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兆琳与他的昆曲人生

顾兆琳与他的昆曲人生
顾兆琳与他的昆曲人生

第一次面对面地采访顾兆琳老师,是两年前的冬天,昆五大班的学员即将迎来毕业,我想为这群寄寓了昆曲未来希望的年轻人写一篇稿子。这个“中国戏曲教育历史上第一个昆曲本科班”,最早正是由时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的顾兆琳和当时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共同策划并最终促成的。我们在顾老师家附近的小咖啡馆里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决意办班的缘起、招生方式及未来课程设置的考量,乃至学员毕业之后的出路,一直谈到对于昆曲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他语速不快,措辞清晰而简明,那种亲切儒雅正是我想象中的最好的老师的模样,确实如沐春风。更重要的是,我是如此切近地感受到了他对昆五班,对他所从事昆曲教学工作的深沉而浓烈的爱意。

后来我也同好几个“昆五班”的学员分别聊过。有几个是顾兆琳在采访中当做例子提过的,还有几个完全是见人逮人的偶然撞见。从这些年轻人的口中,我又听说了不少关于顾兆琳的事――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个随和亲切却又不乏严格的顾校长,他们的敬仰与感激发自内心。小生演员卫立就同我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戏校暑假漫长,为了不荒废功课,他和同伴的倪徐浩、谭许亚、陈毅四个人去昆团找岳美缇老师“开小灶”。顾兆琳知道了,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千块钱出来塞给他们,说是补课期间给他们吃饭零花用。“根本不应该他给我们的,可是他给我们了”,我至今都记得卫立说这话时候的表情。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顾兆琳的名字更多地还是和昆曲表演、昆曲作曲以及昆曲曲学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蔡正仁说顾兆琳是他们昆大班师兄弟中间学识博通的能人,上了舞台能演戏,打起板眼能谱曲,吹起笛子能教唱,拿起笔来又能写文章。张静娴也说他“懂戏、擅唱、会表演”,是一个“谙熟昆曲音乐形象、深体演员声音形象的作曲家”。足以为证的是,上海昆剧团的三部入选“国家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班昭》《长生殿》《景阳钟》,其作曲全部都是顾兆琳。

这些年来,顾兆琳一直在“探究昆曲唱腔音乐创作的正确之路”。他执笔撰写了《昆曲乐理初探》,参加了《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一书的共同编写,并建立并完善了“昆曲常用曲牌”应用理论。“直到后来《班昭》《邯郸梦》《景阳钟》《拜月亭》等剧的音乐创作,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后,我才真正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关乎到昆曲如何传承发展、走一条健康发展之路的大问题。才觉得昆曲唱腔音乐的成败,对创排剧目的分量之重”,于是“不喜欢张扬的”顾兆琳决定将他这些年来的昆剧曲学理论研究成果集结为《昆剧曲学探究》一书。

2015年11月新书出版,顾老师也非常客气地寄了一本给我。在该书的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上,他的一段夫子自道非常打动我。他说戏曲“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戏曲音乐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戏曲各部分工作者的共识,当下昆曲长枪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受重视”,自己为昆曲努力了一辈子,搞昆曲音乐,从台前转到幕后,但不感到后悔,而如今是要把这一切交到年轻人手里了,昆曲的事业应该是青年们的事业。

同样打动我的,还有蔡正仁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由衷说出的那番话:“人们常说,昆曲舞台上出一个优秀的演员有多么难。我想说,出一个像顾兆琳这样具有深厚造诣的昆曲作曲家更是难上加难。昆曲要发展,需要不仅一个,而是很多个‘顾兆琳’。”同样的意思,他在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上又着重地重申了一遍。蔡正仁说昆曲是传统戏曲的精粹,昆曲作曲是绝学中的绝学,何以为往圣而继之,这问题实在是既迫切又艰难。

于是我又一次约访了顾兆琳。依旧是两年前的咖啡馆,依旧是靠窗的座位。冬日的阳光很美,我们又如此这般地聊了一整个下午,只是这一次聊的是作为昆曲人的顾兆琳他自己。我迫切地想要知道,顾兆琳究竟怎样成为了顾兆琳。

顾兆琳的母亲顾景梅是戏曲大师梅兰芳的学生。

平日里,家中也常有先生往来,有唱京剧的,也有拍昆曲的。传授昆曲的先生有两位,一位是“传字辈”的朱传茗,另一位是人称“江南笛王”的许伯遒。朱传茗戏教得好,一手?k 笛功夫也是出神入化。梅先生唱曲,伴奏的笛子有两把,司笛的也正是这两位。

母亲在书房里跟着老师吊戏唱曲的时候,年幼的顾兆琳就坐在沙发上听。顾家兄弟三人后来都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哥顾兆琪是上海昆剧团的首席笛师,被叶剑英元帅赞为“笛王”,二哥顾兆璋是武功师父,做过“昆三班”的班主任――但在当时,咿咿呀呀的弦管与唱念声中最能坐住的,还是身为老幺的他。

顾景梅会留老师在家里吃饭。两位老师喜欢喝点小酒,他们聊天,顾兆琳就在边上听着。《游园惊梦》《思凡》《水斗》《金山寺》这些戏顾景梅都跟朱传茗学过。“所以我从小就觉得,教昆曲的老师会吹笛是一个本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八九岁起,顾兆琳每个星期都要跟母亲去好几次梅公馆。“晚上演出完了之后,开两桌,大家就都到那里去聚。其实有点今天艺术沙龙的意思。”梅兰芳话不多,大多是听大家讲。“其实当时听的什么我并不明白,也记不得了。后来稍大的时候,我母亲告诉我一个故事,才意识到原来你们那个时候谈的是这个东西,影影绰绰地好像也听到了一些。”

