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将历史教育融入有趣的故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以下是一个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目标:通过教育叙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和分裂时期。
教学内容:古代中国的历史分为统一战争和分裂时期两个阶段。
正是在这两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不同的王朝更迭和战争。
统一战争时期故事:从前,中国是一个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的地方。
七个国家经常互相争斗,人民生活都不安定。
有一天,一个名叫秦国的国家的国君终于打破了这个局面。
他叫秦始皇。
秦始皇有一位非常聪明的宰相,李斯。
秦始皇很聪明,他觉得只有统一国家,人民才能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征战七个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征服它们。
他先攻下了嬴政所在的齐国,接着攻克了赵国、秦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韩国,最终统一了全中国!为了巩固统一的成果,秦始皇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推行法家政治,统一文字和货币,修筑万里长城等。
这些措施使中国的统一持续了几百年的时间。
分裂时期故事:然而,统一时期过去了,分裂时期来临了。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并不像他那样聪明。
加上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再次分裂成了一片纷争。
最著名的争斗是三国时期的战争。
三国时期有三个国家在争夺统治权:魏国、蜀国和吴国。
这个时期的最著名人物就是刘备、关羽和张飞。
他们带领自己的势力互相争斗,最终魏国获得胜利,统一了中国一段时间。
然而,这段统一并不长久。
魏国的统治者并没有秦始皇那样的能力和智慧,加上内乱和外敌的侵略,中国再次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结尾:通过教育叙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
统一战争时期展示了中国统一国家的艰难历程,而分裂时期则揭示了统一的不易和保持统一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教训,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围绕“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这一主题展开,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初步的历史观念。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育叙事方式,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教师将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历史教育叙事教学的效果。
同时,教师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明的兴起、重要革命的发生、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贡献等。
(2)学会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提高历史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查找、筛选和整合历史资料,为研究历史问题提供有力支持。
(4)培养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历史事件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1)采用教育叙事的方法,让学生在倾听、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点争鸣等互动形式,深入探讨历史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4)结合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提高历史学习的实践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第一篇:中学历史教育叙事中学历史教育叙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是艺术家,而学生就是艺术品,艺术品格调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这位艺术家的塑造。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从过程入手狭义的教学无外乎包括备课,授课,复习,作业几个环节。
在第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一些小小的规律。
备课——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环节。
备课,就是老师来安排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处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的准备阶段。
备课不仅仅是老师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处理教材和知识的过程,更是按照不同班级不同性格学生准备不同讲授方式的一个过程。
每个老师都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生。
所谓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班学生。
所以在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
从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平班的孩子更加的活跃,更喜欢一些故事性强的讲授方式,而重点班级的孩子,思维更加的紧凑,喜欢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
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授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一个环节。
授课,就是把备课阶段的准备直接的付诸于行动,把备课的准备安排到现实。
备课和授课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过程,但是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备课充分会给授课一个好的基础,但是真正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其中影响授课的因素很多。
学生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授课的效果就会明显,因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这就是情绪的影响。
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感染老师,老师的讲授就会更加的开放,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附的。
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就要自身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分组对比也可以小组讨论。
最终的目标就是让课堂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习——是教学中最必要的环节。
复习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任何以往的经验来看,复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复习要如何做好?关键在于,复习提纲是否具有系统性,复习知识是否具有连贯性,复习形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围绕“初中历史教学叙事”展开,旨在通过叙事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通过讲述有趣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同时,借助叙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故事情节具有较强的兴趣。
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如历史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
(2)通过学习历史故事,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能够准确复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3)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具备初步的史料解读和论证能力。
(4)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时间线索、地理背景、历史变迁等,提高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叙事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尊重历史事实,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5)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树立榜样意识。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篇一:初中历史教育叙事研究我的课堂我做主(记一节很好的引导课)初中历史教师不但要转播历史知识,还要善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人物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为社会服务,造褔人们。
最近我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就很好地引导学生探讨本课中的两个著名人物——岳飞和秦桧,通过他们的行为来看他们的品德,然后再看他们的才华,最后再看对当时社会的贡献。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主题,就是人才定义论。
当然在我自己心中早已有答案了,但如何让学生自己明白什么是人才,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人才,只有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我再总结。
