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的例子
古汉语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是词语发展演变的常见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许多词语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以下
是一些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例子:
1. "明"字的词义扩大,在古代汉语中,“明”字的本义是指光
线明亮,后来逐渐扩大到表示清楚、明白的意思,比如“明白”、“明了”等词语。

2. "官"字的词义缩小,古代汉语中,“官”字原指官员、官府,后来词义逐渐缩小到只表示政府机构中的官员。

3. "心"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心”字除了指人体器官外,还用来表示感情、思想等内心活动。

后来,“心”字的含义逐
渐转移扩大,也用来表示意志、意愿等概念,比如“决心”、“用心”等词语。

4. "言"字的词义扩大,古代汉语中,“言”字原指说话、言语,后来词义扩大到表示言论、言论自由等更广泛的概念。

5. "风"字的词义转移,古代汉语中,“风”字除了表示自然界
的风之外,还用来比喻风俗、风气。

后来,“风”字的词义转移扩
大到表示风度、风范等含义。

这些例子充分展示了古汉语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的现象,说
明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事物
认知的深化和语言表达需求的变化。

当我们研究古汉语词义变化时,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词
语的含义和使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通论二2王力古代汉语词义演变

通论二2王力古代汉语词义演变

4.根据成语确定词义 金城汤池 若即若离 哭天抢地 走马观花 揭竿而起 举世无双 排山倒海 趾高气扬 勃然作色 苟且偷安 家给户足 顾影自怜 兵不血刃 感激涕零 假公济私 囗返回
作 业:
掌握此通论中所举例词的古义 (重点是有例句的词例)
《秋声赋》)
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
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坐着打盹
睡觉
3 根据连用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确定词义
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 爱,喜爱;怜,喜爱
穷:穷则独善天下,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达,通达;穷,不通达
下: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孙子·虚实》) 高, 高处;下,低处
购:买;重金征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 户。(史记·项羽本纪)
3.意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恨: 秦民无不恨者。(史记·项羽本纪)
遗憾

怨: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

埋怨
4.意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爪牙: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坏人的帮凶
得力的帮手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影子) 暂:《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突然) 抢:《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
2. 意义相同
自然:风雨水火 动物:虎马牛羊 人体:心头首脑 方位:上下左右 亲属:父母兄弟 动作:拿打杀用 性状:好坏深浅 植物:花草竹林
3. 有同有异
劝:鼓励。《左传·成公二年》:赦之, 以劝事君者。(义之同异)
作 业检查:
从《辞海》、《汉语大字典》中查 出下面各字的部首、读音和页码:
麤 灪髆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汉语词汇演变情况

古代漢語詞‎匯演變情況‎:一、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如:人手口梦日月等。

占少数,二、古今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较‎大的江水和‎河流。

“‎皮”原指鸟兽身‎上剥下的皮‎,现泛指事物‎的表面。

2、词义缩小。

“子”,原为孩子的‎总称,不分男女,现专指儿子‎。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今指岳父。

3、词义转移。

如”走…,古代指跑,今指步行。

“去”古指离开某‎地,今指到某地‎去。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今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

“卑鄙”原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今之品质恶‎劣。

5、名称说法改‎变。

如“目”,今改称眼睛‎;“足”今称为脚。

6、词义弱化。

原来的“很”,就是凶狠的‎“狠”;“普遍”原为无一例‎外,现在是例外‎不多。

7、词义的消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古代的‎词语逐渐消‎亡,如“朕”“寡人”之类。

8、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如“耳”——耳朵;“眉”——眉毛;“鼻”——鼻子;“敌”——敌人等。

另外,学习古汉语‎还要注意两‎种语言现象‎:1、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强调“作”,“息”作陪衬。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只取“远”的意思,“近”作陪衬。