那次是梅兰芳刚演完《凤还巢》。有段程雪娥三回头看书生的戏,梅兰芳演得特别好,水袖和表情上有不一样的处理。在梅家吃宵夜的时候,众人就把这个提了出来,帮他总结,下

“演员是需要有镜子的。我母亲跟我说,梅兰芳经常这样提高自己。”一次梅兰芳就继续这样演。

梅兰芳为人非常和善,包括对顾兆琳这样的小孩子。当时的顾兆琳跟着母亲,耳濡目染地也随老师学了点京剧,学的是《四郎探母》“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那段西皮。“那天大概五点多钟到梅家,梅先生正好在吊嗓子。他知道我会唱京剧,就让我唱。小童生,调门太高,一唱,‘啪’弦断了。我紧张啊,脸也红了,梅先生笑眯眯地走过来说没关系,重新来。”与大师的这番往来,异常深刻地印刻在顾兆琳的记忆里,也许说不上什么具体的“影响”,但我相信对最终走上了戏曲道路的顾兆琳来说,它确实包蕴了某种更深层次的意义。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比顾兆琳大六七岁,他管他叫玖叔叔。梅葆玖喜欢西方音乐,顾兆琳至今记得从他的房间里时不时飘出的爵士乐曲旋律,“我当时只是小巴拉子一点点,但听到那些耳朵就会拉长”。梅葆玖还喜欢录音,顾家也因而收到过不少出自梅葆玖之手的梅兰芳唱段录音以及母亲顾景梅演出录音,这部分资料如今都作为历史档案保存在上海戏曲学校的资料室里。甚至是顾兆琳小时候唱戏的录音,梅葆玖也都帮他刻录下来了。“有一次他在他刻的唱片里面,混上了一张他自己收藏的爵士乐唱片,一起给我了。我回家听录音的时候猛然听到爵士乐的曲声大吃了一惊,啊呀,这音乐怎么这么好听啊。”

一半是家庭影响,一半是天性使然,总之戏曲和音乐成为了顾兆琳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喜好。打小时候起,家里的手摇留声机和那许许多多唱片就是他最钟爱的东西,“一直听,从小听,老师走了就是留声机。京剧的、昆曲的、流行音乐的,都听”,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他对音乐的那种痴迷,最终会选择走上昆曲作曲的道路,“不是偶然的”。

顾兆琳将自己后来的戏剧人生分成了三个“二十年”。当然,数字本身只是为了方便说话而给出的虚指的提法,不过在我看来,这个聊天中“灵光一现”的总结,倒是很好地概括了一位昆剧艺术家的探索与精进之路。

从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戏校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算起,到1978年上海昆剧团恢复建团,终于成为名实相副的“昆曲演员”,顾兆琳将这最初的“二十年”定义成“摸索”的“二十年”。事实上,嗓音清亮、扮相俊美的他是“昆大班”小生组第一个上台演出的演员。1956年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和上海市文化局在长江剧场联合举行南北昆剧观摩演出,13岁的顾兆琳和15岁的张洵澎搭档演出《牡丹亭?惊梦》,初露头角便获得好评。

“传字辈老师当年在传习所都要学乐器,所以上课的时候都不用另外的笛师,每个人拿

起来都能吹奏。沈传芷、朱传茗、倪传钺几位老师,对昆曲的曲律也很有研究。”顾兆琳说他从传字辈老师身上感受到最深的一点,就是一个演员会吹笛、懂曲律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学校成立“小小乐队”,他是其中的当仁不让的活跃分子。因为许伯遒是左边吹笛的,本不是左撇子的顾兆琳,拿起笛子来自然而然就是左边。昆大班里会吹笛的不少,刘异龙、王泰琪、蔡正仁都颇有两手,不过顾兆琳是其中最为出挑的一个,后来竟到了堪比专业的程度,演出的时候可以在一旁担任伴奏。不仅是吹笛,胡琴和铙钹他也都“拿得起”。“有时候想想我做演员也不过如此,乐队好卖力。”顾兆琳半开玩笑地说。为了磨炼技艺,寒冬腊月他依旧坚持站在学校操场上勤习不辍,所谓痴迷竟至于斯。

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昆曲艺术片《游园惊梦》,梅兰芳演杜丽娘,俞振飞演柳梦梅,言慧珠演春香。为了减轻老艺术家的工作负担,导演特地为他们从戏校找了几个学生当替身,帮他们走位,对灯光。梅兰芳的替身是杨春霞,言慧珠的替身是蔡铣瑶,俞振飞的替身正是顾兆琳。见到大师,几个小字辈紧张得无措手足,“梅先生就走过来说:各位小老师,请你们先表演一遍给我看看。他非常和善非常可亲,我们一下就放松了”。这是顾兆琳的回忆。不过,在俞振飞的笔下,这个故事还有另外的侧面――梅兰芳特地指着顾兆琳向他介绍说,这是顾景梅的小儿子,不错,言语中“似有嘱我关照之意”,然而“后来对我和慧珠颇多关照的,倒是顾兆琳”。

1963年,俞振飞和言慧珠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墙头马上》。同前番一样,顾兆琳和蔡铣瑶分别做了俞、言二位的替身。“兆琳很能体贴人,他和我同住一个招待所,知道我爱吃猪蹄筋,外出时总要捎点回来。平时常陪慧珠练把子,慧珠特别喜欢他。有次天降大雪,地上积雪盈尺,慧珠一时兴起,竟和他打起雪仗来。”俞振飞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值得一提的是,顾兆琳成年后由小生而改老生,最开始也是言慧珠给他的建议。

事实上,在片场照料俞言二位老师,也是当时戏校的常务校长周玑璋交给顾兆琳的“政治任务”。那时的顾兆琳已经毕业,在戏校当助教,是昆二班的代理政治辅导员。业余时间他也会尝试着作点小曲,昆二班同学上台演出表演的歌曲,很多出自他的手笔。初冬的长春已是一派苦寒景象,一得空闲,俞振飞就把顾兆琳叫到自己的房间里,为他拍曲。

“俞老跟我说,因为你陪我拍戏(耽误了自己的工作),自己学习上面也还要加强”,顾兆琳于是壮着胆子,把自己根据昆曲曲调为元人小令谱的曲子拿给了俞振飞,请他指点。俞振飞听完,兴致勃勃,赞誉有加,开始就辩通四声音律,打造工尺曲谱的专门话题,与他娓娓道来――要说有什么是切实触动了顾兆琳,激发他想要对昆曲作曲有更深入的探索,这大概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缘。

“文革”结束之后,被“落实政策”的俞振飞一度住在兴国路一所比较幽静的房子里。顾兆琳在康平路的大字报上读到了赵朴初的《反听曲》,非常兴奋,用了几天时间,以传统工尺制成了曲谱。他兴冲冲地跑到俞振飞家,向老师求教,“从头至尾唱了一遍,足足有一刻钟时间”。看到学生能运用传统昆曲曲牌的腔格,为韵文长短句“打工尺”,俞振飞显得相当高兴,连说“弗错”,认为“有昆曲格味道”。听完清唱,又拿着曲谱仔细看。当时戏曲编导徐希博刚巧也在。徐家三代都是爱戏之人,徐希博的祖父就是昆曲大师徐凌云,与俞振飞的父亲俞粟庐一道,被誉为清末民初昆坛双璧。听完顾兆琳的作品,徐希博也很兴奋,说兆琳确实有点音乐天赋。

