查,这就是在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广为人知的费孝通与王同惠的一段经历。
他们一路走,一路写出《桂行通讯》,在《北平晨报》和天津《益世报》上连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燕京大学的师生们,都对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妇叫好。
他们于1935年10月18日进入大瑶山,费孝通进行体质人类学调查,王同惠则进行社会学调查,他们在大瑶山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勇敢,新颖,惊奇”。
①然而,1935年12月16日,当他们完成花篮瑶调查后,在从坳瑶居住的古陈村向茶山瑶居住地区转移过程中,却发生了王同惠遇难、费孝通受伤的意外。
大瑶山的不幸遭遇,成了费孝通人生中的一个噩梦。
几乎可以说,大瑶山改变了费孝通的人生。
从此,费孝通和大瑶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先后五上大瑶山,甚至在他九十高龄之时,还一直惦记着再上大瑶山。
2005年是费孝通和王同惠大瑶山调查七十周年,费孝通先生也在同年4月24日逝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我受费孝通先生家人的委托,利用暑假的时间,重上瑶山调查,重点访问了费孝通和王同惠当年的主要调查地六巷村。
2006年1月10日,我再次陪同费孝通先生的女儿费宗惠、女婿张荣华,对大瑶山的五个瑶族支系展开调查,意在完成费孝通和王同惠先生未竟的调查。
费孝通先生的家人将这样一个使命交给我来完成,是对我的信任和厚爱,也是我作为费孝通学生的光荣,更是我和费孝通先生的缘分。
我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就是在1982年秋末冬初的时候聆听他所做的“四上瑶山”的学术报告,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三年级的学生。
正是这篇“四上瑶山”的学术报告,引导我认识了费孝通,也使我走上了追随先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的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瑶山也是我的学术起点。
这里,我想总结一下大瑶山的特殊经历对费孝通的人生和学术都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的民族研究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升华的文化自觉理论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人生和学术思想的影响大瑶山调查留给费孝通最大的痛楚,就是王同惠的牺牲。
王同惠的牺牲促使费孝通坚定不移地去实践他们年轻时的梦想,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王同惠在大瑶山调查中突然牺牲,对费孝通的打击非常大。
费孝通在《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的后记里写道:“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们两人一同埋葬在瑶山里,但是不知老天存什么心,屡次把我从死中拖出来,一直到现在,正似一个自己打不醒的噩梦!”当费孝通从心灵和肉体的双重痛苦中站起来之后,他意识到“我既不死,朋友们一路把我接了出来。
我为了同惠的爱,为了朋友的期望,在我伤情略愈,可以起坐的时候,我就开始根据同惠在瑶山所搜集的材料编这一本研究专刊。
这一点决不足报答同惠的万一,我相信,她是爱我,不期望着报答的,所以这只是想略慰我心,使我稍轻自己的罪孽罢了。
”②费孝通在当时不仅是痛失了一个亲人,也是痛失了一个调查研究的伙伴,他在广州养病时给朋友的信中表达了这种痛苦:“若是我们所认定‘从认识中国来改造中国’是救民族的正确大道,那么同惠所贡献给民族的并不能说小了。
同惠有灵当在微笑,那是我相信的”。
当费孝通逐渐从痛苦中清醒过来,他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的特殊使命:“同惠是不能再为中国,为学术服务了,因为她爱我,所以使我觉得只有我来担负这兼职了。
我愿意用我一人的体力来做二人的工作,我要在20年把同惠所梦想,所计划的《中国社会组织的各种形式》实现在这个世界上。
”③为了这一个庄严的承诺,费孝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严酷环境,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所认定‘从认识中国来改造中国’是救民族的正确大道”,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费孝通在晚年写道:“我是想从人类学里吸取‘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科学知识。
我这样说,也这样做。
一生中虽则遇到过种种困难,我都克服了。
年到七十时,我还是本着这个‘志在富民’的目标,应用人类学的方法,到实地去认识中国农村,中国的少数民族,凡是穷困的地方我都愿意去了解他们的情况,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富起来……做我一生认为值得做的有意义的事。
”④大瑶山的调查研究,在学术上也对费孝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费孝通在《花篮瑶社会组织》重版前言里写道:“作为一本我在青年时代和亡妻合作的学习成果,我也无意在此作自我评论,只想说在重读时不断发现我后来所发表的许多学术观点的根子和苗头,因而想到这本书对于那些想了解我学术思想发展过程的朋友可能也是有用的。
”⑤费孝通、王同惠的《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沿着家庭、亲属、村落、族团以及族团间的关系层层深入,仅以数万字的篇幅,就展现出一个完整的花篮瑶社会结构。
吴文藻先生评价道:“我们看过这本花篮瑶的社会组织以后,就不能不承认该族社会组织的严密,文化配搭的细致。
”⑥在养伤期间,费孝通在家乡开弦弓村做了调查,由此写出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得到导师马林诺斯基的高度赞誉。
留洋归来的费孝通,立即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扎进云南农村做调查,他的《禄村农田》指向内地农村的土地制度,也带着比较研究的视角,标志着他的社会人类学思想的进一步成熟。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受命担负起恢复社会学的历史重任,社会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费孝通更是马不停蹄地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沿着城乡发展和民族研究这两条大线索,行行重行行。