2、同形异义。

因古汉语单‎音词多,有时两个单‎音词连在一‎起跟今天的‎某个词正好‎同形,其实,它还是两个‎词,这就是同形‎异义。

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妻子;子,子女。

不同今天单‎指男子的配‎偶。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其代词,它;实,果实。

合起来是“他的果实”。

另外还有一‎种其实就是‎词义转移。

如:“肃奉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殷勤,文中为关切‎、问候;今指热情、周到。

再如“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何苦”。

文中为哪怕‎、怕什么、怎怕,没有今天不‎值得做,犯不着的意‎思。

學習古代漢‎語的詞匯方‎法: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

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古代汉语之词义变化

词义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豯(三月小猪)豝(二岁)豣(三岁)。

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黥、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三)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该:古义:完备;今义:应该。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成语有“言简意赅”,“赅”是“完备”的意思。

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今义:丝织品。

《诗经》中原有“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食”。

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

”《左传·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食之意”。

豆:古代指盛食物的器皿;今义:豆类的总称。

《孟子》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弗屑也。

菽:古代豆类的总称。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一、古词的消亡的新词的产生
❖ 古代一些事物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很重要,有自己的名称, 后来这些事物不存在了,随着这些事物的消失,这些词就消 失了。
❖ 珽:天子用的玉笏,一种大圭,长三尺。天子与群臣相见 时手上拿的狭长的玉板,上可记事。
❖ 璋:古代贵族们举行祭祀、朝聘、丧葬时用的一种礼器,形 状象珪。
❖ 珪:上圆下方,天子诸侯在行隆重仪式时用。同“圭” ❖ 珑:古人求雨时使用的玉器,上面刻有龙。
❖ 访:古义是咨询。《尚书·洪范》:“王访于 箕子。”《左传·僖32年》:“穆公访诸蹇 叔。”两个“访”都是“咨询”义。《说文》: “讯谋曰访。”讯谋:问主意,广泛发地找人
商议,向人征求意见。大约在中古才有“探 访”“访问”义。杜甫《赠卫八处士》:“访旧 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访”的今义是拜访、 探访。 “访”的古义对象是事,今义对象是人。
❖ 文信侯去而不快。 《战国策·秦策五》
❖ 快哉,此风!
宋玉《风赋》
❖ 中古产生新义:
❖ ①迅速:《世说新语·汰侈》:“彭城王有快 牛,甚爱惜之。”
❖ ②锋利:《齐民要术·杂说》:“调习器械, 务令快利。”
⒉义项的减少
❖ 一个词原来有几个意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在历史的发展中 消失了。
❖ 坟:古义有:水边高地、土堆。
❖ 秦於是乎输粟於晋。 《左传·僖三十年》

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 《盐铁论·本
议》
❖ 中古以后产生“失败”义。
❖ 此局全输矣。
杜光庭《虬髯客传》
❖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时。 白居易 《放言》
❖ 桓宣武少家贫,戏大输,债主敦求甚切。 《世 说新语·任诞》
❖ 快:上古表“喜悦、快乐”义,或“舒畅、畅 快”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 地耳。”《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两 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行 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1)完全不同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
“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
“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魂》:“招具该备,永 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 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备、 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 “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 今义
义 打盹 打盹 素 一

各种姿

势睡觉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 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 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 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传》:“每 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和帝纪》: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 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 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记·学 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到了宋代, 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 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 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了吴敬梓《儒林外史》 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 “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 “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词词义的变化规律
文言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的词汇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言文字中,词义的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它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与时代背景有关。

在古代,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科技水平等方面都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文言文字中的词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君子”在古代是指有德行的人,而在现代则更多地指有学问、有地位的人。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与语境有关。

在古代,文言文字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使用场合比较严肃,因此词义的变化也比较多。

同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明”在古代可以指光亮、清楚、明白等意思,但在某些语境中也可以指明朗、聪明等意思。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还与文化传承有关。

在古代,文化传承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因此文言文字中的一些词汇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

例如,“仁”在古代是指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但在儒家文化中,它更多地指一种道德观念,即“仁者爱人”。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还与地域和族群有关。

在古代,中国的地域和族群比较多样化,不同的地区和族群使用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饭”在北方地区指米饭,而在南方地区则指菜饭。

文言文字中的词义变化规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结合时代背景、语境、文化传承、地域和族群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言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语言演变和文化传承,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古代汉语词义的转移和更替的区别