顾兆琳把这部作品,视作自己昆曲作曲的“编号001”。一年之后的1978年,上海昆剧团恢复建团,他就加入了以作曲家辛清华为首的作曲小组。打炮戏《三打白骨精》,他第一次担起了音乐设计和作曲的主纲。随后,在根据田汉剧作改编的昆剧《白蛇传》中,顾兆琳独立编排、创作了《断桥》等折的唱腔音乐,备受学界赞誉。

顾兆琳有四大本黑色硬面抄,里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那些年里,他对几百支昆曲曲牌的摸索与梳理。“其实对于昆曲曲牌是何物这个事情,从很早开始,我脑子里其实就一直在打转

转,然而没有答案。当时作曲,我也只是把自己肚子里有的东西挖出来而已。没有上升到理论。对昆曲曲牌内在的格律似是而非,不清楚。更不知道什么是套数,也不知道曲牌里面包含哪些格律。板辙、主腔都不是很懂,完全凭感觉来写。”在顾兆琳看来,真正的“长进”是在八十年代到2000年的这“二十年”,他开始有了强烈的愿望,“要从理论上探研昆曲的核心问题,搞清楚它的格律究竟是什么”。

昆曲的制谱作曲被人们视作“绝学”。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讲:“词曲一道,但有前书堪读,并无成法可宗。”由此也足见昆曲作曲之难,譬如暗室无灯,各开心眼,失之毫厘往往就谬以千里。

八十年代初的一天,俞振飞、李蔷华和一批朋友、学生一道在南昌路雁荡路口的洁而精川菜馆吃饭。席间,俞振飞醍醐灌顶般的一段话,为顾兆琳指明了今后钻研与努力的方向。他说,昆曲的曲牌浩如烟海,有许多不常用的,就少用或干脆不用,如果整理出一批常用的曲牌,经常演唱就比较好。

机会来得飞快。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开班戏曲作曲进修班。“我记得蔡正仁跟我商量,他说兆琳你脱产去学吧――要脱产的话,脑子里也打了个嗝楞,作为演员,意味着至少放弃两年”。但是那时候的顾兆琳,还是说着“好!去!”,毅然决然地去了。他清楚地记得,他的那封推荐信是时任上海昆剧团团长的俞振飞用毛笔亲笔为他写的。整整两年的时间,从基础的西洋作曲理论,到民族音乐与戏曲音乐的创作研究,专业的学习为他打开了完全不一样的视野。在主教连波教授的指导下,顾兆琳开始尝试着从现代音乐的眼光剖析昆曲的调式调性,分析它们的主腔和旋律进行,以民族音乐理论为指导,分析、整理了一批昆曲常用曲牌。

原本混沌的东西开始渐渐变得明晰。

1984年,在上昆编剧陆兼之的推荐下,顾兆琳加入了由昆曲理论家王守泰主持的大型昆曲工具书《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编写组。《范例集》分为南曲北曲两套。一年之后,南套快要编完,王守泰希望加入一些专论,问顾兆琳有什么可以写。与陆兼之商讨之后,顾兆琳给出的答案是《昆曲乐理初探》。这篇文章和《关于昆曲常用曲牌的建议》一道,可以说是顾兆琳曲学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作。

从参与编纂,到南北两套分别完成,再到《范例集》全书正式出版,经历了整整十五年。这十五年里,王守泰逝世了,顾兆琳则从编写组成员之一升任副主编。“对我来说,《范例集》的编写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恰恰在我对昆曲音乐痛苦的摸索徘徊之际,王守泰先生将图书分类学的知识运用到昆曲曲牌的研究上。他带领我们来自南京、上海、江苏四地的十六位编辑,通过艰苦的摸索、排比,明确了各种曲牌的类别和归属。”顾兆琳说。过程是如此艰辛,恐怕只有亲身参与其中的人才真正懂得其中的醍醐之味。一个看似容易的曲牌,都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去分析,才能真正吃透。据说王守泰家中留存的当年编辑《范例集》时候的往来信件就有一千多封,而他亲自制作的排比卡片也有好几大箱。

“我觉得王守泰先生最了不起的,是他有科学家的头脑。他用他在科研上的分类学的思维,将长达四百年的历史中,昆曲宫调中的那些很复杂的曲牌,通过艰苦的工作,初步捋清楚了。这绝不是顺手拈来的,是通过艰苦的工作,做了很多很多书卡,做了很多很多比对,才逐一确认的。通过《范例集》的编撰,我的脑子清楚了,以后创作中怎么用,知道了。”

最新出版的这本《昆剧曲学探究》完整收录了顾兆琳这些年来对昆曲曲学的认识与思考。从昆曲唱腔的艺术特点、曲牌的应用规律,乃至他个人的应用实践,都有详尽且深入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言。他还专门将昆曲南北曲的传统唱腔和重新组合的南北曲常用曲牌及套数整理成表,便宜参考,一目了然――用顾兆琳自己的话讲,从八十年代到2000年,他确实是“搞通了一些事情”,对于如何更好地从事昆曲作曲,继先贤之“绝学”,也开始有了一些“途径上面的做法”,而这个“途径”无疑就是俞振飞提出的昆曲常用曲牌。

“常用曲牌是最能体现昆曲音乐特别是唱腔音乐精髓的东西。所以你必须要多学,多唱,多宣传昆曲的常用曲牌,以形成昆曲传统的格局和应有的韵味。这是我的一个认识。”顾兆琳在“格局”和“韵味”两个字上加了重音。他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昆曲唱腔音乐研究和创作的经验归纳为十二个字:曲牌联套、倚声填词、依牌谱曲。“一定程度上,传统昆曲是‘音乐结构主宰了剧本结构’,用曲牌来传达故事的起承转合。所以,必须强调曲牌体唱腔音乐的设置在昆曲一度创作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曲牌有表达不同情感类别的特性腔调,所以必须‘依牌制曲’,像‘十二句半’这样‘牌是曲非’的自由体写法,偶尔为之可以,一旦用滥,对昆曲其实是一种损害。”

