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定位诊断——感觉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型
1、双侧对称,四肢末梢为主,障碍 时手套、袜套样的
2、受损区域各种感觉成份全部障碍 (有的消失、有的减退)
3、越末梢端越重,往往下肢重于上 肢
4、出现感觉异常、疼痛、植物神经 障碍及不同程度的瘫痪
5、可出现受损区域的肌萎缩、瘫痪
病因:末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 酒精中毒等。
表现:
1、神经干分布区域各种感觉都障碍
感觉过度的特点是兴奋阈增高,对刺激 的精细辨别及分析力丧失。刺激必须达 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感觉到。
有一个潜伏期,并呈爆发性剧烈疼痛, 疼痛定位不明确,具有扩散的趋势和除 去刺激后的后作用。
在某一区域内,某一种感觉单独障 碍;
脊髓空洞症时痛温觉障碍,触觉正 常。脊髓痨是深感觉障碍,浅感觉 正常,皆属于感觉分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 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平对同序数椎骨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1)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2) 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3)
对第11、12胸椎 对第1腰椎
15
C5 上臂外侧
C6
Biblioteka Baidu
拇指
C8
小指
T1 前臂内侧
T2 上臂内侧
T2 锁骨下窝
T4
乳腺
T7
剑突
T10

T12 腹 股 沟
L4 拇指内侧
S1
小趾
S2
足跟
L1-S1 前 面
L5-S3 后 面
一. 感觉消失: 二. 感觉减退: 三. 感觉过敏: 四. 感觉过度: 五. 感觉分离: 六. 感觉异常: 七. 感觉倒错: 八. 疼痛:
1.浅感觉分离性障碍 2.深浅感觉分离性障碍
对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引起 感觉。临床上可分为全部感觉 消失、痛温觉消失、触觉消失 及深部感觉消失。
对刺激的感觉反应迟钝,但并 未完全消失。可分为全部感觉 减退,通、温觉减退,触觉减 退及深部感觉减退。
感觉阈降低,对轻微刺激即引起强烈的反 应。临床常见,包括痛觉过敏、冷觉过敏、 热觉过敏,触觉过敏较少见。
区域 ,称皮节。
2. 特征--皮节的神经支配表现为重叠性,
即绝大多数皮节由2-3个后根重叠支配。
1、节段的区分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共有31对,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为一个节段,因此,脊髓共有31个节段。
颈段 胸段 腰段
8节(C1~8)
骶段
12节(T1~12) 尾段
5节(L1~5)
5节(S1~5) 1节(Co1)
2、感觉障碍的区域常伴有疼痛或感觉 异常
3、运动障碍、反射障碍及植物神经功 能障碍
表现:
1、有按丛分布的感觉障碍:各种感觉 都减退或消失
2、有按丛分布的运动障碍:肌萎缩
3、有按丛分布的植物神经障碍:感觉 异常
1、感觉障碍成节段性分布: 可见感觉减退或消失
2、常伴有后根性疼痛:后 根处痛,分布区域不痛
1.特殊感觉
嗅、视、听、味及前庭觉
2.普通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 (2)深感觉--震动觉、位置觉 (3)复杂感觉--皮肤定位觉、图形觉、实体辨别觉
(一)痛觉、温度觉的传导 (二)深部感觉的传导 (三)触觉的传导 (四)面部感觉的传导
(一)本体感觉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肌、肌腱、 骨膜、关节
脊神经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薄、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综合征: 1.对侧半身感觉减退或消失,痛觉减退较触觉深感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上升1~2节 白质前连合交叉
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
丘脑前束(触觉)
经脊髓外侧索、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第3级神经元
中央后回中、 上部,
中央旁小叶 后部
感受器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3、有脊神经节的损伤时, 在相应皮肤节段有带状疱 疹。
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丧 失、深感觉触觉保存。
浅感觉分离现象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 的痛觉及温度觉障碍, 而触觉大致正常,深 部感觉完全正常。
多见于脊髓空洞症
(薄束及楔束的纤维受损)
病变侧病灶以下出现深部感觉障碍(减退或消失)。 也可能发生触觉的轻度障碍。
无任何刺激而产生的不正常的感觉。 多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
七、感觉倒错
对刺激的感受发生错觉,把触觉误认为是 痛觉,把冷误认为是热,临床较少见。
据病变部位及性质不同可分为: 1.局部疼痛 2.放射疼痛 3.扩散痛 4.灼性神经痛 5.幻肢痛 6.牵涉性痛
孙忠人
A:周围型 一、末梢型 二、神经干型 三、神经丛型 四、后根型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感受器
肌 肌腱 骨膜 关节
脊神经
脊神经节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胸核、腰骶膨大Ⅴ—Ⅶ层 后根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脊髓小脑前束、后束 经小脑上、下脚
旧小脑皮质
7
感受器 皮肤
脊神经节
脊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角固有核(Ⅰ、 Ⅳ、Ⅴ层)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2级神经元
三叉丘系
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1.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 2.均包括三级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在神经节,第3级神经元均在丘脑内)
3.均有一个交叉 4.均经内囊、终止于皮层
(一)皮节的重叠支配
1. 皮节--每一个脊髓神经后根支配的皮肤
深部感觉障碍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
深部感觉障碍对首先出现震动觉障碍,以后出现位 置障碍。
3.脊髓半离段综合征 4.脊髓全离段损害
病损时易出现交叉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1.延髓病变 延髓中深感觉传导束在后部,刚交叉过来的 内侧丘系居中央,脊丘束居外侧,三叉神经 脊束及核在脊丘束后外侧。
内侧丘系、脊丘束及三叉丘系已合并在一 起,故当一侧损害时,则产生对侧半身 (面+偏身)深浅感觉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