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课件第一章 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ppt课件

3、近代以来西方人对民族的认识
(1)单一要素说
民族-国家混同说(Nation) 民族-种族混同说(Race)
语言要素说(Language ) 文化要素说(Culture )
精神要素说(emotions·destiny·character )
(2)综合要素论
19世纪中叶,德裔瑞士法学家布伦 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认为, 民族有八大特征。即同居于一地,同 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 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 其生计。
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历史》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 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风土人情、宗教 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 活图景。希罗多德漫游世界,对各地民族作了认真的调查与研究。他 认为各民族风俗差别、行为方式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自然环境的 影响,自然环境有了改变,风俗习惯也会相应有所改变。他还探讨了民 族与语言、民族与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关系。 (初步的理性认识)
(二)从提高执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来认识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规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指导下,结合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制定的。做好民族 工作必须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不能仅知其然,更加使其所然,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 义民族理论,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2、民族问题及其产生、发展 的趋向与规律
3、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 方法与途径
重点把握 以下内容
(二)中国民族与民族 问题的基本国情
3、各民族社会发 展的历史与现状
1、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发展 和中华民族多元
统一的格局
2、我国各民族的人 口构成、分布格局与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理论01

民族理论01

一、联系我国社会实际阐述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答: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课件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课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 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同时,将进 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基 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完善措施
为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需要采取一系列措 施。首先,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保障 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其次,应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 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此外,还应加强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发展,提高少数 民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同时,应加强民族 团结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
田野调查法与参与观察法
田野调查法
民族学者亲自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 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以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参与观察法
民族学者在调查过程中,不仅要收集资料,还要深入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 活中,通过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其文化和社会现象。
历史文献法与比较研究法
民族学基础知识全套课件

CONTENCT

• 民族学概述 • 民族文化 • 民族社会 • 民族关系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民族学研究方法
01
民族学概述
民族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总结词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中不同民族及其族群的历史、文化、 社会、政治、经济、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学科。
详细描述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 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详细描述
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冲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涉及到不 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方式,也涉及到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为了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 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包括加强民族平等团 结、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 交流互鉴、加强民族法律法规建设等。同时,也需要从 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民族关系的冲突问题,如加强 民族矛盾调解机制建设、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等。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_精品文档

民族理论绪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是富有生命力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揭示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本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途径,指明了民族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只因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揭示了民族之间关系的实质及其对民族发展的重要影响,解释了民族发展的规律和基本条件,指明了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

总之,其是争取民族解放、促进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

第1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定义: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的6要素):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源流十民族识别的重要历史依据;民族医院时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

第2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2、三次社会大分工相继发生是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3、国家的产生为一些多民族国家大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1、民族的经济发展;2、民族的政治发展;3、民族的文化发展;4、民族文化的发展;5、民族的人口发展。

民族同化:之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民族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03
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民族构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拥有56个民族。汉 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其他55个民族被称为少 数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 布在边疆和山区,呈现 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各民族在历史的长 河中共同发展,形成了 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总结词
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是民族理论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民族如何产生、发展以及演变的过程。
详细描述
民族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等。在形成过程中,民族会逐渐形成 共同的文化、语言和地域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也会发生演变,包括文化融合、语言演变、社会变革等。
02
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 。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 视。
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路径与策略
加大扶贫力度
针对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公平
保障各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各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民族文化 的发展与繁荣。
05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未来发展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论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内容提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参与的。

只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关键字:分布特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平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一.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以上,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西藏自治区120多万平方公里,内蒙古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仅这三个总面积加起来占了全国总面边境积的40%以上。

二。

物产丰富,资源众多。

内蒙古大兴安岭盛产的落叶松闻名全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被成为“热带植物之宫”。

更是内蒙古草原闻名世界,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内蒙古的和太平原素有“塞上谷仓”之称,宁夏回族自治区更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三。

