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名词解释5题+辨析题5题+问题阐述题4题+案例分析题1题)
一、名词解释题参考选题
☐语文
作为一门学科,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文文化的多元体系。

☐课程性质
是指一门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性特点。

☐文化
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

☐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附学习
指的是伴随主学习而获得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

☐拼音
就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音节。

☐课外阅读
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班级读书会
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

☐文本解读
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人文
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二、辨析题参考选题
☐语言即言语。

答:错误。

1)语言是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的概念。

言语是心理学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下
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2)语言是一个结果,言语是一个过程。

语言侧重于结果,类似于语言知识、语言
能力这样一种结果的表达呈现的。

言语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系统,言语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个名词,言语是一个动词。

3)如果说语言是一般的,指的是交际的工具或手段,那么言语是个别的,指交际
过程本身。

如果说言语好比数学中演算的过程和结果,那么语言则类似演算所遵守的法则和所用的数字。

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其运用规律。

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语文课程即语文教学。

答:错误。

1)课程是课程,教学就是教学。

课程相当于课表,教学是按照课表怎么一节课一
节课上。

课程、课表是教导处编的,教学是老师来做,是具体实施的。

课程是“满汉全席”,怎么吃就是教学。

语文课程是内容,语文教学是形式。

2)小学语文课程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
也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方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按照小学语文课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小学语文各种学习活动,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

3)语文课程总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实现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在特定的语文课
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的。

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整理:邬靓
☐引导学生从“自然人”到“文化人”。

答:正确。

1)语文教育是一个与文化对话并丰富文化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从“自然
人”到“文化人”。

2)“文化人”是一种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完备的文化行为能力的文化传承者。

由于文化概念内涵的丰富性,所以作为文化传承的学生要比作为社会“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调节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

答:正确。

1)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例如“通过课外朗读,会背诵整篇课
文”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课外朗读”是“会背诵”这一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

通过改变条件,可以调节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

“通过课外朗读,会背诵课文”
和“课堂教学结束时,会背诵课文”,前一句的行为条件比较优越,教学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后一句的行为条件比较高,教学目标就比较难以实现。

2)有效地控制行为条件,能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和整合的功能。

答:正确。

1)教学目标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语文教学过程的调节者,还是语文教学
的最终归宿。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

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纲”,纲举目张。

2)语文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系统。


四个因素及其所构成的关系都是因为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原有基础存在矛盾而存在的。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并和学生共同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过程。

3)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它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四个因素及其关系起统帅、
支配、整合和协调的作用。

相反,没有语文教学目标,就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就像一盘散沙,即使每个因素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也难以使语文教学整体达到最优效果。

☐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总称。

答:错误。

1)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认知和行为取
向。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概念,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概念,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2)学习方式制约、兼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

学习
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

学习方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仅解决具体的学习操作方法问题,而且融入了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心灵力量。

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性意义。

☐语文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独立“生长”自己的知识。

答:正确。

这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自我设计学习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并确定语文学习目标,自己制定语文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语文评价指标。

自我选择学习策略。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积极发展学生自己的思考策略、学习策略和评价策略,努力推进语文学习的“策略机制”和“选择机制”。

自我体验学习活动。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积极的个体情感体验。

自我监控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情感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自我调整,以更好地适应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错误/正确都行。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学习。

所以不对。

1)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

2)语文教学本质是语言习得。

语文教学要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
文里。

整理:邬靓
3)总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有四个主要任务:语言习得、人文渗透、思维训练和
情感培养。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它是本质。

其他都是一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习得之中,而不是凌驾其上,也不是游离其外。

4)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个方面。

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
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

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任务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形是汉字教学的关键。

答:正确。

汉字教学是“音、形、义”。

字形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

字形教学要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和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特点,教给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综合字的组成部分,熟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和偏旁部首,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字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辨别字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字形识记水平。

☐读写结合是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桥梁。

答:正确。

1)阅读和写作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历
史、文化、生活和语言的本源之一;是理解、消化、吸收和积累语言和语言规律的实践活动;是积淀语言材料,进行记事、言志、抒情、议论和说明的前提。

2)读写结合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创造的表达运用;
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提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写”叩问质疑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深入理解和延伸,创造阅读文本的过程。

3)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进行读写结合,不只是表达练习,它是促进学生语文学
习,贯通读写能力的桥梁。

它既能促进思想敏捷性、缜密性、清晰性,显性或隐性地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化,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跟写的相关系数是0.3966.读对写的作用从数量上来说是40%,基本的力量。

