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押韵 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平仄

要弄清什么是平仄,得从四声说起。我们知道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读音,而这些读音细辩起来,又都有高低长短、缓急升降的区别,也就是产它们都有不同的声调。下面古汉语为范例:

古音:

在古汉语中,根据声调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的不同可以将声调分为四种类型:平声、上(读第三声)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随口而发,声调平直,如“东”、“江”、“妈”等;

上声:声调曲折,先降生升,如“董”、“讲”、“马”等;

去声:向下重读,声调急降,如“冻”、“绛”、“骂”等;

入声:脱口而出,即发即收,如“督”、“觉”、“莫”等;

若将以上这些字按平、上、去入这的次序排列起来,但可读成三组不同的四声字。即“东董冻督”“江讲绛觉”“妈马骂莫”。实际上,“平上去入”这四个字也是一组四声字,办不过它们的声韵不同而已。

古汉语中对四声又作了划分,其中将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也就是说古汉语中有平声和仄声。平声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上平声和下平声),而仄声则包括上、去、入三声。例如前面提到的东、江、妈都是平声,董、讲、马(上声)冻、绛、骂(去声),督、觉、莫(入声)都是仄声。诗词对联的平仄,就是指古汉语中的平声和仄声,所以弄清了古汉语中的平、上、去、入四声,就不难分清诗词中的平和仄了。

为什么诗词中要作平仄之规定呢?这是因为平声声调平直轻缓,而仄声有升有降,曲折回荡,这样它们在诗词中交错运用,便可以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今音

现代汉语中也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但显然这与古汉语中所说的“四声”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是从古汉语中的平声演化而来(古汉语中的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了。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多化为阴平和阳平,有些也可能化为上声和去声。如:督、觉、莫在古汉语中均为入声,而在现代汉语中,督为阴平,觉为阳平,莫则为去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只是在某些方言中还有些保留。如按平仄划分,则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均属平声,上声和去声均属仄声。古汉语中的某些非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的读音和声调也可能为去声;“勘”在古汉语中为去声,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声。关于古今汉语的演化与异同,这里就不详述了。

一般来说,除了入声和有些字的声调变化外,现代汉语中声调与古代汉语的声调还是比较接近的。因此,熟悉现代汉语的四声对掌握古汉语的四声仍有一定的帮助,至于入声字及有些声调变化了的字,初学者就只阅韵书去辩认了。

简单的说今音的平仄就是:第一、二声为平;第三、四声为仄

第二节押韵

诗词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主要是因为平仄交错,另外就是押韵。平仄交错是

是第句诗中的平仄声调都交替使用,这样读起来便显得抑扬顿错、曲折回还;押韵(亦称:

叶韵)则是指在诗词中的规定位置(一般在句末),运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而使单调和谐优美。实际上在诗词中,押韵还有更严格的要求,即不仅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声调也要一致才行。如东、同、空、红读音相同,而东、董、送读音也相同或相近(韵母亦为ong),但它们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同韵部的字才能相押,这是诗词押韵的基本规则。当然,诗的押韵和词的押韵也有所区别。具体的韵部这里不详述,有意都可以去查《广韵》即“平水韵”平水韵共106部,其中平声30韵部(分上、下平声各15部)上声29韵部,去声30韵部,入声17韵部。下面简单列下五绝(律)和七绝(律)的格式: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

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共46字。其平仄格式如下四种

A:仄起不入韵式(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为韵脚)

B:仄起入韵式(偏格)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平称为入韵,后面为韵脚)

C平起不入韵式(正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同上)

D平起入韵式(偏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同上)

七言律诗的格式:七言律诗为八句,每句7字,共56字。其平仄格式如下四种

A平起入韵式(正格)=五言律诗的B仄起入韵式(偏格)前加平平、仄仄。如下{B仄起入韵式(偏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不入韵式(偏格)=A五言律诗仄起不入韵(正格)前加平平、仄仄。

C仄起入韵式(正格)=D五言律诗平起入韵式(偏格)前加仄仄、平平。

D仄起不入韵式(偏格)=C五言律诗平起不入韵式(正格)加仄仄、平平。

由此可见,五言和七言正格与偏格是相对的,只要按其规律在五言前加平平、仄仄或仄仄、

平平即可。别外入韵是指每个格式的首名平声起,平声收。此格式称为入韵。

第三节对仗

一:对仗的要求

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指出句的字数与对句的字数相等。如在五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五字;在七言诗中,出句和对句字数都是七字。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字的平仄声调要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词类相同:指出句和对句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的词语的类别要求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果是词组,则要求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出句与对句的词类相同也就决定了这两个句子的句形结构一致。

4.词义相关:指出句和对句中所对应的词语意义上的关联性。词语意义的范畴极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类、物类等。这些大类还可以细分,如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等。它们仍可以再分,如无生命类可再分为食品类、工具类、书画类等等。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同属于某一类别,则认为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关的,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且词义相关,则称此对仗为“工对”,即对的工整。如果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但词义不相关,则只能算是“宽对”。词义关联性越强,即两个词的词义同属的类别越细,则对的越“工”例如: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上面“功”“名”皆是平声,并不相对。这是由于近体诗中有所谓的“一三五不论”的成规,即五绝、五律中的一、三字平仄可以不论,七绝、七律中一、三、五字也可以不论,因此近体诗的对偶句中,如有一、三、五字的平仄不相对也是允许的。(具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及拗救这节就不详述了)

二对仗的形式

如果从对仗的形式上看,上面所说的对仗都是两邻句(出句和对句)一一相对,并且词类上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词义上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人对人,物对物,这是对仗的最基本形式,称之为“正对”另外对仗还有其它几种特殊形式,即借对、当句对、隔句对、流水对,无情对等。

1.借对:即是借音或借义来相对。如孟浩然诗“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中,“杨”与“羊”谐音,故杨借羊之音与鸡相

对。再如杜甫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中,

“寻常”为副词,“七十”为数词,二者本不相对,但“寻”

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从这个

意义上讲,寻常二字也含有数字的概念,因此有“寻常”对

“七十”是一种借义相对

2.当句对:也称自对,即先当句自对,尔后两句相对。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与天高是自对,渚清与沙白也是自对,两句合起来,

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也相对。亦称为当句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