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兆琳与他的昆曲人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面对面地采访顾兆琳老师,是两年前的冬天,昆五大班的学员即将迎来毕业,我想为这群寄寓了昆曲未来希望的年轻人写一篇稿子。这个“中国戏曲教育历史上第一个昆曲本科班”,最早正是由时任上海戏曲学校副校长的顾兆琳和当时的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共同策划并最终促成的。我们在顾老师家附近的小咖啡馆里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从决意办班的缘起、招生方式及未来课程设置的考量,乃至学员毕业之后的出路,一直谈到对于昆曲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他语速不快,措辞清晰而简明,那种亲切儒雅正是我想象中的最好的老师的模样,确实如沐春风。更重要的是,我是如此切近地感受到了他对昆五班,对他所从事昆曲教学工作的深沉而浓烈的爱意。

后来我也同好几个“昆五班”的学员分别聊过。有几个是顾兆琳在采访中当做例子提过的,还有几个完全是见人逮人的偶然撞见。从这些年轻人的口中,我又听说了不少关于顾兆琳的事――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个随和亲切却又不乏严格的顾校长,他们的敬仰与感激发自内心。小生演员卫立就同我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戏校暑假漫长,为了不荒废功课,他和同伴的倪徐浩、谭许亚、陈毅四个人去昆团找岳美缇老师“开小灶”。顾兆琳知道了,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掏了一千块钱出来塞给他们,说是补课期间给他们吃饭零花用。“根本不应该他给我们的,可是他给我们了”,我至今都记得卫立说这话时候的表情。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顾兆琳的名字更多地还是和昆曲表演、昆曲作曲以及昆曲曲学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蔡正仁说顾兆琳是他们昆大班师兄弟中间学识博通的能人,上了舞台能演戏,打起板眼能谱曲,吹起笛子能教唱,拿起笔来又能写文章。张静娴也说他“懂戏、擅唱、会表演”,是一个“谙熟昆曲音乐形象、深体演员声音形象的作曲家”。足以为证的是,上海昆剧团的三部入选“国家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班昭》《长生殿》《景阳钟》,其作曲全部都是顾兆琳。

这些年来,顾兆琳一直在“探究昆曲唱腔音乐创作的正确之路”。他执笔撰写了《昆曲乐理初探》,参加了《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一书的共同编写,并建立并完善了“昆曲常用曲牌”应用理论。“直到后来《班昭》《邯郸梦》《景阳钟》《拜月亭》等剧的音乐创作,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后,我才真正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关乎到昆曲如何传承发展、走一条健康发展之路的大问题。才觉得昆曲唱腔音乐的成败,对创排剧目的分量之重”,于是“不喜欢张扬的”顾兆琳决定将他这些年来的昆剧曲学理论研究成果集结为《昆剧曲学探究》一书。

2015年11月新书出版,顾老师也非常客气地寄了一本给我。在该书的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上,他的一段夫子自道非常打动我。他说戏曲“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戏曲音乐的重要性已经成为戏曲各部分工作者的共识,当下昆曲长枪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受重视”,自己为昆曲努力了一辈子,搞昆曲音乐,从台前转到幕后,但不感到后悔,而如今是要把这一切交到年轻人手里了,昆曲的事业应该是青年们的事业。

同样打动我的,还有蔡正仁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由衷说出的那番话:“人们常说,昆曲舞台上出一个优秀的演员有多么难。我想说,出一个像顾兆琳这样具有深厚造诣的昆曲作曲家更是难上加难。昆曲要发展,需要不仅一个,而是很多个‘顾兆琳’。”同样的意思,他在出版座谈暨学术研讨会上又着重地重申了一遍。蔡正仁说昆曲是传统戏曲的精粹,昆曲作曲是绝学中的绝学,何以为往圣而继之,这问题实在是既迫切又艰难。

于是我又一次约访了顾兆琳。依旧是两年前的咖啡馆,依旧是靠窗的座位。冬日的阳光很美,我们又如此这般地聊了一整个下午,只是这一次聊的是作为昆曲人的顾兆琳他自己。我迫切地想要知道,顾兆琳究竟怎样成为了顾兆琳。

顾兆琳的母亲顾景梅是戏曲大师梅兰芳的学生。

平日里,家中也常有先生往来,有唱京剧的,也有拍昆曲的。传授昆曲的先生有两位,一位是“传字辈”的朱传茗,另一位是人称“江南笛王”的许伯遒。朱传茗戏教得好,一手?k 笛功夫也是出神入化。梅先生唱曲,伴奏的笛子有两把,司笛的也正是这两位。