就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轻轻地走到他们中去,参与他们的讨论,倾听他们的初衷与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突然生成问题值得我在此分析,一是王晴晴同学问我当时的岳飞是忠于某个人还是忠于某个国?这个问题我虽然有过接触,但是没有深入研究过。
于是我就随口对他说岳飞是愚忠,他的忠是忠于宋高宗赵构。
但是课后我通过请教其他老师和查阅有关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我又对岳飞有了重新认识:当时的岳飞并不全是愚忠,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爱民之心。
只不过在处理与上级<宋高宗>的关系时显得过于刻意和呆板了,但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他个人之力虽有能力改变,但他不愿意也不想改变,因为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他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
所以后来我又向同学们纠正我原来的个人观点。
二是有一个小组在讨论秦桧时,他们把秦桧批的一无是处。
其实我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充分讨论。
当他们把秦桧批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自己就突然发现:总是找秦桧的缺点也不对啊!难道秦桧就没有一点闪光点吗?如果没有宋高宗怎么会这么器重他?于是他们又开始查阅资料和讨论秦桧到底有没有优点。
通过重新查阅资料和讨论他们发现秦桧还有不少闪光点呢:曾经是北宋的新科进士南宋的宰相;秦体字的发明人(后来改为宋体字)。
九年级历史教育叙事
九年级历史教育叙事作为一名九年级的历史教师,我深深地感到教育叙事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所经历的一段教育叙事,希望能够对其他教师有所启发。
一、引言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主科,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二、背景我所教的班级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班级,学生的历史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历史非常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则对历史毫无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掌握历史知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历史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掌握;2.历史事件和人物容易混淆;3.学生缺乏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四、解决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1.将历史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2.采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3.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五、实施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将历史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
例如,将中国古代史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体系,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
2.采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
例如,将中国古代的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皇帝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3.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例如,选取一些重要的历史材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启发。
4.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播放相关的历史纪录片、电影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
九年级历史教育叙事
九年级历史教育叙事
在九年级的历史教育中,我曾经收获了许多重要的知识和经验。
其中一个令我深刻的教育叙事是关于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和儒家思想。
在这堂课上,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
士人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强调知识、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士人不仅追求学识的深厚,更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发展。
然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儒家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认为通过仁爱、孝道和中庸的实践,可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完善。
在学习了士人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老师带领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这些理念在中国历史中的应用和影响。
我们了解到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社会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这对于维护家庭和谐有着积极的影响;又如,儒家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引领人民,这对于社会管理和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老师还分享了一些成功的儒家思想的实践案例,例如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学派的学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百年来的后世。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这堂历史教育课程,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士人文化和儒家思想,并认识到它们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启发了我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思考。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我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认为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校历史教师张老师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历史教育叙事。
二、案例张老师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富有责任心的教师。
在一次历史课堂上,他发现学生对《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
于是,他决定运用历史教育叙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案例一:以小见大,讲述感人故事在讲述《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张老师没有直接讲述战争的过程,而是选取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
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将杨靖宇在东北抗联的艰苦岁月、英勇事迹以及最终壮烈牺牲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被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案例二:情境再现,身临其境体验在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章节时,张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像。
随后,他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南京大屠杀中的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旁观者。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深刻体会到了和平的珍贵。
3. 案例三: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讲述《新中国成立》这一章节时,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状况。
他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此基础上,他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国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样的思考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效果通过运用历史教育叙事的方法,张老师的课堂氛围焕然一新。
学生们对历史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
以下是具体效果:1. 学生们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激发,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育叙事
历史教育叙事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而历史教育,则是我们与这位智者对话的桥梁,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领略往昔的风云变幻。
我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历史课堂,那是一扇通往古老世界的窗户。
老师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着朝代的更替、英雄的传奇。
然而,当时的我,对于这些似乎只是机械地记忆,为了应付考试而努力。