从实践而理论,再由理论转向新的实践,这是顾兆琳走过的昆曲之路。经过了最初“摸索”的“二十年”,后来“长进”的“二十年”,从2001年为新编昆剧《班昭》制曲开始,到后来投身《邯郸梦》《景阳钟》《川上吟》等剧目的音乐创作,这第三个“二十年”(这提法本身就是包含了未来的),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顾兆琳创作生命最为“勃发”的“二十年”。不同于早年的“懵懂”,这些作品是他在“真正明白了昆曲的传统格律,昆曲传统作曲技法,并且探索传统技法和当代创新的平衡点”基础上,“有意识”地完成的。

《班昭》在上海的首演,王传渠、倪传钺两位传字辈老师都到现场观看。演出结束,两位老先生都不舍得走。倪传钺拉着一旁坐着的马博敏的手,用苏州话连连说:兆琳写格曲子,我可以跟得上。能让老观众光看曲牌就能知道唱腔主腔的走向,看着字幕可以跟唱,说说容易,做到真的很难。

聊到这里,话题就变得非常具体了。

“常用曲牌这个问题,我觉得真的要有点指向性。”顾兆琳说,“昆曲观众也有约定俗成的欣赏的模式,所以在音乐创作中要形成昆曲唱腔的格局。唱到某个地方,就是要用某个具有昆曲表征性的唱段,而不是其他。‘哎,他怎么这样唱?’这样有点破格的东西,我是放在最最需要的地方,放在剧情最最尖锐、最最高潮的地方。且只需要这样一记。这就是我创新的理念,四个字:适时有度。刘厚老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适合昆曲,叫‘移小步不换大形’。有的地方剧种可以移大步,但是像昆曲这样多少年沉淀下来的剧种,本身有严谨格律,包蕴着一定的文化精神,我们有责任在当代做好保留,不能一下子换好大的步。要移小步,几个小步移下来,好像稍微也有了一点点焕新的意思。”昆曲音乐创作应该回归传统曲牌体的技术层面,这是顾兆琳在研讨会上发言的主题,也是这次采访中他一再强调的核心观点。“昆曲音乐的创作发展,应该遵循这样的基本理念:传承,要探索本源;创新,要适时有度。当下的昆曲作曲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比较集中的是三条:一,剧目创作中,唱腔的设置不够精细;二,昆曲唱腔音乐创作时如何写腔;三,冷僻曲牌和经典曲牌在运用上的分寸。这三条说乱象也不为过。我认为,新编新创剧目在唱腔设计上,最重要的是要回归传统曲牌体的技术层面。具体实施上,第一步要设置曲牌套数,这是曲式问题。第二步要依声填词,这是词乐对应关系问题。第三步是依牌谱曲,要抓住主腔。努力把握昆剧唱腔的古典韵味,找到传统和创新的合适平衡点。”

总而言之,昆曲作曲的出发点,始终应当是昆曲的“本体”,创作者不能因为其古而束之高阁,不能因为其难而另辟蹊径,这是顾兆琳的坚持。

如果“昆曲”可以是一个形容词的话,那么顾兆琳就是非常“昆曲”的――无论是他的生活轨迹,还是他的处世为人。

在他的“谐音阁”(这个斋名还是著名书画家陈佩秋亲为命名并题书的)的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恩师俞振飞书赠给他的一幅诗作:

乐府翻新点勘春,魏梁徐叶嗣谁人?履痕深处传心印,正始微茫识谛真。

末了还有这样的句子:“兆琳顾生爨演之余,耽研曲律,十年来融会贯通,颇有所获。余喜其继承绝学,用志不纷,诗以嘉之。”对顾兆琳来说,老师的这番嘉赏,是鼓励更是鞭策,时刻提醒着他必须更加努力,更好地继承魏良辅、梁辰鱼、徐灵昭、叶堂这些曲家先贤的事业。

虽然工作的重心已然由表演转向作曲,包括后来再度服从安排,从上海昆剧团调往戏校抓昆曲教学和后继人才培养,顾兆琳也始终如俞振飞所期望的那样,须臾不曾放弃过舞台。当年俞振飞每次演出《太白醉写》,他都是那个给他配戏的唐明皇。直到2009年的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海昆剧团联合上海戏校共同搬演《寻亲记》,舞台上也依旧可以看到顾兆琳活跃的身影。事实上,这出淡出观众视线已久的老戏正是顾兆琳从老师倪传钺手中学下,并在2007年纪念倪传钺百年华诞的纪念演出中将它重新推到台前。他又将这出戏传给了学生袁国良。凭借在《寻亲记》中的出色表现,袁国良收获了当届昆剧节的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

或者应当这样讲,正因为顾兆琳是演员出身,熟晓台上的一切,同时又是专业的演奏和作曲,通达曲律的玄奥,这才最终成就了他的昆曲创作――就像他在少年时代从梅兰芳、从传字辈、从俞振飞这些梨园前辈们身上切近而深刻地感受到的那样,戏曲是一门立体的艺术,钻精与贯通其实相辅相成。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变化,流行的,时尚的,专门讲钱的,消费的,都在说昆曲应该怎么搞怎么搞,这些东西并没有干扰到我。我并不是一个很保守的人,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其实在八十年代我和蔡正仁也都搞过,比如《上林山》之类,我觉得我也不后悔。昆曲搞一些实验剧可以,但究竟这个不是昆曲的全部,它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意义仅仅在于更多地吸引观众。”谈及昆曲的现实和将来,顾兆琳的回答温和而坦率,“不过说到昆曲的受众面,我到现在还这么认为,昆曲不可能像越剧、像黄梅戏、像现在流行歌曲一样,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东西,它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它的欣赏层次只可能是社会各人群中间有传统文化修养的那一部分人。期望普罗大众都来喜欢昆曲,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责任是必须守住、保持它的格调,保持它属于古典文化的精髓与精神,保持我们中国精神层面上的一篇绿土。”

从小生到老生,从演员到作曲,从剧团到学校,际遇的种种变迁,心潮的种种起伏,不是短短两个小时的采访所能尽诉的,而且恐怕也不是顾兆琳本人真正想要传达的。核心语汇只有一个,那就是昆曲本身。他很像我想象中的那种昆曲艺术家――昆曲的特质是这样强烈地感染了他,让我几乎找不到别的什么更好的形容词――我们只消知道,正是这许许多多不同的侧面与经历合在一起,最终成就了属于昆曲的顾兆琳。

不过他本人倒是微笑着替我在“昆曲气质”之外,另外补充了一个:属于老党员的政治气质。“我1961年就入了党,政治上的教育还是蛮影响我自己的生命。我觉得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要比较客观的看待别人看待自己,特别是看待自己。当这件事情在整体事业上有利的话,自己做一点所谓的牺牲,还是很有必要的。”他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_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我们很陌生,其实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比如端午节,京剧,皮影戏,珠算等等。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那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我们不熟悉但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出现的昆曲,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