多诶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

我国幅员辽阔,路上边境线长达2.2万多公里。

在漫长的路地边防线上,几乎都住着少数民族,十七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开展贸易合作加强和邻国友好往来的前沿阵地。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开端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王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使华夏民族在地域基础、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政治上成为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在长期的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民族最多:壮族和满族,超过1000万人以上民族最少:一万人一下的7个民族,独龙、鄂伦春、门巴、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地区特点:1、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2、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3、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态多种多样.(渔业经济,畜牧经济,农业经济,渔猎采集)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农奴制,原始公社制,保甲制度,盟旗制度,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川滇贵保存着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的一般特征:概念: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种的繁衍现象,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一般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有它自己的基本构成方式和存在形式,有它自身的整体素质。

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基本历史类型:民族自然体是民族实体存在的社会内容,民族社会体是民族存在的社会方式。

民族自然体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民族社会体表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民族类型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民族自然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特征发展成熟的程度,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形成中的民族或形成初期的民族及发展中的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中国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

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 3·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效率 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1·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2·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3·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生产方式: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心理认同: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心理特质。

民族识别: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民族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 2·共同生产方式 3·共同语言 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民族与宗教的区别: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概念不同,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产生发展的规律。

民族是人类社会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是产生的,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

民族的产生与发展基于社会的物质力量,而宗教的产生发展直接联系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1·有些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宗教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民族识别的必要性: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是民族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优先安排建设项目。 2、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五)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1、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3、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4、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5、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6、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四)坚持各民族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推进 共同繁荣发展 1、现代化康社会 3、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特殊贫困 群体发展等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五)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 强省 1、1996年建设民族文化大省,2007年建设 民族文化强省 2、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事业 3、开发民族文化产业 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 同(民族团结的心态基础)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6、率先提出并实现25个以云南为聚居区的25 个少数民族在省级机关至少有一个厅级领 导干部的目标。 7、迪庆州率先制定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条例 8、迪庆州率先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9、率先在中小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10、率先制定实施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 展专项规划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六)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1、向上和向下双向挂职锻炼 2、先进后出 3、小步快跑 4、破格提拔
三、云南的民族团结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1、确定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学校 2、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 日活动 3、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和示范社区 4、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向基层延伸 5、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二、国家的民族政策

八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课件新人教

八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课件新人教

八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课件新人教1. 引言本课件是八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的教学课件,主要介绍了民族的定义、特征以及中国的主要民族。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民族的概念,掌握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加深对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认识。

本章节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介绍:•定义和特征•中国的主要民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 定义和特征2.1 民族的定义民族是指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等因素所结合在一起的群体。

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历史、语言文字等诸多因素有关。

2.2 民族的特征•民族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

•民族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民族共享一定的地域空间。

3. 中国的主要民族3.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

汉族的语言是汉语,汉字是汉族的文字系统,汉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

3.2 少数民族中国还有56个少数民族,包括壮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

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的多样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4.1 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住房形式等,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2 民族文化的交融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原因,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也产生了交融和融合的现象。

例如,汉族和藏族在地理上的接触,导致了两个民族在语言、服饰、民间音乐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4.3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民族文化村、举办民族文化节等。

同时,学校教育也非常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5.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的定义和特征,介绍了中国主要的民族群体,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藏,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多元的社会。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课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PPT课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yujinhe51@ 2013.3
.
1
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讲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讲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四讲 期中考试 第五讲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六讲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七讲 总复习 第八讲 期末考试
.
2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P1
1、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2、了解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 3、理解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
.
3
第一节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P2 二、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 P2
1、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2、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3、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4、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
7
第二章 民族
学习目标:P9
1、了解正确的民族定义 2、了解民族基本特征 3、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
.
8
第一节 民族概念
一、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 二、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民族概念的表述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P11
.
9
第二节 民族基本特征 P13
一、民族的一般特征 P13 其一,共同历史渊源。其二,共同生产方式。其三,共 同语言。其四,共同文化。其五,共同风俗习惯。其六, 共同心理认同。
二、民族识别的依据 P20 1、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一个依据 2、历史依据 3、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另一个依据 4、就近认同
三、民族识别实践 P22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 2、第二阶段(19541965年 3、第三阶段(1978-1987年)4、恢复、更改民族成 分 P24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师课件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师课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
1.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何谓民族理论?是指研究和处理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说。民族理论是由民族观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民族观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理论。
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
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形成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并吸收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营养,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章 民族基本理论