直到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那些古老的文物、逼真的场景复原,仿佛让历史活了起来。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鲜活故事。
如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学生们面临着众多的信息和诱惑,如何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理解历史的价值,成为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曾经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比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当时的场景和人物对话,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还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让他们回家采访自己的长辈,了解家族的历史。
很多学生回来后都非常兴奋地分享着他们的发现,有的了解到了家族在战争年代的经历,有的知道了祖辈们为了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明白了历史不仅仅是宏观的国家大事,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挫折。
有些学生觉得历史知识繁琐,难以记忆,对历史课缺乏热情。
面对这种情况,我会耐心地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尝试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会用生动的故事、有趣的案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发现历史的魅力。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历史不是简单的事实罗列,而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分析和评价。
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历史观点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精选3篇)
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精选3篇)历史教师教育叙事篇1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新的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
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催化出出色的教学行为,而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师的观念、角色、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都要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者,历史教学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
只有形成这种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消除畏惧、释放个性、发展潜能,真正做到“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同时营造出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以此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整堂课的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一个历史教师而言,有效的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化,创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这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发现历史的本质,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不断深化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甚至得出不同结论。
这样,学生从中得到的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
其次,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
回答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那么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
因为发问是一个人探索未知领域的外在表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 了解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奴隶社会制度
2.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
3. 了解古代中国的贸易和货币制度
教学目标:
1. 掌握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3. 能够分析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奴隶社会制度
2. 分析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
3. 理解古代中国的贸易和货币制度
教学准备:
1. 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幻灯片或黑板报告等展示工具
3. 教学文具和课堂活动用品
教学步骤:
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教师介绍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奴隶社会制度,并通过讲解和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3. 活动:分组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讨论并呈现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4. 总结:教师总结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5.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小论文。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到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古代中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理解。
2. 组织学生演绎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认知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通用4篇)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通用4篇)一次送课下乡,班主任说班上“刺儿头”多,如果搞什么合作交流,一定会有几个学生讲怪话,大闹天宫,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让老师不好收场,还是慎用新课改理念的好。
当新课改理念碰到“刺儿头”,会怎样呢?我上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课文《比金钱更重要》。
课堂围绕“人和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展开。
其中“留纸条”是核心部分,最能表现“我”的诚实品质。
当学到“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下一张纸条”这一部分时,我要学生默读,再轻声读,设想当时“我”所处的环境,感悟我“留纸条”时的内心世界。
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喃喃细语,有几个学生还情不自禁地举手要求发言。
显然,学生被“我”留下的“纸条”感动了。
文本优美的文字加上我动情的课堂语言,已经让学生受到了“诚信至上”精神熏陶。
我因势利导,准备进入下一环节。
一个男生突然嘀咕了一句:“只怕有神经病,留什么纸条!怎么不开溜?”啊!“刺儿头”果然如期而至。
“说说为什么?”我面带微笑,心里却在急速思索应对之策。
“神不知鬼不觉地开溜了,怎么都不会找到肇事者,多好!”“啊?”我诧异了!“我听爸爸讲过,”另一个声音在补充,“当守法的成本大于违法的成本时,就可以违法办事,不然就会吃亏折本。
我爸爸就经常一边交点小罚款,一边赚大钱,滋润着呢!如果课文中的‘我’及时开溜,一分钱成本都不要。
留下纸条就难说了。
所以,我认为,这个人不是有神经病,就是只晓得‘大猫从大门进,小猫只能从小门进’的书呆子。
”呵!“刺儿头”还真是老道。
我望着一双双期待的目光,额上不觉汗涔涔的――怎么办?压,学生口服心不服,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相悖;绕,“送课下乡”的指导性荡然无存,颜面何在?而且,溜与留,正是课文的核心问题,是语文对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关键。
除了疏导,除了直面,别无他法。
生成远比预设更挑战教师的智慧。
我灵机一动,问:“你们觉得书中的‘我’有神经病吗?‘我’为什么不溜?”一石激起千层浪。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7篇教育叙事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带入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中,拓宽他们的视野和世界观。
注重教学情境和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以此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现在随着作者一起往下看看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希望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的教育叙事(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2、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3、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一、地位分析: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着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二、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