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

昆曲的介绍PPT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的介绍PPT · 目简录介· 艺术特点· 演变· 曲目介绍· 昆曲名家· 近期演出< > 1/ 30

昆曲简介昆曲(Kun Opera),源于江苏昆山,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最新资料推荐------------------------------------------------------ 昆曲简介如果说京剧是市民趣味,那么昆曲代表的是一种文人雅好。 这体现在昆曲的曲牌体结构上,其唱词均按照曲牌填词,文辞典雅华美,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历来被士大夫推崇。 3/ 30

艺术特点? 昆曲的腔调是其一大特色,一唱三叹, "以字行腔" ,体现了昆曲的阴柔之美。 ? 昆剧的表演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 ? 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昆曲课后感想

戏曲文化鉴赏 领略些许春色 蒋继望21710120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懒懒的腔调,柔柔的情意,淡淡的哀怨,绵绵的诗意。我爱听这水磨的强调,我爱看这答礼的姿态,我爱品这远长的意蕴。昆曲带给了我这些不一般的如花如春般的审美体验,让我爱不释手,回味不绝。 今天昆曲课时结束了,我非但没有不舍,反倒很有一种开心与欣慰。我算是“修成正果”了,完成一个夙愿吧,最最关键的是,我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一份积淀上百年的文化,我有多了一份新的不同凡响的人生体验与兴趣。这是难得的。我为之开心且欣慰着。 说是要写课程的感想,我想找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那次“幽兰雅韵——生旦的表演”。由国家一级著名演员龚隐雷老师、钱振荣老师主讲的。这堂课算是寓教于乐的好典范。老师在讲解旦角,小生的表演技巧时,还进行了十分入戏的表演。演《牡丹亭》时,小生的开放,大胆又不失风雅,旦角的羞涩,纯情和芳心暗许;演《杨贵妃》时小生的成熟,持重又温柔祥和,旦角的雍容,华贵和浓情蜜意都在舞台上演绎的栩栩如生。不仅让我们有美得感受,而且还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 我个人看过的昆曲曲目不多,唯一有资格来评价的就算是《牡丹亭》了。个人最爱的莫过于演员的动作和眼神的交流。最最有感觉的动作就是两人舞动着水袖,不小心碰到又赶紧敏感的收起的那一出。小生勇敢而开放的直视,旦角羞赧的一低头,微微的斜觑着那个意中人。这一进一退,一强一弱,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份爱慕之意写意的表达出来,不失优雅,不失含蓄,不失诗意。其次,喜欢的是流转入骨的念白: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听着这美好的念白,不禁让我心迷神颠。最后不可或缺的,也是昆曲独有的便是那清丽婉转如鸟鸣,如山泉的唱腔和悠扬绵长如长丝,如溪流的配乐。他们所渲染出来的是一份古典高雅的人间仙境,带领着,应和着剧情的急缓,演员的悲喜。每次看戏,我都有拍照的习惯,将那些华丽的装扮,美丽的姿态记录下来。从这些照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昆曲扮相的清丽细致,动作的规范程式又不失华丽。 然而总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就是关于昆曲艺术在当今的创新与继承问题。没有创新的艺术迟早有一天会被历史所淘汰。没有继承的艺术也只会是一个摸爬滚爬的粗制的艺术。我觉得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做好继承,也要做好创新。但愿昆曲的明天更加的辉煌绚丽。 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我和昆曲有一次相遇,便就翩翩不能离去。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 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文生收集整理 二○○七年九月

前言 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其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山腔的影响。随后,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山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发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之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

昆曲唱词

牡丹亭 【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小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旦作含笑不行〕〔生作牵衣介〕〔旦低问〕那边去?〔生〕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旦低问〕秀才,去怎的?〔生低答〕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旦作羞〕〔生前抱〕〔旦推介〕〔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山桃红】〔生、旦携手上〕〔生〕这一霎天留人便,草借花眠。小姐可好?〔旦低头介〕〔生〕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小姐休忘了啊,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旦〕秀才,你可去啊?〔合〕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绵搭絮】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闪的俺心悠步亸,意软鬟偏。不争多费尽神情,坐起谁忺?则待去眠。【尾声】困春心游赏倦,也不索香薰绣被眠。春哪,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钗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 【黄玉莺儿】 从小来觑的千斤重,阿呀娘啊!不孝女孝顺无终。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椿萱再奉。这病根儿已松,心上人已逢,阿呀天呀!他一星星说问咱伤情重。【尾声】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重句) 【集贤宾】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看玉杆秋空,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别是—般疼痛。 邯郸记 扫花 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休再要剑斩黄龙一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啊,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回话,若迟啊,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的起源与发展 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 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剧坛的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两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发展过程中,南戏逐步吸收了唐宋以来多种成熟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走向丰富和细致。但由于缺少上层知识分子的参与,它一时还无法克服自身所带有的种种先天或后天缺陷,以致于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明代初年,南戏一方面从以北方曲调演唱的杂剧中汲取宝贵艺术经验,一方面吸引部分知识精英加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高明(?―1359)编写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后,大为称赏,专门叫人在宫廷中排演。可见明初的南戏已经开始向更高雅的艺术境界迈进,由此得到上层社会的积极肯定。 南戏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取得进展,与其本身所具备的灵活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灵活性集中体现在它演唱曲调的繁衍变化之中。从南宋到明代,南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发展出多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曲调。它与昆山的地方音乐及吴方言结合而形成的昆山腔便是昆曲的前身。必须注意的是,这时的昆山腔只是一种清唱的音乐形式,还没有用来表演完整的戏剧情节。明代中叶以前,昆山腔的传播范围不是很大,仅在苏州一带流行。当时的苏州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遥遥领先,是东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昆曲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到了社会文化大舞台

昆曲与人文苏州

昆曲与人文苏州 ——论昆曲与苏州文化形成 对于像我一样的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来说,昆曲是我从小到大都不陌生的名词。虽然,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于发源于家乡苏州的昆曲来说,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一听到电视节目中有关于昆曲的介绍或新闻,我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自豪和亲切之情,听着昆曲里男女主人公说的吴侬软语,我就有一种回到家乡的感觉,倍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昆曲起源于苏州昆山,而昆山离我的家乡吴江仅有一墙之隔,交通十分便利,经常有昆曲艺术团来吴江专场演出,这给我带来了很浓厚的人文熏陶,使我对苏州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首先我想说的是,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这点从苏州的地名中就可得知一二,姑苏,平江,莫邪,干将,常熟等一系列充满历史底蕴的名字组成了苏州古城的地图。苏州