100分的试卷40分是取决于学生的读的。

读的多,文章写得越好。

☐仿写是一把双刃剑。

答:正确。

好处:通过阅读领悟模仿,把构段方法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尽快掌握段的内涵和习作框架。

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移位入境写片段,依据文本内容,大胆想象进行补白或创造,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尽快掌握文本的内涵和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继续和发展。

答:错误。

1)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课内
与课外的阅读构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整体。

课堂教学侧重于规范性,课外阅读侧重于灵活性,两者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课外阅读既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继续和发展”,也不等同于“第二课堂”。

2)课外阅读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

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是铁轨的两侧,是相对
分开的。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大量的、有效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养及健康个性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本解读,要十分关注“人”。

答:正确。

1)解读文本,要十分关注人。

关注人心,由此去理解、感受语言,这样理解和感
受才是具体而富有情感的,这样理解、感受的语言才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语言。

文本解读中的“人”包括写文章的人和文中写到的人。

2)每篇文章都是坐着想要表达的意蕴的载体。

熟悉作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
解文本,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3)文中写到的人有主角和配角之分。

寓言、神话故事等课文中的角色则用动物名、
虚拟名代之。

人物解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是人物自身的表现,包括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以及内心活动等。

☐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

整理:邬靓
答:正确。

文体指的是文本体裁,是文本的类型。

文本的类型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如果不注意文本的体裁,不注意文本呈现的特点,我们对教材的取舍和决定教学起点、重难点就会偏离应有的方向,使教学偏离正常的航向,偏之过重,重之偏远。

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能显现文章风格和教学特色。

☐读文本是读自己,读文本是为了自己。

答:正确。

1)文本并非独立存在的客观结构,而是为读者而存在的。

文学也是读者在解读过
程中体验的文学,是读者心中的文学,读者体验不仅包括感情活动,而且更主要的是指全部交流行为。

读者体验一部作品,就是再构成一个“世界”、一种“存在”。

2)文本解读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
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

其实,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文本。

你这个文本月丰满越深刻,你去读那个文本的时候,你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远。

☐小学语文要强化“语言味”。

答:正确。

1)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

“味儿”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之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它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2)语文教学本质是语言习得。

语文教学要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
文里。

语文教学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个方面。

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

“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

所以,小学语文要强化“语文味”,强化“语言味”。

3)语文教学如果眼光只盯文中介绍的思想、知识上,就变相上成政治课、自然课。

忽视语言习得,削弱“语文味”,就会失去教学的本质意义。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答:正确。

1)直面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唯理性教学模式”比较突出,把充满
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教学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人文的教学向标准化、抽象化、机械化转化,从而丧失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探究课文的人文内涵,在语言积累中丰富人文知识;同
时要展开课堂人文交流,摒弃“教师中心论”和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师生的地位平等,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学生活跃思维,畅所欲言。

☐简约并不简单。

答:正确。

简约并不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

简约语文的基本思路是:
1)简朴的教学理念。

从简、朴实、有得有失、高效益。

2)简明的教学目标。

宏观上要加强三维(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整合。

3)简要的教学内容。

以课文为主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可用可不用的不用;可少
用的不多用;在关键处大胆用。

4)简化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板块式的整体架构,立体设计教学
过程。

5)简练的教学方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位,贵在导法,妙在得法。

☐“平衡”是语文教学的高境界。

答:正确。

语文课堂的生态平衡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物质、人与精神、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状态。

1)课堂的四者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包含了课堂各生态因素的综
合关系。

2)课堂的四者关系必须动态平衡,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变化和提高,尽管平
衡只是暂时的。

整理:邬靓
3)人与人的关系是四者中具有能动性的关系。

4)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是维持课堂生态平衡,促进
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关键因素。

唯有平衡,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发展。

三、问题阐述题(简答题)参考选题
☐试解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基础性。

1)工具性:
a)一是小学生进行思维的工具(这从内部言语说);二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
从外部言语说);三是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工具;四是将来从事工作的
工具。

b)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小学生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的工具,是与历史、
现在和未来进行超时空交际的工具;或口头交际,或书面交际,“交际”
为工具性的突出体现,故《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
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基于这个本质属性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
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亦即是母语教育,指导他们多读多
背,多说多写和多思,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c)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的本色当行,它侧重于形式、技能,
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