第一章 民族基本理论
第一章
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一、何谓民族
(一)民族的定义
关于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 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 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 民族本质具有人类共同体的属性。
一、何谓民族
(二)民族与其他共同体的关系
一、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是远古时代在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 联盟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原生意义上的民族; 二是不同原生意义上的民族成员因长期居 住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民族; 三是许多原生意义上的民族因国家的缘故 而组成一个广义意义上的民族—国族。
二、民族的发展
1.古代民族阶段 2.现代民族阶段
三、民族发展的规律
1.渐进与突变相交替规律
2.分化与融合相统一规律
3.不平衡规律
4.主流转移规律
5.散居化规律
第三节 世界民族简介
一、亚洲民族 二、非洲民族 三、欧洲民族 四、美洲民族 五、大洋洲民族
亚洲民族
非洲民族
欧洲民族
想一想
思考题
1.简答民族的含义及特征。
1.民族与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2.民族与国家 3.民族与社会

4.民族与种族
二、民族的构成要素
(一)共同地域
(二)共同语言
(三)共同经济生活
(四)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与外在体现。
三、民族的特性
1.稳定性
2.政治性
3.文化性
第二节 民族的起源及发展
2.简答民族的发展。

第一讲 绪论、第一章

第一讲 绪论、第一章

中国最早的茶马互市
中俄互市贸易旅游区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会盟是指民族政权双方通过缔结合约的 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处理民族关系。 会盟——对盟约双方的经济都起到积极 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以社会成员的身份相互交往,发生各 种关系,这些都不属于民族关系。只有为我们以民族成员 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交往和联系的关系才属 于民族关系。 在私有制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实质上都是实行民族剥削和 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间均无真正的平等可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各民族内部原 有的私有制度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消灭 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胡锦涛同志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 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是指 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思想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见在经济上是依存和 互补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为战争与和 平的两种形态。 战争是私有制下结局民族矛盾的重要方式之 一,但战争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利于民族的发展, 最终遭受灾难的还是各民族人民,因此,通过和 平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就成为 历史上各族人民经过选择而经常采取的处理民族 关系的一种主要方式。
绪论
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 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
从内容上看
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 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占主流; • 统一是建立在各民族经济、文 化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的。
二、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 疆域
• 东北:满(源流)、赫哲、朝鲜等族先民; 源流)、赫哲、朝鲜等族先民; )、赫哲 • 北方:猃狁、狄、匈奴(政权)、鲜卑(政权) 、 猃狁、 匈奴(政权)、鲜卑(政权) )、鲜卑
各民族的贡献
汉族 秦 少数民族
王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元王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1)创设行省制度; 创设行省制度; 设立宣政院; (2)设立宣政院; 设立土司制度; (3)设立土司制度; 设立澎湖巡检司。 (4)设立澎湖巡检司。