母亲在书房里跟着老师吊戏唱曲的时候,年幼的顾兆琳就坐在沙发上听。顾家兄弟三人后来都跟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哥顾兆琪是上海昆剧团的首席笛师,被叶剑英元帅赞为“笛王”,二哥顾兆璋是武功师父,做过“昆三班”的班主任――但在当时,咿咿呀呀的弦管与唱念声中最能坐住的,还是身为老幺的他。

顾景梅会留老师在家里吃饭。两位老师喜欢喝点小酒,他们聊天,顾兆琳就在边上听着。《游园惊梦》《思凡》《水斗》《金山寺》这些戏顾景梅都跟朱传茗学过。“所以我从小就觉得,教昆曲的老师会吹笛是一个本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八九岁起,顾兆琳每个星期都要跟母亲去好几次梅公馆。“晚上演出完了之后,开两桌,大家就都到那里去聚。其实有点今天艺术沙龙的意思。”梅兰芳话不多,大多是听大家讲。“其实当时听的什么我并不明白,也记不得了。后来稍大的时候,我母亲告诉我一个故事,才意识到原来你们那个时候谈的是这个东西,影影绰绰地好像也听到了一些。”

那次是梅兰芳刚演完《凤还巢》。有段程雪娥三回头看书生的戏,梅兰芳演得特别好,水袖和表情上有不一样的处理。在梅家吃宵夜的时候,众人就把这个提了出来,帮他总结,下

“演员是需要有镜子的。我母亲跟我说,梅兰芳经常这样提高自己。”一次梅兰芳就继续这样演。

梅兰芳为人非常和善,包括对顾兆琳这样的小孩子。当时的顾兆琳跟着母亲,耳濡目染地也随老师学了点京剧,学的是《四郎探母》“杨宗保在马上忙传将令”那段西皮。“那天大概五点多钟到梅家,梅先生正好在吊嗓子。他知道我会唱京剧,就让我唱。小童生,调门太高,一唱,‘啪’弦断了。我紧张啊,脸也红了,梅先生笑眯眯地走过来说没关系,重新来。”与大师的这番往来,异常深刻地印刻在顾兆琳的记忆里,也许说不上什么具体的“影响”,但我相信对最终走上了戏曲道路的顾兆琳来说,它确实包蕴了某种更深层次的意义。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比顾兆琳大六七岁,他管他叫玖叔叔。梅葆玖喜欢西方音乐,顾兆琳至今记得从他的房间里时不时飘出的爵士乐曲旋律,“我当时只是小巴拉子一点点,但听到那些耳朵就会拉长”。梅葆玖还喜欢录音,顾家也因而收到过不少出自梅葆玖之手的梅兰芳唱段录音以及母亲顾景梅演出录音,这部分资料如今都作为历史档案保存在上海戏曲学校的资料室里。甚至是顾兆琳小时候唱戏的录音,梅葆玖也都帮他刻录下来了。“有一次他在他刻的唱片里面,混上了一张他自己收藏的爵士乐唱片,一起给我了。我回家听录音的时候猛然听到爵士乐的曲声大吃了一惊,啊呀,这音乐怎么这么好听啊。”

一半是家庭影响,一半是天性使然,总之戏曲和音乐成为了顾兆琳从小到大一以贯之的喜好。打小时候起,家里的手摇留声机和那许许多多唱片就是他最钟爱的东西,“一直听,从小听,老师走了就是留声机。京剧的、昆曲的、流行音乐的,都听”,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他对音乐的那种痴迷,最终会选择走上昆曲作曲的道路,“不是偶然的”。

顾兆琳将自己后来的戏剧人生分成了三个“二十年”。当然,数字本身只是为了方便说话而给出的虚指的提法,不过在我看来,这个聊天中“灵光一现”的总结,倒是很好地概括了一位昆剧艺术家的探索与精进之路。

从1954年考入华东戏曲戏校第一届昆曲演员训练班算起,到1978年上海昆剧团恢复建团,终于成为名实相副的“昆曲演员”,顾兆琳将这最初的“二十年”定义成“摸索”的“二十年”。事实上,嗓音清亮、扮相俊美的他是“昆大班”小生组第一个上台演出的演员。1956年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和上海市文化局在长江剧场联合举行南北昆剧观摩演出,13岁的顾兆琳和15岁的张洵澎搭档演出《牡丹亭?惊梦》,初露头角便获得好评。

“传字辈老师当年在传习所都要学乐器,所以上课的时候都不用另外的笛师,每个人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