古代汉语词义的转移和更替的区别

古代汉语词义的转移和更替的区别摘要:一、古代汉语词义转移和更替的定义及区别二、古代汉语词义转移的类型与实例三、古代汉语词义更替的类型与实例四、古代汉语词义转移和更替的影响五、如何在现代汉语中避免词义转移和更替带来的误解正文:【一、古代汉语词义转移和更替的定义及区别】在古代汉语中,词义转移和词义更替是两种常见的词义变化现象。

词义转移指的是原本表示某一概念的词语,在后世逐渐演变成为表示其他概念的词语,而词义更替则是原本表示某一概念的词语被另一个词语所替代,从而产生词义的变化。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词义转移后,词语仍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词义更替则完全替代原有词义,二者之间关联性较弱。

【二、古代汉语词义转移的类型与实例】1.具体到抽象:如“汤”一词,在古代首先表示具体的汤水,后来转移为表示一般液体的抽象概念。

2.抽象到具体:如“道”一词,在古代表示抽象的道德、原则,后来具体化为表示实物的一条道路。

3.单一到多样:如“婚”一词,古代仅表示男子娶妻,后来逐渐发展为表示结婚、婚姻等多种含义。

【三、古代汉语词义更替的类型与实例】1.政权的更替:如“朝廷”一词,在古代表示君主政体,随着历史政权的更替,逐渐演变为表示官府、政府等含义。

2.文化的演变:如“儒”一词,古代专指儒家学派,随着诸子百家的兴起,逐渐演变为表示学者、读书人的通称。

3.社会变迁:如“侠”一词,古代表示武士、侠客,随着社会的发展,侠义精神逐渐普及,侠客一词演变为表示仗义相助的人。

【四、古代汉语词义转移和更替的影响】1.促进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词义转移和更替使汉语词汇更加丰富,增加了表达的多样性。

2.造成阅读理解困难: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义转移和更替可能导致对文意的误解。

【五、如何在现代汉语中避免词义转移和更替带来的误解】1.了解词语的源流与演变:在学习古代文献时,注意查阅词语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其古义与今义的差异。

2.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根据上下文推测词语的具体含义,避免以现代汉语的词义去理解。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二)一些词汇逐渐消亡 由于社会的变迁, 一些与旧的社会现象,生活习俗有着某种特殊 联系的词汇会失去交际价值,逐渐淡出现实语 言不再使用。如: • 司空、骖乘、夫子、单于、阏氏、簋、爵、 干、箪、刖、劓、髡、觳觫、稽首、瓠落 • 《说文》牛部:牷、牻、犡、荦、犥、犉ຫໍສະໝຸດ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变化发展情况
2)结构不稳定,组合次序可以颠倒。如:
“人民‛(《管子· 七法》)可说成‚民人‛ (《国语· 吴语》) ‚会计‛(《孟子· 万章下》)可以说成‚计会‛ (《战国
策· 齐策》)
‚兵甲‛(《国语· 吴语》)可以说成‚甲兵‛(《韩非子· 初
见秦》)
3)组合成分也不确定。如:
表示地势艰险: 有时‚阻隘‛连用(《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有时‚阻险‛连用(《史记· 淮阴侯列传》) 有时‚险隘‛连用(《楚辞· 离骚》) 表示战争: 有时‚兵戈‛连用(《秦楚之祭月表》) 有时‚兵甲‛连用(《战国策· 秦策一》) 有时‚兵刀‛连用(《法苑珠林》卷三)
单音节词的连用与复合词区别。
单音节词演变为复音词,要经过逐渐凝 固定型的过程。大致上,单音节词演变为复 音词,起初只是单音节词的随机组合。此时, 我们只能把这些组合看作两个词的连用,而 不宜视为双音节词。古代汉语单音节词的连 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结合程度不密切,时分时合。如:
a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b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一)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二)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
以单音节词为主是古代汉语词汇区别于现代汉语 的最显着特点。如: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 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 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 鄢。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
古今汉语的词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词义缩小了。

