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 估计全国约有200 万人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儿童不能就地
入学。即使通过缴纳一笔不菲的“建校费”等进入当地中小学校, 但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与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 仍然会导致这一
部分入学儿童学业成绩不良、辍学率居高不下的状况。从理论上
说, 改革的社会代价应由全体社会成员来共同承担, 但实际上往往 是承受力最低的社会弱势群体承受了最大的改革风险冲击。
( 二) 构建教育公平机制
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以及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必须构建教育公平机制。
1.
2. 3.
均衡发展
法制保障
社会参与
( 三) 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
加大对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格局的调 整力度, 把教育资源公平地投放于社会, 是贯彻落实中央“三 农”政策的具体体现。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
教育公平
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主体人对教育活 动认识的价值取向, 涵盖了人们对教育特殊社会功能的认 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宏伟目标, 由于教育公平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国民 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 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不仅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育机会平等”, 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公平缺失:教育差距加大 2、城乡公平缺失:农村教育问题仍然突出。 3、阶层公平缺失: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学生
地区公平缺失
以矛盾的焦点高校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 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
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
发展机会等等。
3. 教育政策的非民主化现象 教育是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业, 任何教育改革都应当充
分论证, 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然后做出民主化的决策, 否则难
以避免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例如, 有些省推进的中小学布 局调整, 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改善办学条件, 但却没有照顾 到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 或配套措施滞后, 导致一些农村儿童 因上学路远而辍学。
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
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享受生活着;当一些 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
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种种显示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不同地区、社 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拉大, 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 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似乎人们都习惯了比爹时代的来临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
1、加快高考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改革 2、录取中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 3、高校要有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力 4、在改革高考的同时,采用多种招生录取途径 5、在少数高校试行单独招生和“宽进严出”
当今社会, 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民主化等特征日益显著,
教育公平已成为当代教育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实现教育公平 是复杂、曲折的历史实践过程, 它涉及到教育资源配置, 教 育政策、规则制定, 教育管理等过程。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和社会力量的通力协作, 确保“教育权利平等”和“教
为大学收费超过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往往丧失了向上深造的
机会。
我国盲聋哑学校较少, 残障儿童接受教育比较困难。进城民工子女 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当前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新难题, 城市居民的系 列福利制度及政策排斥作为城乡边缘人群的“进城民工”, 当地政 府可以根据户籍制度理所当然地拒绝为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 根据有关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学龄儿童按流动人口的2%-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 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从2006年起,西部农村小学、初
中学生不用交学杂费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可以申请助
学金了,大学生基层服务3年可免还国家助学贷款了„„这些变 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
1、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2、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 的不公 3、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 4、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我们相信, 只要制定教育公平政策, 构建教育公平机制, 创建教育公平 发展模式, 强弱双赢的局面是可以实现的。
差别严重: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人口没有学前教育机会; 在
升学率和升学的可能性方面, 农村学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生; 在教 育资源分配上, 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 在教学设施 和教学质量的比较上,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集中,师资素质较高, 各 种教育设施也比较完备。
在很多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 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 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 中读书很常见,学 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
2. 教育政策的非均衡化倾向 教育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失衡和差距, 是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
现。具体包括: 教育经费分配过分倾向于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过低; 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 不公, 校校之间差距过大; 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 导致恶性 的入学竞争; 教学过程中的差别待遇, 一些初、高中根据学生 升学的可能性分层次教学, 人为地剥夺了所谓“后进生”的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往往处于难以兼得
的冲突状态。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但与社会、经济领 域不同的是,教育领域的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权
利平等的前提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享受平等的教
育。而在现实中,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穿着名牌 时,还有一些学生穿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
分地区小学教师学历对比图
41.39%
60% 48.78% 50% 40% 30% 20% 0.022% 10% 0%
0.030% 40.90%
52.32% 52.64% 45.08% 49.55%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全国
44.16%
Leabharlann Baidu
单位:百分比
0.021%
5.02%
4.58%
1.41% 1.69% 1.02% 3.22%
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 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 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 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 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 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
( 一)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 二) 构建教育公平机制 ( 三) 创建教育公平发展模式
( 一)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教育不公平与政策、制度缺失或不健全有关, 可以通过政、 策修补和制度创新来解决, 努力为教育公平提供政策保障。
1. 2. 3. 4.
坚持教育品质的公平性 坚持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均衡性和教育收费制度的合理性 坚持做到基础教育政策的均衡性和高等教育的透明度 坚持密切关注弱势群体
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
(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 分配的不公。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承担,显 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城乡公平缺失
长期以来,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 教育政策中逐渐形成了以城市 社会和居民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即优先满足甚 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 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城乡
阶层公平缺失这一点,人人都有切身感受,最明显地体现在合法化的 择校费之类“钱学交易”和暗行、半遮半掩、甚至公开的“权学交易”中。 有了钱,就能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就读,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踏入一 条宽阔的教育和职业路径;有了权,就能通过权力的运作,让自己和后代 享受优秀的教育,甚至是“名义”上的教育,从而更利于权力的扩大。
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政策的精英化取向 精英化在我国不仅反映在高等教育阶段, 也反映在初等和 中等教育阶段。以高考为指针的考试体系和培养模式, 使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参与选拔和竞争, 示范学校和重点学校 制度更是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精英主义取向, 并为选拔和竞
争性考试提供了“用武之地”。
弱势群体主要由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残障人员以及进城民 工等组成。现实生活中, 相当多的农村贫困孩子因交不起课本费、 杂费而辍学, 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便需要出外打工。城市下岗失业 者基本生活来源的现金性收入减少, 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必然直 线下降, 下岗失业子女虽然接受义务教育大都不成问题, 但是因
5.09% 3.05%
0.025% 本科毕业 专科毕业 高中阶段毕业
研究生毕业
高中阶段毕业以下
阶层公平缺失
弱势群体通常是指由于某些障碍或者缺乏经济、政治
和社会机会, 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经济生活
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承担风险的脆弱性是其 本质特征。弱势群体的不公平表现在社会诸多方面, 教育 的不公平就是其中之一。
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 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 能力,相对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 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致使广大 农村孩子陷入结构性、制度性的机会不公状态, 在竞争起点上便 落后于城市孩子。
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和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 满足社会公众的
合理需求, 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导向和科学依据, 更需要一套 有效的模式。
以强助弱, 共同发展的“教师流动”模式 立足发挥区域教育优势的“对口支援”模式
发挥高校优势, 带动贫困学校的“高贫联姻”模式
立足本校培养合格师资的“校本教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