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夫差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这里作为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一直沿用至今。 苏州古城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其中,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奇葩。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昆曲众多的曲目中,最耀眼的无疑是《牡丹亭》了。我以前观赏过牡丹亭的表演,对这样一个爱情故事一直充满着期待和赞许。牡丹亭用一种昆曲特有的方式给大家呈现了一种美好的人生诉求,其中代表的苏州的文化精神更是值得大家去品味。其表现的关于自由美好爱情的苦苦追寻不正是对目前提倡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最好诠释嘛!这些都和苏州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推动着苏州这样一座开放自由的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昆曲强大的历史魅力给苏州城以清新和活力,结合现代艺术的发展,昆曲不断带动着苏州人文精神的提升。没有去过苏州的同学总是问我:“苏州到底有哪些好玩的呢?”可能一般人的答案会是:苏州乐园,金鸡湖风景区,平江路老城区,观前街等等旅游胜地,但我想我会对他说:“苏州最宝贵的不是她现代的,时尚的一面,而是她对

昆曲教学设计说明

昆曲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昆曲,了解南曲北曲的异同以及艺术特色;学唱昆曲,初步感受昆曲的唱腔等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学唱、感受、《牡丹亭》,《去家乡,望路遥》片段,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 情感目标:唤起学生学习昆曲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民族戏曲的热爱以及为昆曲的传承做贡献。 教学难点:学唱昆曲片段 一、导入: 出示奥运会视频, 问:1、你知道以上画面出自什么场景吗?你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曲种吗?你知道演员念的是什么诗句吗? (以上画面展示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的一个片段,随着改编自唐诗《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唱起了昆曲,拉开礼乐篇章) 2、为什么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选择昆曲,而不选择京剧之类的? (昆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曲的源头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戏之祖”。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因此,更古老的昆曲更有资格成为中华雅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而亮相在奥运会开闭幕式上,让世界为之惊艳。于是一个是人类体魄美的极限,另一个是人类精神美的极致———奥运与昆曲,这两种不搭界的东西,在第29届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催化下,在2008年的北京有一次破天荒的因缘际会。 二|、走近昆曲。 (一)、介绍昆剧 1、让我一起走近昆曲的世界!(出示昆曲的剧照)介绍昆曲: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专唱昆腔的剧种称作“昆剧”。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昆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称为家门,昆曲的行当不仅提炼了昆曲人物的类型,还各自具备相应的程式化表演,歌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演形式,反而使演出如行云流水,一无拘束。(出示视频) 2、教师简单介绍南曲北曲的共同点。昆曲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和北曲。南曲和北曲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两种戏曲声腔。南曲与北曲合流,使昆腔的音乐得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南曲和北曲有三大共同点:(一)曲体结构。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它们都是曲牌体音乐,其主体是单一的独立的长短不一的曲牌,但这些曲牌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连缀演唱,视剧情和唱词而定。(二)唱词形式。它们都使用长短句的 词律体,因此,反映在音乐上,其曲牌内部的句式长短不一,多有变化。(三)伴奏乐器。均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接下来我们分别欣赏一首南曲,一首北曲,我们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有何不同。 三、欣赏《牡丹亭》片段。介绍剧情: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春天的感召下,与婢女春香往后花园游玩。逛累了回房小睡,梦到书生柳梦梅出现,和她在牡丹亭梅花树下幽会。丽娘在梦中和想象中的情人尽情欢会。此后,丽娘因相思抑郁而死。三年后,柳梦梅

论昆曲最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论昆曲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昆曲的曲文具有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可以说,一部昆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吴新雷说,昆曲凭借其丰厚的文化含量、鲜明的艺术特色,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成为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昆曲已经成为隔世遗音的今天,我们也不难从昆曲的代表作中真切地体味到当时中国上层知识界的集体文化心理。社会政治道义感、取义成仁的牺牲精神、历史沧桑感、人生孤独感、兴亡感、苍凉感以及从人本立场出发,对人生、至情、生死的感叹,而所以这些,不仅仅是上层知识界的真诚吐露,也体现着中国封建时代晚期全社会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韵。或许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其情有独钟的至关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昆曲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最杰出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优秀。深厚的文学造诣,独特的声腔系统、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在历史长河中起过的广泛、深远的影响,都不得不使人相信,昆曲确实能无愧地站在世界戏剧艺术的颠峰。

昆曲的历史

昆曲的历史 昆曲发展简史 昆曲(昆剧)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剧种,是中国最优雅的文学和最精致艺术结合的典范。 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一带,故而得名。它有着近六百年漫长的历史,剧目丰富、名作林立、文词典雅;表演技艺载歌载舞、细腻传神;唱腔音乐清丽婉转、淡雅飘逸,在戏曲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有着足以傲人的至高地位。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后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后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二OO一年五月十八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昆曲世界文化遗产即“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殊荣。 昆剧,是指用昆山“水磨调”来演唱的戏曲剧种。它既可用以演唱体制剧种中的“明清传奇”和“杂剧”,也可用以演唱金元“北曲杂剧”和宋元“南曲戏文”,其中以“明清传奇”为主。 从北宋永嘉乡土歌舞小戏和南宋“永嘉杂剧”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南戏“,从它的发源地浙江永嘉(温州)九流十折,逐渐流传至江西南丰、浙江杭州、江苏昆山等地,并与当地居民所唱的“土腔”和所讲的“土语”相融合,于是大约在元末明初产生了被称为“南曲戏文”的四大声腔-即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初始的昆山腔,从腔调上说,还是一种比较粗糙的地方土腔。据史籍记载,元末当地声乐家顾坚就曾对演唱加以改进。当时所唱的唱词体裁多为“月儿弯弯照九州”之类的民间歌谣、小调和一些南戏曲词。据明代《泾林续记》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设宴邀请一些有社会名望的高寿老人,应邀赴宴当中有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周寿谊。朱元璋知道周寿谊是昆山人,便问周寿谊:“人们都说昆山腔好听,你会唱吗?”。周寿谊就用昆山腔唱起了“月儿弯弯照九州”。那时的昆山腔究竟怎么唱,如今已不得而知,现今我们所听所唱的,都是在明嘉靖、隆庆间经等人精心琢磨创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歌曲-昆腔“水磨调”。 明代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清曲家魏良辅住在昆山附近的太仓。自明以来,江南古城苏州一带,上流社会演唱北曲之风颇盛,演唱水平也很高。文人士子对已“北曲化”、“文士化”的南曲也是关注有加,比如长州人士祝允明虽视南戏诸腔为「愚人蠢工」所为,但对昆山腔度新声,在散曲清唱上的改革,做 了有益的探索。另外陆采更作《王仙客无双传奇》,从戏曲上提高昆山腔艺术。昆山腔在明代正德以前,与海盐、余姚、弋阳等腔调一样,都只有锣鼓伴奏,到了嘉靖年间则有了笛、管、笙、琵琶等管弦乐的伴奏。而且在邵灿《香囊记》的影响之下,许多剧作家也