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日:‘无以铸兵。

’故以铸三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因为那时铸兵器、铸钟鼎都用铜。

现代汉语中只指黄金。

2、词义扩大了。

例如:河,在古代汉语中专指黄河,《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师济河。

”现代汉语中指所有河流。

3、词义转移了。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跑,《守株待兔》的寓言里说:“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可以看出兔子跑得很快。

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行走。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往往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引申意义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抽象领域。

比如,“心”最初是指人体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口”最初是指人体的口腔,后来引申为说话、言语等抽象概念。

二、从狭义到广义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比如,“书”最初是指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后来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的载体;“鸟”最初是指某些有羽毛的动物,后来引申为所有有翅膀的动物。

三、从表面到内在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外在形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事物的内在本质。

比如,
“美”最初是指事物的外在美丽,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内在优美、高尚的品质;“善”最初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后来引申为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四、从单一到多样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单一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山”最初是指高耸的自然地形,后来引申为各种高大的建筑物或物体;“水”最初是指液态的H2O分子,后来引申为各种液体。

古代汉语词义的引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演变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这种引申规律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样适用。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词汇也是随着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的消亡而消亡、变化而变化、产生而产生的。

由此,便产生了古今词义之间的异同。

本文就是通过具体的词例来说明古今词义异同所存在的几种情况。

由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复杂多样,所以,笔者从多个角度对古今词义的异同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指词义的外延)1、词义范围的缩小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全面收敛。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

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清宫”即打扫房屋。

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词义范围缩小了。

2、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词义从故意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说文》:“焚,烧田也。

”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

”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

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

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

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例:“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古今词义演变1

古今词义演变1
现代汉语的锻炼是指“通过体育运动使身 体强壮”或“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能力提高”。 由贬义变成了褒义。
(3)古为中性词,今带感情色彩。 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牛羊,
不含褒贬色彩。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传·庄公十年》
现代的牺牲是褒义,指为了正义的事情献出生 命或局部、个人利益,是光荣的。
谤,古代指背后的批评议论,并不带感情色 彩。“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以上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今义大于古义, 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也有一些词,古义范围大 于今义,也就是说,今义的范围缩小了。
(2)词义缩小。 即词义由多演变为少,由整体 演变为部分,由一般演变为个别。 贿,在上古时期泛指财物,也指以财物赠人。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卫风·氓》 贿的现代义指用来买通人的财物,或用财物 买通人,应用范围小多了。
访,上古义指咨询,征求意见
《左传》“穆公访诸蹇叔”。 访的今义是探望、拜访。古义和今义虽都有会 见某一对象的意思,但古义和今义又有细微差 别。我们阅读古书时,要特别注意这种细微的差 异,不能以今义去释古词,误解古书的意思。
又如“劝”,
上古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善言 规劝和劝解的意义是很晚才有的。
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陈咸在父亲床边听训,打瞌睡,头撞到屏
风上。“睡”用的是本义,坐着打瞌睡。现在 词
义范围扩大了,不管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 式,都可以称作“睡了”。现代意义扩大,包括肉类、蛋类。 古书上的菜如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 菜。直到宋代,“菜”还是不包括肉类等副食品。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仇泰然当太守,与手下一个幕 僚非常要好。一天问他“你家日常费用要多少”,回答 说:“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泰然说:“为什
1、词义范围方面的差异 (1)词义扩大。即是由少到多, 由部分发展为整体,由个别发展到一般。 江、 河,在上古是专有名词,专指长江、黄河。如: 《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古代汉语词义的变化

也。”
如雞蛋湯、菜湯之類。
史 《說文》:“記事者 歷史 也。”是古代一種文職 人員,後來專指記事的 人。
兵 兵器
士兵
獄 訴訟
監獄
二、詞義輕重的變化·由輕到重
《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
《史记·商君列传》:“梁惠王曰:寡人恨 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詞義色彩的變化

古代詞義
現代詞義
類別
爪牙 深刻
得力助手,如《國語·越 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 語》 :“然謀臣與爪牙之 士,不可不養而擇也。”
嚴峻苛刻,如《史記·酷 一般指深厚;深切透徹 吏列傳》:“是時趙禹、 張湯以深刻為九卿矣。”
由褒 到貶
由貶 到褒
君子 地位高的人
人格高尚的人
由中性到 褒義
小醜 地位低下或政治上很不重 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要的人物
由中性到 貶義
古今問題 ·1
古 今