2)人文性:
a)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蕴含着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与人文精
神。

b)小学生学习与运用汉语言文字,就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汉民族独
特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并影响与制约着他一生的言行举止、
处事待人乃至安身立命。

c)语言教育是“人文化成”的过程。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是客观存在的事
实,是语文特有的属性。

3)基础性:
a)从课程论的国际分类法角度说,小学中的核心课程由语文、数学两门学科
构成,语文处于基础地位。

b)从小学语文课程对学习者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来说,首先,小学语文是学习
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从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看,小
学语文课程既是学习语文本身的基础,有事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终
身学习、继续教育的基础。

其次,小学语文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
打下基础。

在语文的文化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品德、
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这又为学会做人、认识世界打好了基础。

c)基础性侧重于发展的功能,基础性则着眼于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和终身学
习中的特殊意义和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四大课程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目的。

“语文素养”的定义为在语
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形成一种涵养水平。

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水平。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前提。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既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确立语文教育原则和方法的依据。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学生认识的多元性、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

这意
义不仅强调语文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重新确认了学生在课程、教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三种学习方式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学习方式和讲授方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保障。

语文课程
只有解除封闭状态,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既关注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又关注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

☐语文学习状态的四种情形是什么?
学习状态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它是语文学习积极性表现
整理:邬靓
的指标。

我们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概括为四种情形:
1)外静內静。

学生坐立端正,外表平静,但心不在焉,不能进行积极思维。

2)外动内静。

学生坐立不安,甚至搞小动作,而且注意力不集中,不积极思维。

3)外动内动。

学生坐立不安,又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4)外静内动。

学生端正静坐,鸦雀无声,而又积极思维,展开想象。

第四种情形
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

☐文本解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课标的解读。

文本解读要对课标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学习、理解,全面领会课
标的理念、总体目标、学段要求及教学策略。

2)教材的解读。

语文教材是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

在整体观指导下解读教材,
对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是一种宏观解读。

a)理解一册教材的体系;掌握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领会课文与课文之间的
关系。

3)背景的解读。

了解课文的背景,熟悉作者写作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更完整、更
深入地解读文本。

b)背景解读包括:写作的时代背景;写作的动机、心情、轶事;作者的其他
文章;作者对写作意图的阐述;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评论等。

4)人物的解读。

解读文本,要十分关注人。

关注人心、由此去理解、感受语言。

这样理解和感受才是具体而富有情感的,这样理解、感受的语言才是有生命的活生生的语言。

文本解读中的“人”包括写文章的人和文中写到的人。

5)课文的解读。

详见下一题。

☐课文解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文本解读最重要的是课文解读。

文本解读的规定,一定只能由课文所包含的意
蕴生成,持之有据。

这个“据”,就是课文的本来、本源和本质。

2)课文解读就是要解读课文的文、道、质。

“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
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方式。

就一篇课文而言,必须从文入手悟道,从质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

概括说就是:“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下面再从四个方面对课文的解读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a)文体的把握。

文本的类型决定着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能显现文章风格和教学特色。

b)内容的梳理。

对课文中的事件、情节、段落大意等进行系统整理,对课文
涉及的常识性知识、历史性知识、军事性知识等进行阐释。

c)语言的品味。

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前者包括字、词、句、段、篇,
后者包括听、说、读、写、书(写字),这些事语文文本的根本。

特别是
词句,它们是文本内容的承载物,是基础中的基础。

d)文意的理解。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有“意”之作,“文意”在课文中具有决
定性意义。

文本解读,要有“立意”意识,力求达到文与意的有机统一。

☐“新课堂”构建的基本理念是什么?P236
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新课堂要求从“知识课堂”走向“生
命课堂”。

其基本内涵是: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2)“新课堂”是学生发展的“游乐场”。

“新课堂”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

“新课堂”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气氛,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愉快因素,大力张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感体验。

“新课堂”是形象生动的、具体可感的。

“新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训练场”,更是学生发展的“游乐场”。

课堂像“天堂”,学生可听、可说、可乐、可想、可做、可议、可争。

3)“新课堂”是师生之间对话的“聊天室”。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

“对话论”的提出,对当前课堂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4)“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新课堂”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
高于教材”的新理念,对教材要进行二次“加工”。

教材“加工”的基本思路是: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和开发教材。

5)“新课堂”是学生自主实践和活动的“操作车间”。

“新课堂”要积极引导学生
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提升。

新课堂需要一个“三自”环境:自然的氛围、自主的活动、自由的学习。

6)“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之
间的关系不用“联系”和“结合”而用“统一”一词,旨在说明两者之间的辩
整理:邬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