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指哪两出戏? A:李玉《千钟禄》 B:梁辰鱼《浣纱记》 C:洪昇《长生殿》 D:李玉《占花魁》 正确答案:李玉《千钟禄》,洪昇《长生殿》 2、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A: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 B: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 C: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正确答案:昆腔传奇显现了永恒的人性之美,表现忠贞爱情题材的作品和人物形象,美好人生的寄托和希望 3、昆曲的写意之美体现在几个方面? A:时空的高度自由 B:表演的程式化 C:砌末(道具)的虚拟化 D:人物的行当化 E: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 正确答案:时空的高度自由,表演的程式化,砌末(道具)的虚拟化,人物的行当化,昆曲是心灵化的艺术 4、昆曲演唱的美感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A: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B:声中无字,字中有声 C:无动不歌,无歌不舞 D:文辞优美,联曲结构 E: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正确答案: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无动不歌,无歌不舞,文辞优美,联曲结构,高度写意,意境之美 5、魏良辅如何完善昆曲的伴奏? A: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 B:采用鼓板“控制节奏” C:运用笛箫“衬托旋律” D:改造弦索类乐器 正确答案:选择适合昆曲的伴奏乐器,采用鼓板“控制节奏” ,运用笛箫“衬托旋律”,改造弦索类乐器 6、魏良辅提出的“曲有三绝”,指的是哪“三绝”? A:字清 B:腔纯 C:板正 D:声美 正确答案:字清,腔纯,板正 7、魏良辅究竟对昆山腔做了哪些改造? A:调理腔调和语音的关系 B:完善和提升曲调的音乐性

关于昆曲的一些介绍

梦系“百戏之祖”—昆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玉茗堂四梦”有名的一梦《牡丹亭》带领我们走进昆曲的世界。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此外,昆曲脱胎于南戏,对于近代戏曲而言,昆曲是“百戏始祖”它是与海盐腔、馀姚腔、弋阳腔并列的四大声腔之一。昆曲的许多剧目也都是歌颂纯美浪漫,经典奇幻的古代爱情故事。所以表演手法上有唯美含蓄,儒雅而又风流的特征,比京剧多了几分婉约,比越剧多几分古朴,悠扬婉转的唱腔和行云流水的身段是对昆曲总体特征的归结。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那为什么昆曲能赢得如此殊荣呢? 首先,昆曲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很高。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许多唱词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昆曲成为明清两代拥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声腔剧种。其次,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我们昆曲都讲究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再者,昆曲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他的表演更是舞蹈性很强,并与歌唱紧密结合,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最后,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梅兰芳先生把昆曲视为是一个吸收养分最大的一个剧种,他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到他对于昆曲真是万分的推崇。他十一岁第一次登台的时候,就是串演昆曲《长生殿》里的织女,抗战胜利后刮去胡须重新登台后首先是连演三天昆曲。台湾的梅派传人魏海敏女士来大陆时特别强调这点。我国著名学者、前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说,“如果我国有一个国家剧院,贴出去的海报第一个应当是昆曲”。所以,我们应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为主,辅以、、、、等(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的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和北曲。南昆以白话为主,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为昆曲之。明朝年间,杰出的家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坚信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密切联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

昆曲艺术 3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新兴的京剧继承了昆曲的部分剧目和曲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制,同时克服了昆曲语言的局限性,从而赢得观众的拥戴,成为继昆曲之后主宰中国剧坛的重要戏剧样式。 4.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1.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2.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3. 昆曲属“濒危物种”

世界遗产昆曲之简介

摘要: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 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 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昆曲的剧本主要以传奇的形式出现。如著名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以及《荆》、《刘》、《拜》、《杀》,由这些折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戏的剧情及音乐自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每折戏除念白外包括许多支曲子,

2021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复习课后达标检测: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及具有警示意义世界文化遗产

一、选择题 1.中国各种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 ) A.京剧 B.吕剧 C.黄梅戏D.昆曲 解析:选D。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地位非常重要。 2.昆曲这种戏曲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据此推算,它应当诞生于( ) A.春秋战国时期B.宋朝末年 C.元代末年D.清朝前期 答案:C 3.被称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 A.江苏B.浙江 C.安徽D.北京 解析:选A。昆曲也叫昆剧、昆腔、昆山腔,是江苏昆山一带的地方戏。故选A。 4.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被誉为“昆剧之母”,塑造了少女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故事。根据昆曲的剧本结构推断,《牡丹亭》的结局最有可能的是( ) A.杜丽娘与柳梦梅喜结连理终成眷属 B.杜丽娘追求爱情不得郁郁而死 C.柳梦梅高中状元抛弃杜丽娘 D.杜丽娘与柳梦梅遭遇婚姻危机 解析:选A。昆曲的结构是“合—离—合,双线平行”,根据这种结构,A项符合题意。5.在昆曲演出的时候,“末”这一角色需要( ) A.能文善唱,扮相俊美 B.唱腔粗直,动作勇猛 C.涂抹花脸,诙谐滑稽 D.口齿清楚伶俐 解析:选D。A是扮演生、旦的演员;B、C是扮演丑、净的演员。扮演末的演员,需口齿清楚伶俐。故选D项。 6.白先勇将五十五折的昆曲《牡丹亭》删减成二十九折,并将西方歌剧和东方戏曲融合而成青春版《牡丹亭》,获得空前成功。这说明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A.必须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大规模的精简 B.必须忠实地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C.应该用西方文化来重新解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戏曲昆曲