前面我們討論一個詞詞義的演變,
的 主要說明這個詞較早的意義和現代漢語
時 段
這個詞的意義的不同。但這並不是說,
與 古
這個詞較早的意義從先秦到五四運動以
義 前(或者從先秦到中古漢語、近代漢語
、 今
以前)一直使用;也不是說,這個詞在
義 現代漢語中使用的意義直到現代才出
詞 古代詞義
現代詞義
雄 《說文》:“雄, 鳥父也。”指鳥的 雄性。
匠 《說文》:“匠, 木工也。”指木 匠。
能產生精細胞的生物。 指各種有技術的工人。
詞義範圍的擴大·詞例
詞 古代詞義
現代詞義
睡 《說文》:“睡, 可以是打瞌睡,也 坐寐也。”指坐著 可以是卧牀睡。 打瞌睡。

“望”——词义的历时演变

“望”——词义的历时演变

“望”——词义的历时演变古代汉语中常常用单音节字来表示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词语逐步双音节化。

本文以“望”字为例,略谈“望”字从造字之初的本义到现代的多种义项的演变过程。

伴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趋势,“望”字逐渐向构词语素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看望”“希望”“探望”等复合词,并与“望”单用现象共存。

标签:望字形义项演变一、“望”的本义“望”字在古代一般作为词来使用,要掌握它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基本含义。

本文主要谈谈“望”字随形体演变而意义上发生的一些变化。

首先,简单从“望”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本义。

最初“望”的甲骨文形状,上面是“臣”,像眼睛,下面是“壬”(tǐng),像一个人睁大眼睛站在土堆上向远方看。

到金文时期,它的整个形体变为,“望”字形体发生了变化,不但左上部分“臣”讹变为表音的“亡”,而且在右上部分加了一个“月”,表示远望的对象,作企足仰目望月之状,表示所望很远。

到小篆时期,上半部分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能由于刻画时的失误,下半部分把人身和土连在一起,变为“壬”,形体变为。

到楷书阶段,“望”字下半部分就讹变成“王”,也就是现在通行的从亡、从月,王声的“望”字。

关于“望”字的本义,在不同的文献中说法不一。

然而,“望”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似乎不是本义,陈炜湛先生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都用作人名,常称望乘(是商代武丁时期的名将),而不见其他用法,不能做进一步分析。

当初造字的先民们强调站在土上,登高而望,总该有其原因吧!相传古有望夫山、望夫云、望夫歌、望夫台……如关于望夫山的传说:古时某妇女因丈夫外出服役,久久不归,常登山而望。

每次登山,都要用藤箱装满泥土,带到山顶,以期站得更高;如此日积月累,所登之山也渐渐高起来。

人们被她这种精神所感动,就把她常登之山称为‘望夫山’……”。

“望”字在甲骨文中只用作人名,跟本义相差太远,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资料来考证,暂且不继续探讨。

《说文·壬部》:“月满也,与日相望,似朝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义为飞禽走兽的总称。《白虎通》:“禽 者何?鸟兽之总名。”《周礼天官庖人》:“有 六禽。”郑玄注:“宜为羔、豚、犊、麛、雉、 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 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 五曰鸟。”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 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 之兽。”
江 河
响 唱
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 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 沈。” 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 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序》: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2、词义范围缩小(简称词义缩小)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 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 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 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 为词义范围缩小。

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礼 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 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到 了吴敬梓《儒林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 了。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 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 等。 “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 古义 义素一 蔬菜 义素二 今义 蔬菜 肉蛋奶等副食
(供旅行者 (供旅行者吃 吃的)干粮 的)干粮 其它各种粮食
义素二