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八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叙事
八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叙事八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叙事精选篇1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 (有少量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
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
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上了八年历史课,从贾谊的《过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
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说明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甚至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历史作文”。
考中国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毛爷爷的诗词《沁园春·雪》的读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学生写一篇“由新航路的开辟所想到的……”的*,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
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
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爷爷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教案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什么。
2. 掌握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史及作用。
3. 能够运用辨析能力,理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造纸术的发明及作用
2. 指南针的发明及作用
3. 火药的发明及作用
4.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四大发明的相关介绍,激发学生对古代科技的兴趣。
2. 讲授:简要介绍每项发明的历史背景、发明者、作用等内容,以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 辨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展示各自的观点。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古代科技发明,了解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一些其他成就。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四大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了解这些发明的历史和作用,加深了对古代科技发展的认识,也体会到古代中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五、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根据课堂内容,写一篇文章,总结四大发明的影响及其对古代中
国和世界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图像、讨论和总结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
历史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多加强实践性
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发明对生活的改变。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
历史教育叙事故事第一篇:历史教育叙事故事历史教育叙事故事(一)那一天是七月二日,这是我代课第三天。
备了一上午课,我走进了十三班教室。
这是我为十三班代的第一节课。
听办公室老师说,十三班是一个不错的班级,基本上不需要强调纪律。
我知道,虽然如此,但现在是期末复习收尾阶段,而今天又是下午课,同学们大多处于疲劳期,很容易呼呼睡大觉的。
如果学生们打不起精神听课,复习得再全面也没用。
这节课该怎么上呢?我想,可以给大家讲得生动一些。
这样也许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正好,这节课复习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史大纲,而我研究生正是读的中国近现代史,对于知识我比较有把握,而且,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上课”,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的确,从同学们的“老师好”三个字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倦怠。
但我毕竟是一个新面孔,大多数学生还是盯着我看,等着我说话。
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告诉大家已经下发的复习资料哪些是必须保存好的,哪些是重要的。
这时,我看到几个同学已经半趴在书桌上了。
“好了,请趴下的同学做起来,时代在召唤你们”。
一句话给大家都逗乐了。
趴着的同学也重新坐了起来。
正式复习开始了,我从鸦片战争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人趴下,我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讲到太平天国起义,没有人趴下,我从太平天国起义讲到洋务运动,还是没有人趴下。
而且,我发现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在听。
我知道是我讲的故事吸引了大家。
我又从洋务运动讲到了甲午中日战争。
铃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
“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
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明显比上课时大许多。
“咱们班的课落了一节,如果大家愿意,我们第八节课补上好不好?”,“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喊。
第八节课我又给十三班补了一节课,同学们仍然是一直没一人趴下或睡觉。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觉特别轻松,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也许是初为人师又得到学生认可的快乐,也许是为自己摸索出一种讲历史课的新形势而快乐。
八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叙事
八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叙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八年级历史教育教学叙事教育叙事是以故事性的方式,通过叙述教育经历、教育案例或个人成长的故事,以引发人们的共鸣、情感共鸣和思考,从而实现教育和启发的一种叙述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1
初中历史教课叙事1初中历史教课叙事跟着教育改革的不停深入,讲堂到处表现新课程理念,其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历史讲堂的有效性。
那么属于学生学习评论的有效性能否落到实处?评论能否多维而全面呢?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怎样真实与学习评论的有效性相联合?依据我校初中学生的实质状况,我在改革初中历史教课评论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确立新的评论目标过去我们向来理所自然的认为教师是教课评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客体,但此刻看来,教师和学生都应当作为评论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自己的“教”与“学”的状况才是评论的课题。
鉴于这样的认识,初中历史教课评论模式应当拥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基本功能:1、对学生所学习的历史知识面做一个测定;2、对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程度做一个判断;3、充足激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感情要素和探究欲念。
这样的功能定位意味着纯书面的考试自己其实不等同于评论,而仅是评论的手段之一,它能够为评论提供必定的量化资料。
同时我们还要着重学生的自我评论和教课对老师“教课”的反应性评论。
依据评论与教课目的一致性原则,为了尽可能做到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评论,我把认知、感情和技术三者都确立为评论目标。
整体而言,认知领域包含对基础的、重要的历史知识、看法和原则的认识和掌握;感情领域包含学生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技术领域包含思想能力的基本和实践技术的提升。
经过对本校初中一年级进行的分组学导模式的实验,自己认为初一主假如中国古代史,重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初步学会归纳历史事实,能按要求把有关的事实归类。
二、评论方法的详细运用(一)开、闭卷的书面查核,成绩的审定采纳百分制。
闭卷部分观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主要考察认知水平。
这与现行的考试不矛盾,实考证明,采纳“分组学导”模式的班级闭卷考试成绩略高于不使用实验的班级。
自己认为,这与平常参加分组的学生能当堂稳固所学知识重点,实时消化有关。
考卷部分考察学生思想能力,包含剖析、综合、归纳、比较和评论能力。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精选3篇)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精选3篇)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篇1《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叙事在教学本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浮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
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
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