1.1昆曲的历史 1 【单选题】下列剧作家中,属于明代的是(C)。 A、孔尚任 B、洪昇 C、汤显祖 D、李渔 2 【单选题】目前演唱的昆曲剧本中除明清传奇外,还有元杂剧,如(A)。 A、《单刀会》 B、《牡丹亭》 C、《长生殿》 D、《桃花扇》 3 【单选题】下列关于昆曲、昆腔和昆剧的认识,不正确的是(D)。 A、昆腔是指戏曲音乐而言 B、昆曲既包括音乐又包括文学 C、昆剧与昆曲没太大差别 D、1949年以后昆曲改名叫昆剧 4 【判断题】昆曲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5 【判断题】魏良辅的《浣纱记》是根据新创的昆山腔而创作的昆曲剧本。(×) 昆曲的特色 1 【单选题】南曲五音的工尺谱中,“凡”是对应的简谱中(D)。 A、do B、re C、mi D、fa 2 【单选题】昆曲程式中的“唱、念、做、打”,“做”是指(C)。 A、舞蹈 B、武打 C、表演 D、杂耍 3 【单选题】昆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手、眼、身、法、步”,其中“法”是指(B)。 A、甩发技术 B、表演技术的法则 C、身法

4 【多选题】下列关于昆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BC)。 A、音乐伴奏以曲笛为主 B、文本主要来自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C、曲谱为工尺谱 D、4/4节拍对应的昆曲板眼是一板一眼 5 【判断题】《长生殿·小宴》的曲牌是一套典型的南曲。(×) 6 【判断题】昆曲的舞台程式是“一桌两椅”,但实际上并非一定是两把椅子。(√) 《浣纱记·泛湖》赏析 1 【单选题】昆曲中的演员服装是以(C)服装为基础进行的艺术美化加工。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2 【单选题】《浣纱记》中的“纱”是剧中主人公西施和(D)的定情信物。

浅谈中国昆曲

浅谈中国昆曲 今宵雨霁动新凉,短拍长歌夜未央. 学得昆山齐按拍,还珠门外月如霜。 昆曲,别称昆剧、昆腔、昆山腔。元朝末期,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江苏昆山一代的南曲进行整改,成了昆山腔。昆山腔明丽悠远,但结构上比较散漫。于是到明嘉靖年间,昆山腔不断完善,集合了海盐腔、弋阳腔等优点,又借鉴北曲用箫、笛、琵琶、笙等乐器伴奏,形成了独特的“水磨腔”。隆庆年间,昆腔传奇《浣纱记》的出现,使得梨园界习昆曲蔚然成风。再到了清乾隆年间,昆曲进入全盛时期,独霸梨园,对其他种类戏曲的创作表演影响颇深,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并舞台上,佳人才子水袖轻舒,妙目流波,情而不亵。侠客义士辗转漂泊,英雄迟暮。杜丽娘因情而逝,因情复生;一曲生殿,唱遍大唐风流;秦淮红颜血染桃花扇,山河破碎,何以家为?儿女情长终究湮没在铁马金戈中,凤鸣宝剑,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言人不敢言。爱情与政治,一直是昆曲中不变的主题。 随着昆曲剧作的兴盛,昆曲演出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大享受。先前只是文人绅士好豢养私人家庭昆曲戏班,到明万历年间,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也渐渐飞入了民间,深受百姓欢迎。每每昆曲演出,震动十里八乡,当时著名的戏班子有苏州霞瑞班、吴徽州班、南京郝可成班,常熟虞山班,上海曹成班。再到清朝时期,昆曲愈加兴盛,更有许多作家学者、民间乐师、甚至文化素养高的妓女都愿意登台唱几嗓子。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昆曲因唱腔婉转、唱词优美和动人的剧本故事而家喻户晓。却也因为某些剧作家和演唱者的过度求精导致其唱腔缓慢,唱词过度雕琢,作品大量雷同,而背离了广大观众的通俗审美。在清朝中后期,昆曲界出现了著名的“花雅之争”,人们开始青睐于各种粗狂通俗的地方小戏。后来虽有一些表演艺术家们多方整改,新增了武戏和短剧。同时为了满足观众们的需求,对昆曲的场次和情节多番整改,出现了“折子戏”。但京剧后来居上,融合了多种戏曲精华于一身,加上民国年间小凤仙、梅兰芳等表演家的走红,昆曲始终难以恢复之前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经历了“文革”和“四人帮”的摧残后,元气大伤。改革开放后又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昆曲却凤凰浴火,涅槃重生。许多剧作家在面临着“小众与大众”的抉择后,对昆曲未来观众进行了重新定位。2001年,昆曲被联合文教课组织列入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4年4月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世界巡演。该剧冲破了传统昆曲旦角为主的桎梏,“生旦并重”,达到了平衡对称之美。同时在剧本、音乐、唱腔、服装、舞蹈、舞台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元素,适应了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但又不违背昆曲的古典精神。 昆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它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我们期待着昆曲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走下去。

高一满分作文:聆听昆曲

高一满分作文:聆听昆曲 我们高中作文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满分作文:聆听昆曲,供大家参考。 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 高中 。 走在林荫小道上,我聆听着鸟鸣,“叽叽喳喳”,仿佛与生命在 交谈,感受着那份活力;漫步在山川岩谷中,“叮叮咚咚”,仿佛在 与自然沟通,赞叹那份豪迈;踏入影院的沁兰厅中,我聆听着昆曲 “咿咿呀呀”,仿佛与前人在对话,惊叹那份古典。郭晨子说,昆曲 是河对岸的风景,河水潺潺,没有摆渡的舟。而我们只能停留在河的 这头,听着对岸“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回首前尘,想象着戏里女子 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向往着戏中似真似假的人生。叹一声戏如人生,却不知人生如戏,只是一味地感怀着那一段段从未经历的人生旅程,只是觉得戏里演得真切,好似那就是自己苦寻多年的前尘往事。 于是我轻叹: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在昆曲那酥人入骨的腔调中, 我分明嗅到了一丝江南微湿的味道。沁兰厅中未能听一曲《牡丹亭》,隐约记得其中一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种遗憾,惆怅与无奈,就如在“花雅之争”中失势的昆曲一般,悄悄的退出历史的舞台,隐 匿于繁华的生活之外,看着自己被遗忘,而后一笑,或许这就是所谓 的从容与淡然吧。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称为“百 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曲,剧本的文学性很高。歌与舞 的结合,虚实结合,神形皆备。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 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说的是 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昆曲所讲求的不正是人世间的美善丑恶吗? 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 人生。昆曲中的丑角最令我印象深刻,滑稽的动作,明快的语调,一 出场便深深吸引了我视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惟妙惟肖 的表演,令我不禁“哈哈”大笑。静静地聆听,轻轻地微笑,也许不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 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

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 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