清的疆域
统一始终是主流
• 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一章
中国民族与民族关系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第二节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 伟大祖国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 中国的民族、人口及其分布特点。 中国的民族、人口及其分布特点。 •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 • 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 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 •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情况。 •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乌桓、蒙古(源流)等古代游牧民族; 乌桓、蒙古(源流)等古代游牧民族;
• 西北:羌、维吾儿、哈萨克、柯尔克孜; 维吾儿、哈萨克、柯尔克孜; • 西藏:藏族(政权) 藏族(政权) • 西南:彝(政权) 、白(政权) 、傣、纳西、 政权) 政权) 纳西、
傈僳等
• 东南:壮、布依、瑶、侗等百越先民 布依、 • 台湾:高山族(源流) 高山族(源流)
数量
民族
壮族、 壮族、满族 蒙古、 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 维吾尔、 布依、朝鲜、 布依、朝鲜、侗、白、土家等 傈僳、 拉祜、 东乡、 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 纳西、土、仫佬、仡佬、柯尔克孜等 纳西、 仫佬、仡佬、 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 布朗、撒拉、毛南、阿昌、普米、塔 吉克、怒、京、保安、裕固、基诺等 吉克、 保安、裕固、 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珞巴、 珞巴、高山
畜牧业 畜牧业
内蒙古牧区
水利工程
吐鲁番的坎尔井
农 业
手工业
民族建筑
傣家竹楼
哈 萨 克 毡 房 侗族程阳桥 彝族土掌房 白族门楼
藏族布达拉宫
藏族德钦土库房
喀什清真寺
宁夏清真寺
大理三塔
侗族木楼
傣族白塔 瑶族蘑菇房
民族雕刻
敦煌壁画
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乐山大佛
民族艺术
傣 族 舞 蹈
我国的民族构成
汉族 115940万人 万人 少数民族 10643万人 万人 未确定族称的 74万人 万人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 3421人 人
各民族人口差异
汉族 少数民族
115940万人 万人 91.59%
10643万人 万人 8.41%
少数民族人口
一千万以上 千万以上 一百万以上 百万以上 十万以上 十万以上 一万以上 一万以上 不足万 不足万人
2 16 17 13 7
少数民族人口
2860万 2860万 3287万 3287万 6723万 6723万 8541万 8541万 10643万 10643万
比例 6.06% 6.06% 5.78% 5.78% 6.70% 6.70% 8.04% 8.04% 8.41% 8.41%
全国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三次人口普查 第四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
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主流: 2、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主流: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共求发展。 共求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民 族 关 系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互助 民族和谐
中华几千年历史 统一是主流 逐渐形成 经济文化融化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 费孝通先生: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理论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多元统一体 统一的过程是逐步完成的
将在共同繁荣进步中升华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历史上民族关系表现的形态 战争; 1、战争;2、和平交往 2、和平交往形式: 和平交往形式: 和亲;( ;(2 贡赐; (1)和亲;(2)贡赐; 互市;( ;(4 会盟。 (3)互市;(4)会盟。 夏商、西周(穆天子传)、 )、汉 丝绸之路)、 夏商、西周(穆天子传)、汉(丝绸之路)、 渤海、回纥、吐蕃)、 )、宋 契丹)、 唐(渤海、回纥、吐蕃)、宋(契丹)、 茶马互市)、 )、清 海南、台湾) 明(茶马互市)、清(海南、台湾)
朝鲜族长鼓舞
侗族铜鼓
四、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伟大的 新中国
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团结战 斗的优良传统。到了近现代, 斗的优良传统。到了近现代,各 族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基础 上,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进行的反对三座大山的斗争中, 进行的反对三座大山的斗争中, 形成了伟大的凝聚力。 形成了伟大的凝聚力。我们的祖 国和中华民族几经危难而犹存, 国和中华民族几经危难而犹存, 并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并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同 创建了新中国。 创建了新中国。
第一节 中国民族概况
一、民族构成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既包括当代各民族,也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 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 少数民族:汉族以外中国其它55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汉族以外中国其它55个兄弟民族 的总称。因为在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占 绝大多数,所以习惯上把其它55个兄弟民族 绝大多数,所以习惯上把其它55个兄弟民族 统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的原因
1、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较宽的 计划生育政策
2、民族政策的落实与民族成分的恢复
二、民族分布特点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 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分布。 交错分布。
形成原因
1、各民族人民之间长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和贸易往来; 和贸易往来; 2、历代王朝实行的戍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 历代王朝实行的戍边、屯田和开荒等政策, 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与流动; 导致各民族人民相互迁徙与流动; 3、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使力量较弱 民族压迫与民族内、外部的斗争, 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的民族为逃避战祸而进行大迁徙; 4、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寻找牧场 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地、 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 5、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 朝代的更替也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
三、少数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区的特点
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地域辽阔、人口稀少;
2、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物产众多、资源丰富;
3、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地。 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地。
第二节 中国各民族 共同缔造 伟大的祖国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 由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的。秦朝 由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的。 开始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开始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此后 两千多年来, 两千多年来,中间虽然有过分裂 割据, 割据,但统一始终是我国历史发 展的主流和总趋势。分裂、割据、 展的主流和总趋势。分裂、割据、 争战,都是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 争战,都是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的, 是各民族内部的纷争, 是各民族内部的纷争,表现出强 烈的内向性。 烈的内向性。
三、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光辉灿 烂的经济和文化
畜牧业 农业 手工业 建筑业 文学艺术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方面
各民族都以自己经济和文化方面 的优势促进了祖国的发展。在畜 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各自发展 及相互交流。在科技、医药、建 筑、语言文字、历史学、文学艺 术等方面的发明创造及相互吸引、 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