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
这时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
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质疑,一面则以快速的思考应对,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
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初中历史教育叙事(一)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
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
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
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
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
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
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
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等。
”在以上四点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教学肯定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要思考,老师就学习了专题讲座《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我感受颇深。
特别是这句话:“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的几点体会。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
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
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
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
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
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
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
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
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
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
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
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尽管复习讲解都很详细,教学层次也清晰,但还是没有摆脱老师牵着学生学的旧教学观,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必须在备课时,备学生。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
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初中中国历史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策略》一课中明确指出,“教学难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同样一个问题,对某些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其他学校和班级的学生就不一定是难点。
”“确定教学难点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确定教学难点,就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等。
”在以上四点中我觉得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教学肯定要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要思考,老师就得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和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探究互动,通过探究互动来激励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我国培学习之后的尝试:在《经济重心南移》一课中,学生对理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一定困难,因为初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直接的生活经验,对农业生产了解得非常少。
《耕获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教材中采用了《耕获图》来说明宋代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耕获图》蕴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几个原因。
主要做法如下:第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耕获图》画面上的青山绿水,片片肥田,再联想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认识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第二,通过《耕获图》描绘的人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欣赏田园风光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这种景象只有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才能够出现;再联系晚唐到北宋黄河流域战乱频生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从《耕获图》上出现翻车,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北方人迁移南方,不仅为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人手,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
第四,用《耕获图》上描绘的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跟敦煌壁画上描绘的北方一人二牛犁耕的方法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超过了北方。
第五,从《耕获图》上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它描绘的是江南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生产情况。
宋代江南形成较为稳定的一年两熟制,在我国农业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它标志着我国农业耕作制度自春秋战国实行连年种植制度之后的又一次飞跃,它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
优越的自条件、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北方生产力(包括劳动人手和先进农业技术)的南迁,是促进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而这几条原因都能从《耕获图》得到启示,这说明《耕获图》是认识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形象史料,十分珍贵。
感悟: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学会难点。
始终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角色,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把难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本节课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究的思维空间。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增强了趣味性,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里,运用了老师教与学生自主学结合这一重要历史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今后的历史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二)一、背景新课程的改革中,出现了许多的新鲜的事物。
特别强调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与情感上的交流。
将学生看作有生命有情感、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
然而这种转变是不是很理想呢?二、描述我教的这一届虽然不是新课改的教材,但作为老师,要随时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课堂上。
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因为这一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主要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一系列斗争。
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将黄海海战作为一个典型事例典型处理,搜查了大量的关于黄海海战的史料,尤其是黄海海战中以死报国的邓世昌的一些留学前后的事情和黄海海战前清廷的准备情况做了详实的考订。
尔后我用一种非常感性的语言开始讲述这段历史。
这一节课我用了很长时间做情感上的铺垫。
当我讲到邓世昌抱着他心爱的“太阳犬”沉入黄海海底时,许多学生的眼睛也湿润了,他们与我一同沉浸到了那段历史中,虽然我的语言是哽咽的,但是学生湿润的眼睛告诉我,学生的心被一种情感所激荡着,而且有些同学的泪水流了下来……在学生的泪水中,我顺势一转,提出了一个我自己认为非常“人性化”的问题:邓世昌的水性那么好,为什么要选择死?在他沉入海底的一瞬间他会想什么?学生在泪水中试图去走进邓世昌的内心世界,他们没有交流,大多数学生都在思考,试图将自己变成邓世昌,去人性的解读那段历史。
学生好长时间没有说话,但是从学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种别样的东西,那是一种坚定,是一种对信仰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