古专指带毛的兽皮,去掉毛经过加工的叫革。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 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 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 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 医院里只有“皮肤科”,但 没有“皮科”。
今义小于古义, 今义小于古义,今义 包含在古义之中, 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 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 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 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 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 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 前加“恶”,如《礼记大学》: “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 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 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 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 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 “香”相对,显然指秽气。(古今 字关系)

古义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诗经豳风七 月》:“其始播百谷。”《孟子滕文公上》: “树艺五谷。”今专指一种农业作物——谷子。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 晚。”

古义为子女的总称。 论语 公冶长 公冶长》 古义为子女的总称。《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 罪也。 以其子妻之。 后专指儿子。 罪也。’以其子妻之。”后专指儿子。《战国 赵策》 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策赵策》:“父母之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 赵策

古义指大土堆或堆起土来造的堤坝,包括坟 墓。《九歌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 舒吾忧心。”后指坟墓。《礼记檀弓上》: “古者墓而不坟。” 金
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说文 金部 金部》 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 金也。 周易系辞上 系辞上》 二人同心, 金也。”《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 后专指黄金。 世说新语德行 德行》 断金。”后专指黄金。《世说新语 德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思考:人们的称谓“ 思考:人们的称谓“朕、丈夫、丈人”等词义缩 丈夫、丈人” 小 的现象。 的现象。
《说文解字》中就有很多词现在已经淘汰了。 说文解字》 大家看马部的很多词,其中表示马的颜色的词就有 23个,而大部分都废弃了,保留到现在的只有骠 23个,而大部分都废弃了,保留到现在的只有骠 了,“黄骠马”为一种黄毛夹杂着白点子的马。还 有 骆 《说文解字马部》: 说文解字马部》 “马白色黑鬃尾也。” 现代虽然还有这个字, 但是只是在“骆驼”一词 中出现,属于音译词, 与许慎的“骆”不是同一个字。
古义 今义 义 素 一 义 素 二 打盹 打盹
各种姿 势睡觉

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 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 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晋书吴隐之 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 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两处的“粮”均泛 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 “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古义 义素一 今义
(1)完全不同 )

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 “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九歌湘君》: “薜荔柏兮蕙绸。”王逸注:“绸,缚束也。”今义为丝 织品的名称。 该 古代常用义为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 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 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方言》卷十二: “备、该,咸也。”现常用意义为“应当”。成语“言简 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古义指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 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 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 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一)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一 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 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 系。
1、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词义范围扩大(简称词义扩大)

秦策》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战国策 秦策 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抢地耳。”《庄子 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 之义。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左传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年》 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 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指出 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古今义同词: 、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 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这不是 重点。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
(1)完全不同 ) (2)同中有异 )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2)同中有异 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古常用义为供给。《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 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今常用义为给。

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论语微 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 勤劳、勤快。 劝 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 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今义为劝 说。 访 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 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古代对动物的总称。 尔雅 释 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大戴礼记易本命 易本命》 《大戴礼记 易本命》:“有羽之虫三 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 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 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 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 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 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 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 西游记》第一回: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 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 “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 伏阎王老子所管。 再后来专指昆虫。 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指昆虫。 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 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 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江水》 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 古专指长江。 水经注 江水 径巫峡。 今泛指多条河流。杜甫《 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杜甫《秋兴 八首》其七:“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 八首》其七: 关塞极天唯鸟道, 渔翁。 渔翁。” 古专指黄河。 山海经海外北 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 海外北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 饮大泽。 今泛指多条河流。 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陆云 答兄平原》 南津有绝济, 《答兄平原》:“南津有绝济,北 渚无河梁。 今天有黄河、白浪河、 渚无河梁。”今天有黄河、白浪河、 淮河等,但是古代人多用“ 淮河等,但是古代人多用“水”, 淮水”“济水”“泗水” ”“济水”“泗水 “淮水”“济水”“泗水”。


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 部》:“宫,室也。”《周易困卦》:“入于其宫, 不见其妻,凶。”《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 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经典释文尔 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 所居为宫也。”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 自秦始皇始专指皇 帝所住的地方。随着封 建社会的灭亡,“宫” 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 小,现在指一些群众集 会的文化娱乐场所,如 “文化宫”、“少年 宫”、“科技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