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_无为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3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M ar .2005第23卷第2期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V o l

.23N o .2[收稿日期] 2004-11-15

[作者简介] 李明珠(195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教育学院

中文系教授。

论庄子的“无为”

李明珠

(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 要]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无为;自然;与道为一

[中图分类号]F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5)02-0034-04

“无为”是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无为”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内涵极为深刻,具有高度的哲学智慧。有人把“无为”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为”的否定,把它误解为无所作为,认为它是与儒家的积极有为思想完全对立的。由于这种误解的存在,影响了人们对庄子“无为”思想真谛的认识,从而也就影响了人们去吮吸“无为”思想的智慧之水。本文通过对庄子“无为”思想的内涵、实质、意义的探讨,以期深化对庄子“无为”的认识和理解。

一、“无为”基于“道法自然”

庄子在对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感悟中,体验到天地万物在其本性上都是“无为”的。《至乐》篇说:

“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艹勿乎,而无从出乎!

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庄子通过对天地宇宙自然世界的体察,体悟到自然界的运行和发生作用,都是自然而然,和谐有序的,这种自然的和谐有序的运动,同时就是目的的实现。山高水深,四时运行,夏去秋来,万物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和谐有序的。宇宙天地并没有苦心劳力,却生长化育着自然万物。庄子从中悟出了天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酝酿出他的“无为”思想。庄子在《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天地四时万物的不言、不议、不说,都是说明天地自然的“无为”而有大美、明法、成理;“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是说至人大圣的“无为”是效法天地自然的“无为”。至人大圣是人之杰,以此说明人都应该效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无为”是天地的本真本然,也应该是社会人生的本真本然。

庄子的“无为”思想,其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从自然界中感悟到,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才能和谐发展;顺应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才能达到目的;人类社会也应该象自然界一样,实行自然无为之道。这里“无为”之道的基本涵义是社会、人生的存在发展,都应该适应、顺应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乃是指合乎自然、社会以及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本然之性。破坏或违背了自然之道,走相反的人为异化之路,将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

二、“无为”作为政治之道庄子“无为”思想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在庄子的时代,统治者“以物为事”,“弊弊焉以

天下为事”(《逍遥游》),执着于现实性的事功,以“有为”治天下。庄子发现,执着于现实功利的“有为”,往

往会违背自然之道。违背了自然之道,“有为”就会产生异化而走向事物的反面。庄子在对现实政治的审视和反思中,更主要的是发现了统治者的“有为”,包含着逞其私欲、满足其权力欲和贪欲的因素和目的。

庄子看到,统治者名以“有为”治天下,实际上是在“为”之中为自己谋私利,在“治”当中争权夺利。统治者制定的许多政策、措施,其实质都是为了满足和实现自己的私利和权力。这些“有为”实际上是扰民、害民,所谓的“有为”已经异化。

庄子对统治者的“有为”异化有许多揭露和批判。例如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许由辞天下”的寓言故事,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以“天下”为私有而“用”的实质。许由以鹪鹩巢林,鼹鼠饮河来比喻自己不想谋私,没有权力欲和贪欲,他不需要用天下来满足自己,所以他“无所用天下”。这个故事是以象征比喻来揭露统治者的所谓治天下,实际上是“用天下”,是以“用天下”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和贪欲。在《徐无鬼》中庄子揭露到:“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在中则揭露统治者“匿为物而愚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涂而诛不至”,最后导致“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所有这些都深刻指出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滥用权力;天下饥乱,人们作伪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老子早就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老子・七十五章》)。庄子继老子之后,进一步指出,正因为统治者无止境的私欲和权力欲,导致种种“有为”的异化不断生出,天下无道,民不聊生。庄子在对“有为”异化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针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和统治弊端,提出了“无为”的政治主张。庄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消除了私心和贪欲,顺应自然之道,适其民性,去除种种扰民的违背自然之道的人为,天下就可以大治。庄子在《应帝王》中对统治者提出:“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话说的有点玄,这与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文风有关。它的“真”、“实”是告诫统治者,只要顺物自然,淡漠无为,不把私欲掺进治天下之中,天下就可以大治。

庄子提出“无为”,主要是要限制和取消统治者以私利贪欲治天下的人为,是要用“无为”来遏制统治者的私欲、权力的膨胀。“无为”强调的是要统治者消除私欲,权力欲和贪欲,不以私欲贪欲而为。为什么庄子的“无为”强调这些呢?这是因为如果统治者的“有为”中带有谋私利的意图,那么,在“有为”中必然会以个人的主观好恶利害来决策,这种“有为”就不会顺应自然之道、百姓之心。“有为”既违背和脱离了自然之道,那就成了胡作非为,这样越是“有为”越是会给社会带来动乱和危机。庄子提出“无为”,实质是对现实政治中“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

现在讲法治,废人治,就是因为人治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真正的法治社会,是以法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的。庄子提出“无为”,可以说具有“法”的意义。庄子要求以“无为”超越“人为”,这种政治的核心是顺应事物的本真本然,以自然之道治天下。庄子在《天地》篇中指出:“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还说到:“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庄子认为,统治者如果不以私欲损害百姓利益,天下就富足了;统治者如果不滥用权力而扰民,天下就安定了。所以庄子提出“通于一而万事毕”。这里的“一”“道”,和老子所说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三十九章》)一样,“得一”就是“得道”。掌握了“道”,就把握了治国之本。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庄子把掌握自然之道看作是治国之本,认为只有把握了自然之道,才能“抱一驭万”,才能消解“人为”的弊端,从劳劳碌碌,纷纷扰扰中透脱出来,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大境界。在《山木》篇,庄子通过北宫奢造钟,描绘了这种“无为”的理想政治: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

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王子庆忌见而问焉,

曰:‘子何术之设?’奢曰:‘一之间无敢设也。奢

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侗乎其无识,傥乎其

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

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

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北宫奢为政“一之间无敢设也”,就是把握自然之道,不以权力在握,就随其私欲而任意妄为。他以适其自然,顺应民意、民性来造钟,“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没有强制措施,也没有人为的横加干预,其成效却是“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与民毫无损害和侵扰。北宫奢的无为之治,批判了现实中横征暴敛,扰民害民的政治,展现了“无为”政治的良好景象。在《徐无鬼》中,通过“黄帝与牧马童子”的寓言故事,庄子批判了违背自然之道的“害群之马”。“害马者”即是扰民、害民的违背自然的“人为”,“去其害马者”就是“无为”。黄帝拜称牧马童子为天师,实际是对“无为”政治的褒扬。上述分析可见,庄子的“无为”,其目的是要消除所谓“有为”政治的弊端,通过“无为”的自然之道来治理天下。

任何时代的政治都要讲“治”,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去“治”。“无为”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实际上是一种符合自然之道,顺应民心民性,不以私欲而任意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