1998年他从国家公职上退休,成了一名专职的教授,经常外出调查,同时笔耕不辍。
16卷本的《费孝通文集》,有9卷是1981年以后的作品,可见老人的勤奋和才华。
费孝通在和美国学者巴博德谈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时,曾强调指出:“我在去伦敦经济学院之前就是一个功能主义者。
……我作为体质人类学者进入瑶山而出来时成了社会人类学者。
”⑦费孝通在晚年的学术反思中,专门写了一篇《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
在谈到如何认识文化这个复合的整体时,他特地回忆了在花篮瑶的调查经历。
当他和王同惠到达六巷村的第一个晚上,在语言不通、风俗不明的情况下,他们被友爱而好奇的瑶民所包围。
费孝通后来写道:“我们进入了一个友好但莫名其妙的世界里。
我们明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搞清楚这些人是怎样生活的。
这样的混沌一团,头绪在那里呢?”他们按照自己文化中的友好交往规则,努力与唯一懂汉语的房东蓝济君接近,特别是通过王同惠出色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很快和当地人建立了亲近的关系。
“我们进一步设法有意识地去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这样很自然地把家庭这个团体作为主要的了解对象,摸进了这个不熟悉的人文世界。
”“回想起来,我当时还没有去伦敦接受过马老师的‘文化论’。
但在实地调查工作中我们自动地并非有意识地跟着马老师当时正在构思的《文化论》和‘文化表格’所指导的方向行动了。
”⑧大瑶山的社会调查,不仅确定了费孝通实证主义的社会人类学研究发展方向,也确定了他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
他以后许多的学术思想,都是在这个老根上发的芽。
费孝通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发表的名著《生育制度》和《乡土中国》,是他前半生学术思想的总结,从这两本费孝通早期的代表性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大瑶山调查研究的痕迹。
在《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里,费孝通用了三章的篇幅来描述和分析家庭,占了全书的一半。
对花篮瑶婚姻家庭的研究内容,我们不难在《生育制度》里找到进一步的理论解释。
特别是它的核心观点“三角结构理论”,即认为父母子女三角才能构成稳定的社会结构,正是大瑶山花篮瑶不重结婚仪式,更注重长子出生后的“双喜酒”给他的启示。
在《乡土中国》的各章节中,我们一样可以看到大瑶山的影子,特别是在“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内容上,大瑶山的世外桃源印象、石牌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瑶老统治下的礼治和秩序,诸如“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的概念,也是以大瑶山社会作为比较基础的。
改革开放以后,费孝通受命恢复社会学学科。
按照类型加比较的基本思路,他从重访大瑶山和重访江村开始,通过不断地认识新问题和新矛盾,逐渐在层次上加以上升,从村到镇,再到区域比较,形成密切结合中国实际,面对中国问题,为富民强国服务的社会人类学思想体系。
面对中国的人口问题,费孝通通过对大瑶山和江村两地的重访,在1983年春正式提出了做活人口这盘棋的“两个眼”理论:“要做活这块棋,拿围棋的语言说,必须做两个眼,就是要为新增的人口找到两条出路,使他们不成为一个消极的包袱,而成为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去年我……看出了可以为人口这块棋做两个眼的地方。
一个是在作为农村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一个是在亟待开发的少数民族地区。
”⑨此后,费孝通沿着城乡关系和边区开发这两条大思路,行行重行行,从各种“模式”的总结和比较,再到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他的社会人类学思想由此不断丰富。
二、大瑶山调查对费孝通民族研究思想的影响对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是费孝通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费孝通成为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十分重视民族问题,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工作,对少数民族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呕心沥血。
费孝通在他九十岁高龄时,深情地回忆道:“我算得上是一名老民族工作者,建国后一段时间还有幸参与民族工作一些大的活动,在这以后,民族研究一直是下工夫下得最多的学术领域。
”⑩大瑶山调查是费孝通实地研究的开始,也是民族研究的起点。
费孝通在他的《暮年漫谈》一文中说道:“自从进大瑶山与瑶族同胞接触以后,‘少数民族’这个概念才在我的脑筋里比较清晰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费孝通适应新社会的需要,重新转入民族工作。
1950年费孝通参加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调查访问,并担任了贵州分团和广西分团的团长,深入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历时两个年头。
1952年调到中央民族学院担任副院长,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工作。
费孝通曾经谈到:“从民族识别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对少数民族的知识实在太少了,必须赶紧补上,于是向有关部门提了一个建议,希望能够抽调力量,对每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整理记录下来。
”1956年,费孝通亲自参加了由他倡议、由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了我们民族工作者几十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几十个少数民族,基本都有了一部简史,这项工作已经搞出个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